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时间低强度游泳运动对心血管系统CGRP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n=8):安静对照组(CR)、运动力竭组(ER)和运动训练组(rrR)。RT—PCR测定心尖肌组织和主动脉弓部血管CGRP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一次急性有氧力竭游泳运动对大鼠心脏和主动脉CGRPmRNA表达无显著影响。②长时间进行低强度有氧游泳训练能引起心脏CGRPrnRNA表达显著上调。结论:长期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训练后心脏在分子水平上有良好适应;而长时期进行低强度有氧游泳训练对主动脉CGRPmRNA表达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3.
4.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Western印迹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环加氧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水平和NF-κBp65核转位的变化;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确定旋覆花内酯(1-o-acetylbritannilactone,ABL)对核内NF-κBp65与DNA调控元件的结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处理的VSMC,p65核转位加快,细胞核内的NF-κBp65水平快速升高,同时伴有IκB-α的减少;用ABL预处理VSMC后,LPS诱导的p65核转位增加及IκB-α减少受到明显抑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EMSA结果显示,LPS处理VSMC,其核蛋白与含有NF-κB结合位点的探针的结合活性升高;而用ABL预处理的VSMC,LPS诱导的核蛋白与探针结合活性的升高受到明显抑制。进而,ABL对NF-κB活化启动的下游炎性基因COX-2表达也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因此,ABL是一种抗炎物质,通过抑制NF-κB活化和炎性基因COX-2的表达而减弱或消除LPS诱导的VSMC炎症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坏死血管平滑肌细胞释放IL-1β对周围正常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无血清低糖低氧条件下培养细胞,建立细胞坏死模型,收集坏死细胞培养上清液,用于干预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实验设坏死上清组(NCS)、IL-1β组、NCS+IL-1RA组和对照组(Control)。Tran-swell小室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和迁徙能力,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MMP-2和MMP-9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NF-κB的激活情况。结果NCS组和IL-1β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CS+IL-1RA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低于NCS组和IL-1组(P〈0.05);对照组和NCS+IL.1RA组NF-κB、MMP-2和MMP-9均显著低于NCS组和IL-1β组(P〈0.05),IκB显著高于NCS组和IL-1β组(P〈0.05)。使用NF-κB特异性抑制剂处理后,NCS组和IL-1β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性降低(P〈0.01);MMP-2和MMP-9的表达也显著性减少(P〈0.01)。结论坏死血管平滑肌细胞能够上调MMP-2和MMP-9的表达,促进正常细胞的侵袭和迁移,且这种促进作用与IL-1β的大量释放诱导NF-κB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探讨姜黄素对缺血缺氧引起细胞外环境酸化下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在pH 6.9的环境下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分别以姜黄素、PCTX-1等处理细胞,并设置空白对照组;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ASICS 1a蛋白及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CCK-8法测定各处理组对VSMC增殖影响。结果显示pH 6.9组显著刺激VSMC的ASICS 1a和ERK1/2磷酸化表达,并促使VSMC增殖;而姜黄素显著抑制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上ASICS 1a及细胞内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从而抑制VSMC增殖。在缺血缺氧所致酸化环境下,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上的ASIC 1a表达增多,引起细胞内ERK1/2磷酸化,从而对血管平滑肌的增殖进行调控,而姜黄素则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观察Na+/H+ 交换蛋白1(NHE1)选择性抑制剂卡立泊来德(cariporide)对糖基化终末产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所致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内膜形成的作用,以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取标本HE染色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计算内膜、中膜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为探讨相关机制,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3H] thymidine 检测 VSMC增殖; RT-PCR及实时RT-PCR检测VSMC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s-9,MMP-9)及环氧酶2(cyclooxygenase-2,COX-2)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抑制蛋白κBα(I-κBα)的降解.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cariporide(0.1,10 mg/kg)能显著抑制AGEs所致新内膜增生(P < 0.01).细胞实验结果显示,cariporide 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AGEs 诱导VSMC中COX-2、MMP-2及MMP-9 mRNA 表达,同时显著抑制I-κBα降解及NF-κB表达.结果表明,cariporide 能显著抑制血管损伤后AGEs所致新内膜的形成,其机制与抑制NHE1活性从而抑制NF-κB活化,下调MMP-2、MMP-9及COX-2 mRNA有关.