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Chen JX  Deng N  Chen LW  Qiu SP  Li XF  Chen W  Dai YP  Liang Y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8):1992-1994
目的 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3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16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生存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分级、大小、数目及其生长部位、术后维持灌注用药及既往复发情况等影响肿瘤复发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不同肿瘤分期、肿瘤分级、肿瘤数目及既往复发情况间肿瘤复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纳入COX回归模型后得提示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为:肿瘤分期(RR=3.810,P=0.001)、肿瘤分级(RR=2.416,P=0.009)、既往复发情况(RR=1.810,P=0.010)、肿瘤数目(RR=1.736,P=0.036).结论 肿瘤分期分级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影响最大,既往复发情况及肿瘤数目也是复发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对策&#65377;【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随访资料,所有病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据术后复发率分析影响复发相关因素&#65377;【结果】 161例中, 45例术后复发,术后的总复发率为27.95%&#65377;肿瘤分级为G2&#65380;G3级患者较G1级患者复发率高;肿瘤分期为T1期患者较Ta期患者复发率高;肿瘤多发患者较肿瘤单发患者复发率高;复发肿瘤患者较初发肿瘤患者复发率高(P < 0.05)&#65377;肿瘤大小&#65380;生长部位及术后用不同药物灌注与肿瘤复发无明显相关(P > 0.05)&#65377;【结论】 肿瘤分级&#65380;分期&#65380;肿瘤多发以及既往复发情况是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重要因素&#65377;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刊》2011,46(7)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预后与肿瘤大小、数目、分期、分级、复发频率,是否合并原位癌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通常根据复发风险及预后的不同,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分为以下低、中、高危三组:①低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 单发、Ta、G1(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直径<3cm(同时符合上述条件).②中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 除1、3两类的其他情况,包括肿瘤多发、Ta~T1、 G1~G2(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直径>3cm等.③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 多发或高复发、T1、G3(高级别尿路上皮癌)、Tis.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22例新发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复发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肿瘤分级、数目及直径与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有相关性,其中肿瘤分级与术后复发显著相关.结论 高龄、高级别、多发肿瘤以及直径>3.0 cm肿瘤更容易复发,其中级别的高低是影响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再次经尿道电切术(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7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分别接受单次经尿道电切术(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单次TUR组,n=38)或单次TUR、Re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ReTUR组,n=38).观察ReTUR组患者首次TUR术后肿瘤残存率和ReTUR术后重新分期率;首次TUR术后次日起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结果 ReTUR组患者首次TUR术后肿瘤残存率为31.6%,ReTUR术后重新分期率为10.5%.ReTUR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次TUH组患者(2.8%和21.1%,P<0.05).结论 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可发现首次TUR术后的残存肿瘤,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降低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探讨129 例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即刻灌注羟基喜树碱并联合维持膀胱灌注化疗对尿路上皮癌复发的影响,发现这种方法可以降低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炎症相关标志物对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分割样本验证将200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回顾患者石蜡病理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浸润中性粒细胞(tumor-infiltrating neutrophil,TIN)(CD66b+标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CD163+标记)及淋巴细胞(CD+、CD4+、CD8+标记)计数,以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肿瘤组织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值(neutrophil/monocyte ratio,NMR),按病理分期结果将患者分成非肌层浸润性和肌层浸润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组,分别建立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对模型进行分辨度评价,分别建立仅包含外周血参数和包含全部参数的预后列线图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对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结果: 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无进展生存时间40个月,3年内出现肿瘤进展42例(21.0%)。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病理分级等指标均为预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术后3年首次复发的单因素变量,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病理分级、TIN、TAM、NLR、NMR是预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术后3年首次复发的多因素变量。非肌层浸润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104例,术后3年首次复发10例(9.6%),肌层浸润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96例,术后3年首次复发32例(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3,P<0.05)。建立两组无进展生存率的预测列线图模型发现,非肌层浸润组和肌层浸润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22(95%CI:0.70~0.78)和0.725(95%CI:0.71~0.79),与实际观察到的3年生存率一致性较佳。区分度测试结果显示,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全参数预后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26,高于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外周血参数预后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0.672),尿路上皮癌肿瘤组织的免疫微环境提高了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论: 以免疫炎症相关标志物为基础的全参数预后预测模型可以作为现有病理分级和分期系统的完善和补充,为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以外周血标本相关指标为基础的预后预测模型标本易于获取,检测方法简单、经济,更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130Cas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8例手术标本中有70例BUC组织和8例癌旁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在BUC组织中包括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NMIBUC)27例,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MIBUC)43例;其中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PUNLMP)和低分级尿路上皮癌共38例,高分级尿路上皮癌32例。