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编者按:作为中国著名宴席代表一满汉全席,烹饪界和烹饪史学界对其研究和考证的文章和论文多不胜数,特别是满汉全席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都囊括了哪些菜肴,也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2.
《美食》2021,(5)
正世上鲜有人亲眼见过中国古代皇家贵族的锦衣玉食,但"满汉全席"却是众人皆有耳闻。"满汉全席"四字在中华饮食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象征了一种至高的餐饮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满汉全席只是个传说,不知它是否真的是108道菜,慈禧太后又如何消受这108道菜。清代满汉全席的样子已随历史远去,而满汉全席的文化则流传至今。在现代的辽宁沈阳,人们依旧能在美食体验中,感受满汉全席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饮食科学》2015,(2):71
烹饪,首重调味,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而菜肴佳美。恰如理财产品的选择,所有的金融理财品种都是收益性与安全性的对立统一。每个食客口味不同,选择也不同,有人偏清淡,有人偏浓烈。这里向大家推荐一道满汉全席里的经典菜品——"抓炒大虾",它制作简单、口味适中、老少咸宜、浓而不烈,恰如冠群的P2P,既不像股票那样火爆热辣,惊心动魄,也不像银行储蓄那样,淡而无味,食如鸡肋。  相似文献   

4.
满汉全席是民族团结在饮食文化上的写照,其丰富的内涵,博采众长的技艺,都给我们以较深的启示。"满汉全席"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今天,美食已无国界。从本期开始,本刊将把"满汉全席"的精典菜式逐一向广大读者做以介绍,以展辽菜美食之风。  相似文献   

5.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兴起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6.
朱兆龙 《美食》2004,(1):46-47
长沙四星级的鑫都大酒店前阶段推出满汉全席,价格从3880元一席到49880元一席不等,高薪聘请宫廷名厨再传弟子掌勺,已接待了数批顾客:然而其价格、排场以及“吃满汉全席,享九五之尊”的宣传,却在星城引起震动,如同其他城市的满汉全席一样,遭到批评  相似文献   

7.
满汉全席亦称“满汉席”、“满汉筵”、“满汉大席“、“满汉酒席”、“八大件席”、“大烧烤席”或“满汉燕翅绕全席”;是清代中叶兴起的一种气势恢宏、仪典隆重、广集各民族各地区肴馔精华的煌煌大宴。两百多年来,这种以燕窝、鱼翅、烧猪、烤鸭四大件为龙头,以满族烧烤和茶点以及汉族京朝菜和江南菜为主体的特色风味酒筵,流传到南北都会和海外,各式席谱近百种,不少席面的菜式均在100道以上,历来被美食家誉称为“中国古典名席之冠”。 满汉全席的史料,散见于李  相似文献   

8.
“满汉全席”是满汉各民族文化的结晶.其产生和形成是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满、汉和睦相处的政策分不开的.到了乾隆时期,“满汉全席”已趋于完善.《啸亭继录.本朝富民》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怀柔郝氏,膏腴万顷,纯庙(指乾隆——笔者注)曾驻跸其家,进奉上方水  相似文献   

9.
“满汉全席”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中国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古典宴席。自满人入关,统一中原,建立清王朝后,不仅发扬了满族的饮食习俗,而且也继承了元、明宫廷菜肴的汉族风味特色,融汇贯通,自成一格。 “满族全席”是孕育于满族入关,定鼎北京这个政治历史的背景中。自顺治入关至乾隆初期的清宫御膳,由于满汉食制并存,经过食俗礼仪和烹饪技艺上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导引了乾隆后期满汉全席的产生。 据《大清会典光禄寺则例》记载:当时光禄寺举办的各类筵宴中,已分为“满席”和“汉席”,但满汉共筵的情况是没有的。乾隆甲申年间(公元…  相似文献   

10.
吴正格 《四川烹饪》2011,(11):68-73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研究满汉全席已经有30余年。说及感受,自是良多。笔者在此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陈述心得,以供读者和同道参鉴。一、在挖掘中继承挖掘满汉全席,首先是要继承。可是满汉全席在民初便逐渐匿迹,至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有60余年的断隔,处在一种前无师传、今无参照的状态。当时提出继承并光大满汉全席,也就只能从收集相关资料人手,从佚文遗字中去挖掘。当时,我正在  相似文献   