提示NHE1可能是AGEs致血管损伤信号通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F-κB p65在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及内皮中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NF-κB p65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结果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NF-κB p65表达水平高于退化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退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NF-κB p65表达水平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NF-κB p65可能通过正向调控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而促进血管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F-κB p65在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及内皮中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NF-κB p65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结果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NF-κB p65表达水平高于退化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退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NF-κB p65表达水平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NF-κB p65可能通过正向调控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而促进血管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Ren XY  Ruan QR  Zhu DH  Zhu M  Qu ZL  Lu J 《生理学报》2007,59(3):339-344
本文旨在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活性及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表达的影响,以探讨AngⅡ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并探讨川芎嗪是否能抑制AngⅡ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分别检测AngⅡ刺激和川芎嗪干预后NF-κB活性、BMP-2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1)AngⅡ刺激激活NF-κB。AngⅡ刺激15min即有NF-κB p65核转移,30min达高峰(P〈0.01),1h后减退。川芎嗪抑制AngⅡ诱导的NF-κB激活,与AngⅡ组比较,川芎嗪+AngⅡ组NF-κB活性显著降低(P〈0.01)。(2)AngⅡ刺激6h时BMP-2表达增强(P〈0.05),12h时减弱(P〈0.01),24h时更弱(P〈0.01)。川芎嗪+AngⅡ组中,川芎嗪干预6h时BMP-2表达亦增强,12与24h时保持正常水平。(3)川芎嗪对正常细胞的NF-κB活性和BMP-2表达无影响。以上结果表明,AngⅡ刺激后激活NF-κB并最终使生长抑制因子BMP-2表达下降,这可能是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之一。BMP-2一过性增高可能不依赖NF-κB通路的激活。川芎嗪可抑制AngⅡ诱导的NF-κB激活与BMP-2表达降低,提示它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油酸(OA)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时,P-选择素(Ps)、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核因子-κB(NF-KB)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及褪黑素(MT)对肺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2),对照组(Control)、油酸组(OA)、MT+OA组,SB203580+OA组。采用尾静脉注射油酸的方法建立大鼠Au的模型,测定肺系数,光镜下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肺组织中Ps、ICAM-1和NF-κB的表达变化。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OA组大鼠肺系数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损伤严重,肺泡间隔明显增宽,肺泡腔及肺间质弥漫性炎细胞浸润;Ps、ICAM-1和NF-κB的阳性表达信号明显增强(P〈0.05);应用MT和SB203580均显著缓解上述变化(P〈0.05)。结论:MT对ALI时的肺组织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Ps、ICAM-1和NF-κ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探讨异丙酚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阻断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2h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和异丙酚3、6、12mg/(kg.h)组。光、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心肌组织中NF-κB的核移位,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NF-κB和caspase-3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I/R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心肌细胞水肿;线粒体膜肿胀,嵴排列紊乱甚至溶解消失。与I/R组相比,6,12mg/(kg·h)组异丙酚组心肌损伤明显减轻。与Sham组相比,I/R组NF-κB活化,明显从细胞浆移位于细胞核,表达量也显著增加(P0.05);心肌caspase-3表达增强(P0.01),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而异丙酚6mg/(kg·h)、12mg/(kg·h)组,NF-κB从细胞浆向细胞核的移位被明显限制,NF-κB的表达量也明显低于I/R组(P均0.05);心肌caspase-3表达减弱,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减少(与I/R组相比,P0.05)。结论:异丙酚的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κB的活化,下调caspase-3的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直肠腺癌组织中β-catenin和NF-κB的表达水平及二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结直肠腺癌和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β-catenin与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β-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0%,NF—κB的阳性率分别为75.4%、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β-catenin与NF.κB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均无关(P〉0.05),但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NF-κB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B-catenin的表达与肿瘤的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直肠腺癌组织中p-catenin的表达与NF—κB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293,P=0.018)。