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泥浆侵入特性的测井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林纯增  张舫 《测井技术》2002,26(4):341-346
由于泥浆滤液与地层水矿化度的差别,不同探测深度的电阻率测井能很好地反映泥浆侵入的影响。泥浆侵入特性的测井应用包括用冲洗带电阻率识别油气层、水层而不受地层水的影响;用简单的三电阻率反演方法即可得到地层真电阻率,它与LWD测井的Rt一致;用简单的三电阻率反演方法可得到泥浆滤液侵入深度,它可反映储集层的流体性质特征;用侵入带电阻率模拟法可得到测井条件下储层侵入带饱和度变化、泥浆滤液冲洗油气层程度及其储集层驱替特性。  相似文献   

2.
阵列感应测井电阻率能够很好地识别泥浆滤液侵入引起的地层径向电阻率变化。廊固凹陷W10断块沙四下储层阵列感应电阻率不仅存在正差异,还出现了高电阻率环带和低电阻率环带特征。根据泥浆的侵入机理,分析泥浆的侵入特点,利用阿尔奇公式对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矿化度变化对电阻率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将电阻率变化归纳为泥浆滤液的驱替作用和扩散作用,认为在淡水泥浆钻井条件下,驱替作用使地层电阻率降低,扩散作用使地层电阻率增大。在此基础上分析泥浆侵入引起高电阻率环带和低电阻率环带原因,淡水泥浆侵入,泥浆滤液电阻率大于地层水电阻率;泥浆渗透速度与油水相的渗透速度关系,大于时则会形成高电阻率环带,反之,小于时在未侵入带之前形成含水饱和度相对较高的低电阻率环带。用差异累计法识别不同阵列感应电阻率特征所代表的流体类型,实例表明该方法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泥浆侵入地层双感应测井曲线正负差异特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泥浆侵入地层径向电阻率发生不同的变化造成以电测井资料识别油气层困难.依据油水两相渗流理论、水的对流方程,结合电测井理论,进行泥浆侵入地层的双感应测井响应特性分析.研究表明,泥浆侵入地层的径向电阻率分布较为复杂,深中感应曲线的正、负差异不仅与储层含油性有关,同时受到泥浆滤液与地层水矿化度差异、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气饱和度等因素影响.油层减阻侵入是有条件的,当泥浆滤液与地层水矿化度差异较大、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气饱和度较高时,油层可表现为增阻侵入.不能简单根据深浅电阻率曲线幅度的差异性直接判断油气、水层,必须结合该研究区块地层水矿化度、泥浆性质、地层特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
利用双感应曲线正负幅度差识别水淹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民  阮民  张鲁惠 《测井技术》2003,27(4):309-312,348
在泥浆浸泡井眼期间。由于泥浆柱与地层闻存在正向压差。使泥浆滤液向地层渗流侵入,这不仅改变了受侵入地层孔隙中流体的分布,而且也改变了地层中未被排挤走的导电流体的矿化度,因而改变了受侵地层电阻率。对于油(气)层和弱水淹层,侵入的泥浆滤液所排挤走的孔隙中流体主要为油(气),对于水层和强水淹层,侵入的泥浆滤液所排挤走的孔隙中流体主要为水。根据双感应测井原理,侵入带地层对中、深感应测量值的贡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泥浆滤液电阻率满足一定条件时,利用双感应曲线正、负幅度差能够较准确识别水淹层。该方法在WL油田的实际应用。大大提高了水淹层的解释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钻井泥浆滤液侵入储集层的理论计算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建华  胡启 《石油学报》1994,15(4):73-78
