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无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地、反复地改变或伤害个体身体组织,造成一定创伤的一种行为。青少年群体是发生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反复的自伤行为会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从流行病学看,国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普遍高于西方。目前针对非自杀性自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鼓励青少年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方能最大程度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尽可能消除非自伤性自伤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本文总结了当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因素,并在社会、家庭和学校3个方面提出预防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有效措施及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被视为广泛而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校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都存在很高的发生率,也是青少年自杀行为发生的最有力预测因子之一。但世界范围内,对NSSI的认识尚不统一,相关的评价方法也有多种,为此,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NSSI相关评价方法进行综述,了解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特点,增强临床医生对青少年伴有NSSI的进一步了解,以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断和干预。【方法】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某院门诊就诊的伴有NSSI的青少年患者120例,利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使用青少年NSSI问卷和渥太华自伤量表(OSI)分析青少年NSSI的自伤特点及动机。【结果】青少年初次自伤的平均年龄为(12.90±1.233)岁,最常见者13岁;最常见的自伤部位是下臂或腕部(58.33%),其次是手(27.5%);最常用的自伤方式是故意割伤自己(68.33%);最常见的自伤的动机是情绪调节。【结论】伴有NSSI的青少年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首次自伤的年龄存在集中度,高发年龄为11~14岁;常用的自伤方式是割伤;NSSI通常与减轻痛苦的意图有关,具有高频率、方法多样及死亡率低的特征;伴有NSSI的青少年常选择以情绪调节为主导功能实施NSSI,包括外部情绪调节和内部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使得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备受关注,其中关于欺凌(国内也称为欺负)和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主题已有较多研究。欺凌作为一种负面行为,属于攻击行为的一种亚型,其形式包括欺凌他人、被欺凌、欺凌-被欺凌。NSSI在青少年中多发,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被欺凌与NSSI呈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中介或调节作用,但欺凌他人与NSSI的关系因研究较少尚不确定。本文拟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少年NSSI的防控提供线索或思路。  相似文献   

5.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e self-injury, NSSI)高发于青少年人群,严重威胁其身心健康,是未来发生自杀的重要预测因子,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热点。目前对青少年NSSI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形成过程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研究将从遗传学、神经生物学、神经影像学及社会心理学多视角对青少年NSSI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行阐述,旨在为改善青少年NSSI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秦瑗  刘娇  吴冬梅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0):1596-1600
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互联网在青少年中普遍使用,网络社交平台成为自伤者宣泄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青少年NSSI行为网络表露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青少年通过网络表露NSSI行为既有益处又有风险。研究从青少年NSSI行为网络表露特点、影响因素及网络表露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进行综述,为早期发现青少年NSSI行为并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在青少年群体间逐年上升,且危害性极大,部分青少年反复自伤,对其身心健康不利。该行为可能与心理因素相关,但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病情迁延,治疗具有困难性。国内对NSSI的健康管理起步尚晚,目前尚无统一指南或结论,对青少年群体的干预也鲜有所见。从生物-社会-心理模式来看,心理干预可能是该行为的有效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降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VIP、Wan Fang、Springer、Pub Med、Wiley Online library、Science Direct中外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3篇文献,253 264名被试。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为[21.9%(95%CI:17.9%~26.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21.6%(95%CI:17.5%~25.6%)]、农村[20.5%(95%CI:13.7%~27.3%)]、独生子女[21.7%(95%CI:15.9%~27.5%)]、高中生[28.2%(95%CI:24.8%~31.7%)]、中部[23.5%(95%CI:17.7%~29.3%)]、2015年及之后调查[22.5%(95%CI:17.5%~27.4%)]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更高。测量工具的检出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20例,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2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发生非自杀性自伤35例,发生率为29.17%;对可能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各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为针对性改善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上海、乌鲁木齐、长沙、昆明4座城市选择共8 102名12~17岁青少年,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调查被试者的抑郁症状以及NSSI行为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NSSI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NSSI总体检出率为24.6%,其中男生(23.1%)检出率低于女生(26.2%)(χ2=10.97,P<0.05),初中和高中总体检出率分别为24.7%和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伴NSSI组青少年抑郁症状总体检出率为49.7%,不伴NSSI组的检出率为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80,P<0.01)。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中,伴NSSI组(男生:44.0%,女生:5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家庭影响因素, 为制定青少年自伤行为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在黑龙江、安徽、湖北、云南、广东5省抽取15 623名11~20岁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评估青少年NSSI行为的频率, 以及家庭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最近1年内至少发生1次以上自伤行为者占28.8%, 其中1~4次(偶有自伤行为)者占17.6%, 5次及以上(反复自伤行为)者占1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类型、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与青少年偶有自伤行为及反复自伤行为均有相关性(χ2=6.30~12.16, P值均 < 0.05)。控制性别、年龄、年级、民族, 情绪管理、心理韧性、孤独感、社会支持等因素后, 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仍与偶有自伤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1, 1.34, P值均 < 0.05);是否独生子女、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和家庭教养方式与反复自伤行为仍有相关性(OR值分别为1.19, 0.69, 1.57, P值均 < 0.05);以地区进行分层分析后显示, 各地区的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全相同。  结论  独生子女、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等家庭因素可能与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有关,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家庭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2.
