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收集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信息,发现存在的营养与健康问题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由经过统一专业培训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经核实正确后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5.76± 19.63)岁;超重占29.6%,高血压占17.2%,糖尿病占6.5%.超重及肥胖的研究对象食用较多小麦及副产品(P=0.010)和畜肉类(P=0.017);患有高血压的研究对象食用较少豆类及副产品(P=0.036)和较多动物内脏、血及副产品(P=0.001);患有糖尿病的研究对象食用较少豆类及副产品(P=0.001)、饮料(P=0.020)和食用较多油炸食品及糕点(均有P<0.001);血脂异常研究对象畜肉类(P=0.032)、坚果类(P<0.001)食用量和饮酒量(P=0.012)高于血脂正常者.结论 饮食模式与慢性病发生有着重要的关系,需建立合理的饮食模式来降低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关系.方法 2010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6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98 271名>18岁居民.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方法收集吸烟、饮酒、膳食、身体活动等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将24 kg/m2≤BMI<28 kg/m2和≥28 kg/m2定义为超重和肥胖,在对样本经过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BMI组别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情况.结果 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0.6% (95%CI:29.5%~31.7%)和12.0%(95%CI:11.0%~12.9%),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9,P<0.001),45 ~ 65岁组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x2值分别为485.17和112.23,P<0.001).心血管危险因素(SBP、DBP、TG、TC、HDL-C、LDL-C、FPG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超重和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F值分别为4 056.19、6 860.70、3 898.91、1 624.73、2 337.21、2 558.01、1 049.01和1 665.52,P<0.001;肥胖组:F值分别为5 628.68、9 949.81、5 508.77、1 656.34、2 452.05、2 365.92、1 441.72和6 081.27,P<0.001).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患病率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超重和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x2值分别为704.70、521.86、431.35、449.13和686.83,P<0.001;肥胖组:x2值分别为113.45、645.03、1 063.30、1 547.86和1 909.66,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和性别后,超重和肥胖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病风险分别为正常组的2.5和5.5、2.2和3.4、1.8和2.9、2.9和8.2、3.3和8.9倍.结论 我国成年人随着BMI的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大,应将控制BMI作为慢病防控的优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武陵山区农村12~16岁学生营养状况和生活方式,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武陵山区5所农村中小学12~16岁学生650人进行体格测试和问卷调查,并对影响学生营养状况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650名学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84%、12.62%.男生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女生(7.20%VS0.90%) (x2=17.615,P<0.05),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男生(17.40% VS 10.50%)(x2=6.342,P<0.05);小学段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初中段(5.58% VS 0.84%)(x2=9.173,P<0.05),初中段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小学段(18.49% VS 11.65%)(x2=5.803,P<0.05).父母支持体育锻炼(OR=0.407,95%CI:0.210~0.788)是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男生(OR=8.169,95%CI:2.365~28.218)、体育课感觉很累大汗淋漓(OR=2.372,95%CI:1.181~4.765)是该地区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男生(OR =0.578,95%CI:0.349~0.957)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经常喝牛奶(OR=1.501,95%CI:1.099~2.049)、不进行体格测试(OR=1.838,95%CI:1.162~3.483)是该地区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 武陵山区12~16岁农村学生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问题并存,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问题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武汉市企业管理人员超重和肥胖现状及体重控制的认知情况、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现场由调查员一对一测量和调查对象自填方式完成对武汉市4家大型企业管理人员超重和肥胖现状及体重控制的认知、行为情况等项目的信息收集.结果 武汉市企业管理人员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5.42%和6.15%,其中男性的超重率高达35.63%,且男性超重肥胖率45.31%明显高于女性1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8.580,P<0.01).当体重增加时企业管理人员采取的措施主要为控制饮食(63.29%)和加强运动(61.30%),其中女性选择控制饮食(69.89%)明显高于男性(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47,P<0.01).调查对象对体重控制主要相关知识题知晓率40.31%,67.28%调查对象对肥胖人的态度是无所谓.女性每周测量体重明显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313,P<0.01).结论 武汉市企业管理人员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低于全国水平;体重控制的认知水平需提高;男性忽视超重肥胖的问题比女性更严重,应根据男、女的特点制定不同健康教育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成都市武侯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和人群肥胖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1年武侯区社区诊断调查数据资料,对武侯区12个街道18~108岁居民共16 826人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分析.