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运用Hargreaves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在干旱区的适用性存在不同观点。为了求证Hargreaves公式在极端干旱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适用性,利用2005-2010年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的气象资料,以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结果为标准,对利用Hargreaves公式计算的ET0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两种计算结果差异的成因进行了阐释。结果表明:在年时间尺度上,利用Hargreaves公式计算的结果略大于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结果,标准差介于32.86~35.00 mm,年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结果呈现弱变异程度;在月时间尺度上,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呈现中等变异程度,蒸散量绝对偏差介于-3.26~8.73 mm,相对偏差介于-12.20%~29.02%,除了10月与11月,其余月份相对偏差均保持在10%之内。用两种方法计算的10月与11月份ET0产生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有较高的温度较差。最后,经过对年、月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t-检验及建立回归方程,表明Hargreaves公式适用于极端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17年山西省67个台站观测资料和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山西省近57 a地表干燥度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干湿区界限的年代际波动和面积变化,探讨了影响本区域干燥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年干燥度指数2.0为标准,山西全省可划分为半干旱和半湿润2个分区,其分区与植被覆盖度十分吻合;山西省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呈变湿趋势,2000年之后尤为明显,而西南部大部为变干趋势;干燥度指数在1960—1990年代呈波动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在1990年代前呈下降趋势,之后呈上升趋势;蒸散量的变化分3个阶段,1960—1970年代为上升趋势,1980—2000年代较为稳定,之后呈增加趋势;干湿区界限经历了1960—1990年代的东南向位移和之后的西北向位移2个阶段,相应的干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由52%扩展到73%,之后缩减到23%;降水量和蒸散量均同干燥度有显著相关性,且降水量同干燥度的相关性大于蒸散量,而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同干燥度相关不显著,但同蒸散量显著相关,最高和最低气温同干燥度或蒸散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晋西北沙漠化年代际...  相似文献   

3.
在地理学研究中, 常见各种线状地物对区域的性质产生重要影响。但在区域的综合评价 过程中, 对这种线状地物的影响多采用概化的评估方法操作, 如分区、分带和距离划分等, 并且评 估结果的生成效率较低。经过分析, 线状地物对区域的影响有距离衰减、等级效应、辐合效应和方 向效应等共性特点。通过对比, 发现线状地物对区域影响作用的空间分布属于二维场模型。场的 基本性质是具有空间结构和属性域、连续性、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空间自相关等。为此, 我们提 出采用区域影响场模型对线状地物对区域的影响进行拟合, 并且利用GIS 软件生成线状地物的 区域影响场。通过实例验证, 结果表明运用区域影响场能够较好的反映线状地物对区域的影响作 用程度, 适用于线状地物对区域影响作用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云南烤烟种植气候动态分区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中艳 《地理研究》2011,30(8):1439-1448
基于气象、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大样本数据,通过完善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气象条件对烟叶品质影响的定量评判标准,在精细化模拟推算基本气象要素地理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应用GIS技术实现了烤烟种植气候的动态分区评估。以云南省两个典型气候年份为例,在GIS平台下将统计模型推算与空间插值技术方法有机结合,尝试突破传...  相似文献   

5.
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考虑柑桔气候适宜性水平及其变率变化,构建柑桔的风险度模型,运用滑动建模技术对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的气候风险性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估。根据风险分布强度将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温度、降水、日照和气候风险大致分为三类型:低风险型、中风险型和高风险型。温度风险度大致呈纬度地带性分布,除西部高山区外,由低纬向高纬风险度依次增高;降水风险度呈现亚热带中部低,北部和西部高;与降水风险度相反,日照风险度在亚热带中部高,北部和西部低;气候风险度受温度变化的主导,也大致呈现纬度地带性,呈现高纬和西部高海拔区高,低纬和东部沿海区低。柑桔气候风险在时间和空间变化上都存在着差异,近46年来,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风险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以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增加的最快;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热带东部和南部风险较低的区域分布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北部和西部风险高的区域分布有进一步增大并向东部和南部扩展的可能。从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减产率大于10%、20%、30%的气候风险度分布区域变动过程来看,柑桔各减产率的气候风险度分布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和连续性,大体上由东南向西北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6.
