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00例,分轻度组(1级高血压)48例、中度组(2级高血压)35例、重度组(3级高血压)17例;用超声心动图(UCG)检测患者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参数(LAD、LVDd、IVST、LVPWT、EDV、E/A),并检测患者血压(9bp/Dbp)、血脂(LDL、HDL、TG、CH)值,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及其与血压和血脂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左心室增大率分别为18.75%、51.43%、88.24%;左心房增大率分别为4.16%、22.86%、64.71%;二尖瓣返流率分别为8.53%、25.71%、52.94%;主动脉瓣返流率分别为18.75%、31.43%、64.71%;三者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Sbp、Dbp与LAD、LVDd、LVDs、RVDd、IVBT、LVPWT、EDV、E/A存在相关性(P<0.05),与主动脉窦内径和升主动脉内径不存在相关性(P>0.05);LDL、HDL、TG和CH与主动脉窦内径和升主动脉内径存在相关性(P<0.05),与其他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高血压病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可反应心脏受损的程度;心室结构和功能参数可反应血压对心脏的损伤;主动脉窦内径和升主动脉内径增宽可反应长期高血脂对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00例,分轻度组(1级高血压)48例、中度组(2级高血压)35例、重度组(3级高血压)17例;用超声心动图(UCG)检测患者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参数(LAD、LVDd、IVST、LVPWT、EDV、E/A),并检测患者血压(9bp/Dbp)、血脂(LDL、HDL、TG、CH)值,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及其与血压和血脂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左心室增大率分别为18.75%、51.43%、88.24%;左心房增大率分别为4.16%、22.86%、64.71%;二尖瓣返流率分别为8.53%、25.71%、52.94%;主动脉瓣返流率分别为18.75%、31.43%、64.71%;三者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Sbp、Dbp与LAD、LVDd、LVDs、RVDd、IVBT、LVPWT、EDV、E/A存在相关性(P<0.05),与主动脉窦内径和升主动脉内径不存在相关性(P>0.05);LDL、HDL、TG和CH与主动脉窦内径和升主动脉内径存在相关性(P<0.05),与其他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高血压病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可反应心脏受损的程度;心室结构和功能参数可反应血压对心脏的损伤;主动脉窦内径和升主动脉内径增宽可反应长期高血脂对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1级患者左心构型的变化及早期干预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52例高血压病1级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左心结构,包括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房内径(LAD),左室重量(LVM);给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治疗6个月后对比上述参数。结果高血压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左心结构测量值中IVST、LVPWT、LVM有显著差异,LAD有差异但不显著;治疗后IVST、LVPWT、LVM、LAD均有显著良性改变。结论高血压病早期在LVDd正常时,已有IVST、LVPWT、LAD、LVM的改变,经药物治疗后左心构型可部分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 183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等临床资料。收集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左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Dd)等患者的心脏超声参数,并计算出左室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和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 kg/m2共61例为低体质量组,18.5 kg/m2≤BMI<23 kg/m2共375例为正常体质量组,23 kg/m2≤BMI<27.5 kg/m2共530例为超重组,BMI≥27.5 kg/m2共217例为肥胖组。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心脏超声参数的差异,分析BMI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最后对BMI与有相关性的指标进行有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发现,BMI与性别、体质量、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病史、收缩压、2型糖尿病构成比、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脂肪肝和痛风构成比、心功能、主动脉内径、IVST、LVPWT、LV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Ds)、LAD、LVM、LVMI、二尖瓣环舒张早期与晚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mitral peak early flow velocity/mitral peak late flow velocity,E/A)<1的患者构成比正相关(P<0.05),与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HDL-C)、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负相关(P<0.05)。在包含有性别、体质量、收缩压、高血压病史、IVST、LVPWT、LVDd、LVDs等指标的有序多元回归显示,BMI与IVST、LVPWT、LVDd、LVM、LVMI独立相关(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超重和肥胖可独立导致IVST、LVPWT增大,LVDd增大,LVM、LVMI增加。但超重和肥胖与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未发现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4):314-3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487例(T2DM组)和T2DM并发EH患者450例(T2DM+EH组),并选择同期健康者14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对3组受试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ID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肺动脉瓣环内径(PVAD)、右心房面积(RAA)、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充盈速度(E峰)、二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充盈速度(A峰)、E/A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 3组受试者RVIDD、RA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患者IVST、LVPWT、LAD、PVA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T2DM+EH组患者IVST、LVIDD、LVPWT、LAD、PVA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T2DM+EH组患者IVST、LVPWT、LAD显著大于T2DM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和T2DM+EH组患者E峰、E/A、LVEF显著减低,A峰均显著升高(P<0.05)。T2DM+EH组患者A峰、E/A显著低于T2DM组(P<0.05),但2组患者E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并发EH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主要为左心室肥厚、左心房增大及肺动脉增宽,心脏功能改变主要为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以舒张功能障碍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右室心尖起搏患者的起搏QRS时限与左心结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室间不同步的关系。方法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共105例,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测得起搏QRS(pQRS)时限,运用常规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主动脉根部内径(AO)、左房内径(LAD)、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Ds)、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pQRS时限与以上各心超指标的关系。