结果 武侯区超重率26.4%,肥胖率6.5%,男性超重率(28.4%)高于女性(24.1%)(x2=38.997,P<0.01);男女性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369,P=0.549);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x2超重=435.99,P<0.01,x2肥胖=87.852,P<0.01).结论 武侯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形势严峻,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大预防与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1-2013年天津市北辰区社区老年人腰围平均水平,超重、肥胖及向心性肥胖检出率的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2011-2013年天津市北辰区果园新村街及双街镇≥60岁社区居民的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社区老年人3年间向心性肥胖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超重及肥胖.超重的标化检出率呈逐年降低趋势(x2趋势=7.99,P =0.005);肥胖的标化检出率于2012年有所下降,于2013年呈大幅度提高(x2=186.39,P<0.001);向心性肥胖的标化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x2趋势=28.84,P<0.001).2011-2013年男性腰围平均水平均高于女性,男性向心性肥胖的标化检出率均低于女性(均有P <0.05);3年间各年龄组人群的腰围平均水平均有所增长,60~岁年龄组增长幅度最大.各年龄组人群向心性肥胖的标化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均有P <0.05),于65~岁年龄组达到最大值.结论 3年间天津市北辰区社区老年人的腰围平均水平、肥胖以及向心性肥胖的检出率升高,因此应加强老年人群肥胖的防制工作,降低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浙江省天台县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天台县中小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根据《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判定学生超重、肥胖,对不同性别、年龄及城乡学生的超重肥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共抽查天台中小学生10 595人,其中超重1 243人,超重率11.73%;肥胖952人,肥胖率8.99%;7岁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较高,7~12岁呈逐渐下降趋势(x2趋势=53.04,P<0.01),12岁后肥胖超重总比例基本稳定在15%~18%(x2趋势=8.26,P>0.05);男生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都显著高于女生(x2=124.63和38.00,P均<0.01);城市中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高于乡村(x2=10.70和49.66,P均<0.01).结论 本地区中小学生的肥胖发生率男生较女生更为严重,且超重和肥胖出现低龄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b>了解新疆哈萨克族6~13岁超重、肥胖儿童中代谢综合征(MetS)的流行现状和特征.方法 <\b>以2009-2010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族学龄儿童健康体检中筛查出的超重和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并同期选取一组正常体重儿童为对照组,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稳态模式评估法).分别采用新制定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人群≥10岁的MetS诊断标准(中国标准)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ATPⅢ)定义计算MetS检出率并进行比较;对6岁≤年龄<10岁的儿童采用新制定的指南检测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按照男女生腰围身高比(WHtR)界值分析与代谢指标关系.结果 <\b>(1)采用中国标准,对照组MetS检出率为0%,超重组和肥胖组分别为9.57%和19.64%(x2=27.763,P<0.01);采用NCEP-ATPⅢ定义,对照组MetS检出率为0.64%,超重组和肥胖组分别为2.61%和16.07%(x2=20.745,P<0.01);两定义标准诊断的MetS检出率仅超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68,P=0.027),且均随体重指数升高而有增加的趋势(趋势检验P<0.01).(2)肥胖儿童MetS单项异常检出率依次为中心性肥胖(78.95%)、高血压(29.82%)、高甘油三酯(26.32%)、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2.81%)、高空腹血糖(0.88%);超重儿童单项异常检出率居前三位依次为高甘油三酯(31.15%)、中心性肥胖(23.77%)、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2.95%),并随体重指数增加,MetS指标多项异常者呈增加趋势(P<0.01).(3)<10岁超重肥胖儿童CVD检出率从高至低分别为肥胖或腰围异常、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受损、高血压;超重肥胖组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肥胖或腰围异常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4)WHtR与空腹胰岛素水平(r=0.205,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r=0.201,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95,P<0.001)存在相关性.结论 <\b>新疆哈萨克族6~13岁肥胖儿童中MetS呈现流行趋势;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是哈萨克族肥胖儿童最常见的代谢异常;相对NCEP-ATPⅢ的标准,中国标准对超重青少年群体代谢异常的检测更为敏感;WHtR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州开发区某社区成年人群体质指数、超重率、肥胖率的流行现状,方法调查本社区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以及超重与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的分布率和患病率。结果本社区成人居民超重率为29.8%、肥胖率为32.0%。老年人(≥60岁)与退休人员、行政干部与技术人员超重与肥胖之和率均高。肥胖组5项相关危险因素(吸烟、饮酒、运动偏少、高脂饮食、腹型肥胖)分布率最高。肥胖组4种相关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最高。所有调查对象的运动量均低。结论本社区成人居民超重与肥胖己超过社区成人总人数的1/3,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社区健康干预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睡眠时间静态活动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卓娅  孙艳  余毅震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311-312,314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睡眠时间、静态活动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制定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肥胖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学生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调查表”,对多阶段分层整群抽取的湖北省3 182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睡眠时间、静态活动调查,并在现场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分析睡眠时间与静态活动对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1.7%,其中男生为14.8%,女生为8.5%,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x2=30.49,P<0.05);小学生超重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学生(x2=72.40,P<o.05).