利用多孔介质中两相渗流理论和岩电理论,建立了钻井泥浆滤液侵入孔隙性和渗透世地层的理论模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可以得到水饱和度、水矿化度、水电阻率、地层电阻率等一系列物理量的径向侵入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泥浆侵入储集层后流体及地层的物世参数并非像传统的阶跃模型所描述的那样呈阶梯状突变,而是与时间有关的动态过程,沿径向呈较为复杂的分布.本文研究了侵入剖面随时间的动力学变化过程以及地层参数对侵入剖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钻井泥浆滤液侵入储集层的理论计算模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利用多孔介质中两相渗流理论和岩电理论,建立了钻井泥浆滤液侵入孔隙性和渗透世地层的理论模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可以得到水饱和度、水矿化度、水电阻率、地层电阻率等一系列物理量的径向侵入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泥浆侵入储集层后流体及地层的物世参数并非像传统的阶跃模型所描述的那样呈阶梯状突变,而是与时间有关的动态过程,沿径向呈较为复杂的分布.本文研究了侵入剖面随时间的动力学变化过程以及地层参数对侵入剖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疆塔河地区西南部东河塘组为碎屑岩储集层, 油层和水层的深、中电阻率均呈负差异, 利用典型井的双感应和阵列感应测井资料进行了实例分析。根据泥浆侵入理论, 将泥浆侵入因素归纳为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 分析了泥浆侵入机理。对典型井在不同孔隙度、含水饱和度、混合水电阻率情况下的地层电阻率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泥浆高侵特征是由于泥浆电阻率高、物性差等引起地层电阻率的增加量大于含水饱和度高或含油性差引起地层电阻率的减小量。因此, 不能简单根据电阻率的差异性或是否存在低阻环带直接判断油水层, 而需要结合泥浆滤液矿化度和地层水矿化度差异、物性、原油流动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8.
泥浆侵入条件下时间推移感应测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建华  胡启 《测井技术》1993,17(4):239-244,251
泥浆滤液侵入孔隙性和渗透性地层时,地层电阻率的径向分布远非传统测井分析技术采用的阶跃模型所描述的那样呈阶梯状突变。我们利用多孔介质中两相渗流模型和感应测井理论,建立了时间推移感应测井的计算模型;研究了在不同矿化度的泥浆滤液侵入条件下,由于地层电阻率径向分布的变化而对深、中感应电阻率测井响应所产生的影响;讨论了时间推移感应测井响应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由于泥浆的侵入使得用饱和度、视地层水电阻率等参数识别流体性质成为难题。在三孔隙度模型计算孔隙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不同孔隙成分计算混合液电阻率的方法,求得混合液饱和度,并讨论了消除泥浆侵入影响的投影作图法。用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测井资料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泥浆侵入环境下储层电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泥浆侵入对储层电性的影响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解释结论,甚至丢掉油层.搞清泥浆侵入对电性的影响规律非常必要.从实验室泥浆侵入模拟实验和现场不同泥浆侵入环境下电阻率测井资料对比2个方面出发,综合分析了泥浆的封堵性能、泥浆与地层水矿化度差异、储层物性、流体性质、浸泡时间等因素对储层电性变化的影响程度,得到了不同泥浆侵入环境下储层的电性变化特征,对消除侵入影响.求准地层真电阻率和侵入深度(侵入半径),进而估算地层原始含烃饱和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钻井液侵入油层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可定量计算钻井液侵入后油层含水饱和度、地层水矿化度(电阻率)的径向分布以及地层电阻率的径向变化。应用相对渗透率的概念,对淡水钻井液滤液侵入油层形成低电阻率环带的过程进行了解释。分析了储集层的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和钻井液矿化度等因素变化对地层径向电阻率分布和低电阻率环带的影响。在一维含油岩心钻井液滤液驱替实验和实际测井资料中,均测量到了低电阻率环带的存在。低电阻率环带的存在对高频感应电阻率测井影响较大,而低频侧向电阻率测井几乎不受影响。可以用阵列感应或阵列电磁波测井测量出的低电阻率环带来识别低电阻率油层。图7参11  相似文献   