结果 pQRS时限与LVDd、LVDs及IVST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4、0.385和0.289,前两者P<0.01,后者P<0.05),与LVEF负相关(r=-0.312,P<0.05);pQRS时限与LAD的相关性更显著(r=0.595,P<0.01)。以pQRS时限≥180ms诊断左房扩大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49%和67.74%。结论对于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pQRS时限与左心大小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相关;pQRS时限延长(≥180ms),提示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60例患者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n=34)和异常昼夜节律组(n=26),并对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按Devereux公式计算各自的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IVST和LVD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LVPWT、LVM和LVM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昼夜节律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昼夜节律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心室肌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通过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慢性肾衰患者血浆内皮素(ET-1)水平,探讨ET-1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 入选病例分为慢性肾衰A、B两组和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浆内皮素-1的水平,同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PWTH)、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射血分数(EF)、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E/A).结果 研究发现CRF患者A、B两组血浆ET-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B两组患者LAD、IVST、LVDd、PWTH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而EF、E/A、ALB、Hb则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且患者ET-1分别与LAD、IVST、LVDd、LVDs、Scr成正相关,而与E/A、ALB、Hb成负相关(P均<0.01).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肾衰患者血浆内皮素-1可能导致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9.
徐永森 《当代医学》2007,(10):140-142
目的 观察缬沙坦单纯用药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心肥厚的临床效果.方法 174例高血压左心肥厚患者,随机分成87例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治疗组.87例缬沙坦单纯用药的对照组.监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期左室内径(LVDd)、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SBP、DBP、HR、IVST、LVPWT、LVDd、LVMI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P<0.01,P<0.001).对照组SBP、DBP、IVST、LVPWT、LVDd、LVMI治疗前后也有显著差异(P<0.05,P<0.01,P<0.001),但治疗组SBP、HR、IVST、LVPWT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讨论我们的研究表明,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均好,不良反应小,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但单纯采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徐永森 《当代医学》2007,(19):140-142
目的 观察缬沙坦单纯用药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心肥厚的临床效果.方法 174例高血压左心肥厚患者,随机分成87例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治疗组.87例缬沙坦单纯用药的对照组.监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期左室内径(LVDd)、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SBP、DBP、HR、IVST、LVPWT、LVDd、LVMI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P<0.01,P<0.001).对照组SBP、DBP、IVST、LVPWT、LVDd、LVMI治疗前后也有显著差异(P<0.05,P<0.01,P<0.001),但治疗组SBP、HR、IVST、LVPWT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讨论我们的研究表明,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均好,不良反应小,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但单纯采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贺  孙本贵  束金莲  姚少峰  叶岚  黄婷 《安徽医学》2018,39(9):1119-1121
目的 比较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ESRD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差异,并分析研究其体内炎症因子、Hcy与心脏结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病情稳定的ESRD患者,根据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分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组(42例)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5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相关生化指标,应用心脏超声测定患者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Ds)、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及心脏结构情况。结果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组患者LAD、LVEDd、LVEDs、LVPWT、IVST、LVMI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而LVEF低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组患者hs-CRP、IL-6、Hcy分别与LAD、LVEDd、LVEDs、LVPWT、IVST、LVMI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ESRD患者心脏结构异常发生率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考虑与其体内炎症因子、Hcy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左室结构、功能的关系。方法对98例维持性血透患者测定其血清CRP水平,并用心脏彩色多普勒测定心脏左房内径(LAD)、左室内径(LV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主动脉根部内径(AOD)以及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搏量(SV)、心排血量(CO)和左心舒张功能指标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峰)、E/A比值、EF斜率。根据CRP水平将患者分为CRP升高组(CRP>8mg/L),CRP正常组(CRP<8mg/L),分别观察左室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果CRP升高组患者的LAD、LVD、IVST、LVPWT、AOD较CRP正常组明显增大(P均<0.01)。CRP升高组患者的左心功能减退较CRP正常组明显(P<0.05或0.01)。结论CRP水平可用来评价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左室结构与功能,预测血透患者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早期糖代谢异常对心脏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级高血压病患者90例,其中2 h PG正常的2级高血压患者51例为单纯高血压组;2 h PG血糖增高的2级高血压患者39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均测定2 h PG、BP,采用心脏超声测量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计算左室质量(LVM)和相对室壁厚度(RWT)。