采用量子点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所有标本中p130Cas的表达情况。结果:p130Cas在NMIBUC和MIBUC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0.7%和65.1%(P<0.05);在PUNLMP及低分级尿路上皮癌和高分级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7%和68.8%(P<0.05)。此外,p1 30Cas在BUC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数目、大小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p130Cas与膀胱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存在联系,有可能作为评估膀胱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40岁以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与预后等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41例40岁以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青年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患者占同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总数的2.2%.41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5岁(17~40岁).初诊时以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者26例(63.4%),因尿痛发现者2例(4.9%),无症状而由于体检发现者13例(31.7%).肿瘤平均大小1.9 cm.肿瘤单发者33例(80.5%),多发者8例(19.5%).所有患者均采取TUR-BT术治疗.术后WHO病理分级:低级别尿路上皮癌38例(92.7%),高级别尿路上皮癌2例(4.9%),原位癌1例(2.4%).术后TNM病理分期:pTis 1例(2.4%),pTa 15例(36.6%),pT1 25例(61.0%).术后随访时间6~1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共有4例复发(9.8%),平均复发时间为12月(6~18月).随访过程中尚无死亡病例.结论 青年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多数为单发,以低分级非浸润性肿瘤为主,恶性程度低,绝大多数可以通过TUR-BT治愈,术后复发率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的病理分级、分期和复发率均显著增加,其机制可能与基因层次上不同的致病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索经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二次电切对减少经尿道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复发率及改善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我院TURBT术后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57例, 其中单次电切组109例, 二次电切组48例。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 对比两组复发率及各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情况。结果 复发患者主要为T1期及高级别尿路上皮癌, 2例患者在二次电切后纠正病理诊断。二次电切组复发率低于单次电切组(P<005)。 结论 膀胱肿瘤二次电切可进一步明确肿瘤分期, 降低高危膀胱癌患者的复发率、延缓进展、改善预后。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把握二次电切的手术指针, 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Dysregulation of apoptosis has been implicated not only in carcinogenesis and tumor progression but also in tumor recurrence.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expression of 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XIAP) might predict early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non-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Methods The cohort comprised 176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primary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treated with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using the standard avidin-bioUn-peroxidase technique and RT-PCR were used to detect XIAP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s in cancer tissu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AP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ancer recurrence were analyzed. Results XIAP expression was observed in 108 cases (61.4%) and no expression in 68.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XIAP expression rate and the tumor pathological grade, but was an apparent trend toward the increased XIAP levels from well (G1) to poor (G3) differentiated cancer. Eighty-two (46.6%) patients experienced tumor recurrence at a mean of 28.6 months of the follow-up; 66 of them expressed XIAP (61.1%) and 16 were XIAP negative (23.5%). Twelve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invasive disease at the time of relapse and all of them expressed XIAP. Patients without XIAP expression or with low tumor grad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than those with XIAP expression (log rank test ,P=-0.0015) or high tumor grades (log rank test P〈0.001).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XIAP expression, tumor grade, and tumor number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the recurrence of non-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P=-0.004, 0.016, and 0.04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XIAP may be considered as a new independent prognostic marker for early recurrence of non-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血液中hTERT的含量,探究其在疾病诊断和复发病例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RT—PCR技术,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hTERT的含量,并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血液标本的hTERT的阳性率为60.7%(34/56),正常人阳性率为0(0/30)。hTERT的含量在病理分级高级别与中低级别之间、临床分期T2一T4(浸润性)与Tis~T1(非浸润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患者血液中hTERT的含量与原发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TERT可以作为患者外周血存在循环肿瘤细胞的重要标志,运用RT—PCR技术检测血液标本中hTERT的含量,可对是否存在微转移做出判断,其在血液中的含量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与是否复发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两附属医院2000~2010年原发性输尿管癌病例,统计其临床及病理资料,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与膀胱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法计算膀胱无复发生存率。