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茴香叶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茴香系木兰科八角属植物Illicium henryiDiels,主产于我国云南、湖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贵州省主要分布于毕节、正安、印江(梵净山)、江口、松桃、修文及雷山等县.红茴香叶和果提取的芳香油,可镇呕行气,治胃寒呕吐,而达健胃之功效.也可作香料.也用于外伤出血、骨折劳伤等症[1].红茴香果、根和皮的成分已有研究报道[2,3],而叶中成分的研究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
多蕊红茴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强  郭亚健  杨春澍 《中草药》1999,30(8):573-574
多蕊红茴香几Illiciumhenryivar.multi-stamineumA.C.Smith为八角科植物,分布于我国四川东部[1]杨春树等采用气质联用的方法,从多蕊红茴香果皮挥发油中鉴定出48个成分,主要有莰烯、α一蒎烯、柠檬烯、3一蒈烯、1,8一桉叶油醇[2]等,其它成分研究未见文献报道。作者对四川巫溪产的多蕊红茴香果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I),对羟基苯甲酸(Ⅱ),反式香豆酸(Ⅲ),3,4-O一异丙两基莽草酸(Ⅳ),原儿茶酸(V),槲皮素(Ⅵ)…  相似文献   

3.
莽草为木兰科植物狭叶茴香 Illiciclm lanceolatam C.动脉 .Smith或红茴香 I.honryi Diolc.根、果、叶。生于山坡阔叶林、灌木林中 ,有祛风通湿 ,散瘀止痛之功效 ,常被民间用于治疗风湿、外伤止痛。但因其毒性大 ,中毒剂量大小不一 ,中毒后病情发展迅速 ,症状剧烈 ,如不及时抢救将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笔者于 2 0 0 0年 4月 6日抢救了 1例饮莽草煎剂中毒致呼吸衰竭的患者 ,获得成功。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30岁 ,农民 ,因左侧髋部疼痛加剧 (有扭伤史 )于 4月 3日用红茴香根 12 g煎服连续 3天 ,于 4月6日晨 7时又服红茴香根煎剂一大碗 …  相似文献   

4.
八角茴香的真伪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角茴香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verum Hook.f.的干燥成熟果实。原植物系常绿乔木,野生与栽培均有。近年来在八角茴香中发现有伪品八角茴香——同属植物红茴香、多蕊红茴香、山大茴、短柱八角、神仙果的果实冒充或代替八角茴香收购、调销、服用等情况,有的因有毒而发生严重中毒。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现将其正品与伪品的鉴别特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瘤果紫玉盘Uvaria kw eichow ensis P.T.L i为番荔枝科紫玉盘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在民间广泛应用于癌症、贫血和炎症的治疗[1,2]。文献报道[3]紫玉盘植物中主要含有多氧取代环己烯、番荔枝内酯、黄酮、生物碱等成分。本文主要报道从瘤果紫玉盘地上部分的氯仿提取  相似文献   

6.
红茴香(Illicium henryi Diels)又名红毒茴,系木兰科八角属植物,为中国所特有,生于海拔300 ~ 2200 m的丘陵或山地沟谷、溪边湿润常绿阔叶林中或林缘[1],主产于陕西、甘肃、云南、广西等地.其叶和果含有芳香油,可作香料,亦可药用,具有行气止呕、健胃之功效,可治胃寒呕吐[2];其根及根皮可入药,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活血止痛、祛风除湿之功效,可治疗跌打损伤、胸腹疼痛、风寒湿痹等症[1].  相似文献   

