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通过文献查阅及整理.分析中医药分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常用中药的药性特点和功效主治。方法借鉴循证医学的思路与方法,对RA按活动期用药和稳定期用药进行分类,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主库,检索词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医药”,收集近十年中医药治疗RA临床资料。将药物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有毒无毒以及功效。结果①活动期用药特点:四气方面,温性药使用频次最高,使用频率占43.2%,其次是寒性药占30.7%,平性药占18.2%。五味方面,苦味药使用频率最高,占34.9%,其次是辛味药占30.1%,甘味药占25.7%。归经方面,归肝经最多,占23.3%,归脾经占16.8%,归肺经占13.4%,归胃经占12-4%。毒性方面,有毒中药占11.4%,无毒中药占88.6%。功效方面,祛风湿药使用频率最高,占21.5%,其次是活血化瘀药占16.8%,清热药占13.6%,补虚药占12.5%,解表药占11.4%。②稳定期用药特点:四气方面,温性药使用频次最高,占45.6%;其次是平性药占25.1%,寒性药占23-3%。五味方面,甘味药使用频率最高,占33.8%,其次是辛味药占29.5%,苦味药占25.4%。归经方面,归肝经最多,占26.1%,归脾经占15.4%,归肺经占14.8%,归肾经占13.2%。毒性方面,有毒中药占12.1%,无毒中药占87.9%。功效方面,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占22.7%,其次是祛风湿药占20.8%,活血化瘀药占16.1%,解表药占13.2%,清热药占10.7%。结论治疗RA活动期用药多辛温祛风湿、活血化瘀,稳定期多用甘温补益、活血,分阶段使用、分期治疗反映了中医药治疗RA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文献查阅及整理,对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行系统回顾与用药规律分析.方法 借鉴循证医学的思路与方法,按活动期用药和稳定期用药分类,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主库,检索词为“RA”、“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收集近10年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组方资料.将药物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结果 (1)活动期用药特点:四气方面,温性药使用频次最高,使用频率占43.2%,其次是寒性药占30.7%,平性药占18.2%.五味方面,苦味药使用频率最高,占34.9%,其次是辛味药占30.1%,甘味药占25.7%.归经方面,归肝经最多,占23.3%,归脾经占16.8%,归肺经占13.4%,归胃经占12.4%.毒性方面,有毒中药占11.4%,无毒中药占88.6%.功效方面,祛风湿药使用频率最高,占21.5%,其次是活血化瘀药占16.8%,清热药占13.6%,补虚药占12.5%,解表药占11.4%.(2)稳定期用药特点:四气方面,温性药使用频次最高,占45.6%;其次是平性药占25.1%,寒性药占23.3%.五味方面,甘味药使用频率最高,占33.8%,其次是辛味药占29.5%,苦味药占25.4%.归经方面,归肝经最多,占26.1%,归脾经占15.4%,归肺经占14.8%,归肾经占13.2%.毒性方面,有毒中药占12.1%,无毒中药占87.9%.功效方面,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占22.7%,其次是祛风湿药占20.8%,活血化瘀药占16.1%,解表药占13.2%,清热药占10.7%.结论 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以温性为主,多辛味,及归肝、肺经药物,说明中医多以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为治则.性温,味辛,归肝、脾经等中药对治疗RA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的指导临床遣方组药.  相似文献   

3.
地骨皮具有凉血止血、清热退蒸、清泄肺热、清热滋阴、清热解毒的功效。其主要含生物碱类、有机酸类、蒽醌类、环肽类等成分,化学成分结构独特;药理活性也多样,具有降血压、调血脂、降血糖、解热、抗菌、抗病毒等活性,有重要应用价值。综述国内外对地骨皮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4.
