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下体负压/自行车功量计锻炼对15 d头低位卧床女性腰椎功能失调的防护作用.方法 对22名女性志愿者分为对照组(CON,n=8)、下体负压锻炼组(LBNP,n=7)、下体负压联合自行车功量计锻炼组(LBNP+ERGO,n=7),在卧床前和卧床后第4天,采用X线对脊柱状态进行了检查.分别测量并比较卧床前后腰椎总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15 d模拟失重对女性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同时考核自行车功量计锻炼+下体负压的综合防护效果.方法 22名青年女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ON,n=8)、下体负压组(LBNP,n=7)和自行车功量计+下体负压组(ERGO+LLBNP,n=7).对照组仅进行15 d-6°头低位卧床;LBNP组在第6,8,1...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制负压体能训练系统,为飞行人员心血管功能训练提供手段。方法在密闭舱体内利用真空泵将舱体内部压力降至负压,并将下体负压技术与自行车功量计训练有效结合。负压体能训练过程中采集的压力值和功量计功率实时反映到计算机测试界面,下体负压采用光圈式快速密封方式密封,功量计做功功率以程控设定调节。系统设有安全卸压保护装置。测试了8名受试者在负压体能训练系统不同条件下的心血管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实现了下体负压、脚踏计量做功、平卧和头高位两种体位下的多种组合训练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利用该系统对受训者进行训练和测试,每次训练时间为20~60 min。测试表明,本系统既可满足单独进行下体负压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的需要,也可满足两者复合情况下训练的要求。结论本文研制的集下体负压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于一体的负压体能训练系统,实现了下体负压环境下的功量计训练,可应用于飞行人员的专项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被试者心功能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LBNP)的影响。方法 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均参加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测量心脏收缩和泵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在卧床期间,两组的心输出量、心指数及每搏输出量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或有降低趋势,射血前期(PEP)均显著延长,总外周阻力、等容收缩时间/左室射血时间(LVET)、PEP/LVET均显著升高而有升高趋势,起床后第2天基本恢复。LBNP组PEP和PEP/LVET在第21天及起床后第2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 2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在21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的降低,但对提高立位耐力有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1 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对抗的影响.方法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进行头低位倾斜卧床(-6°).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 h、-4.0 kPa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KYENG-I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卧床前、卧床第3、10及21天的脑血流量.结果对照组的左侧大脑I相面积及流入速度在卧床期间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在卧床第3及21天显著降低,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第3及21天显著升高;LBNP组的左侧大脑I相面积在卧床第3及21天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期间均显著升高,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及流入速度在卧床第3及21天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1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在21 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地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脑血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第一周和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对立位耐力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 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 ,每组 6人 ,均参加 - 6°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 ,LBNP组在卧床第一周和最后一周 ,每天进行 1h、- 30mmHg的下体负压锻炼。卧床前和卧床第 1 0、2 1天在倾斜床上进行 3次立位耐力检查 ,卧床期间测量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等指标。结果卧床前两组 1 2名被试者均顺利通过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 1 0和 2 1天 ,对照组所有被试者均不能通过立位耐力检查 ,而下体负压组仅有 1人未通过 ,卧床第 2 1天下体负压组( 1 9.7± 0 .9min)平均耐受时间较对照组 ( 1 5 .0± 3.2min)显著延长 (P <0 .0 5 )。对照组每搏输出量(SV)及心输出量 (CO)在卧床第 3、1 0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 (P <0 .0 5 ) ,而LBNP组SV及CO在卧床期间均无显著性变化 ;两组的射血前期 (PEP) /左室射血时间 (LVET)在卧床第 3、1 4天均显著升高 (P <0 .0 5 )。两组间比较 ,LBNP组PEP/LVET在卧床第 3天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LVET在卧床第 3、7和 1 4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立位耐力、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 ;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 2 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对抗的影响。方法 1 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 ,每组 6人 ,进行头低位倾斜卧床 ( - 6°)。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 ,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 ,每天进行 1h、- 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KYENG Ⅰ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卧床前、卧床第 3、1 0及 2 1天的脑血流量。