新疆不同季节降水气候分区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利用新疆88个测站1961—2006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EOF(主成分分析)、REOF(旋转主成分分析)、线性趋势、kendall-τ检验以及累积距平、t检验、信噪比相结合等方法,对新疆四季降水量的空间特征、变化趋势以及突变时间等进行了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四季降水量EOF的前3个载荷向量场均表现为全疆一致的降水偏多或偏少型、南北疆反变化的南多(少)北少(多)型以及东西反向的东多(少)西少(多)型等3大整体异常结构;在同一约束条件下,不同季节REOF分析所揭示的降水气候分区不同,冬季大致可划分为3个区,春季6个区,夏季7个区,秋季5个区;除南疆偏西地区冬季降水量未出现显著突变增加趋势外,新疆大部地区于1986年前后冬夏降水量同时显著突变增多,与其上空大气可降水量(APW)的增加有关;北疆春季降水量既没有显著的增加趋势,也未发生过突变;南疆大部地区春季降水量曾出现过显著突变增加,但突变时间早晚不一;从长期变化趋势看,北疆北部、中天山两侧及其以东地区秋季降水量虽增加不显著,但在1978年前后出现过突变增加,是季降水量突变最早区域;北疆西部冬、夏、秋降水量均显著增加,是新疆降水量增加最敏感区域,但秋季降水量的突变增加是从1997年开始的,比冬夏突变晚11 a左右,比其东部地区偏晚30 a左右。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的区域经济支撑模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以中国特大城市地域为对象,基于加速中国城市化,促进城市与区域互动、协调发展的研究目的,以城市化动力因素分析为线索,利用SPSS手段与多元统计分析模型,对中国特大城市地域的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动态分析,建立了特大城市地域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数学模型。探讨了城市化率、建成区面积、城市经济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特点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大城市地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区域客流分布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杨齐 《地理学报》1990,45(3):264-274
通过O-D调查虽可以取得区域之间的客流量,但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不可能进行经常性和全覆盖的调查,而且从抽样调查得出分析结果往往有一段时滞。因此,寻求区域之间客流联系的一般规律,利用有限的客流统计资料,借助数学模型来模拟和预测区域间的客流联系成为取得客流分布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通过中国省区之间客流联系和辽宁省内客流联系的分析,对区域客流联系的模型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区域方向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在整理潜力、用地比例、平均规模3个方面存在区域差异;构建分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与GIS方法,把全国分为5个整理区域,因地制宜提出区域整理方向.(1)潜力优势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结合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2)高比例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以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以提高用地集约度为主;(3)重点突破区,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四川、重庆等"宜耕则耕、宜建则建";(4)布局优化区,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以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的优化调整为主;(5)低值迁并区,山西、陕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等地以生态环境改善为主.  相似文献   

10.
广西杉木林气候生产力模型及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作者等10多年来对广西杉木林生产力测定数据和之相芬配的平均气温,温暖指数,降水量,湿度指数和实现蒸散量等气象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杉木林的气候生产力模型,给出全区杉木林气候生产力分布,并与迈阿密和桑斯威特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的NPPT,NPPWI和NPPV模型符合杉木林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杉木林的气候生产力自北向南递减,而用迈阿密和桑斯威特模型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春季起沙活动时间序列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利用1961—2002年春季中国681个站沙尘天气的实测资料,将起沙机理相似的扬沙、沙尘暴通过并集运算进行复合,得到一个新的能体现完整起沙活动的时间序列。统计学检验表明,新序列较单一的沙尘暴序列具有诸多优点。进一步从681个站中筛选出代表性较好的中国北方175个站,探讨了春季起沙活动(DBS)时间序列与冷空气、大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春季DBS与大风日数、冷空气次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和0.406。②春季DBS与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4、-0.607和-0.269。③春季降水对DBS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强度和降水的时间分布,5 mm以上的降水才能有效地抑制DB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中国植被类型区大气增温趋势及其不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2~2011年中国各植被类型区的452个站点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各植被类型区的年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过去50 a间,中国各植被类型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温、年平均最低温都显著升高,并且最低温增温速度快于最高温增温速度,呈温差减小的不对称增温趋势;同时,寒冷地区增温速度高于温暖地区的增温速度,其中寒温带森林的增温幅度超过亚热带森林的2倍。近30 a间,寒温带森林区和温带森林区增温速度减缓,其他各植被类型区增温速度加快,呈现出热带、亚热带地区增温速度高于温带、寒温带地区的空间特点;最高温增温速度在变快,最低温增加速度在变慢,多个植被类型区的最高温增温速度高于最低温增温速度,呈现出一种新的不对称增温趋势,即最高温与最低温间的温差在加大;过去50 a和近30 a间,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温度变化多样,并分别对年平均温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温度的不同变化分别决定于其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多样变化。  相似文献   

13.