结论:结直肠癌中β—catenin与NF—κB的表达异常上调,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结直肠癌的病情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 1,GLP-1)对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VEC)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动脉VEC为研究模型,将细胞分为四组(对照组、LPS刺激组、LPS±GLP-1组、GLP-1组),Rhodamin-Phalloidin检测肌动蛋白骨架F-actin分布,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间连接的形态特征,用示踪剂Rhodamine Bisothiocyanate-Dextran检测VECs单层通透性变化改变,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分泌白介素(IL)-6和IL-8的变化。结果:GLP-1(100nM)可减少LPS(1μg/mL)刺激后细胞肌动蛋白骨架F-actin应力纤维的形成,并抑制LPS刺激后细胞间连接的中断。Rhodamine B isothiocyanate-Dextran细胞通透性检测结果显示:GLP-1可明显降低LPS刺激引起的VEC通透性增加[由(2.57±0.19)×10^-5cm/s降至(2.10±0.18)×10^-5cm/s,P〈0.05]。此外,GLP-1可抑制LPS刺激后VEC中炎性细胞因子IL-6和IL-8的表达[分别由(42130±6522)pg/ml降至(27478±5096)pg/ml和(18376±1561)pg/ml降至(14414±927)pg/ml,均P〈0.05]。结论:GLP-1可对抗LPS刺激引起的VEC炎症反应和细胞通透性增加.改善LPS诱导的内皮细胞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用蛋白激酶C(PKC)刺激剂佛波醇酯(PMA)和PKC抑制剂Rottlerin处理培养神经元,RT—PCR法检测神经元NF—xBp65 mRNA的表达;用PMA和NF—κB抑制剂TPCK处理培养神经元,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法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观察PKC对原代培养神经元核转录因子kappaB(NF~KB)表达的影响,探讨PKC参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PKC可促进NF—κB的表达;NF—κB可诱导培养神经元的早期凋亡。由此可以得出PKC激活参与神经元的损伤可能是通过引起神经元内NF—κB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郭晓东  张芋月  胡瑾华  熊璐  周光德  赵雨来 《生物磁学》2012,(30):5838-5840,5901
目的:探讨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NF-κBp65和Caspase-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慢性重度乙型肝炎肝组织标本68例(慢重肝组),正常肝组织标本2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中NF-κBp65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慢重肝组患者肝组织中NF-κBp65和Caspase.3阳性表达程度均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慢重肝患者死亡组肝组织中NF-κBp65和Caspase.3阳性表达程度均明显强于存活组(P〈O.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慢重肝组患者肝组织中NF-κBp65和Caspase-3表达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449,P〈0.05)。结论:NF-κBp65和Caspase-3可能参与了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的肝细胞凋亡过程,且具有一定相关性,并对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NF-κB"圈套"(κB-decoy)寡核苷酸对LPS诱导PC12细胞中NF-κB活化的抑制过程,建立κB-de-coy抑制NF-κB活化的细胞模型。方法:将培养于6孔板的PC12细胞进行分组转染,实验组:LF2000+κB-decoy(6μg/well);对照组:LF2000+错配-decoy;正常组:LF2000。转染48h后,加入LPS(200ng/ml),作用0.5~4h。分别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PC12细胞内NF-κB的表达及活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转染错配-decoy的对照组细胞,随着LPS刺激时间的延长,NF-κB的表达和活化明显增加(P0.01),2~4h达到高峰;与对照组相比较,转染κB-decoy实验组的PC12细胞,随着LPS刺激时间的延长,NF-κB的表达处于较稳定水平,在LPS刺激的各时间点中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κB-decoy可以降低生理状态下PC12细胞内NF-κB的正常表达水平,抑制病理状态下NF-κB的活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细胞水平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株(PC12细胞)脂多糖(LPS)损伤后的保护作用以及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性影响,探讨药物作用机制。方法:PC12细胞常规培养后,建立LPS损伤模型,随后MTT观察不同浓度的LPS对PC12细胞损伤及NGF对LPS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用倒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状态,最后RT-PCR检测NF-κB的含量。结果:①PC12细胞LPS损伤有浓度梯度,随着LPS浓度的增加,PC12细胞的存活率不断下降;LPS损伤的同时加入不同浓度NGF,LPS损伤均有明显的改善。②显微镜观察显示PC12细胞形态学上的改变,表明NGF对LPS损伤有保护作用。③RT-PCR结果显示,LPS损伤细胞的NF-κB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细胞,而药物治疗组的NF-κB表达量则接近于正常细胞。结论:目前,神经生长因子在脑内炎症后的细胞修复作用报道甚少,而本实验研究神经生长因子对PC12细胞LPS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尤其是损伤后再修复作用,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肌核因子-κB(NF-κ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活化情况,探讨NF-κB促进无复流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只穿线不结扎)和缺血再灌注组(结扎冠状动脉2小时,再灌注1小时),每组12只。采用凝胶阻滞迁移分析方法(EMSA)检测正常区、缺血区和无复流区心肌组织中NF-κB活性;ELISA法测定不同时点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光镜、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与正常区相比,缺血区和无复流区心肌组织中NF-κB活性异常升高(P〈0.01)。(2)与结扎前相比结扎后2h、再灌注后1h血浆IL-6、CRP、TNF-α水平呈进行性升高(P均〈0.05)。(3)NF-κB的活性与无复流面积、血浆IL-6、CRP以及TNF-α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844,P〈0.01;r=0.682,P〈0.05;r=0.687,P〈0.05;r=0.893,P〈0.01)。(4)无复流面积与血浆IL-6、CRP以及TNF-α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861,P〈0.01;r=0.806,P〈0.01;r=0.877,P〈0.01)。(5)光镜及电镜结果显示无复流区的心肌组织损伤较缺血区更为严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可能与局部心肌组织中NF-κB的过度活化有关,活化的NF-κB通过促进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参与无复流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