结果对照组的左侧大脑Ⅰ相面积及流入速度在卧床期间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 ,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在卧床第 3及 2 1天显著降低 ,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第 3及 2 1天显著升高 ;LBNP组的左侧大脑Ⅰ相面积在卧床第 3及 2 1天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 ,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期间均显著升高 ,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及流入速度在卧床第 3及 2 1天有降低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脑血管阻力增加 ,脑血流量减少 ;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 ,不能有效地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脑血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和比较30 d头低位卧床期间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下肢肌肉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对失重后下肢肌肉萎缩的对抗效果。方法:15名男性健康被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实验期间测量小腿周径、小腿截面积、腓肠肌肌电平均振幅的变化。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小腿周径随卧床时间延长显著减小(P<0.01);下肢肌力训练组在卧床第18~30天以及起床后的小腿周径显著减小(P<0.01);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在卧床第22~30天及起床后显著减小(P<0.01)。与卧床前相比,卧床第30天和起床后1周时3组的小腿截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肌电振幅在第1和22天显著降低(P<0.05),下肢肌力训练组的肌电振幅在卧床第7、22、26和30天显著降低(P<0.05),自行车功量计组在卧床第7、10、22和30天显著降低(P<0.05)。结论:30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严重的肌肉萎缩。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防止模拟失重所致肌肉萎缩,促进肌肉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30天-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男性有氧运动耐力的影响并提供一种有效的防护策略。方法 1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18~25岁,身高170~178 cm,体重55~75 kg)参与30 d-6°头低位卧床实验,并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G,n=7)和训练组(EG,n=7)。实验期间,对照组只进行单纯卧床,无任何训练;训练组每天进行1次卧位自行车功量计训练,持续时间为30 min,连续两天训练后第3天休息,训练强度为40%~80%VO2max。分别在卧床实验前1天、卧床第17天、卧床第30天、起床后第6天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分析比较VO2max、运动耐受时间等参数。结果与卧床前相比,30 d卧床后对照组VO2max和运动耐受时间分别降低15.4%(P0.05)和18%(P0.05);而训练组VO2max的降低小于5%(P0.05),并且运动耐受时间可保持卧床前水平。结论 30 d-6°头低位卧床导致男性有氧运动能力降低,本研究采用的自行车功量计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对抗这种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提踵动作对提高下体负压耐力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男性志愿者10名,在下体负压(LBNP)条件下分别随机进行2次头高位倾斜检查(HUT)测定其下体负压耐力。一次为志愿者的基础下体负压耐力(对照组),另外一次要求志愿者在LBNP条件下做提踵动作,直至耐力终点(提踵组)。结果提踵组下体负压耐受时间(DNP)和累计应激指数(CSI)均显著增加(P<0.05)。在下体负压过程中,提踵组平均动脉压呈升高趋势,心率增加呈降低趋势,每搏量增加,且均在-40 mmHg及-50 mmHg时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提踵动作可以提高下体负压耐力,可望作为航天员在长期太空飞行后引起立位耐力不良时的应对措施,也可作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21d头低位卧床期间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下体负压的对抗作用效果。方法 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体负压组,每组6人,进行21d头低位倾斜卧床。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下体负压组在卧床的经1周以及最后1周,每天进行1h-30mmHg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测量头低位卧床9HDT)前(坐位),HDT开始时,第1,3,7,10,21天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卧床期间,对照组右侧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较卧床前(preHDT)及卧床开始时显著降低,左侧MCAVs在卧床开始时较卧床前显著增加,卧床第3天又较开始时显著降低。在卧床期间,下体负压组右侧MCA血流速度Vs,Vd,左侧后动脉(PCA)血流速度Vd较卧床开始时显著降低,卧床第7天右侧MCA血流速度Vd较卧床前显著降低。结论 21d头低位卧床期间双侧MCA的Vs显著降低,并有MCA的不对称变化,前,后各1周的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改善MCA血流速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前言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下体负压(LBNP)时男性与女性(年龄45岁~65岁)盆腔和腿部的循环改变和血容量的转移。方法 17名女性(平均年龄56岁)和15名男性(平均年龄为55岁)暴露于—50mmHg(1mmHg=0.133kPa)LBNP 15 min。采用Beckman(BK-100)阻抗体积描记仪测量每次LBNP试验时的每位受试者腿和盆腔血流和淤滞情况。结果在—50mmHgLBNP实验末,男性和女性在腿部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体能健康女性对下体负压(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LBNP)的反应特点.方法 1)用运动平板测最大耗氧量;2)采用逐渐递增负压的方法,最大负压-50 mmHg.被试者为21名30岁年龄组女性健康志愿者,分为惯于久坐的女职业组(A组:VO2max 33.69±4.50 mL·kg-1·min-1)11人,经常锻炼的女飞行组(B组:VO2max 39.61±3.84 mL·kg-1·min-1)10人.结果 两组HR均随LBNP的负荷增加而增加(P《0.01~0.001).B组SBP明显降低(P《0.01).A组DBP明显增高(P《0.05).B组MBP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与女职业组相比,女飞行组对LBNP心血管反应不良,表明体能对LBNP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重力应激下自发性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性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重力应激下自发性压力感受器 -心率反射反应性的评定方法 ,观察了 1 0人 65°头高位倾斜 (HUT)与 8人 -6.67kPa下体负压 (LBNP)作用下 ,以及 1 5人 1 6d-6°头低位卧床期间BRS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HUT与LBNP作用期间 ,尽管血压反应有所不同 ,但自发性BRS值均显著减小 (P <0 .0 1 ) ,卧床第 1 6d时平均自发性BRS值也显著减小 (P <0 .0 5)。说明该方法可用于评定重力应激下压力感受器 -心率反射反应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下体负压对男女飞行学员心血管调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男女飞行学员在下体负压条件下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差异,男女两组受试者分别下体负压裤,在-50mmHg负压下持续暴露8min。在下体负压(LBNP)作用时,同步记录心电图、心率、血压、脑血流量、负压暴露时间。结果显示,在LBNP作用下,随着负压暴露时间的增加,所有受试者均出现心率增快,收缩压降低、脑血流量下降。研究表明,下体负压所产生的生理学效应在男女飞行学员间相似。  相似文献   

16.