植物皮类中药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为探寻此类药物的药性特点,笔者对《中华本草》进行梳理,筛选出604味药物;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此类药物分布在100个科属中,其中樟科和五加科数量最多;药用部位最多者为树皮,其后依次为根皮、茎皮、果皮、种皮、假种皮。四气属性以温性药物数量最多,其次为平性、凉性、寒性和热性。五味分析中味苦者最多,其次是辛味、甘味、酸味、咸味。在有归经记载的药物中,归肝经的药物占比最大,其后依次是归脾、胃、肾、大肠经。有毒药物64味,占比10.6%。可外用的药物418味,占比69.2%。现代研究表明:植物皮类中药多含生物碱、挥发油、黄酮、三萜、酚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功能等药理作用,广泛用于眼科、皮肤科、妇科以及呼吸和消化等系统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清热化痰法的代表方痰热清注射液有效成分在大鼠肺组织的靶向性研究,初步探讨清热化痰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机制。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二级质谱联用方法对痰热清注射液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及其在大鼠血浆与组织中能够检测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痰热清注射液制剂中能够检测出黄芩、金银花、连翘、熊胆粉4味配伍中药的有效成分,其中黄芩苷、绿原酸、咖啡酸、汉黄芩素、野黄芩苷能够进行定量检测。在大鼠血浆及肺组织中,能够同时定性定量分析痰热清注射液中首入肺经的黄芩、金银花两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绿原酸在肺组织的峰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织。结论:大鼠血浆及肺组织中能够检测到清热化痰方剂痰热清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痰热清注射液对肺组织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和中药归经作用;可通过方剂有效物质基础及组织靶向性的研究方式探讨清热化痰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对417种植物类药与其中101种降压中药药性的比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植物类中药与所含降压中药药性的比较分析。方法:从《中国药典》所载417种性味、归经记载齐全的植物类中药中选取具有降低血压药理作用的中药101种,对其四气、五味、归经和主要功能与417种中药作药性的比率分析。结果:四气、五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归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植物类降低血压中药以性辛者多、味苦者多,多归肝胆经,提示可依此类药的化学成分在植物中筛选有效的植化成分、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7.
140味降脂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近10年单味中药降血脂文献检索,统计分析降脂中药类别、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的频次与频率。结果共检索出442篇文献,单味降脂中药140味:其中以补虚类(31味)、清热类(27味)最多;四气以寒凉为多,累计频率50%;五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86.0%;归经以肝、肺、肾、胃、脾为主,累计频率76.9%;功效以清热、祛痰(湿)、理气、活血、补阴、补阳、补气为主,累计频率90.0%。结论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以调理肝脾为主,兼顾肾肺胃以治其本,重用清热化痰(湿)、行气活血类降脂中药,为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拟制出降脂效果最佳组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荔枝草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及其苷类、萜类、苯丙素类等,研究表明荔枝草主要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荔枝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清热类中药外用在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特点。方法:以传统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清热类药物外用于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特点为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结果:临床上越来越多的中药外用替代西药进行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显示较好的效果。结论:清热类中药外用显示出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黄芩中含有黄酮、黄酮苷类、多糖类、挥发油类和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药理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抗衰老、降血糖、肝脏保护、神经保护、心脏保护和增强免疫作用。本文对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中药药性五脏归经理论的总结奠定大样本数据挖掘的基础,并为中药新资源的开发及临床用药提供五脏归经判定的理论线索。方法在对中药归经进行频数分析基础上,选择《中华本草》所载8980味中药的五脏归经数据及关联的药物功能索引数据作为数据集,采用IBMSPSS Clementine 14.1数据挖掘平台,选择Apriori模型挖掘分类关联规则,设置规则前件最小支持度阈值为0.1%,最小置信度阈值为60%。结果共挖掘出涉及五脏归经的分类关联规则32条。结论①具有重镇安神、发散风热&明目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肝经;②具有重镇安神、补气&安神等功能的中药多归心经;③具有补脾胃&补气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脾经;④具有润肺化痰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肺经;⑤具有补肾阳&补血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肾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治疗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硕博士论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中2002—2012年所有中药治疗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文献进行检索并获取原文,对所用药物的分类、功效、药性、药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符合纳入条件的中药治疗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46篇临床文献中,共涉及36首方剂,12类药物,198味中药,其中居前6位的药物类别分别是祛风除湿药、清热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居前10位的单味药分别是防己、苍术、秦艽、半夏、丹参、独活、羌活、黄柏、白术、桑寄生。中药药性居前3位的分别为寒、温、平。药味居前3位的分别是辛、甘、苦。中药的归经12经均有涉及,但以肺、脾、肝、心、肾经出现频次最多。结论:总结了近期中药治疗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治疗本病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文献分析,总结其药物应用规律。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文献,分析治疗儿童咳嗽变异型哮喘药物的功效、性味、归经特点。结果:共选取208篇文献,用药共计195味,总频次3040次;药物功效以化痰止咳平喘、解表、补虚、清热为主,占总体用药的75.95%;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6.42%;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90.72%;药物归经以肺、肝、胃、脾、肾经为主,累计频率达78.04%。结论:儿童咳嗽变异型哮喘以肺气失宣、感受外邪为主,治疗以化痰止咳、解表、补虚、清热为主。  相似文献   

14.