11.
毛羽扬 《中国调味品》2004,(10):29-31,42
中国烹饪十分注意菜肴的鲜美可口,同时在菜肴的制作过程中非常讲究菜肴鲜美味的形成,对菜肴进行的调味增鲜上也是很有特色的。从鲜味原料的合理选配、砂锅器皿的应用、注重鲜汤的科学应用这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烹饪对菜肴鲜味形成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菜肴的香气是很重要的感官性质.影响菜肴香气形成的因素有多种,既与原料自身所含有的香气成分有关,又与菜肴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有关,但主要与后者有关.烹调过程中的加热方式、调香料的应用、油脂的应用等都能对其影响.烧煮、油炸、烘烤的方式是烹调最为常见的三大加热方式.因为受热的方式、条件不同,菜肴在烹制过程中产生的香气也就有所差异.调香料在菜肴制作过程中主要是起着赋香、矫臭、抑臭及赋予辣味等功能.烹调所用油脂是菜肴香味物质最好的载体,油脂十分有利于烹调过程中菜肴香气的形成和保留.  相似文献   

13.
速冻中式肉类预制菜肴是将速冻调理技术运用到传统中式肉类菜肴的生产中,由于其便捷性(主要是简化了厨房烹饪环节,降低烹饪成本,提高烹饪效率)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速冻中式肉类菜肴在冷冻贮藏期间会发生品质劣变(例如脂肪氧化、风味丢失、风味失真等),不仅影响产品的品质,还会降低消费体验和复购率。因此,本文系统综述了速冻中式肉类预制菜肴在冻藏期间品质变化及品质提升技术,以期为其品质提升策略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对广东风味菜肴中可能形成丙烯酰胺的菜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共有57道会形成丙烯酰胺,占25.22%,烹调方法以油炸、脆溜、煎、炒、烤形成丙烯酰胺者居多,使用的配料以淀粉、面粉、糖类等为主。建议粤菜烹饪工作者在烹调的过程中应避免高碳水化合物在高温下产生丙烯酰胺,不断创新出传统菜肴的安全烹调方法。  相似文献   

15.
XO酱是香港人最喜欢的一种调味料之一,采用数种较名贵的食品材料研制而成。20世纪80年代只在香港一些高级酒店、酒楼使用,20世纪90年代传入广东,后随粤菜在大陆流行而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XO酱的材料没有一定标准,但主要都包括了瑶柱、虾米、金华火腿及辣椒等。XO酱的使用方法千变万化,无固定模式。目前多用于粤菜中较高档菜肴和高档火锅中。  相似文献   

16.
马景球  黄立飞 《中国调味品》2011,36(12):115-117
味是中国菜肴的灵魂,而菜肴呈味构成元素有菜肴主料、调味原料相互作用、菜肴处于环境及人们食用特点等.调味是烹制菜肴三大核心技术之一,文章通过剖析制约菜肴呈味的元素,进一步提出菜肴合理调味的方法,利于菜肴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川菜调味品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敏 《中国调味品》2002,(10):36-38,42
在当前餐饮市场及家庭饮食市场中,川菜巳成为人们饮食消费的亮点,川菜所需调味品也随时代的发展而推阵出新。本文就川菜调味品的现状及未来开发进行分析,为调味品生产企业提出建议,共同繁荣川菜调味品市场。  相似文献   

18.
调味鲜品说蚝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蚝油的3种加工技术,并对其各自具有的优点作了简单的描述,指出精制蚝油既保持了鲜蚝特有的风味特色,又无鲜蚝的腥臊异味。重点叙述了蚝油在烹调中的运用,蚝油在冷菜、点心、畜肉类菜品、禽肉蛋类菜品、水产类菜品和蔬菜类菜品中皆可得到广泛应用,使菜肴增鲜、增色、增香。同时指出了蚝油在运用上的一些禁忌,如:蚝油不宜与辛辣或酸甜类的调料混合使用,否则会抵消蚝油的鲜味。又如蚝油不宜长时间加热等。  相似文献   

19.
“色”是评价菜肴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烹调过程中,只要添加合适的调味品,掌握调味品的调色机理,运用独特的调味品调色工艺手段,就可以使菜肴达到诱人食欲的“色”,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味觉.  相似文献   

20.
质感是评定菜点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烹调中通过添加合适的调味品,运用独特的调质工艺手段,可以改善原料的质地,对提高菜点的美的质感,满足人们的口腔触觉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