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在江滩地区,于春季以不同数量毛蚴(25~2000条),多次投放(连续6d共投放12次,约9~18h)于装有阴性钉螺螺袋边的水体中,进行现场感染实验。结果每次投放毛蚴数≤500条时,未发现钉螺被感染,当投放毛蚴数≥1000条时,即可发现感染。提示在江滩流动水体中,要构成钉螺的自然感染,需有足量的毛蚴,而导致钉螺感染的毛蚴数量,江滩与内陆(水沟、河道)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2.
在平原水网地区的河道,于春秋季,以少量毛蚴(200条及以下)多次投放(连续6d共投放12次)于紧靠装有阴性钉螺尼龙纱袋的水体中。进行现场感染实验。结果每次投放毛蚴数少至25条,每点钉螺数少至1只时,重复观察200个实验点,未发现钉螺被感染。当投放毛蚴数(?)25条,且每点钉螺数(?)5只时,很低度感染(0.24%~1.18%)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湖南省3地区钉螺对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易感性。方法采集赫山光壳、宁乡光壳和南县肋壳未感染钉螺,在23.5~25.0℃室温和日光灯照射下,以20只钉螺为1感染单位(小群感染),用岳阳地区日本血吸虫毛蚴进行人工感染。赫山钉螺分4组,分别按钉螺/毛蚴比为1∶20、1∶20感染3次、1∶40、1∶80进行感染;宁乡钉螺分3组,分别按1∶20感染3次、1∶40、1∶80感染;南县钉螺按1∶20感染;各组每次感染时间均为4 h。另以500只钉螺为一感染单位(大群感染),用同样的方法,按1∶40感染赫山和宁乡光壳钉螺、按1∶20感染南县肋壳钉螺各1组。感染后,将所有大群感染组和1∶40小群感染组、1∶20南县小群感染1组,进行室外模拟现场饲养,其余各组室内饲养。感染45 d后抽样检测,每15 d抽样1次至4个月,观察各组钉螺感染率。结果室内饲养下,南县肋壳钉螺感染率为92.92%,赫山光壳钉螺(1∶20感染3次组)和宁乡光壳钉螺(1∶80组)感染率分别为0.67%和0.71%,其余各组未发现感染螺。室外饲养环境下,南县肋壳钉螺小群感染和大群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96.07%和92.08%,宁乡光壳钉螺小群感染和大群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0.33%和0.39%,赫山光壳钉螺未发现感染螺。结论赫山和宁乡光壳钉螺对岳阳地区日本血吸虫毛蚴均具有感染性,但感染率明显低于南县肋壳钉螺。  相似文献   

4.
在室内8ml水体中含50只毛蚴感染单只钉螺,並不能使钉螺全部形成感染。20 000ml水体中含1~50只毛蚴分别感染单只钉螺,钉螺的感染率随毛蚴密度的递增而升高,呈直线回归关系。100~50 000ml水体中含单只毛蚴及单只钉螺。钉螺的感染率很低或极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马鞍山市博望区有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简称有螺无病)的原因,为制订该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马鞍山市博望区开展人群、家畜病情和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的现场调查。 采集上述“有螺无病”区的钉螺标本,随机分为 2 组,按照钉螺与毛蚴数量比例 1 ∶ 20 和 1 ∶ 40 分别进行日本血吸虫毛蚴人工感染实验,以同样方法感染该市“有螺有病”区钉螺作为对照。 感染后将钉螺置于室内常温下饲养 90 d,观察“有螺无病”地区和“有螺有病”地区钉螺感染率和死亡情况。 结果 在“有螺无病”区调查人群 568 人,调查家畜 40 头,血吸虫感染率均为 0,现场调查钉螺 1 100 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人工感染实验中,“有螺无病”区钉螺 1 ∶ 20 和 1 ∶40 组中的感染率均低于“有螺有病”区钉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马鞍山市博望区“有螺无病”区钉螺在适宜环境下可以被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 钉螺易感性较差和没有足够数量的传染源可能是“有螺无病”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密度、不同距离钉螺对日本血吸虫毛蚴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在模拟现场环境下,采用20000条新鲜孵化出的毛蚴分别感染1、2、3、5 m处的钉螺,每处钉螺分为5、10、50、100只/袋4个密度组,感染4 h后带回实验室饲养,8周后解剖观察钉螺感染情况。结果在1、2、3、5 m处,5、10、50、100只/袋4个密度组钉螺感染率分别为9.86%、7.14%、6.98%和5.19%,17.33%、10.45%、8.33%和4.58%,9.55%、6.03%、4.33%和2.59%,8.06%、8%、5.34%和3.11%。结论在钉螺密度一定的情况下,钉螺受感染概率与毛蚴投放处的距离成反比;但是,未得出钉螺感染率与钉螺密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可能与密度设置有关。  相似文献   

7.
