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弥可保配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无力的疗效。方法 将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80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弥可保配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通过尿流动力学测定,对比评定治疗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治疗后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弥可保配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无力有显著作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所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是目前SCI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问题.SCI并发的肾积水可导致肾功能不全,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2],而尿失禁、长期留置导尿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做好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减少并发症,实现低压储尿和低压排尿,恢复膀胱功能,选择恰当的排尿方式,改善排尿症状,减少残余尿和防止尿路感染是提高SCI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治疗逼尿肌无反射神经原性膀胱,Bunts采用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1988年韩氏等报道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效果均佳。我院自1993年5月~2002年10月采用韩氏的手术方式开展了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非截瘫型逼尿肌无反射(或低下)神经原性膀胱共8例。8例术前残余尿量均大于150ml以上,手术后减少至50ml以下,排尿通畅,无尿失禁,效果佳。  相似文献   

4.
5.
吴君  吴清和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2):1071-1073,1096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逼尿肌的舒张和收缩始终贯穿在膀胱的活动中。支配膀胱逼尿肌的神经主要为胆碱能神经[1],此外还有肾上腺素能神经和非胆碱能非肾上腺能神经(NANC),NANC中以嘌呤能神经为代表(其他还有辣椒素敏感神经和肽能神经等)。各种神经均通过相应的神经递质作用于各自受体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 16例神经原性膀胱的超声像图表现 ,认为超声检查可作为膀胱造影和膀胱镜检查及测压的筛选和互补 ,能对肾、输尿管、膀胱继发性病变及并发症有一个全面了解 ,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和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酒石酸托特罗定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Detuusor Hyperreflex,DH)所致膀胱过度活动,以建立低压、安全、储尿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09年1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36例脊髓损伤患者,经尿动力学测定为逼尿肌过度活动。36例患者使用酒石酸托特罗定2mg,口服,2/日,4周后效果不佳者,可加倍剂量(4mg,口服,2/日)进行治疗,以排尿日记和尿动力学测定观察其治疗的效果。结果经过4~8周治疗后,本组患者中有34例完成治疗,主诉明显改善20例,一般改善12例,无明显变化2例。2例患者因口干不能耐受退出。结论酒石酸托特罗定可以有效的治疗脊髓损伤后发生的逼尿肌兴奋、反射亢进所致膀胱过度活动,可以用来建立低压、安全、储尿膀胱。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可导致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其中有20%~30%出现肾积水,继而引起肾功能损害,这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脊髓损伤节段的不同,功能障碍的膀胱类型也各异。为了探讨其与肾积水的相互关系,2007--2008年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在神经原性膀胱(NB)的两种类型中的分布。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23例患儿进行检测。将18例NB患儿按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型(11例)和逼尿肌反射低下型(7例),将非NB患儿5例按照有无尿道出口梗阻引起的膀胱静息压升高分为膀胱静息压升高组(2例)和正常组(3例)。结果NOS含量在逼尿肌反射亢进型较反射低下型有显著增高。膀胱内压升高组NOs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结论NOS参与膀胱功能的调节和神经原性膀胱的病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A spinal cord injury is devastating and produces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life style of the individual and his family. It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bladder and sphincter behaviour on the basis of clinical somatic neurological deficits.  相似文献   

12.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重建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一项重要内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但目前仍是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尿流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本文结合尿流动力学理论就近些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研究的成果进行概述,总结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是复杂的综合工作,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其尿流动力学特点,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42-145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膀胱康复对脊髓损伤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9月我院收治的62例脊髓损伤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膀胱功能训练及间歇导尿术,治疗组针刺时间为15:00~17:00的任一时刻,按子午流注法选取每日开穴,并选取膀胱经相关治疗穴位,连接电针进行治疗;对照组针刺时间为8:00~12:00的任一时刻,选取膀胱经相关治疗穴位,常规留针。针刺时间每次30 min,每天1次,治疗30 d后评定疗效。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膀胱功能积分进行比较评定,并参照《实用理疗手册》中的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膀胱功能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疗效标准评价,治疗组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有效率为80.64%(P0.05)。结论 在膀胱功能训练及间歇导尿术的基础上给予特定时段电针法比普通针刺法可更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使患者尽早实现自主排尿,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6-9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康复治疗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盆底肌电刺激法,两组均干预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及最大尿流率较前明显上升,残余尿量较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患者上升或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同时联合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95.24%)明显好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结论 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膀胱排尿的功能,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锻炼方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患者30例,记录患者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平均膀胱容量、尿中白细胞数和清洁尿培养细菌数来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锻炼后平均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最大排尿量增加、残尿量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减小、尿中白细胞数及清洁尿培养细菌数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锻炼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诸靖宇  王彦彬  宋晨  楼扬锋 《浙江医学》2014,(15):1307-1309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膀胱黏膜修复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透明质酸钠灌注组,每组16只。采用脊髓横断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的神经源性膀胱模型。通过观察各组大鼠膀胱大体情况、HE染色情况、组织学损伤评分以及膀胱组织中IL-6的表达情况评估其炎症的严重程度。结果正常对照组膀胱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模型对照组膀胱组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严重充血、出血,上皮细胞坏死,黏膜、黏膜下层及肌层均有炎性水肿;透明质酸钠灌注组膀胱组织可见黏膜充血,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模型对照组及透明质酸钠灌注组组织学损伤评分及膀胱组织中IL-6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透明质酸钠灌注组组织学损伤评分及膀胱组织中IL-6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可以减轻大鼠脊髓损伤后膀胱黏膜急性炎症反应以及促进损伤后的膀胱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骶管内药物注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4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骶管内药物注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Crede手压法、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骶管内药物注射。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等。【结果】1个月的疗程结束后,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和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骶管内药物注射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骶管内药物注射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菌间歇导尿(Sterile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SIC)更换卧位对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neurogenicbladder,NB),泌尿系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并发症的影响。方法:SCI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2011年标准;NB符合亚洲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2011版)的诊断标准。患者11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观察组59例,2组患者制定饮水计划并书写排尿日记,接受常用的膀胱功能训练,SIC,观察组导尿后采取更换卧位,分别叩击耻骨上、骶尾部和右侧/或左侧臀部,2次夹闭尿管、3次开放彻底i1流尿液。观察指标:血常规、尿常规、细菌培养、肾功能、B超等辅助检查,每次导尿时观察尿液的物理状态。结果:2组患者UTI的发生随间歇导尿呈减少趋势,但对照组经过3周的间歇导尿UTI发生并无减少。观察组与照组比较3周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IC更换卧位引流尿液,能有效降低SCI致NB患者UT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5):11-14
目的 评价低频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SCI)诱发的神经源性膀胱(NB)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2月我院骨科门诊就诊的SCI诱发NB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单纯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予以低频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单纯组予以单纯的膀胱功能训练,两组均治疗6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情况及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和日单次最大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日均排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单纯组更显著(P0.05);两组膀胱内压力和Qmax较治疗前明显上升,RU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单纯组更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单纯组(82.22%)(χ2=4.053,P0.05)。结论 低频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用于治疗SCI诱发NB患者的效果确切,能更明显改善患者的排尿情况及尿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10-12+16
目的 探讨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康复治疗部治疗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76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 例。对照组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膀胱电刺激法,两组均治疗8 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情况及残余尿量情况,并比较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8 周后,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和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日均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明显下降(P<0.05 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50,P<0.05)。结论 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SCI 后NB 患者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确切,能更明显改善排尿情况,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