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耳鸣是常见临床症状,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者亦不少见.近年来随着各种客观听力学检测方法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听力正常并不意味着听觉系统的正常.临床利用听力学检测方法研究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者病理生理机制、病变部位的确定及治疗效果的评估等成为了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者相关临床听力学诊断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很多研究利用免疫学技术研究听神经病的发病机制,发现PO蛋白在听神经病发病中作为自身抗原诱导自身免疫的发生;另一方面,研究者发现部分听神经病患者同时伴发全身神经系统脱髓鞘改变,髓鞘碱性蛋白作为主要抗原参与听神经脱髓鞘改变.本文分别从自身免疫和神经脱髓鞘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听神经病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并简要介绍目前主要的临床免疫学检测手段和免疫学治疗概况.  相似文献   

3.
小波变换理论与听觉信号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波变换是一种新的信号分析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小波理论的发展史及基本理论,综述分析了小波变换在听觉信号处理,特别是在耳声发射和听觉诱发电位信号分析方面的应用,展望了小波变换理论在听觉信号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者耳声发射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耳鸣作为一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生率为17%,常规听力学检查无异常占9%。近年来,许多学者试图把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作为一种客观指标分析耳鸣的产生机制及性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听力正常耳鸣患者进行了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ion,SOAE)和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的测试,试图寻找耳鸣与耳声发射的关系及可能产生的耳鸣原因。  相似文献   

5.
电毁豚鼠中脑结构对40Hz听觉相关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Hz AERP)波的起源,是临床上用以进行定位诊断的理论依据,也是研究听觉传入机制的重要课题.虽然在临床上应用[1,2],亦有学者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3],但是到目前为止40Hz AERP起源的确切部位尚不十分清楚.为此,采用电毁豚鼠中脑结构,实验观察40Hz AERP的相应改变,以探讨40Hz AERP波的起源.  相似文献   

6.
儿童听神经病(附1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听神经病的临床和听力学特征。方法:对14例(28耳)儿童听神经病的临床和听力 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7例伴不同音调耳鸣,以低调为主。言语分辨力差。1例于初诊后1年出现外周性神经 病症状。纯音听阈(PTT)检查示上升型,匙型,峰型,倒S型,W型和缓降型PTT图。上升型和匙型占53.57% (15/28耳)。PTT呈轻、中度升高。病程0.5~1.0年与1.5~2.0年者相比PTT升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4,P>0.05)。镫骨肌声反射(AR)引不出或AR阈值升高。言语识别率为0%~46%,平均(14.64± 15.42)%。听性脑干反应引不出或严重异常。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引出率为100%,反应幅值正常,且不被对侧白 噪声所抑制。自发性耳声发射引出率为82.14%(23/28耳)。结论:儿童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显著。系统听力 学检查对认识、诊断以及研究该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耳鸣的病因、病理机制极其复杂,因此,针对病因进行优化治疗非常重要[1].本研究拟在甲磺酸倍他斯汀(敏使朗)治疗神经性耳鸣的基础上,观察用药前、后患者主观症状和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ly evoked oloacoustic emissions,TEOAE)的变化,比较单剂量和倍量药物应用对神经性耳鸣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8.
耳声发射作为一种客观、无创、敏感的耳科临床检查及实验室研究手段而被日益关注.目前对耳声发射的研究已经逐渐由理论研究向临床应用方面转变,特别是应用于临床听觉机能评价领域.本文就近年来耳声发射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听性脑干反应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及临床应用两方面对听性脑干反应现状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其神经发源的研究现状及自动筛查技术的应用现状,认为自波Ⅱ以上各波的神经发源不清楚,受研究手段的限制,有关研究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自动筛查技术尚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检测技术.文章同时对其频率特异性、骨导测试技术等理论及听性脑干反应在桥脑小脑角占位性病变的诊断、脑死亡的诊断、耳神经外科手术中对听功能的监测等应用现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听觉脑干植入是将一特制的电极片植入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内,直接刺激听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即耳蜗核复合体,从而产生一定意义的听觉.此技术是继人工耳蜗植入之后该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理想手术入路的选择对准确的找到植入点并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也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听觉脑干植入手术入路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听觉上行传导通路主要包括蜗神经核、外侧丘系、下丘、内侧膝状体及听皮层.近年来,学者们对听觉传导通路上各核团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听觉传导路径上一些核团的电生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单侧听神经病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功能特征及病损部位。方法 报告及分析 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听性脑干反应 (ABR)检测结果。结果  3例单侧患耳纯音听力图分别为上升型、平坦型及下降型 ,听力损失 1例为中度 ,2例为重度 ,另侧听力图正常 ;3例患者双侧DPOAE正常引出 ,而ABR患侧未能引出 ,健侧正常引出。颞骨HRCT未见异常。结论 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功能特征与双侧听神经病的听功能特征相同。诱发性耳声发射及ABR对鉴别一般感音神经性聋与中枢性聋有重要意义。病损部位可能在内毛细胞至听神经的传入通路  相似文献   

13.
耳声发射的机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各种模型和实验结果显示耳声发射是非线性畸变机制和线性反射机制共同作用得结果,究竟哪一个为主导机制与刺激强度以及起源位置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耳声发射在临床上普遍被应用于各种感音性神经性聋的检测、对损害听力危险因素的监测、新生儿听力筛选,TEOAE和DPOAE用于MOCS功能评价的对侧声刺激抑制试验等.  相似文献   