贵池日本血吸虫对江苏沿海地区钉螺感染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异地血吸虫品系对江苏省沿海残存钉螺的感染性。方法 用安徽省贵池现场感染性钉螺逸出的尾蚴感染家兔所取得的毛蚴 ,以毛蚴与钉螺 2 0∶ 1感染现场采集的钉螺 ,比较钉螺感染率和尾蚴逸出前期。结果 贵池血吸虫对如东、东台和贵池 3地钉螺感染率分别为 4 .35 %、16 .0 0 %和 4 0 .5 8% ,尾蚴平均逸出前期分别为 (72 .6 9± 8.73) d、(6 8.35± 5 .78) d和 (71.5 0± 9.0 7)d,贵池血吸虫对当地钉螺感染率显著高于对江苏沿海钉螺的感染率 (x1 2 =2 4 .5 8,x2 2 =14 .35 ,P <0 .0 1) ,尾蚴逸出前期差异无显著性 (t1 =0 .0 2 35 ,t2 =0 .1732 ,P>0 .1)。结论 江苏沿海地区钉螺在室内能被贵池血吸虫实验感染 ,长江流域血吸虫的输入 ,有可能导致血吸虫病的再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广德流洞山丘指名亚种钉螺与江苏省无锡地区日本血吸虫的相容程度。方法 采集广德流洞现场无感染钉螺,用无锡地区血吸虫毛蚴,以钉螺毛蚴1∶10、1∶20、1∶40、1∶80比例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并用江苏省邗江新坝钉螺作对照,观察各组钉螺感染率的变化,计算和比较尾蚴成熟积温。结果 实验组钉螺毛蚴比1∶10、1∶20、1∶40、1∶80各组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59%、3.39%和5.96%,随着感染毛蚴数量的增加,感染率呈升高趋势,其毛蚴感染剂量与钉螺感染率的理论方程为y=-7.49+2.98lnx(r=0.971,4,P<0.01);对照组邗江钉螺感染率为28.62%(钉螺毛蚴比1∶10),高于广德钉螺的感染率(x~2=157.16,P<0.01);血吸虫在广德流洞和邗江新坝钉螺体内尾蚴成熟的平均积温分别为(1756.94±122.90)日度和(1729.55±99.31)日度,其发育成熟所需积温差异无显著性(t=0.221,P>0.1)。结论 广德流洞山丘指名亚种钉螺与无锡地区血吸虫呈低度相容,而两地血吸虫发育成熟所需积温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安徽省有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简称"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对日本血吸虫的易感性,为制定该类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40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00只,以本省日本血吸虫毛蚴在实验室内进行钉螺群体感染,两组钉螺与毛蚴比例分别为1∶20和1∶40,感染时间为4小时,感染时的温度为24~28℃。以同样方法感染该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宣城市有螺有病地区钉螺作为对照。感染后将钉螺置于室内常温下饲养60天,观察有螺无病地区和有螺有病地区钉螺感染率和死亡情况。结果在1∶20(钉螺/毛蚴)组和1∶40(钉螺/毛蚴)组中,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均未能成功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而有螺有病区钉螺感染率分别为5.89%(2/51)和16.67%(7/42),且两组中有螺有病区钉螺感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观察期结束时,在1∶20(钉螺/毛蚴)组中,有螺无病地区钉螺与有螺有病地区钉螺死亡率分别为77%(154/200)和74.5%(149/200),两地钉螺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661,P>0.05);在1∶40(钉螺/毛蚴)组中,两地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1%(162/200)和78%(156/200),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7,P>0.05)。结论尽管本研究中有螺无病地区钉螺未能成功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但今后仍需加强有螺无病地区输入性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环境温度对毛蚴感染钉螺的影响程度,推算毛蚴感染钉螺的最低临界温度。方法 现场采集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分别在5、6、8、l0、15、20℃的环境中,以钉螺:毛蚴为1:20比例进行实验感染,25℃环境中饲养70d后解剖观察,计算不同温度组钉螺的感染率,分析钉螺感染率与环境温度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钉螺在5、6、8、l0、l5、20℃的环境中的感染率分别为0、0.92%、1.43%、2.40%、8.96%、l7.39%,钉螺感染率与环境温度间的回归方程为r=0.0622x^2-0.4035x 0.6703(r=0.9988,P<0.01),从中推算出毛蚴感染钉螺的最低临界温度为3.24℃。结论 毛蚴对钉螺的感染率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理论上环境温度在3.24℃以下,钉螺不能被毛蚴感染。  相似文献   

11.
