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潜在意义。方法连续收录初次发病、具有单侧基底节区局灶性梗死灶,纹状体明显受累的脑梗死患者11例。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志愿者11名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和第12周(W12)进行常规MRI和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检测,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在W12对部分有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症状的患者采用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Parkinson 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价其严重程度。对照组于相同时间间隔进行DTI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同侧黑质的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W1(对照组:0.709±0.005,患者组:0.732±0.121,P0.01),W4(对照组:0.710±0.005,患者组:0.776±0.067,P0.01),W12(对照组:0.713±0.005,患者组:0.904±0.112,P0.01);而且随时间延长有逐步升高的趋势。有1例患者出现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的症状,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分为18分。结论 DTI可以检测到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程度及其发展过程;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可能与患者出现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的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梗死后继发锥体束损害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人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4周和第12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患者远离梗死灶的脑干(大脑脚、脑桥和延髓等部位的均数)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第1周、4周和第12周各时间点逐渐减少(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却无明显变化(P>0.05)。脑干FA值减少的百分数与NIHSS减少的百分数(r=-0.46,P<0.05)及FM增加的百分数(r=-0.61,P<0.05)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可能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皮质下局灶性脑梗死后,病灶上、下方远隔部位的神经纤维继发性变化的过程,探讨其与神经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选择具有单侧大脑中动脉(MCA)供血的皮质下累及内囊的独立病灶脑梗死患者10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0名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7±2)天(D7)、第(30±3)天(M1)、第(90±3)天(M3)进行DTI检测,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法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灶侧内囊上、下方远隔部位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A)值明显减少,而且从D7至M3内囊上方(0.34±0.01和0.28±0.03,P<0.01)、下方(0.42±0.02和0.37±0.06,P<0.01)有逐渐减少趋势,而平均弥散量(MD)却无明显变化。内囊上、下方的FA值均与NIHSS值呈正相关,内囊下方FA值还与Fugl-Meyer运动评分、BI呈负相关。结论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可引起其顺行性和逆行性远隔部位神经纤维的继发性损害,其临床意义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的MRI弥散张量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用MRI弥散张昼成像(DTI)分析腩梗死的弥散张量改变,探讨脑梗死的DT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肓法分析临床及常规MRI和(或)CT确诊的69例脑梗死患者的DTI图像.分析脑梗死的DTI信号改变,测量病变区域的各向同性(ADCiso)值和各向异性(FA)值,并与健侧相应正常解剖区域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ADCiso图和FA图上病变区的信号改变和定量测量,总结归纳出69例脑梗死病例分以下4种类型:I型(8例):病变区ADCiso值降低,FA值升高:ADCiso图表现为低信号,FA图表现为高信号.Ⅱ型(23例):病变区ADCiso值和FA值均降低,但病变周围区域ADCiso值降低.FA值升高;ADCiso图为低信号,FA图呈中央低信号,周围高信号改变.Ⅲ型(7例):病变区ADCiso值和FA值均降低;ADCiso图和FA图上均为低、等信号.Ⅳ型(31例):病变区ADCiso值升高,FA值降低;ADCiso图表现为高信号,FA图表现为低信号.以上病变区弥散张量参数与健侧镜像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l定性、定量分析有可能更好地揭示脑梗死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有望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影像学分期,成为指导临床诊疗、监测病情进展和评定预后等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脑梗死后锥体束华勒变性(WI))弥散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早期变化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3月至2007年1月收入我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急性(发病7 d内)脑梗死患者15例,男性13例,女性2例.于发病后7 d内、14 d分别进行DTI检查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腩卒中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修正的Rankin评分(mRS)、运动功能指数(MI)等神经功能评分.用西门子Trio 3.0T MR机采集DTI数据,由DTI Studio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算出平均弥散系数(MD)、部分各向异件(FA)、第一本征值(λ1)、第二本征值(λ2)和第三本征值(λ3)的参数图.结果 发病14 d时的神经功能评分,NIHSS:6.93±3.39,BI:45.33±26.01,mRS:4.33±0.90,MI:69.47±60.71.发病14 d时病灶侧与健侧DTI指标比较,从大脑脚到延髓各个感兴趣区,脑桥中部的MD和延髓上部的MD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病灶侧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灶侧的MD较健侧下降,病灶侧的FA较健侧减小,λ1较健侧降低,λ2和λ3较健侧增加.发病后14 d的DTI指标与NIHSS呈负相关(r=-0.613,P=0.015),与BI呈正相关(r=0.530,P=0.042),与MI呈正相关(r=0.543,P=0.036).结论 DTI可以检测脑梗死后第2周的脑桥锥体束WD,其表现为λ1下降、λ2和λ3升高、FA降低,尤其是后者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分析缺血性脑梗死不同时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变化,并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CST)位置关系,以评估预后。