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蝶扩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可行性、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内镜下经鼻蝶扩大入路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患者临床资料、手术疗效、并发症、长期随访结果。结果19例中9例实现Simposon I级切除,8例II级切除,2例III级切除。6例头痛均好转,16例视力视野损害患者术后改善14例,2例发生脑脊液漏,其中1例并发颅内感染,12例出现嗅觉损害。随访4~31个月无迟发型脑脊液漏、癫痫、尿量改变、垂体功能减退等并发症。10例嗅觉损害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时均得到部分恢复。结论内镜下经鼻蝶扩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是可选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采用内镜经鼻入路行外科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1例;术后视力改善4例,无变化1例,恶化者1例;1例短暂性脑脊液鼻漏。无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适当,内镜经鼻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采用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切除沟通于颅内外的前颅底脑膜瘤的早期经验的总结,探讨该手术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初步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8例颅内外沟通的前颅底脑膜瘤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完成了一期肿瘤切除手术.对采用的手术技术方法、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及早期治疗效果等进行了总结.结果 在本组中,全部颅内外沟通肿瘤均获得了一期彻底切除,术前具有视力下降者的视觉功能在术后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无一例患者出现新增的颅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脑脊液鼻漏,并继发了脑膜炎及脑积水,随后治愈.术后分别随访33~75个月,无一例出现肿瘤复发及与本肿瘤相关的死亡.结论 单纯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技术有能力一期彻底切除经慎重选择的颅内外沟通的前颅底脑膜瘤.该技术较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累及鞍外的垂体肿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24例采用内镜经单鼻孔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累及鞍外的垂体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伴甲介型蝶窦的垂体腺瘤2例,蝶窦气化正常的垂体腺瘤22例。结果 24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8例(75%),次全切除5例(20.8%),短暂性尿崩症18例,永久性尿崩症3例,颅内感染1例,鼻-鼻窦炎2例,鼻出血2例。2例甲介型蝶窦垂体腺瘤达到全切除,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内镜经鼻蝶入路可以更好的辨认蝶鞍区解剖标志,是鞍区肿瘤累及鞍旁及鞍上时可行的手术入路,同时蝶窦气化不良不应被视为此手术入路的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术中能够直视肿瘤、无脑组织牵拉,已广泛应用于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突破了传统的限制,提高了鞍上肿瘤及海绵窦区域肿瘤的切除率。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是目前关注的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神经内镜下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鞍区病变切除,结合国内外该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0例均实现肿瘤全切除,无死亡病例。15例无任何并发症,4例出现1项并发症,1例出现2项并发症。仅1例术后新发视力、视野损伤;2例新发一过性尿崩;2例出现新发垂体功能减退;2例术中保留垂体柄,垂体功能并未见明显变化;2例术后感染,予抗生素治疗控制良好。术后随访:2例在术后8、18个月垂体核磁示可疑复发,其余最长随诊时间12个月复查时没有任何复发迹象。保留垂体柄的患者术后7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复发。结论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均比较乐观。颅底重建技术的发展极大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手术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经扩大鼻蝶入路切除鞍上肿瘤、鞍内向鞍上或向前颅底扩展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1月~2015年7月内镜经扩大鼻蝶入路切除鞍上肿瘤、鞍内向鞍上或前颅底扩展肿瘤17例;其中颅咽管瘤6例、向鞍上或前颅底扩展垂体瘤9例、垂体柄朗格罕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视交叉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果14例(14/17,82.4%)全切除,2例颅咽管瘤近全切除,1例颅咽管瘤次全切除后接受伽马刀治疗。15例术前视力下降,14例(14/15,93.3%)术后视力改善;1例(6.7%)术后视力障碍加重,2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11例术前皮质醇正常,2例(2/11,18.2%)术后出现一过性降低。2例生长激素增高,术后正常。1例(1/17,5.9%)垂体瘤术后脑脊液鼻漏,二次手术修补。随访3~24个月,MRI未见肿瘤复发,无死亡患者。结论内镜经扩大鼻蝶入路从腹侧显露和切除鞍上肿瘤,视野清晰、无脑牵拉损伤,能更好地保护神经功能,是切除鞍上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和讨论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经上颌窦后外侧壁切除累及翼腭窝及颢下窝神经鞘瘤手术结果,探讨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方法 病例资料来自2004年至2011年住院接受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和颞下窝神经鞘瘤切除手术患者6例,其中男性和女性各3例,年龄29 ~ 59岁.手术前主要接受鼻窦CT扫描和MRI检查.采用全身麻醉下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进入翼腭窝和颞下窝.手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认为神经鞘瘤.术后定期CT或MRI检查随访观察.结果 6例患者实现手术完整切除.平均随访19.3个月无复发,有3例在术后第1~2周出现面部上颌神经分布区域较明显麻木感,随后逐渐减轻,仅1例随访终期遗留术侧口角轻度麻木.结论 内镜下经鼻开放泪前隐窝入路切除翼腭窝和颞下窝神经鞘瘤,完整保留鼻腔外侧壁,损伤小,并发症少,为经鼻进入翼腭窝和颞下窝的创新微创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颅底斜坡区周围的重要解剖标志进行观察,为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斜坡区的临床手术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10具湿性头颅标本,分别进行显微和内镜解剖学研究。结果 ①通过模拟经鼻扩大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确定了内镜下磨除斜坡区域骨质可以暴露自脚间窝至枕骨大孔的脑干腹侧面及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②骨性斜坡区由蝶骨体及枕骨斜坡部共同构成,该区域的上界为鞍背,下界为枕骨大孔前缘。