室内用日本血吸虫毛蚴人工群体感染钉螺(感染钉螺毛蚴比为1∶20)是获得感染性钉螺、生产血吸虫尾蚴的常用方法.因受温度、毛蚴的数量和时龄等因素的影响,人工群体感染钉螺的尾蚴获得率较低,还有部份钉螺不能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不能获得感染性钉螺.这些未被感染的钉螺经一段时间的饲养,仍能保持较好的活力,为降低感染性钉螺培育成本,对这部份钉螺进行了毛蚴2次感染,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平原水网地区河道内,于平均气温为20.85℃的5月,将钉螺袋(每袋5只阴性钉螺)固定在岸边水下2cm处,每个实验点1袋。以不同数量毛蚴投入紧靠螺袋的水中,2次/d(4h后取出螺袋),连续6d,共投放12次,作现场实验。结果每次投放25、50、100、500、1000及2000条毛蚴6个实验组的钉螺感染率依次为1.09%、0.45%、2.74%、12.39%、27.27%及54.48%;空白对照组感染率为0%。毛蚴数与钉螺感染率呈线性正相关(r=0.9996,P<0.01),其回归方程为y=-0.3655+0.0274x(x=毛蚴数,y=钉螺感染率)。据此推算了钉螺的理论感染率及其95%可信限。理论数与实际数符合良好。前2个低剂量毛蚴组理论钉螺感染率的95%可信限的下限值均为0%。  相似文献   

13.
有螺无病地区钉螺与日本血吸虫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安徽省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与日本血吸虫的相容性,探索有螺无病地区形成的原因.方法 采集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60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0只.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本省日本血吸虫毛蚴进行钉螺群体感染,两组钉螺与毛蚴比例分别为1:20和1:40.以相同方法感染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作为对照.感染后将钉螺置于室内22~24℃温度下饲养90d.观察各组钉螺感染率和死亡情况.结果 在1:20组和1:40组中,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均未能被日本血吸虫成功感染,而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均感染成功.至观察期结束时,无论是自然死亡率还是感染后死亡率,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均显著低于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均P<0.05),而后两地钉螺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当地钉螺与日本血吸虫不相容可能是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用安徽贵池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四川郫县和云南大理的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32%和28%,低于贵池血吸虫毛蚴感染的同地对照钉螺(其感染率为84%),且前者发育速度和形态变化也较慢,提示异地钉螺对血吸虫的易感性不同。 此外,对贵池日本血吸虫在同地的钉螺体内发育过程以及对江苏、湖南、云南等3省的阳性钉螺的组织内是否存在添加世代进行了观察,结果未发现有添加世代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钉螺对不同宿主源性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易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钉螺对不同终宿主源性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易感性差异。方法收集家兔、水牛和小白鼠排出的虫卵,孵出毛蚴,以毛蚴和钉螺5:1的比例感染同一地钉螺。同时设对照组,观察各组钉螺感染率、死亡率。结果实验组家兔、水牛和小白鼠排出虫卵孵出毛蚴感染钉螺,获得的阳性率分别为1.42%、8.67%和19.87%,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9.5%、13.5%和24.5%;对照组钉螺阳性率分别为2.63%、2.02%和11.66%,死亡率分别为24.0%、49.5%和18.5%。结论不同宿主源日本血吸虫毛蚴对钉螺易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山区水库季节性灌溉对感染性钉螺产生的潜在影响。方法在安徽钓鱼台水库灌区,选择一段干渠和相临的一段支渠为螺情观察点,每月系统抽样查螺,室内观察钉螺含血吸虫情况;收集气象、水文资料;结合已有的基础理论研究,推算感染性钉螺被毛蚴攻击感染的季节,分析感染性钉螺与季节性灌溉的关系。结果春季发现的感染性钉螺可能系上年8月16日 ̄9月2日被血吸虫毛蚴攻击感染;8月份以后发现的感染性钉螺系分期成批形成,攻击感染时段主要集中在当年7月4日 ̄11日,以及8月26日 ̄9月中上旬。水库短续放水灌溉的时期与钉螺被毛蚴攻击时段一致,放水高峰期(7、8月份)与主要攻击感染时段(分布频次)相重叠,水库放水末期出现又一攻击感染高峰。