方法 45例由于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分为超急性期(<6h)、急性期(6h~3d)、亚急性期(4d~8w)和慢性期(>8w),分析其DTI参数的变化特点,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患侧FA值在超急性期无明显变化,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逐渐降低,与健侧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患侧ADC值在超急性期、急性期明显减低,亚急性期逐渐恢复接近于健侧,慢性期再度增高;DTT成像显示CST受损严重其预后较差。结论不同时期脑梗死病灶其FA、ADC值有一定规律变化,DTT图像可无创性的显示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的神经纤维追踪方法众说纷纭,不同的追踪方法往往对数据的要求比较严格,格式比较单一,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纤维追踪,但都没有统一可执行标准。因此需要研究一种简便通用的神经纤维追踪处理方法。 目的:提出一种简便通用,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数据采集方法情况下,转变为固定的数据采集格式的弥散张量神经纤维追踪方法。 方法:首先采用MRIcro软件在原始DTI图像上,找出梯度因子b值,组成梯度方向文件并把DICOM原始文件软件转换成Analyze格式文件,然后利用SPM软件对格式文件标准化,最后采用DTI-track软件进行神经纤维追踪处理。 结果与结论:通过对DTI图像进行处理,证明该方法能有效的得出扩散梯度因子b值文件,并且能把不同的DTI数据转变为统一的格式进行DTI处理,得到预期的DTI纤维追踪图像,为DTI研究提供了一个简便有效的具体实现方法。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纤维追踪;扩散梯度因子;神经纤维;功能磁共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脑梗死后早期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起病14 d内的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23例,在入院时行MRI与DTI检查.采用工作站之Functool软件,重建出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参数图.通过放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方式获得FA和MD值.ROI放置的部位包括:脑梗死区、脑梗死同侧内囊后支前部和大脑脚,以及上述部位对侧相应区域.结果 最早在起病后第3天即可见脑梗死同侧锥体束FA值下降,自起病7 d后所有患者均出现脑梗死同侧锥体束FA下降,与对侧锥体束FA比率为(0.89±0.0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同侧锥体束MD无明显变化,与对侧锥体束MD比率平均为(0.96±0.1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可以在脑梗死后早期检测到锥体束的华勒氏变性,最早为发病后第3 d.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动态观察脑桥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延髓及小脑中脚神经纤维华勒变性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侧脑桥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第1、4、12周进行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scale,FM)、共济失调评分(ataxia rating scale,ARS)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从第1周至第12周逐渐减少(延髓梗死同侧FA值:第1周0.43±0.01;第4周0.37±0.02;第12周0.30±0.02,小脑中脚梗死同侧FA值:第1周0.50±0.02;第4周0.43±0.02;第12周0.35±0.04,小脑中脚梗死对侧FA值:第1周0.54±0.02;第4周0.52±0.03;第12周0.47±0.04,t=1.92~28.56,均P<0.05),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的变化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期间,患者梗死灶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绝对值与同期NIHSS及BI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 局灶性脑桥梗死后,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华勒变性持续存在,并且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知网)、VIP(维普数据库)、WANFANG DATA(万方数据库)及PubMed(Pubmed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对近十年来有关卒中后失语症弥散张量成像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并综述,笔者认为,弥散张量成像能够作为一种可靠的工具,用于客观有效地评估卒中后失语症,并探究卒中后失语症的康复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脑出血患者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情况。方法运用DTI技术检测32例脑出血患者发病3周左右病变侧皮质脊髓束(CST)受损情况,分析其与患肢Brunnstrom评分及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DTI所显示的CST受损程度与Brunnstrom评分呈负相关(P0.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01)。结论 DTI可直观显示与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CST受损情况,有助于病情的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动态观察局灶性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的弥散变化,探讨丘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的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连续收录首次发病、单侧丘脑梗死患者17例为实验组,选择健康志愿者17例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W4)和第12周(W12)进行1次DTI检测,对照组进行1次DTI检测.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Barthel生活指数(BI)以及自订的感觉障碍分级评分(Sensory disturbance rating,SDR)评定.结果梗死灶上方的半卵圆中心部分异向(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W1:0.42±0.02,W2:0.38±0.02,W12:0.34± 0.03,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on,MD)却无明显变化.梗死灶上方的半卵圆中心FA值的变化百分数与NIHSS、和BI的变化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与SDR变化的百分数呈负相关(r=-0.246,P<0.05).结论 局灶性丘脑梗死可以引起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在12周内这种继发性损害逐渐加重,而且还可能阻碍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研究额叶癫痫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相关脑区及病理改变,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对32例成人额叶癫痫患者和75例正常健康对照者进行神经心理检查,并对18例常规影像无病灶的额叶癫痫患者和2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及统计分析。结果额叶癫痫患者组语义流畅性明显差于对照组,数字广度测验得分和90min正确填写数字符号个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额叶癫痫患者右侧额叶M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右侧外囊、尾状核和双侧丘脑的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双侧内囊前肢、左侧外囊、左枕叶皮质下白质FA值与语义流畅性呈正相关。