有资料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的下体负压(LBNP)耐力比男性低—50mmHg(—6.7kPa)。这一点在为女性设计暴露于+Gz环境时的生命保障装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观察了10名男性(平均年龄22.4岁)和10名女性(平均年龄21.0岁)暴露逐级增加的下体负压,直到发生晕厥前症状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过程中心脏 X线形态变化及四肢加压套带、下体负压的作用。 方法  18名健康男性青年 ,自愿接受试验 ,随机分为对照组、套带组和下体负压组 ,进行- 6°头低位卧床 2 1d试验。对照组卧床中不用任何对抗措施 ;套带组卧床期间每天 0 8∶ 30~ 2 0∶ 30 ,四肢戴加压套带 ,压力维持在 5 .3k Pa;下体负压组卧床期间第 1周和最后 1周每天下午使用 1h下体负压裤 ,压力维持在 - 4k Pa。分别于卧床前 1d和卧床后 1d摄取 X线胸片 1张 ,按有关标准测量胸廊横径、心脏横径、长径和宽径 ,并计算反映心脏形态大小的心胸比和心脏面积。 结果 对照组卧床后较卧床前心脏横径减小 0 .5 4cm,心胸比减小 0 .0 2 4,心脏面积减小 9cm2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套带组和下体负压组心脏面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头低位卧床 2 1d模拟失重过程可使心脏体积变小 ,这可能是心脏功能降低的结果 ,与有关实验结果相符 ;使用四肢加压套带和下体负压等对抗措施可以防止心脏形态改变 ,而下体负压作用效果及可操作性均优于四肢加压套带。  相似文献   

18.
立位-下体负压时心血管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立位 -下体负压 (HUT +LBNP)期间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确定心律变异和脉图两种方法在评价心血管调节功能中的作用。方法观察 1 6名被试者在 75°头高位倾斜加 - 4kPa下体负压 2 0min期间血压、脉图、心律变异和脑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 1 )HUT +LBNP可引起被试者出现明显的心率、血压、规 -化低频峰功率 (LFn)、LFn/HFn增加 ,脑血氧饱和度、心电T波和规 -化高频峰功率(HFn)下降 ;( 2 )晕厥前出现明显的血压、心率和脑血氧饱和度下降 ;( 3)低耐力组在HUT +LBNP初期的心率明显高于高耐力组 ;( 4 )HUT +LBNP时脉搏波波形发生很大变化 ,无法进行分析。结论HUT +LBNP是一种负荷量较高的立位耐力检查方法 ,可充分暴露被检者在立位中的心血管调节功能 ;脉图检测方法不能作为评价被试者HUT +LBNP耐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前言 下体负压(LBNP)导致血容量向足部转移而胸腔血容量减少。这种血容量转移已作过测算,但尚  相似文献   

20.
下体负压对抗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不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目的观察LBNP对21dHDT-6°卧床模拟失重所致立位耐力不良的对抗效果。方法12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进行21dHDT-6°卧床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体负压组,每组6人。与对照组不同,下体负压组在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结果卧床前,12名受试者顺利通过75°、20min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10d立位耐力检查时,对照组有5人、LBNP组有4人出现晕厥前或晕厥症状,两组平均耐受时间均低于卧床前(P<0.05);第21d时,对照组有5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而LBNP组有1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显著降低。下体负压能够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导致的立位耐力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