连翘为中国传统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痈疽、乳痈、瘰疬、风热感冒、丹毒、温热入营、温病初起、高热烦渴、热淋尿闭、神昏发斑等症的治疗.连翘化学成分众多,目前分离鉴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苯乙醇苷类、木脂素类、酚酸类、黄酮类、萜类及挥发油、C6-C2天然醇及其苷类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连翘具有抗...  相似文献   

15.
全面检索现代期刊文献,查找治疗"肺阳虚"的方药并建立数据库,使用频数、聚类及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现代治疗肺阳虚的方剂均是以补虚、化痰止咳平喘、解表及温里药为主,药性以温、平、热为主,药味多辛、甘、苦味,主要归肺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常用药对6对,药组1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治疗肺积、息贲以及息积的处方用药规律及其所反映的病机特点,为肺癌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电子检索的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根据,对中医文献中关于肺积、息贲及息积治疗的文献进行搜集并整理,摘录其治疗的方药,录入数据库,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药物进行频数和频率分析。结果: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解表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是治疗的主要药类;补虚药中以补气药物为主,所有药物以苦辛甘及归脾胃肺经之品为常用。温热之品较寒凉药物应用较多。结论:中医文献中肺积、息贲及息积治疗以补虚扶正、化痰祛湿、活血祛瘀、兼理气解表为主;方药性味主要为苦辛甘及温热,主要归肺脾胃经。通过药物分析可以初步推论民国及其以前的医家认为肺积、息贲及息积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湿为主,兼夹血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喘病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为喘病的证候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前期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现代期刊肺病数据库》,采用计算机检索方法,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次、频数的统计描述。结果:喘病的病性证素有13种,主要以痰、热、气虚、寒和风为主,其累计构成比为77.00%;病位证素以肺和肾为主,其累计构成比为79.47%。病性证素组合形式以单一病性证素和二病性证素组合为主,其构成比依次为64.48%、31.42%。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中,单一病性证素以气虚、痰、阳虚、热为主,作用病位在肺、肾或肺肾。二病性证素以痰热、风寒、风热、痰饮为主,作用病位主要为肺。结论:喘病单一病性证素以气虚、痰、阳虚、热为主,二病性证素以痰热、风寒、风热、痰饮为主,病位在肺、肾或肺肾而以肺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和稳定期的中医证候类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通过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774例COPD患者急性期和稳定期的中医证候类型及其舌象的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舌象的总体分布以舌红(33.5%)、苔黄(67.1%)出现频率最高。证候则以痰热壅肺证(18.9%)为最多,在中医证候与舌色、苔色的关系方面,痰热壅肺证中以舌红苔黄所占比重最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舌象的总体分布以舌淡红(43.5%)、苔白(55.9%)出现频率最高。证候则以肺肾气虚证(12.7%)为最多,在中医证候与舌色、苔色的关系方面,肺肾气虚证中以舌淡红苔白所占比重最大。结论:本研究显示,急性期患者舌象的总体分布以舌红、苔黄出现频率最高。反映了急性期主要表现为以痰热为基本特点的证候特点。稳定期患者舌象的总体分布以舌淡红、苔白出现频率最高,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着病情好转,舌象逐渐趋于正常或体现出本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在治疗咳嗽上气病时,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病位在里以寒饮为主者,治宜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病久化热者,应在化湿治本的基础上,加清热泻火和清热解毒之品;病位在表,属于表里并重者,治宜发汗解表。同时根据病情常配伍宣肺止咳、温肺化饮、化痰、解表与调和营卫、清热、敛肺止咳、泻肺利水等药,后世医家亦在仲景的基础上另有配伍补气养血药和补肾定喘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至缓解期病机转归。方法:收集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四诊情况,软件录入分析得出证素名称,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分析。结果:70分以上的证素积分从高往低的分布频率前5位为:病位:急性期依次为肾〉肺〉心〉脾〉表;缓解期依次为肺〉肾〉心〉脾〉表。病性:急性期依次为气虚=痰〉阳虚〉血虚〉阴虚;缓解期依次为气虚〉阳虚〉痰〉阴虚〉血虚。病性等级急性加重期气虚重度占94%,痰重度占73.6%,血虚中度占28.3%。缓解期气虚重度41.5%,痰中度30.2%,血虚轻度占30.2%。结论:COPD病位在肾、肺、心为主,急性加重期到缓解期病位变化由肾转到肺为主,病性均以气虚、痰、阳虚、血虚、阴虚为主,但病性程度变化大。其中以痰、血虚变化最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