分析比较各组的2 h PG和左室结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 h PG和BMI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观察组和单纯高血压组患者的IVST、LVPWT、LVM、LVMI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IVST、LVPWT、LVM、LVMI水平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2 h PG升高可能加速和加重左心室重构,早期糖代谢异常可能是影响高血压左室重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在血液透析前后心脏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50例尿毒症患者在血透前后用超声心动仪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室间隙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得出每搏量(SV)、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率(HR)、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E/A)、E峰和A峰流速积分比值(EI/AI)等,取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透析前后LAD、LVDd、LVDs、CO、CI、SV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收缩功能减退者透析前后EF、CI、FS、SV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A、EI/A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可改变尿毒症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尤其是心脏收缩功能减退者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60例患者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n=34)和异常昼夜节律组(n=26),并对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按Devereux公式计算各自的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IVST和LVD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LVPWT、LVM和LVM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昼夜节律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昼夜节律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心室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脏彩超的特点。方法:选取AMI患者174例,根据年龄范围分为低年龄组(30~47岁)47例、中年龄组(48~65岁)66例和高年龄组(67~83岁)6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测各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前后径(LVI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和二尖瓣舒张早期和晚期血流峰值比(E/A)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进行比较。结果:高年龄组患者的LVEF和E/A低于其他两组,而LVDd、LVIDD、IVST及LVPWT高于其他两组(P<0.05或P<0.01)。中年龄组患者的LVEF和E/A低于低年龄组(P<0.05或P<0.01),而LVDd、LVIDD、IVST及LVPWT与低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在左主干、右冠脉及侧支循环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前降支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而中年龄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发生率高于低年龄组,前降支低于低年龄组(P<0.05或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单支病变的发生率呈降低趋势,而多支病变的发生率呈升高趋势[26(55.21)vs 16(24.24)vs 13(21.31),x2=24.467,P=0.000;15(31.91)vs 24(36.36)vs 39(69.93),x2=15.203,P=0.000]。结论:AMI患者随着年龄增加而心功能降低,低年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高年龄患者以多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患者分为高龄组(≥80岁,76例)和非高龄老年组(〈80岁,124例)。比较两组的24h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室间隔厚度(IVST)及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Ds)、左心房前后径(LAD)等心脏结构指标与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速率(FS)等心脏功能指标。结果 24 h SBP和DBP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龄组LVDd、LVDs和LAD显著高于非高龄老年组(P〈0.05),而高龄组LVPWd和IVST又显著低于非高龄老年组(P〈0.05)。EF和FS在高龄组和非高龄老年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早于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王林全 《吉林医学》2012,(26):5683-5684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高血压患者心肌肥厚的抑制作用。方法:2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3 000 U皮下注射,3次/周,直到贫血纠正;另选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予以输同型浓缩红细胞2 U/d改善贫血,直到贫血纠正;随访18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E/A值的变化。结果:试验组给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LVDd、IVST、LVPWT明显下降(P<0.05),E/A值增大(P<0.05);对照对各指标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后,促进了红细胞的生成,增加了运氧能力,改善了心肌缺血状态,抑制了心肌组织的重构,从而减轻了心肌肥厚,使心脏重量减轻,改善了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脏各项指标值在尿毒症患者透析前后的变化。方法:对100例进行透析的尿毒症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进行研究,测量的指标为: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房内径(LA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隙厚度(IVST)、心脏指数(CI)、输出量(CO)、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EF)、心率(HR)、左室短轴缩短率(FS)、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E/A)、E峰和A峰流速积分比值(EI/AI)等,比较分析其平均值。结果:透析前后测得的各项数值之间差异显著(P<0.05)。有16例患者收缩功能减退所测得的EF、CI、FS、SV等数值间差异较为显著(P<0.05),然而E/A、EI/AI数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经过透析后心脏功能和结构被改变,特别是心脏的收缩功能明显减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ABI)、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和心脏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患者ABI和baPWV,依据其不同值情况分为ABI降低(A组)和ABI正常(B组),baPWV增加(C组)和baPWV正常(D组),测定各组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A峰与E峰流速比值(E/A),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B组IVST低于A组,而LVEF、E/A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LAD、IVST均明显低于C组,而LVEF和E/A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与LVEF、E/A呈正相关性(r=0.715、0.428,P0.05),而与IVST呈负相关性(r=-0.318,P0.05)。baPWV与LAD、IVST均呈正相关性(r=0.453、0.729,P0.05),而与LVEF呈负相关性(r=-0.414,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BI和baPWV均与心脏结构、功能改变有着密切联系,且呈相关性,可帮助医师对该病进行诊断与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