12.
暂堵剂图解优化新方法在钻井液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使钻井完井液在井壁上形成超低渗透的泥饼,需要依据暂堵剂粒径与储层孔隙尺寸之间的匹配关系,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暂堵剂优选方法。国内外普遍采用的"1/3架桥规则"和屏蔽暂堵方法主要依据储层的平均孔喉直径优选暂堵剂的颗粒尺寸,这对均质储层较为有效,但难以有效封堵非均质储层中较大尺寸的孔喉。在研究连续颗粒堆积效率最大值原理、理想充填理论和d90规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暂堵剂颗粒图解优化的新方法,研发的配套软件能够快速、准确地根据储层孔喉尺寸的分布对具有不同粒径分布的暂堵剂产品按一定比例进行合理的复配组合,得到最优的粒径分布,指导钻井液的暂堵优化设计。现场应用表明,利用该方法优选出的复配暂堵剂钻井完井液能有效形成致密泥饼,封堵非均质储层中不同粒径的孔喉,有效阻止钻井液中固相颗粒和滤液侵入油气层。与传统方法相比,对储层岩样的侵入深度较浅(<2 cm),具有更高的岩心渗透率恢复率(>83%)与更低的突破压力梯度(1.05 MPa/m),储层保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淡水泥浆侵入条件下储层电阻率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证实,钻井过程中,当淡水泥浆滤液电阻率相对于原始地层水电阻率大到一定程度时,油层的电阻率侵入剖面中才可能出现低阻环带;并且侵入结果使一些油层同水层具有相同的侵入特征,即高侵电阻率剖面,表现在浅感应(侧向)电阻率大于深感应(侧向)电阻率,同时均小于微球电阻率。通过实例分析可知,在使用淡水泥浆条件下,双感应测井比双侧向测井更有利于识别储层的流体性质。在实际配制泥浆时应考虑其矿化度与原始地层水矿化度的可比性,以避免由于矿化度差异造成对油层的错误评价。  相似文献   

14.
In order to improve reservoir fluid recognition, the sensitivity of array resistivity response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invasion properties in both oil-bearing layers and water layers is analyzed. Then the primary inversion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array resistivity log. The mud invasion process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based on the oil-water flow equation and water convection diffusion eq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dial resistivity of a fresh mud-invaded oil-bearing layer presents complex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nonlinear increase, increasing to decreasing and low resistivity annulus, and the resistive invasion profile of a water layer is monotonic.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array resistivity log can reflect these changes and the array induction log is more sensitive. Nevertheless, due to the effect of factors like large invasion depth, reservoir physical and oil-bearing properties, the measured apparent resistivity may differ greatly from the actual mud filtrate invasion profile in an oil-bearing layer. We proposed a five-parameter formation model to simulate the complex resistivity distribution of fresh mud-invaded formation. The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non-linear least squares, the measured array resistivity log is used for inversion with the Marquardt method.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verted resistivity is typically non-monotonic in oil-bearing layers and is monotonic in water layers. Processing of some field data shows that this is helpful in achieving efficient reservoir fluid recognition.  相似文献   

15.
砂岩地层视电阻率计算及流体性质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志勇 《测井技术》2011,35(4):335-339
以均质储集岩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油层、含可动水油层及水层视电阻率解释方程.提出地层流体替换率和泥浆滤液分配系数的概念.在淡水泥浆或盐水泥浆钻井条件下,采用地层流体替换率定量评价砂岩地层受钻井液污染程度.钻井液的电阻率越低,电阻率测井的失真度就越高,地层流体替换率越高,渗透性砂岩地层受钻井液的污染程度就越高.采用所建立的视...  相似文献   

16.
选用扇形砂岩地层模块作为大尺寸地层模型,以钻井液侵入多功能物理模拟系统为平台,实施了长时间油基钻井液侵入实验,总结了侵入过程中地层模块径向电阻率、油基钻井液滤液滤失流量和侵入深度的变化规律,获得了不同物性条件下的油基钻井液侵入特征;实现了地层条件下的砂岩储层油基钻井液侵入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油基钻井液侵入过程中,地层模块径向电阻率向远离井壁方向依次开始增大,且增大速度随径向深度增大而降低。侵入初期,滤液滤失流量迅速减小,累计滤失量增幅变缓,侵入深度较浅;侵入达到动态平衡后,滤液滤失流量趋于稳定,累计滤失量随侵入时间线性增加,侵入深度增大速度极慢。与高孔渗砂岩储层相比,低孔渗砂岩储层中的滤液滤失流量和累计滤失量更大,侵入更快、更深,径向电阻率率先增大且增大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