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papillaryrenalcellcarcinoma,OPRCC)的l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OPRCC,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OPRC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患者因左侧腰痛就诊,CT检查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考虑肾癌可能性大,予肾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病检报告为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随访6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OPRCC十分罕见,但进展较慢,恶性程度低,早期扩散转移少见,预后较好,其确诊主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肾细胞癌亚型的了解。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5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重新对HE染色组织切片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切片进行光镜观察,并随访。结果: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61.6±15.3)(42.0~82.0)岁。平均肿瘤最大径为(3.3±1.0)(2.5~5.0)cm,除1例为pT1b期外均为pT1a期。5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均表现为角蛋白7(CK7)、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CD10(4/5)、TFE-3(4/4)阴性。随访时间(11.4±14.9)(2.0~37.0)个月,未发现肿瘤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病情稳定。结论: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目前尚未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相关报道,形态上需与多种具有透明细胞和乳头状结构的肾癌鉴别,诊断这一肿瘤至少需要同时满足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诊断条件。  相似文献   

3.
隐匿型肾细胞癌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癌临床分类方法,提高对隐匿型肾细胞癌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报道3例隐匿型肾癌的临床诊治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隐匿型肾癌的定义、诊断及治疗。男1例,女2例。年龄50~52岁。右侧2例,左侧1例。T4N0M1期2例,T4N1M11例,病理分级G3、G2各1例,G1~21例。肿瘤大小分别为6 cm×5 cm×5 cm、8 cm×6 cm×5 cm、7 cm×5 cm×4 cm。结果3例均行肾癌根治性肾切除术加术后α-干扰素300 mg/d,白介素-2 200万U/d,转移癌灶用内放射-153钐(153Sm-EDTMP)治疗每月1次,5-Fu化疗以及全身支持治疗。随访5~19个月,1例生存15个月,1例生存19个月死亡,1例5个月后失访。结论依据临床表现不同,肾细胞癌分为4种类型。对隐匿型肾癌及时确诊并行肾癌根治术加术后积极综合治疗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马蹄肾并发肾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报告3例马蹄肾合并肾细胞癌的诊治过程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体检发现,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接受经腹膜后途径开放外科手术,2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1例行峡部离断并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均为透明细胞癌,切缘阴性。pT1期2例,pT2期1例。术后平均随访30(16~5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对于符台手术条件的马蹄肾合并肾细胞癌患者,首选手术治疗,并应争取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术前充分的影像评估有助于外科制定外科手术计划。术中仔细辨别所有动脉血管,以及妥善处理峡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癌钙化骨化的发病机理、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 方法 患者,男,48岁.因体检发现右肾钙化性占位2周人院.CT示右肾外形不规则,肾上极町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伴明显骨化.PET-CT检查示右肾上极类圆形肿块,明显钙化,不伴有高功能性,考虑良性病变.术前拟诊断为肾癌,取右侧腹直肌旁切口行右肾探查术. 结果 术中见右肾中上极7.5 cmX5.0cm肿块,质硬如石,肾门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行右肾部分切除,术中冰冻病理提示肾透明细胞癌伴明显骨化,即行根治性肾切除加肾门周围淋巴组织清扫.术后病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伴广泛骨化纤维化,输尿管残端、血管残端及肾周组织未见癌组织浸润,未见转移淋巴结.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转移. 结论 肾癌骨化较少见,肾实质性占位伴明显钙化骨化术前应按恶性肿瘤对待,肾癌骨化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的认识,探讨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报告2例经本院收治的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表现。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6岁及61岁。患者均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其中1例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后6个月复查B超发现胆囊腔内肿物增大,遂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另1例发现肾脏及胆囊病变后同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及胆囊切除术。检索Pubmed和CBM数据库,对该疾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术后随访3个月及2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临床罕见,对于肾癌患者或既往有肾癌病史的患者,应该关注其胆囊上存在的病变性质,PET/CT对诊断该病有一定帮助,同时比较原发灶和转移灶二者病理的异同能更准确地进行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肾鳞状细胞癌合并膀胱鳞状细胞癌的认识并行文献复习.方法 总结我院收治的2例肾鳞状细胞癌合并膀胱鳞状细胞癌的患者,结合文献就其临床表现、转移途径、诊断及治疗原则进行讨论.结果 2例患者行肾盂癌根治术、膀胱癌根治术加乙状结肠代膀胱术,随访至今,1例健在,1例失访.结论 肾鳞状细胞癌合并膀胱鳞状细胞癌临床罕见,早...  相似文献   

8.