岩斜裂位于斜坡区的外缘,将枕骨与颞骨岩部分隔开。结论 ①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可根据斜坡区及其邻近的后颅窝病变的具体位置通过磨除局部斜坡区骨质后到达并切除病变组织;②理解和掌握斜坡区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术者对该区域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改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优越性以及鼻前庭囊肿的最佳治疗模式。方法 34例鼻前庭囊肿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3例住院接受经唇龈沟切口径路囊肿切除术(传统治疗组),11例在门诊非住院接受经鼻内镜改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改良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上唇麻木或水肿发生率以及平均留院时间和平均费用方面的差别。结果传统治疗组:手术时间(32.6±4.3)min,术中出血量(20.1±5.6)ml,术后上唇麻木或水肿发生率100%,平均留院时间(163±6.2)h,平均费用3649元。改良治疗组:手术时间(5.8±2.6)min,术中出血量(3.7±2.1)ml,术后上唇麻木或水肿发生率0,平均留院时间1h,平均费用572元,两组间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鼻内镜改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与传统治疗方式比较具有手术简单且微创、术后无需填塞且副作用少、术后无需住院且费用低廉,在门诊进行该术式是鼻前庭囊肿最佳治疗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内镜下经鼻蝶扩大手术入路切除侵犯鞍外的鞍区肿瘤的临床经验,并对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估。方法选择侵犯鞍外的鞍区肿瘤13例,在鼻内镜下经鼻腔切除鼻中隔后端,进入蝶窦,再磨去鞍底及周围骨质,进入鞍区及鞍外,行肿瘤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3例患者中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4例,脑膜瘤1例;8例肿瘤完全切除(61.5%),4例部分切除(30.7%),1例死亡。术后发生的主要并发症有尿崩症、脑脊液鼻漏、脑膜炎、下丘脑衰竭等。结论侵犯鞍外的鞍区肿瘤可以经鼻内镜下手术切除,但具有一定风险,需要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并分析其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的42例前颅底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20~78岁,平均49岁。42例患者中包括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鳞癌)15例(14例T4bN0M0,1例T4bN1M0)、嗅神经母细胞瘤27例(均为Kadish C期)。前颅底切除后采用大腿阔筋膜和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重建。患者术后第1天行头颅CT平扫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颅内积气和脑水肿,同时行鼻窦增强MR检查判定肿瘤切除情况。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分析总体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42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452 min。术后增强MR明确显示:36例(85.7%)肿瘤全切;2例(4.8%)因侵犯眶内容物且患者强烈要求保留眼球行次全切;1例(2.4%)患者因术中发生颈内动脉损伤而终止手术;1例(2.4%)患者术后MR显示肿瘤残留再次手术切除;2例(4.8%)患者可疑眼眶内侧残留。术后随访2~52个月,平均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失访2例。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5%、76.9%、64.5%;鼻腔鼻窦鳞癌术后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2%、86.2%、57.4%;嗅神经母细胞瘤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9%、75.3%、67.8%。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残留(P=0.001)和复发(P<0.01)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可行,预后较好。肿瘤残留和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经口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采用单纯内镜经口入路切除9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15 ~61岁;临床表现:舌下神经麻痹8例次,迷走神经麻痹6例次,舌咽神经麻痹3例次,面神经麻痹1例次,听力下降1例次.结果 9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均获得完全切除,且保留了该区域的颅神经功能.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吞咽困难及患侧迷走神经麻痹的并发症外,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术后随访4-29个月,平均14.3个月,所有患者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麻痹均得到了改善和恢复,面神经麻痹和听力下降得到了恢复,舌肌运动获得了改善,但半舌萎缩无明显变化.结论 内镜经口人路可以安全、彻底、微创地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并且能够保留和改善后组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的入路选择及术中注意要点。方法 选择54例鞍结节脑膜瘤,根据肿瘤的直径(以3cm为界)和其发展的方向分别采用单侧额下入路、双侧额下入路与冀点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22例单侧额下入路组肿瘤全切除率为83%;26例双侧额下入路组全切除率77%,双侧嗅神经损伤1例,因下丘脑损伤死亡1例;6例冀点入路组全切除率67%,1例因颈动脉损伤而死亡。结论 应根据肿瘤的大小而选择相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急性垂体卒中的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的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2月51例经病理证实为急性垂体卒中的病例资料,均采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其中男28例,女23例,中位数年龄47岁,病程为4小时~7天。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视觉功能障碍、垂体功能紊乱等。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部CT、MRI及内分泌学检查,围手术期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记录术后症状恢复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病例中肿瘤全切42例,次全切除9例,肿瘤全切率为82.3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发生。