调查前的过去7d里,小学生睡眠不足1 003例,占98.9%;中学生睡眠不足1 659例,占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3.40,P<0.05).小学生各项静态活动平均每天≥2 h的分别为看电视(13.6%)、上网(33.7%),中学生分别为看电视(13.5%)、上网(23.5%),中、小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睡眠不足、看电视和上网时间均≥2 h的学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2.3%,13.0%和15.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网时间长(≥2 h)的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是上网时间短(<2 h)学生的1.393倍(P<0.05).结论 长时间上网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3年上海市杨浦区65岁以上老年人的整体代谢情况,为今后预防和治疗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杨浦区65岁以上者(包括在本区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且无智力障碍、神志清楚、愿意参加调查者)进行横断面的调查。结果代谢紊乱的总检出率为81.46%,女性高于男性(χ2=6.55,P〈0.05)。各代谢异常按阳性检出率高低依次为:高血压、超重和中心性肥胖、糖尿病、肥胖、IGR。男性中心性肥胖和肥胖检出率低于女性(χ2=109.64,P〈0.05)/(χ2=5.22,P=0.02);非高龄组超重和高血压检出率高于高龄组(χ2=4.15,P=0.04)/(χ2=33.82,P〈0.001),非高龄组IGR检出率低于高龄组(χ2=9.13,P=0.002 5);男性、年龄增大及不良生活行为会导致患高血压或糖尿病/IGR或超重/肥胖或中心性肥胖。结论杨浦区社区老人代谢异常人群所占比例极大,应加强健康教育,控制危险因素,以利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安徽省某地区老年人肥胖的流行现状,探讨老年人肥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安徽省某地区2 1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身高、体重等指标的测量。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1 960份。通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法测量有111名肥胖者,占总人数的5.7%,女性多于男性(2=34.96,P〈0.001);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法测量有858名腹型肥胖者,占总人数的43.8%,女性多于男性(2=42.51,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人肥胖与性别、年龄、职业、每月平均收入、对自己肥胖认知、是否喜欢吃甜食、饮食是否规律、是否锻炼和每天睡眠时间有关(均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老年人肥胖与性别、年龄、职业、对自己肥胖认知、是否喜欢吃甜食、饮食是否规律和是否锻炼有关(均有P〈0.05)。结论安徽省某地区老年人群肥胖现象比较严重,提示对老年人群的肥胖实施干预措施势在必行,对自己的体重有正确认知、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对控制老年人群的体重,提高老年人群生活质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我国18~60岁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北京、辽宁、浙江、云南、陕西抽取6159名城乡居民,进行超重、肥胖流行现状的问卷调查,采用SPSS 13.0软件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收回有效问卷6159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对象的体重指数(BMI)为(23.1±3.6),体重偏轻比例为5.7%,正常为58.7%,超重为28.9%,肥胖为6.3%。不同城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吸烟、每周饮酒次数、每周锻炼锻炼次数及锻炼时间的成年居民之间超重肥胖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有男性、高年龄组、工人、戒烟者。结论我国城乡居民超重肥胖患病患病率较高,在社区人群中应大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加强控制体重,特别是农村中老年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重庆市主城内社区老年人营养不良状况、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制定改善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量表对重庆市渝北区龙塔街道社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356名老年人进行营养状况调查,分析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社区老年人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4.3%。81~90岁老年人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为42.1%,60~70岁最低为18.6%,不同年龄老年人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老年人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0.7%,高血压老年人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3.1%。独居老年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8.0%,与家人同住的老年人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8.1%,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咀嚼困难的老年人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7.9%,无咀嚼困难的老年人营养不良发生率仅为18.9%,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饮酒、是否坚持每天吃早餐的老年人之间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市主城社区的老年人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社区护理中应重视老年人营养状况评估,并注意改善老年人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佛山地区7~17岁青少年儿童超重及肥胖的检出率及分布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海区2个街道6个镇共17 124户中7~17岁常住居民进行调查。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的方法,并进行相关人体测量。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青少年超重肥胖标准计算超重肥胖检出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查找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佛山地区青少年儿童体重指数均值为(18.26±3.14),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7.9%、4.5%。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1%、5.1%和5.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7~10岁儿童相比,13岁以上各年龄组超重肥胖的风险均明显下降,OR值分别为0.370、0.264,P均0.01。