重复肾为临床上常见疾病,但合并肾肿瘤却较为少见,本中心收治此类病人1例,为重复肾上肾合并肾盂癌,现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54岁,因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3个月余,加重半月入院。患者约3个月前因机器撞击打右侧腰部出现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呈暗红色,伴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肾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的诊疗水平。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11—2017-11间10例肾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行肾占位根治性切除术、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行化疗栓塞术。病理结果示:5例肿瘤细胞核深染,胞浆丰富,肿瘤细胞排列成腺样或小梁状,可见筛孔状结构及肿瘤细胞向包膜外浸润,未见血管和神经侵犯,符合肾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余5例肿瘤细胞小,圆形或卵圆形,呈腺样、小梁状或巢团状排列。肿瘤胞质稀少,细胞核深染,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及大片坏死区域,符合肾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其中1例有尿路上皮癌成分。免疫组化示:Syn阳性率为100%(10/10),CD56阳性率为100%(9/9),CK阳性率为90%(9/10),Cg A阳性率为25%(2/8)。1例失访,余随访7 d~22个月,平均11.47个月。5例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均未见复发转移。5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中,1例失访、2例死于肿瘤转移、2例无复发转移。结论肾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罕见。肾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可手术治疗,预后可。肾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应综合治疗,尽管放化疗有效果,但常因广泛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孤立肾肾盂癌的诊治水平。方法:报告1例孤立肾肾盂癌,一期输尿管软镜手术无法完全切除肿瘤,二期选择开放性肾盂肿瘤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并对本病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结果:术后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孤立肾肾盂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提供直接依据,内镜下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提高确诊率。肾输尿管加膀胱袖状切除术仍是治疗的标准术式。内镜下或开放肿瘤局部切除是可选择的方法,而术后密切随访则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报道1例肾透明细胞癌发生膀胱转移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女,71岁,于2011年7月29日因"右肾癌合并肺转移瘤"就诊,2011年8月3日行开放经腹腔右肾切除术,术后辅助靶向治疗。2016年4月28日发现左侧孤立肾肾癌,合并膀胱转移,肺、骨转移。2016年5月10日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病理符合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至膀胱。2016年5月17日行腹腔镜下左侧孤立肾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左肾高级别透明细胞癌,伴肾门淋巴结转移。术后第2日急性肾小管坏死,予血液透析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血肌酐289μmol/L。双肾区及膀胱未见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约是化型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预后良好,但一旦发生远处转移,预后便会明显变差。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主要是肺和骨,转移至神经,肝脏,胰腺,肾上腺等器官的病例则少见。本文通过报告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肾上腺转移患者的诊治,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讨论,以期加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少见部位转移的认识,避免漏诊和误诊。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合并左侧肾上腺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本病例54岁男性患者,2018年因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的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双侧甲状腺全部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1年后年度体检CT证实左侧肾上腺肿块,行左侧肾上腺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肾上腺腺瘤。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远处转移尤其肾上腺转移少见,但是由于远处转移对患者预后明显不利,因此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终生随访监测是有必要的,监测手段包括CT、MRI等,也包括甲状腺癌特殊监测手段如甲状腺球蛋白、I131全身显像、I131 SPECT/CT等,一旦发现肿瘤样病变时,应仔细鉴别其良恶性以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相关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TSC相关TCC患者的资料.男,22岁.自幼智障伴癫痫.发现双肾肿瘤5年,间断肉眼血尿2年,曾于1年内2次行超选择性左肾动脉栓塞术,但分别于术后6、10个月再次出现肉眼血尿.查体:智障表现,肥胖,头颈部血管纤维瘤及非创伤性趾甲沟纤维瘤.CT平扫检查左肾有一不规则实性占位,最大截面14.2 cm×9.0 cm,CT值45~54HU,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强化,CT值60~78 HU,左肾静脉内有充盈缺损;右肾见多发脂肪密度占位,CT值-38~-25 HU,最大截面7.2 cm × 5.7 cm.检索Pubmed和CBM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行经腹开放性左肾根治性切除术,病理诊断肾透明细胞癌,肾静脉内见瘤栓.