14.
听神经病的临床与听功能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听神经病的临床与听功能特征。方法:总结分析54例听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听力学测试及电生理检查情况。结果:纯音听力图呈上升型70耳,覆盆型25耳,平坦型5耳,下降型4耳;低频、中频及高频平均阈值为(67.63±15.30,43.61±16.28,32.25±14.80)dB HL。声导抗鼓室图全部正常,77耳镫骨肌声反射消失,31耳声反射阈部分增高。听性脑干反应(ABR)全部未引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正常引出,26例行对侧声抑制未受影响。16例言语识别率差,与纯音听阈不成比例。23例颞骨CT或MRI未见异常。10例伴有周围神经病。结论:ABR自波Ⅰ起缺失而DPOAE正常引出,言语分辨力差与纯音听阈不成比例,镫骨肌声反射及OAE交叉抑制异常,纯音听力图多呈上升型以低频损失为主,是听神经病听功能的重要特征。提示病损主要位于耳蜗内听神经纤维。应与一般的感音神经性聋和中枢性聋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获得南京聋人学校在校学生中听神经病的患病情况,并对其发病特征作初步探讨。方法:358名学生接受了耳科检查、声导抗及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筛查,对通过TEOAE筛查的学生进行病史分析纯音测听、声导抗、诊断型TEOAE、DPOAE、ABR、ENG以及VEMP等全面的听力和前庭功能评估。结果:在可行听神经病评估的323名学生行TEOAE筛查时,1名学生单耳、2名学生双耳显示“通过”,经进一步检查,符合听神经病诊断。结论:听神经病并非罕见,在聋校中亦有发生,对其及早识别和科学干预,此类学生可能避免进入聋校,回归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自身免疫性听神经病动物模型,探讨其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耳廓反射正常的白色豚鼠250只,分离、电泳与纯化豚鼠螺旋神经节及蜗轴内的耳蜗神经纤维抗原,然后与等量完全弗氏佐剂免疫同种豚鼠,其中正常组10只,对照组10只,试验组50只。观察ABR、DPOAE、血清IgG水平、螺旋神经节和耳蜗核团形态学的改变、听神经抗原蛋白在螺旋神经节和耳蜗神经的表达、听神经纤维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免疫后16只动物(32/100耳)出现听性脑干反应阈提高10~25dB,Ⅰ、Ⅲ波潜伏期延长,到免疫后第3周最为明显,随后有逐渐恢复的趋势,其中Ⅲ波潜伏期到第6周恢复正常;该组豚鼠DPOAE没有变化,动物血清IgG显著性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3,P〈0.05);均有不同程度的螺旋神经节细胞变性、数目减少,螺旋神经节和小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听神经纤维出现脱髓鞘、髓鞘断裂等现象。豚鼠耳蜗核各亚核团平均细胞密度和细胞平均面积各组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听神经蛋白完全分布于耳蜗螺旋神经节和听神经纤维组织。免疫后34只动物(68/100耳)没有出现ABR反应阈升高,血清IgG没有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螺旋神经节、耳蜗核团、听神经纤维超微结构没有变化。结论建立了豚鼠自身免疫性听神经病动物模型,该动物模型的ABR反应阈轻中度提高,Ⅰ、Ⅲ波有自然恢复的趋势。DPOAE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对听功能正常 2 2例 (42耳 )和异常 5 5例 (110耳 )的足月新生儿 TEOAEs和 ABR检测 ,将两种方法的主要参量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 ,发现 :1以 ABRs阈值≥ 40 d Bn HL为新生儿听损伤标准 ,TEOAEs四项参量指标和四项参量综合指标均为有效指标 ,其符合率如下 :TEOAEs反应强度为 98.6 8% ;TEOAEs反应波的重复率为96 .71% ;TEOAEs反应波 1~ 4k Hz频率范围 (1.0、1.5、2 .0、3.0、4.0 k Hz)的重复率为 96 .71% ;1~ 4k Hz频率范围(1.0、1.5、2 .0、3.0、4.0 k Hz) TEOAEs反应波的信噪比为 98.6 8% ;四项参量综合指标为 97.37% ;2听觉功能异常的足月新生儿中单侧耳听力受损伤 (5 8.18% )多于双侧耳 (41.82 % ) ;3TEOAEs测试结果存在假阴性率为 1.32 % ,假阳性率为 1.32 %。  相似文献   

18.
听神经病小儿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60例听神经病小儿进行临床听力学分析,以便提高对此病的认识,避免漏诊及误诊。方法2003年-2005年我院临床医学听觉言语康复中心门诊,对4个月-6岁婴幼儿及儿童诊疗中发现60例聋儿,对声音有反应,但不会讲话,给于ABR、ASSR、OAE、声导抗、影像学检查后,发现异常反应。结果60例(120耳)聋儿ABR严重异常,ASSR、行为测听有部分残余听力、OAE正常、声导抗及影像学方面未发现异常。结论听神经病是一种近期提出的病因不明的听觉障碍性疾病。此病引起具有特殊临床表现与听力学检查表现的感音神经性聋,有助于与感音性聋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耳声发射作为一种客观、无创而敏感的听力学检查已广泛应用在听觉机制研究、婴幼儿客观听功能评估、听觉系统伤害性因素的动态听力学监测等诸多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得以应用于提取生物信号、剔除刺激伪迹的工作中.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向读者介绍信号处理技术在提取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中的新进展,并期为优化耳声发射信号提取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作为听力和脑干功能评价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神经电活动存在不应期,常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声刺激速度受到限制,所以在评估脑干功能方面仍有一定局限性,一些较微小的病变不易被发现.目前应运而生了一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的新方法,最大长度序列(maximum length sequences,MLS),解决了上述声刺激速度的受限问题,可以更有效地应用于脑干功能的评定;且这已被证实可安全地用于新生儿,对早期发现高危新生儿的脑干听觉功能异常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新方法;为神经生理病理学研究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