其他包括性别0.544(0.443~0.668)、挑食0.692(0.560~0.857)、每天刷牙0.560(0.315~0.994)、每天玩电脑看电视时间1.398(1.007~1.942)及睡眠状况0.494(0.352~0.695)是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佛山地区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以7~13岁儿童作为重点人群,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和行为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等防治措施控制和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海淞南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宝山区淞南社区下属的8个居委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i0185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检和生化检查。结果超重患病率40.94%(男44.60%,女38.52%),超重标化率为40.51%(男44.37%,女38.05%),肥胖患病率19.36%(男17.48%,女20.62%),肥胖标化率为18.99%(男17.11%,女20.86%)。男性超重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女性肥胖患病率高于男性(P〈0.01);超重和肥胖总患病率60.3i%(男性为62.08%,女性为59.13%),标化后总患病率59.50%(男性为6i.48%,女性为58.91%),超重和肥胖总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不同体力活动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和肥胖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数较体重正常组高,超重和肥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数较体重正常组低,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上海淞南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东莞市麻涌镇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现状,探讨体质指数与高血压的关系,为农村老年人群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于2010年11月--2011年1月,以在东莞市麻涌镇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并进行血压、身高和体质量的测量。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有2004名65岁以上老年人接受检查,其中男性827人(41.26%),女性1177人(58.74%),男女性别比1暶1.42;平均年龄72.44暲6.06岁;高血压粗患病率为44.36%,标化患病率为44.62%,男性粗患病率为44.26%,女性为44.44%,不同性别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4);超重率为32.09%,肥胖率为11.73%,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33.56%,13.26%)均高于男性(29.99%,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超重组高血压患病率为52.10%,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为56.60%,均显著高于 BMI 正常组(37.61%);多因素结果显示,超重组和肥胖组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 BMI 正常组的1.83和2.16倍。结论东莞市麻涌镇农村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云南彝族健康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0年10—12月将云南省楚雄市和郊区以及大过口乡的彝族健康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包括大学生、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等人群。共调查2 500人,收回问卷2 438份,收回率97.52%,有效问卷2 355份,有效率96.90%。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彝族健康成年人超重率为29.26%(689/2 355),肥胖率为8.41%(198/2 355);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处于45~64岁(OR=13.308,95%CI:1.420~124.683)、饮酒(OR=2.306,95%CI:1.565~4.760)、三餐饮食不规律(OR=1.394,95%CI:1.075~3.752)和饮食偏甜(OR=6.603,95%CI:1.216~35.855)是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OR1);睡眠质量很好(OR=0.599,95%CI:0.174~0.745)是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OR1)。结论云南彝族健康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相对较高,彝族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年龄、饮食和睡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深圳市盐田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盐田区2111例0~6岁儿童。测量其身高、体重,以WHO身高别体重标准作为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并对检出的肥胖儿童进行影响因素调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盐田区0~6岁儿童超重检出率为9.0%,肥胖检出率为3.7%;男童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X^2=12.85,P〈O.01);0岁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高于1岁组(X^2=7.37,4.46,P〈0.01或〈O.05),却明显低于6岁组(X^2=-23.07,23.83,P均〈0.01),1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呈逐渐上升趋势,6岁组最高(X^2=-16.23,22.36,P均〈0.01)。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出生体重≥4kg、4个月前人工喂养为主、睡前1h进食奶类、食欲好、吃饭速度快、小儿运动时间〈1h、经常看和食品有关的广告、父亲肥胖、母亲肥胖以及祖辈常用食物鼓励孩子。结论盐田区0~6岁儿童超重及肥胖发生率接近深圳市平均水平,学龄前儿童应作为重点干预人群;遗传、饮食行为和运动是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应采取家庭干预和群体干预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铜陵市铜官山区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和常见病的患病情况,为探讨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以2009—2012年铜陵市铜官山区18所小学全部参加体检的在校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横断面调查,调查指标主要包括身高、体重、龋齿和视力状况等。结果2009—2012年铜官山区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8.3%,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11.6%,龋患率为44.9%,视力低下率为52.9%。营养不良、超重、肥胖、龋齿、视力状况在不同年度、性别、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视力低下率、龋患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营养不良率、超重率、肥胖率、视力低下率总趋势上随年级增长而增加(均有P〈0.001),而龋患率在总趋势上随年级增长而下降(χ2趋势=2120.00,P〈0.001)。结论铜陵市铜官山区小学生的视力低下、龋齿、营养不良、肥胖和超重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其发生率,以提高该区小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