在钉螺被毛蚴攻击感染时段降雨量也相对集中。结论在人工灌区,季节性灌溉肯定促进灌溉渠中感染性钉螺的产生,但不能完全排除降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长江水体血吸虫毛蚴监测方法,监测水体受血吸虫虫卵污染情况,为追踪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灭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长江江苏段选择45个监测点,采用浮瓶-尼龙袋哨螺测定法,每个点投放500只阴性钉螺,于2009年5-9月每月投放1次,每次投放28 h,钉螺收回后置于25℃恒温箱内饲养。首次回收2个月后每月采用群体逸蚴法检测1次钉螺感染性,在末次投放3个月后,采用压碎法解剖全部钉螺,观察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并调查出现感染螺环境的人畜活动情况。建立江苏省长江水域哨螺监测数据库,绘制哨螺阳性点地理分布图,计算江水中钉螺单位时间被血吸虫毛蚴感染的阳性率。结果 45个点5个月共投放哨螺44 717只,回收43 477只,回收率为97.23%;钉螺逸蚴81 410只次,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解剖钉螺13 033只,发现5只感染血吸虫,钉螺感染率为0.038%,水体中钉螺感染血吸虫的阳性率为4.11/100万。在45个监测点中检出阳性点5个,阳性点出现率为11.11%;其中哨螺阳性点分布在长江南岸3个、北岸1个、江心洲1个,其阳性点出现率分别为21.43%、5.56%和7.69%,南岸哨螺阳性点出现率是北岸的3.8倍。5个阳性点中有3个为渔船民集散地。结论江苏省长江南岸水域受血吸虫虫卵污染程度高于北岸,渔船民集散地是重要的污染地之一。浮瓶-尼龙螺袋哨螺测定法是监测水体受血吸虫虫卵污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对湖北钉螺生存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按钉螺与毛蚴数量比为1:10的比例感染钉螺,同时设对照组(未感染毛蚴的阴性钉螺),各设3组平行.在感染后的0、6、12、24、48、72 h和1、2、4、6、8、12周检测钉螺软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南通市有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的原因,验证既往研究结论,为该类地区血吸虫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控制现场试验方法,现场观察人工输入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情况,同时实验室比较观察"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区土壤对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的影响。结果除如东县新店镇汤园村(有螺无病)现场光壳螺组外,实验钉螺在"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现场控制环境均可以被血吸虫毛蚴感染。各组光壳钉螺感染率低于肋壳钉螺,但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光壳钉螺死亡率高于肋壳钉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新店=135.118,χ~2双甸=122.836,χ~2白蒲=154.436,χ~2丁堰=138.288,χ~2对照=151.923,P均0.01)。"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区土壤试验组钉螺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如皋=0.071,χ~2如东=0.216,P均0.05),各组与无土实验对照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7.148,P0.05)。结论南通地区"有螺无病"区在输入足够数量血吸虫病传染源后有可能形成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必要开展血吸虫病和钉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目的 探讨钉螺人工群体感染血吸虫的优化时间。方法 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 采用日本血吸虫毛蚴分别感染钉螺 2、 3、 4 h 3组, 观察感染60~120 d后各组钉螺死亡率、 钉螺感染率及尾蚴获得量, 分析各组3个指标的差异, 以钉螺死亡率 相对低、 钉螺感染率和尾蚴获得量相对高的钉螺感染时间为最优时间。结果 结果 3 h感染组60 d的钉螺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 组 (P<0.05), 钉螺死亡率低于其他组 (P<0.05), 60~120 d的尾蚴获得量显著高于2 h感染组 (P<0.05), 与4 h感染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结论 实验室条件下, 血吸虫毛蚴人工群体感染钉螺3 h为相对优化的感染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