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纳米级氧化锌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新材料纳米级氧化锌的制备。首先论述了由于纳米级材料特有的量子尺寸的效应等特种性能 ,它在量子器件、太阳能利用、图象记录、压电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进一步叙述了用液—液法除铁、锰、铜等重金属 ,制备了纳米级氧化锌。所用原料廉价易得 ,制备工艺简单 ,既降耗节能 ,也无环境污染。制备的新材料纳米级氧化锌 ,经测试粒径在 5 0nm左右 ,球形体 ,比表面积大于 5 0m2 / g。  相似文献   

2.
纳米级发光粉体YVO4:Eu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柠檬酸作为络合剂.通过络合溶胶一凝胶法制备出纳米级的钒基发光材料YVO4:Eu,并利用TEM,红外光谱以及荧光光谱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制备的YVO4:Eu粉体粒径在100nm以下;与大颗粒的粉体相比,由于量子尺寸效应的影响,纳米级YVO4:Eu的红外光谱发生明显的蓝移现象,而其发射光谱以及激发光谱未发生显著变化,可发出较纯正红光。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个带光隔离器的复合型宽带碲基掺铒光纤放大器(EDTFA),通过对该结构模型下的速率方程和光功率传输方程组的数值模拟,理论研究了EDTFA在插入光隔离器后的性能变化。研究表明,通过插入光隔离器抑制反向传输的放大自发辐射(ASE)噪声,可以有效地改善宽带EDTFA的信号增益和噪声特性。在光纤激活长度240cm、铒掺杂浓度2000ppm和前向泵浦功率200mW下,光隔离器插入在最佳位置处时,1540nm~1600nm波段内16路信道小信号增益分别提高了0.8dB~5.9dB,噪声系数降低了0.2dB~2.2dB。研究结果对于新型宽带EDTFA应用于WDM通信系统中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纳米氧化锌是一种新型高功能精细无机产品,其粒径小于50nm,由于颗粒尺寸的细微化,比表面积急剧增加,使得纳米氧化锌产生了其本体块状物料所不具备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因而纳米氧化锌在磁、光、电、敏感方面具有一般氧化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能和新用途。  相似文献   

5.
《纳米科技》2008,5(2):78-78
近日,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研究小组制备出世界上首例具有多种尺寸量子点的太阳能电池,在TiO2纳米薄膜表面以及纳米管上组装CdSe量子点,吸收光线以后,CdSe向TiO2放射电子,再在传导电极上收集,进而产生光电流。他们研究了2.3~3.7nm四种不同粒径的量子点,发现在505~580nm波段上具有不同的吸收峰。研究人员Prashant V.Kamat介绍说,TiO2纳米管上固定CdSe量子点能够形成规整的组装结构,不仅可以使电子有效地传输至电极表面,还能提高电池效率。长度为800nm的纳米管内外表面均可组装量子点,其传输电子的效率较薄膜高。研究发现,小的量子点能以更快的速度将光子转换为电子,而大的量子点  相似文献   

6.
冯光峰  黎汉生 《材料导报》2007,21(F05):36-38
以TritonX-100/正己醇/正己炕/水为反应介质,采用双微乳液法合成了尖晶石型CoFe2O4磁性纳米颗粒。利用TG-DSC、FTIR、TEM、XRD、VSM等测试技术对CoFe2O4煅烧前后的结构和磁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微乳液法制备的CoFe2O4前驱物经煅烧后可获得纳米级磁性微粒。煅烧温度对微粒粒径和磁性能有较大影响,经300℃煅烧后的微粒粒径为15nm,700℃煅烧后微粒粒径增大为52am。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也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以AOT为表面活性剂,硫脲及乙酸镉为原料,磷酸二氢钾为相转移剂,分别在水相和有机相中制备了CdS纳米粒子.UV-Vis光谱表明,CdS纳米粒子具有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FTIR光谱分析表明,水相中AOT分子的-S=O、-C-O、-C=O基团指向溶剂,-CH2-基团堆砌在CdS纳米粒子表面,而有机相中则相反.TEM测试结果表明,有机相球形CdS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自组装行为,其尺寸为5~10nm且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8.
<正>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数量级(通常指1~100nm,1nm相当于3~5个原子连成线的长度)或者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纳米材料一般具有不同于块体材料的特殊性能,它是纳米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如大的比表面及一系列新的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介电限域效应和宏观量子隧穿效应等)决定了纳米材料在磁、光、电、敏感等方面呈现常规材料  相似文献   