结果随访104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13~89个月),39例患者出现膀胱复发。尿脱落细胞学(P=0.000)、肿瘤数量(P=0.006)、肿瘤分级(P=0.039)及合并膀胱肿瘤(P=0.014)是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的患者,膀胱无复发生存率越差。结论尿脱落细胞学、肿瘤数量、肿瘤分级及合并膀胱肿瘤与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密切相关。含有危险因素的病例可能需密切随访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讨论二次等离子电切术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1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113例。其中43例于首次等离子电切术后4~6周行二次电切术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行单次等离子电切术患者70例为对照组。记录并分析以下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肿瘤大小、数目、术前分期、病理分级;手术相关情况: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等;术后病理及预后资料:二次等离子电切病理阳性率、2组患者术后肌层浸润率及随访12个月后局部复发率等。 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手术相关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3例患者(6.98%)二次等离子电切术后病理可见尿路上皮肿瘤细胞;观察组一次等离子电切术后与对照组术后病理明确肌层浸润率(6.98%vs. 7.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次等离子电切术后肌层浸润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0.93%vs. 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94%vs. 1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二次等离子电切术可以最大限度清除肿瘤组织,提供精准的病理分期,降低复发率,且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增加。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行二次等离子电切术可以使患者获益,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Li Z  Kong C  Wang P  Liu X  Liu T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11):1650-1652
目的 探讨尿液中端粒酶活性在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和监测复发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PCR ELISA法对 5 4例尿路上皮癌尿液中端粒酶活性进行了检测 ,并观察了其中 2 3例术后尿液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以 4 6例良性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尿路上皮癌病人尿液中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 (P <0 0 0 1) ,肿瘤切除后恢复正常 ,在膀胱镜发现肿瘤复发前再次上升 ;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尿液中端粒酶活性逐渐升高 ;术前尿液中端粒酶活性与早期复发无关。结论 尿液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在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中有参考价值 ,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 ,敏感度高于膀胱镜检查 ,可能成为监测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尿沉淀细胞中P16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的方法检测55例膀胱癌组织及尿沉淀细胞P16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频率。分析其甲基化程度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尿沉淀细胞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7.3%(15/55)和21.8%(12/55);癌组织及尿沉淀细胞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和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尿沉淀细胞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基因甲基化在不同病理分级和不同性别间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基因甲基化是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浸润性发展相关。尿沉淀细胞P16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状态可作为无创性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并且判断其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MHCI类链相关蛋白A(MIC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7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15例正常膀胱黏膜中MICA蛋白表达,对MICA蛋自在膀胱黏膜、不同级别及分期的膀胱癌中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ICA蛋白在膀胱癌的表达率(48.0%)高于正常膀胱黏膜(P〈0.05),其中在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表达率为59.0%(P〈0.05),浸润性36.1%;高、低级别非浸润性癌MICA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MICA蛋白在Ta、T1和T2-4期膀胱癌的表达率分别为59.0%、41.2%和31.6%,MICA蛋白在浸润性膀胱癌(T1-4)的表达低于非浸润性膀胱癌(Ta)(P〈0.05)。结论:MICA蛋白表达上调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有关。而MICA蛋白表达缺失可能与膀胱癌的浸润有关。MICA蛋白可作为膀胱癌免疫治疗的候选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RRM1 mRNA在膀胱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吉西他滨药物膀胱灌注化疗效果敏感性的关系,旨在为临床膀胱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RRM1 mRNA在膀胱癌患者中的表达, 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RRM1 mRNA 在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呈现高表达为12例(30%),呈现低表达为6例(15%);在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患者中高表达为4例(10%),低表达为18例(45%);应用吉西他滨药物膀胱灌注的膀胱癌患者术后随访1年,其中RRM1 mRNA低表达的患者复发1例(2.5%),RRM1 mRNA高表达的患者复发5例(12.5%)。结论:RRM1 mRNA在膀胱癌患者中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RM1 mRNA表达与吉西他滨膀胱灌注辅助化疗药物敏感性呈负相关关系。RRM1 mRNA在膀胱癌患者中的表达对膀胱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膀胱癌中c-FLIP的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和类型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与病人预后的关系,从而为膀胱移行细胞癌侵袭性和预后的判断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收集56例临床资料完整石蜡包埋的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c-FLIP的表达,采用SPSS12.0软件包分析其表达与肿瘤组织学性状的关系以及对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c-FLIP的阳性表达在56个病例中分别为:64%(36/56);其阳性表达在肿瘤高分期组中显著高于低分期组(P<0.05),而在不同的分级和不同的肿瘤类型组间阳性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存分析发现c-FLIP对生存影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FLIP对评价膀胱癌的侵袭性和预后是一个重要的独立因素。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c-FLIP的表达可作为估计病情发展、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