术后随访1~14年,47例伴有头痛症状的患者术后头痛均消失或明显减轻;38例伴有视力下降的患者中,34例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前已失明的4例患者中,3例术后恢复到眼前指动,1例术后视力无明显变化;伴发视野缺损及眼肌麻痹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28例伴有内分泌症状的患者中,22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症状改善不明显的6例术后复查MRI显示肿瘤有部分残留,予伽玛刀治疗,效果良好;所有患者随访至今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急性垂体卒中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鼻内镜扩大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13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鼻内镜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 间通过鼻内镜扩大经蝶手术入路治疗的13例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中镜下全部切除肿 瘤,术后10例患者给予放射治疗;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有残余者6例,平均随访12个月肿瘤无复发或继续 生长。术后发生短暂性尿崩症6例,脑脊液鼻漏2例及急性腺垂体功能低下者1例;无死亡及颅内感染,无鼻腔 通气障碍、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结论:扩大经蝶手术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 方法,但应掌握熟练的经蝶手术技术;术后应给予放射或药物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影像学、内镜手术两种方法对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岩尖这一手术入路进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4具国人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高分辨率CT扫描,观察与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岩尖的相关解剖标志,并测量其距离。选择5例10%甲醛固定、动脉灌注染料的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岩尖(10侧)。记录内镜下解剖图像,描述其相关解剖关系。结果通过影像学资料可了解蝶窦发育情况并测量一系列颅底骨性解剖标志的距离,蝶骨嵴至两侧视神经管眶口直线距离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标本通过内镜经鼻入路均从颈内动脉内侧到达岩尖,翼管及翼管动脉可作为寻找颈内动脉的重要解剖标志。结论影像学资料应作为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岩尖手术的术前常规参考;蝶骨嵴位于两侧视神经管眶口的中点,为术中可靠的解剖标志。从解剖学角度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岩尖具有可行性,该入路径路短,副损伤小,可作为临床治疗岩尖病变的重要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经口入路颌下腺切除术的指征和利弊.方法 同顾性分析12例内镜辅助经口入路颌下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诊断慢性颌下腺炎8例(2例含涎石),多形性腺瘤3例,颌下腺囊肿1例.所有病例术前经影像学评估,其中8例经细针穿刺细胞学或细针穿刺组织学活检确诊.结果 术后2例出现暂时性的舌体麻木和舌体运动障碍,1~3个月后完全缓解;无其他并发症.术后1个月未损害面容满意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为10分,所有患者都满意.多形性腺瘤患者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数3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内镜辅助经口入路良性颌下腺病损切除术安全、可行,优点是无颈部瘢痕和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的风险.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dications, risks and benefits of endoscope-assisted transoral approach to excise the submandibular glan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a series of 12 patients treated by endoscope-assisted transoral submandibular gland excision was carried out. Of the 12 patients, 8were chronic sialoadenitis (2 cases with sialolith), 3 were pleomorphic adenoma, and 1 was cyst of submandibular gland. Preopera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benign diseases by Ultrasonography, CT or MRI. Pathologic diagnosis of 8 cases were identified by fineneedleaspiration cytology (FNAC) or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FNAB). Results Temporary lingual sensory paresis and temporary limitation of tongue movement were found in two patients. However, these signs soon resolved spontaneously within 1-3 months. There were no other complications. Postoperatively, mean satisfaction score with cosmetic results was 10. All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cosmetic results. No recurrences were found in patients with pleomorphic adenoma with a follow-up period ranged from 12 months to 48 months(median follow-up period:36 months). Conclusions Endoscope-assisted transoral excision of the submandibular gland is a feasible and safe approach for the benign diseases of the submandibular gland . The major advantages of this approach are no external scar and no injury to the marginal mandibular nerve.  相似文献   

18.
19.
经鼻鼻内镜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EEA)手术在切除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将近20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取得了不低于开放手术的近期疗效,由于其微创的特点,降低了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颅底解剖知识、手术器械和材料、鼻内镜技术的进步, EEA的手术范围和适应证逐渐扩大,但现有研究证据级别低,其疗效仍然需要进一步证实,仍缺乏被广泛接受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筛窦眶纸板入路切除眶内占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6年8月以突眼为主要症状的9例眶内占位(2例脂肪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炎性假瘤和3例血肿)和1例眶内异物患者.除1例海绵状血管瘤外,均在鼻内镜下经筛窦眶纸板进入眼眶,清除眶内病变.结果 眶内异物一次性取出;1例海绵状血管瘤经眶外切开入路切除;突眼和复视症状均完全消除;术前手动视力提高到0.3,光感视力提高到0.1,伤后14天就诊者视力未恢复.随访3个月至2年,炎性假瘤1例治愈,1例复发,再次手术后切除,现随访中;其余8例均一次性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筛窦眶纸板入路眶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具有术野清楚、损伤小、恢复快及面部无瘢痕等优点,可以完整切除占位病变,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