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亲称谓词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表示母亲称谓的姐、家、娘等字进行了历时性的疏通,并对它们在四川方言里的留存形式进行了讨论,从而对它们的语义演变和语音演变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基石."罪感"文化贯穿整部<圣经>,在<圣经>中表述"罪"与"过"的语汇有很多.通过考察和对比"钦定本"中sin与transgression和"和合本"中"罪"与"过"等概念后发现,sin被译为"罪",而transgression被译为"过".这是一种误译.造成误译的原因是由于译经的外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字和文化缺乏必要的理解,并因此导致近100年来中文阅读者对<圣经>中"罪感"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量体裁衣”之“量”,一般认为音去声,义为“估量”。该成语产生时与“度、相”对应,依据古代服装制作皆需细测,中国古代“刀尺”连用和珍惜衣料等方面的论证,此词应音阳平,义为“测量”。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老子“道”论的理论旨趣及其思辨特性的疏析,指明老子“道”论乃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哲学形态,其体(无)用(有)合一的本体论思辨特性奠定了中国哲学思辨的理性传统;提出由“道”论展开的哲学认识乃是不同于西方哲学逻辑认识论的精神认识论,它不是逻辑范畴的认知,而是精神范畴的体认,并指明老子“道”论内涵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而非宗教)理念。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各种汉语词典,在援引成语“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出处时都明确指出:“丁”与“个”字形相近,“丁”即“个”之误。文章对两个字的形体演变轨迹以及历代名人应用这条成语上的共识,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丁”字并没有错,同时,否定了某些人长期以来判断上这一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不争论”的思想并不是说对一切问题都不争论 ,在任何场合都不争论。它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那就是仅限于对一些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者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左”的看法。而在对待改革和发展的一些具体操作性的问题上 ,却是一定要好好辩论的  相似文献   

8.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博大精深 ,影响深远 ;然智者千虑 ,或有一失。文选《自祭文》“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一句注 :“畴 ,句首语气词。……这是说 ,由于识运知命 ,所以能不眷恋人世。这和上文的‘乐天委分’,都表现了他的消极人生观。”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 ,理由有二。其一 ,结合陶潜的人生哲学来解释 ,该句中的“畴”应释为“谁”。从注中可以看出 ,著者释“畴”为语气词 ,是基于对句意的理解。但由于没有结合陶潜的思想体系来理解句意 ,所以著者对句意的理解不够准确。众所周知 ,陶潜后半生信奉的是道家的人生哲学 ,而道家并非不眷恋人世 ,…  相似文献   

9.
“胡“和“蛮“最早是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自称,后来在借入汉语中附带了特定的语义内涵,体现在词义结构和造字理据等方面.语言中的这种现象需要联系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心理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0.
11.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道德修养论深深打上了两宋理学烙印,集中表现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对于朱熹的“存理灭欲”论,学界由于受“左”的影响,过去对之批评颇多,而对其中的合理因素,几乎未见提到。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似乎有失公允。今天,“左”的影响正在肃清,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之重新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2.
13.
14.
文章以被学界称为“谜团”的《石涛画语录》中的“资任”说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哲学、画学以及汉语语义阐释的广阔背景,对这一概念作了细致的辨析,认为这一概念懈含着受任、取任、胜任、保任和自任五个层面的内容,这几个层面具有内在理论联系,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石涛画不思想的个性特点,文章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资任”是《石涛画语录》中仅次于“一画”的重要概念,它被置于《画语录》结尾,有收摄全篇的用意。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征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黑名单“作为一种新体式进入了应用写作的领域,进入了广大消费者的视野,广受关注与重视.文章对“黑名单“的来历、涵义、作用与特点,以及“黑名单“的写作,作了尝试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大一”,“浑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或范畴,“大一”或作“太一”,“泰一”,实与“道”,“一”及“太极”同物而异名,“大一”主要指向自然,属天道,是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而最终演化为天帝,“浑沌”由“大一”而来,则主要指向人类社会,属人道,是关于社会本原的概念,并最终演化为人(皇,黄)帝。人类社会乃由浑沌为始,一步一步分别,一步一步开通。分化浑沌,则男女有别,是礼现出,告别蒙昧,则排除血婚,是礼事现,战胜野蛮,则夫妇定位,是礼形生,礼器成。而随着群臣有正,上下,贵贱,等级有分,则礼制确立。于中是中国历史由浑沌,而三皇,而五帝,终于实现三代文明,总之,礼生于分别,成之文明,礼是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墨经》之“侔”,其得以成立之前提应为《墨经》之基本范畴“同”,而《墨经》所言之“同”凡十种,又可细分为“名”层面之“同”、“实”层面之“同”与“合”层面之“同”。墨“侔”正是基于上述三类“同”之前提得以建构,进而实现其“比辞而俱行”的内涵的,由此墨“侔”基于三类“同”之前提形成“侔”之三款,即“名”之“侔”、“实”之“侔”与“合”之“侔”;还可依据三种形式形成“加”之“侔”、“减”之“侔”与“换”之“侔”三款。此外,《墨经》中对“侔”之表述多为举例式,属经验性陈述,故墨“侔”成立之有效式只可经验归纳而得,先验演绎难以得之。基于上述认识,对以往学界所持之墨“侔”属西洋形式逻辑“附性法”、墨“侔”应包含“不是而不然”之“否定式”有效式及“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部分否定”有效式、墨“侔”之“减词”与“减辞”说、墨“侔”属“复杂概念推理”或“关系推理”、墨“侔”即“辟辞”属类比推理、墨“侔”属直接演绎推理等诸代表性观点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9.
本以“空白”这一“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为理论依据,对白居易《长恨歌》的历史背景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等方面的艺术性“空白”作了探讨,对“元白之诗,尺寸不遗,所以掘耳”之说加以质疑。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域外法查明制度过于原则、简单,亟待重构.在重构中,我国应采用域外法“特殊法律说“;对域外法的查明应分三个阶段进行,不同阶段责任主体不同;法院和当事人可通过多种途径查明域外法;对查明的域外法应经确认程序予以认定;在域外法查明的第三阶段,法官尽到勤勉义务仍不能查明时,即可认定为域外法不能查明;域外法不能查明的,可适用同本应适用的外国法相类似的法或直接适用中国法或适用一般法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