9.
《中国粉体工业》2005,(4):15-15
碳酸钙按平均粒径可分为5个粒度等级:微粒(〉5μm)、微粉(1~5μm)、微细(0.1~1μm)、超细(0.02~0.1μm)、超微细(≤0.02μm)。纳米碳酸钙材料是指颗粒尺寸大小在1-100nm的超细粉末碳酸钙。  相似文献   

10.
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乙酸锌为前驱物,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为大分子稳定剂,采用溶液化学法,制备了氧化锌纳米粒子。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PL)、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合成的ZnO纳米粒子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样品具有量子尺寸效应,样品UV-Vis吸收光谱在350nm给出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特征吸收峰,样品PL光谱显示在410nm处可产生明显的荧光发射。氧化锌纳米粒子的尺寸在50~100nm且粒径分布较窄,表明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对氧化锌纳米粒子的表面起到了良好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碳纳米管对光的吸收与光的偏振方向有关,光偏振方向与碳纳米管管轴方向平行时光吸收最强,光偏振方向与碳纳米管管轴方向垂直时光吸收最弱。采用半经典理论处理光和碳纳米管的相互作用,计算了碳纳米管的光吸收与光偏振方向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光吸收速率与COS^2θ成正比,其中θ是光偏振方向和碳纳米管轴向夹角。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利用连续光功率计和示波器进行突发光功率计校准的方法,设计制作了稳定度为±0.01dB/15 min的脉冲光源,通过将脉冲功率的直接测量转换为平均功率的间接测量,实现了突发光功率量值的有效溯源。给出了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在0.1 dB分辨力条件下测量不确定度达到0.2dB(k=2)。该方法和装置被广泛用于无源光网络突发光功率计的校准,保证了实际工程中突发光功率测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综合介绍了近年国外关于低衰耗的色散补偿光纤,非零色散位移光纤,用于恶劣环境的碳涂覆和氮化硅涂覆光纤的研究;光纤带制造技术包括光纤带的结构、涂层、性能、生产工艺,大芯数光纤带状光缆包括层绞式松管、中心松管式、骨架式、干缆芯带状光缆的设计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李策  邹文江 《计测技术》2005,25(4):3-5,8
介绍了光敏元件与光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及在国民经济和军事领域中的重要怍用;分析了国内外光电子产业的市场动态与发展趋势;论述了我国光电子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有源光纤环路的光缓存单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个低噪声的EDFA,结合0.8nm的窄带光滤波器,采用长为10439m的标准单模光纤,构成了一个有源光纤环路.对其输出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信号复制能力.基于此设计了一个光缓存单元,描述了其存储原理,定义了其单位缓存时间和最大缓存时间,实验表明该光缓存单元实现了光脉冲信号的缓存,单位缓存时间约为50 μs,复制光脉冲个数在500个以上,相应的最大缓存时间约为25 ms.  相似文献   

16.
光谱域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WLI)具有精度高、动态范围大、工程实用性强等优点,在光纤传感和精密测量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回顾了光谱域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本研究组在这一领域所开拓的基于相位测量技术的光谱域光纤WLI,包括傅里叶变换WLI及其相对测量术、波长扫描WLI、相移WLI、波数扫描WLI、互相关WLI、步进相移WLI,并展示了该技术在光纤温度、压力、应变等传感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光盘盘基材料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各类光盘盘基材料的性能特征及其应用情况。并对当前光盘盘基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其中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及耐热性能的非晶质环状聚烯烃正在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有机光存储材料及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军  陈萍 《功能材料》1996,27(1):1-6
本文介绍了光盘写入及读出过程的基本原理,并就有机光存储材料性能,作用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光学高分子材料折光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影响光学材料折光的因素.叙述了光学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The Cu2+ ion doped silica gel matrices in monolithic shape were prepared by hydrolysis and condensation of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 (TEOS). The absorption, transmittance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the gel matrices heat tre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monitored. The loss of water and hydroxyl group from silica network changes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Cu2+ ions in the host, noted by the change in colour of monolith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onounced blue shift observed (700–900 nm to 600–850 nm) for the broad band of the absorption spectra of the samples heated up to 700°C is attributed to the ligand field splitting and partial removal of hydroxyl group from the silica matrices. The results indicate broadband filtering effects of the samples in the wavelength region 400–600 nm. Absorption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the glass matrices heated to 1000°C confirms the conversion of Cu2+ ion to Cu+ 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