选择上海、武汉、天津和西安为典型区,以1470-1979年逐年干湿等级序列为基本数据源,应用墨西哥帽小波变换方法,对中国东中部地区近510a来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气候干湿变化与气候突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气候干湿变化的动因。结果显示:19世纪以前气候干湿变化表现出较明显的东西差异;小冰期事件、18世纪气候温和期等非局地性事件在较大区域都有反应,但各地的具体响应程度、方式和时间均有差异;在20世纪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地气候均向偏干旱方向演变。百年以上尺度气候干湿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太阳辐射及其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化,百年以下尺度的变化则与季风系统短尺度波动、区内各个大气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局地下垫面差异和人类活动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夏玉米潜在种植分布区的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何奇瑾  周广胜 《地理学报》2011,66(11):1443-1450
根据我国188 个夏玉米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与1971-2000 年10 km×10 km空间分辨率的气候资料,结合国家层次和年尺度筛选出的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指标,利用最大熵(MaxEnt) 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我国夏玉米潜在种植分布与气候因子关系模型,研究了影响我国夏玉米潜在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及其气候适宜性。结果表明,影响我国夏玉米潜在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无霜期、年平均温度、≥ 10 oC积温持续天数、≥ 0 oC积温、≥ 10 oC积温、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年降水;采用夏玉米存在概率这一综合反映各主导因子作用的指标,将我国夏玉米潜在种植分布区划分为4 个等级: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并阐述了各气候适宜区的气候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夏玉米种植的科学布局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Rangeland syst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stabilization and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vegetative carbon dynamics and climatic and topograph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vegetative carbon stock in these rangelands. Our goal was to assess vegetative carbon stock by examining meteorological data in conjunction with 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time series datasets from 2001-2012. An improved CASA (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 model was then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 variation of vegetative carbon stock, and analyze its response to climatic and topographical factors. We estimated the vegetative carbon stock of rangeland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to be 4.4× 1014 gC, increasing linearly at an annual rate of 9.8×1011 gC. The mean vegetative carbon density of the whole rangeland was 136.5 gC m-2. Vegetative carbon density and total carbon varied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and were highly associated with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olar radiation. Vegetative carbon density reached the maximal value on elevation at 2500-3500 m, a slope of >30°and easterly aspect. The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and solar radiation on the vegetative carbon density of five rangeland types (desert and salinized meadow, steppe, alpine meadow, shrub and tussock, and marginal grassland in the forest) depends on the acquired quantity of water and heat for rangeland plants at all spatial scal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explaining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in vegetative carbon dynamics and responses to global change for rangeland vegetative carbon stock, and offer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grassland agriculture management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华北地区1960~2017年逐日气温数据,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气候生长季指标生长季开始(GSS)、生长季结束(GSE)、生长季长度(GSL)、生长季内≥10℃活动积温(AT10)及其对应的天数(DT10)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GSS呈显著的提前趋势,变化速率为-2.43 d/10a,GSL呈现出明显延长,AT10和DT10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95 d/10 a、67.14℃/10a和2.31 d/10a,GSE变化趋势不明显。近60 a来华北地区GSL的延长主要归因于GSS的明显提前。生长季指标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GSS与GSL,AT10与DT10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相似。生长季指标普遍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明显的突变,GSS、GSE和GSL的突变年份为1994~1995年,AT10和DT10的突变年份为1997~1998年。近60 a来华北地区生长季指标变化存在着2~3 a、5~6 a的主周期。生长季指标Hurst指数都大于0.7,表现为较强的持续性,其过去变化趋势将在未来继续延续。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指数(AMO)是影响近60 a来华北地区生长季指标(GSS、GSE与AT10)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财政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柱灯  方修琦  苏筠 《地理科学》2015,35(9):1156-1163
以当代历史和经济史著作为资料,建立与历朝财政盈亏状态相关词汇的语义分级标准,重建了中国自秦朝至清末(220 BC~1910 AD)10 a分辨率的财政等级序列,并分析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秦朝至清末的财政平衡大体经历了4个相对充裕阶段(220 BC~31 BC,441~760 AD,961~1210 AD,1381~1910 AD)和3个相对匮乏阶段(30 BC~440 AD,761~960 AD,1211~1380 AD)。财政危机在寒冷-干旱的气候背景下爆发的可能性最大。财政平衡与温度和降水变化均成正相关,财政平衡的趋势性变化受长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影响较为明显。但受多因素的复杂反馈环节影响,两者在某些时段呈现反相位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宁夏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气候变化基本事实,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宁夏的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持续上升,增温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中部干旱带和银川以北地区冬季的增温幅度达到了2.4 ℃;年降水量波动变化,增减幅度不大。伴随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干旱、冰雹、暴雨、霜冻等气象灾害频发,灾害造成粮食产量损失加大,社会、经济损失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来中国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冰川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也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百年来我国冰川消融强烈,以退缩为主.本文对近百年来我国冰川末端退缩、物质平衡变化和冰川面积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探讨了我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我国冰川末端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时间上要滞后10~20年,冰川末端退缩、物质平衡变化和面积变化的幅度在青藏高原边缘和周边地区要大于高原内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也由内部向边缘增强.最后指出了我国冰川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6,自引:14,他引:26  
选用西北半干旱区33个气象站1951-2004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揭示了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半干旱区降水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外绝大多数地区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59.168~-1.143 mm/10 a之间,秋季降水量减少最多,春季次之,而夏季部分地区和冬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略增趋势.降水量存在3年、6~8年的周期振荡特征,3年周期振荡在1962-1966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内最强,之后逐渐减弱.6~8年振荡在1980-1985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内最强.气温距平呈上升趋势,气温距平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074~0.507 ℃/10 a之间,大部分地区呈先降后升型,转型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冬季气温增高最多,秋季、春季次之,夏季陕、甘、宁交界区及陇中地区气温增高而其余地区气温距平略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近50年来年呈波动变化.平均风速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略增外,其余各地均呈下降趋势.蒸发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呈上升趋势外,其余各地蒸发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