左侧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和丘脑MD值与MMSE呈负相关;双侧内囊前肢、左侧外囊、额叶、枕叶相应白质内FA值与MMSE呈正相关。结论DTI显示额叶癫疴患者右侧额叶MD值明显增高、右侧外囊、尾状核和双侧丘脑的FA值明显减低,提示额叶癫痫患者在上述区域可能存在细微病理改变,执行功能可能超出前额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弥散张量成像是tNRI中常见的一种,本文综述其在测量认知功能中的应用,并指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脑白质损害程度,探讨DTI对SIVD白质损害的评估及与阿尔茨海默病(AD)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为3组,分别是健康老年人(NC)、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AD患者,每组各20例。行常规MR I和DTI扫描后,测定相同感兴趣区(RO 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比较。结果:SIVD组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上纵束等部位FA值下降,ADC值升高,与NC、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比较,AD组前额叶、颞叶、海马、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和扣带束等部位FA值降低,颞叶、海马等部位ADC值升高,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DTI可以用来评估痴呆患者白质损害的程度,SIVD患者以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上纵束等部位受累为主,可作为与AD鉴别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脑白质细微结构变化中的价值,从脑白质结构细微变化的角度初步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单侧病灶、既往无抑郁病史及未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临床指标。在发病90±7 d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Depression,HRSD),并根据HRSD结果分为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组(HRSD≥8)和非抑郁状态组(HRSD<8)两组,比较两组脑内解剖结构的磁共振DTI序列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偏侧化指数(laterality index,LI)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入组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组13例患者,脑梗死慢性期非抑郁状态组15例患者。抑郁状态组患者双侧额中回的白质FA值较非抑郁状态组低(右侧468.77±90.14 vs 565.26±112.33,P =0.02;左侧452.15±50.24 vs 539.16±85.19,P =0.003)。两组间不同解剖部位的双侧FA值以及两组间不同解剖部位的偏侧化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DTI技术可显示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脑内存在白质纤维束细微结构的改变。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双侧额中回FA值降低,提示前额叶背外侧神经通路的损害可能构成了脑梗死后发生抑郁状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脑桥梗死后相关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的DTI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前瞻性观察局灶性脑桥梗死后继发神经纤维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第1周、第4周和第12周进行DTI检测,对照组只做1次DTI检查.测量脑桥(患者梗死灶所在水平)及近、远端锥体束、双侧小脑中脚的MD和FA值.在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NIHSS、 FMS和BI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及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P<0.01);梗死灶的MD在第1周时下降,在第4周及第12周则升高(P<0.01);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MD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从第1周至12周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P<0.01), MD却无明显变化(P>0.05).在观察期间,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同期NIHSS及FMS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与BI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局灶性脑桥梗死后,可以引起与之发生联系的神经纤维发生顺行性及逆行性继发性变性,这种神经纤维的继发性变性至少在发病后12周内逐渐进展,并可能会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急性期内的运动功能残疾的皮质下脑梗死患者进行观察,探讨弥散张量纤维素成像(DTT)显示的锥体束累及程度等多个预测因素对运动功能改变的影响,以期发现最可靠和最密切的预测因素.方法 对82例急性脑梗死残疾患者(mRS评分≥3分),结合其基线临床特征、实验室与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 ,选取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或心绞痛史、吸烟史、酗酒史、初始残疾程度、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治疗方式、梗死灶体积大小及锥体束累及程度作为观测指标,对患者发病后第90天的情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单因素差异检验采用x2检验,发现年龄(χ2=47.492,P<0.01)、糖尿病(χ2=5.126,P=0.024)、高胆固醇血症(χ2=6.242,P=0.012)、初始残疾程度(χ2=45.359,P<0.01)、锥体束累及程度(χ2=51.467,P<0.01)均可影响残疾患者的康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OR=0.068,P=0.042)、锥体束累及程度(OR=0.026,P=0.002)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独立预测因素,而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初始残疾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通过DTT反映出的锥体束累及程度为对在急性期内的运动功能残疾的皮质下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最有价值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颞叶癫痫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记忆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研究颞叶癫痫(TLE)患者脑内微观改变及记忆损害的相关脑区。方法对颞叶癫痫患者15例和健康对照者15例,进行DTI检查,利用韦氏记忆量表检测记忆功能。结果 TLE患者部分各向异性弥散(FA)值降低激活区域有颞叶、边缘叶、扣带回和岛叶,升高区有:额叶、顶叶、枕叶,表观系数(ADC)值升高激活区域在颞叶、额叶、枕叶、顶叶;无ADC值降低区域。与健康者相比,颞叶癫痫患者的记忆商数(MQ)(90.73±19.72)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FA值在左岛叶、颞叶与MQ值正相关;患者组FA值在右额、顶、枕叶、左顶叶与MQ值正相关,在左颞叶与MQ值负相关。对照组ADC与MQ正相关区域在左边缘叶,与MQ成负相关区域在左顶叶、患者组正相关区域在左、右颞叶。结论初步证实TLE患者的脑内结构变化不局限于颞叶,还包括颞叶外网络结构;TLE患者全脑DTI与MQ存在着相关激活脑区,表明记忆功能损害与脑内相关结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