非自杀性自伤(NSSI)在各国青少年群体中均有很高的发生率,且其发生率正逐年上升,已成为现阶段全球公认的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备受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然而,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的研究也正处于初级阶段。据目前研究显示,NSSI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NSSI等风险行为的发生, 并可能成为未来早期干预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下一步研究家庭因素对青少年NSSI行为的影响提供思路,同时为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提升青少年健康,预防不良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国黑龙江、湖北、安徽、广东、云南5个省15 538名初中和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课题组编制的《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调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行为、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及心理状况等.结果 调查前1年,被试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可疑网络成瘾的自我报告率分别为28.7%,3.3%和29.9%.有无自伤行为组间孤独感和情绪管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5,25.62,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有相关性(P<0.05);在控制性别、民族、年级、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管教方式、情绪管理、孤独感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各类型与网络成瘾各类型仍有相关性(OR=1.30~2.79),且网络成瘾者发生各类型NSSI风险均高于可疑网络成瘾者.结论 网络成瘾和可疑网络成瘾行为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危险因子.加强对网络成瘾的预防可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地、直接地、故意伤害自己身体,而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行为,包括割伤、烧伤、打伤、烫伤、咬伤自己等多种形式[1-2].自杀行为是因为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行为[3].NSSI和自杀行为是青少年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现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两者紧密关联.国内外诸多研究证实了青少年NSSI和自杀行为的统计学关联[4-5],但对于两者关联的理论解释尚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来青少年NSSI和自杀行为关联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型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使用切割工具自伤时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为提供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11月—2022年5月对四川省成都市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收治的19例使用切割工具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诠释现象学分析法分析转录资料。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体验和感受可归纳为5个主题:外界干扰下滋生的自伤意念;思绪万千中的自伤行为;痛并快乐着的自伤体验;万里挑一的自伤工具;有爱、有责任,自伤行为有所减少。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应根据此类患者特点提供有针对性护理措施,指导患者签署NSSI承诺书、教会患者掌握NSSI行为替代技巧、联合患者家属构建多维度社会支持平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青少年群体中,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较为普遍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青少年自杀行为暴露与其自身NSSI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山东省青少年行为与健康队列研究。选取参与了2015年基线调查和2016年第一次随访调查,并且基线调查中不存在NSSI行为史的5 15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通过自填式问卷收集,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社会心理学信息、终生及过去一年NSSI情况、自杀行为暴露史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自杀行为暴露与一年后NSSI间的关系。结果 5 154名研究对象的基线年龄为(14.49±1.48)岁,女性占48.5%。9.0%的青少年报告曾暴露于自杀行为,其中6.0%暴露于自杀未遂,4.9%暴露于自杀死亡,7.3%暴露于朋友/熟人的自杀行为,3.1%暴露于亲属的自杀行为。自杀行为暴露组的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高于非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非暴露组相比,暴露于自杀死亡(OR=1.91,95% CI:1.22~3.01)和暴露于亲属自杀行为(OR=1.79,95% CI:1.02~3.12)与NSSI风险增加有关。结论 暴露于自杀死亡或亲属自杀行为可能会增加青少年NSSI行为风险。自杀事件发生后,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预防自我伤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九江市某医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及相关因素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500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检出偶发NSSI 238例,反复NSSI 346例,检出NSSI共计584例,检出率为38.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影响因素有母亲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2.412)、童年虐待(OR=2.897)、童年家庭功能不全(OR=2.398)、所患疾病为抑郁障碍(OR=1.876)或双相障碍(OR=2.222)、孤独感强烈(OR=1.892)。结论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NSSI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母亲教育程度高、童年虐待、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所患疾病为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孤独感强烈的患者更易出现NSSI。故应对上述患者予以重点关注,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以降低NSSI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诊断NSSI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环境信息、抑郁程度、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情况等,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分析患者NSS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79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男性275例,平均年龄(14.97±1.72)岁,共有287例(36.10%)伴有NSSI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遭受过校园暴力(OR=1.874)、童年家庭功能不全(OR=3.740)、目睹家庭暴力(OR=5.618)、与酗酒或物质滥用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OR=4.702)、存在冲动感(OR=2.575)、存在负性生活事件(OR=6.080)和童年创伤(OR=8.482)、情感虐待(OR=7.272)均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有关。结论 上海地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发生与个人经历、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等有关,应针对性采取心理治疗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MDD)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因素,以预防青少年MDD患者发生NSSI。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就诊的90例青少年MD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NSSI分为观察组(出现NSSI,63例)和对照组(未出现NSSI,27例)。采用本院自制的一般信息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环境信息,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MDD患者出现N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级、是否寄宿、父母婚姻状态、自评学习成绩、是否感觉孤独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arratt评分、抑郁程度、家庭形态、是否被校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rratt评分、抑郁程度、家庭形态、校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ASLEC评分均为青少年MDD患者出现NSSI的影响(P<0.05)。结论 影响青少年MDD患者伴有NSSI的因素有Barratt...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非自杀性自伤(NSSI)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和家庭功能特征,为NSSI的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RQ)、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2)以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于2021年1月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对陕西省西安市和宝鸡市12所中学的7869名中学生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