随访4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TSC相关RCC临床罕见,诊断后可行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eatures of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associated renal cell carcinoma.Methods A 22-year-old boy with a childhood history of epilepsy and mental retardation presented with a complaint of intermittent painless gross hematuria for the past 2 years.After superselective left renal artery embolization was done twice in the past year, painless gross hematuria was still repeated with 6- 10 months intervals.Physical examination showed retarded face, obesity, visible facial angiofibroma and a ditch fibroma.CT scan showed irregular lesions.The largest cross-section 14.2 cm × 9.0 cm in the left kidney was inhomogeneous enhanced from 45 - 54 HU in the plain phase to 60 - 78 HU in the contrast phase.Filling defect in the left renal vein and multiple fat-density lesions (CT value of -25 - -38 HU) with the largest cross-section 7.2 cm× 5.7 cm in the right kidney were also found in contrast CT scan.The PUBMED and CBM database were reviewed.Results Open retroperitoneal radical left nephrectomy was performed.Pathology showed 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 and renal vein thrombosis.There was no tumor recurrence or distant metastasis at 4-month follow-up.Conclusions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associated renal cell carcinoma is rarely reported.Timely nephron-sparing surgery is necessary when the diagnosis is established, or radical nephrectomy is also necessary if nephron-sparing surgery is impossibl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肾神经内分泌癌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有关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结果肾神经内分泌癌临床表现和影像学与常见。肾癌相比无明显特异性,需通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肯定诊断。结论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罕见,其临床和影响学表现难与肾癌区别,主要靠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该病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只有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肉瘤样肾细胞癌临床少见,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的临床特点。肉瘤合并腔静脉癌栓形成者临床上更为罕见,我院泌尿外科近期收治1例肉瘤样肾细胞癌合并腔静脉癌栓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报道如下。患者,女,50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3d"入院。无腰腹痛及血尿,无其他慢性病史及肝炎结核病史。查体:右肾区叩击痛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TFCLTK)的临床、病理及免疫学特征,对TFCLTK的诊疗进行探讨。方法报告1例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结合文献检索到的11例,分析此类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肉眼观察见肾表面呈结节状,切面可见一巨大肿块,于肾下极并向肾盂内生长,肿块约8.0cm×4.3cm×5.0cm,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切面灰白色,实性,可见散在灰褐色坏死区及灰色出血区,小囊腔形成。镜下观察见肿瘤细胞排列成甲状腺滤泡样,滤泡腔内可见红染胶体样物,肾门旁淋巴结未查见转移地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EMA(+),CK(+),CK7灶(+),NSE(+)。CK34BE12(-),Syn(-),CK20(-),CD56(-),CD56(-),CD10(-),WT-1(-),CD34(-),CD57(-),P53(-),CD99(-),TTF-1(-),CD15(-),Tg(-),Ki-67LI 30%(+)。结论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是具有一定侵袭性的低度恶性的肾源性肿瘤。目前已明确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为细胞形态学类似甲状腺滤泡癌细胞,但TTF-1和TG蛋白表达阴性。可行根治性肾切除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正>前列腺基底细胞癌临床罕见,治疗及预后报道不一,尚处于文献积累中。我院2008年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老年男性,85岁,因尿频、排尿不尽感3年  相似文献   

19.
膀胱小细胞癌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BSCC)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BSCC的临床资料。3例均为男性,年龄68~82岁,2例有间断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有尿频尿急。1例B超检查见膀胱内有1.5cm×0.9cm稍强回声区,后伴弱声影,中心回声较低;1例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颈10~12点处有1cm×1cm乳头状突起,无蒂,广基,呈地毯样生长;1例盆腔CT及加强扫描示膀胱内有类圆形团块状影,大小约2.5cm×2.6cm。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报告为膀胱小细胞未分化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嗜铬蛋白颗粒均( ~ ),神经特异烯醇化酶均(-~±),例1突触素(-),例2突触素( ),例3突触素( ~ )。例1术后3年复发,患者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服中药治疗10个月后死亡。例2术后8个月因膀胱小细胞癌转移而死于全身衰竭。例3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2~3级,部分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局部伴腺样分化,3个月后复发,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加双侧输尿管皮肤乳头术,术后随访15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BSC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的膀胱肿瘤,诊断主要靠病理学检查,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较差。行根治性切除术加联合化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正>前列腺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SCCP)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分化差,恶性程度高,生长快速,极易发生浸润和转移,预后很差。前列腺小细胞癌发病率很低,在所有前列腺癌中所占比例1%[1]。1977年Wenk等[2]首次报道了前列腺小细胞癌,之后国内外陆续有个案报道,但总体例数不多,且多数病例为前列腺小细胞癌混合前列腺腺癌,少见完全性前列腺小细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