7.
1例饮莽草煎剂中毒致呼吸衰竭的急救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莽草为木兰科植物狭叶茴香Illiciclm lanceolatam C.动脉.Smith或红茴香Ⅰ.honryi Diolc.根、果、叶.生于山坡阔叶林、灌木林中,有祛风通湿,散瘀止痛之功效,常被民间用于治疗风湿、外伤止痛.但因其毒性大,中毒剂量大小不一,中毒后病情发展迅速,症状剧烈,如不及时抢救将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笔者于2000年4月6日抢救了1例饮莽草煎剂中毒致呼吸衰竭的患者,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赤雹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兰芳  佟继铭  吉力  汪芳 《中草药》2006,37(10):1478-1478
赤雹ThladianthadubiaBunge.为葫芦科植物赤雹的成熟果实,又名气雹、赤包、山屎瓜等,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甘肃、宁夏等省区。具有理气、降逆、祛痰、止血作用,主要用于气滞胸痛、嗳气、呕吐、咳嗽痰多,黄疸、赤痢等[1]。有关赤雹化学成分的报道甚少,到目前为止未见过赤雹果挥发油成分的研究报道。为了寻找和确证有效活性成分,本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赤雹果实中的挥发油进行了分析研究。1实验部分1.1挥发油的提取:赤雹果采自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经河北省药检所孙葆惠主任药师鉴定。果肉和果籽分离后,取…  相似文献   

9.
近来,曾出现锦葵科圆叶锦葵、蜀葵等植物的根伪充黄芪销售使用。今又发现,有药贩将豆科植物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Maxim.的根冒充黄芪,大量销售于市场;也有不少医疗单位使用于临床。由于黄芪与刺果甘草性状区别小,而性味、成分、功能主治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对刺果甘草的鉴别,文献不曾报道,为此,笔者作了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的初试工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红花具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其主要水溶性组分为红花黄色素,红花黄色素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红花黄色素A[1].临床上红花多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栓、高血脂、肿瘤等.近年来人们对红花黄色素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研究多集中在抗心肌缺血,抗血栓等心血管药理活性上[2],对它们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国内外鲜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蒙毅  范卫锋  钟一雄  黄维安 《中草药》2007,38(9):1410-1411
红穿破石又名血风藤、铁牛入石、青筋藤,为鼠李科植物翼核果Ventilago leiocarpaBenth.的干燥根和老茎,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1]。具有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的作用,特别是对泌尿系统结石具有特殊功效,民间常用于尿路感染、急慢性肾炎、肾结石的治疗,现已有多个制药厂家把其作为治疗结石症的重要组方。据文献报道,其主要成分含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1,2,4,8-四羟基-3-甲基蒽醌、翼核果醌-Ⅰ、翼核果素等[2]。而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保肝利胆、延缓肾衰等药理作用[3]。有关红穿破石的成分测定尚未见有文献报道,本实验采用…  相似文献   

12.
八角茴香又称八角,为木兰科八角属植物Illici-um verumHook.f.的果实,其味辛、性温,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功效,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等症[1]。长期以来八角果实主要开发成分为挥发油类即八角茴香油,其有芳香调味和健胃作用[2]。而八角还有另一大类成分即脂类化合物尚未深入研究,Kataoka E等[3]报道了八角果实中总油脂占9·4%,脂类成分主要存在于种子中,刘莉玫等[4]也初步报道八角种子富含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硬脂酸,共占油....  相似文献   

13.
滇南八角果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GC-MS从滇南八角果挥发油中共检出68个成分,鉴定了其中60个化合物,其中未发现含八角茴香油的主成分茴香醚和致癌成分黄樟醚。  相似文献   

14.
王霞  薄涛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854-854
网球肘又称为肱骨外上髁炎,是前臂伸肌总腱起点处的慢性损伤性炎症,由于手腕及手指背向伸展的肌肉重复用力而引起慢性损伤,患者在用力抓握或提举物体时感到肘外侧疼痛,常见于羽毛球、网球、乒乓球运动员、砖瓦工、家庭妇女、电脑键盘操作员等,近年来,我们治疗56例患网球肘的患者,其中采用红茴香注射液治疗28例患者,与同期采用激素局部封闭治疗的28例患者对比分析,红茴香注射组在疗效评价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八角茴香来源于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verumHook.f.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大茴香、广茴香、大料。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的功能。除作药用外,还广泛作为调味香料,用量很大。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一种外形与正品非常相似的品种,常混充在八角茴香里使用,经鉴定为红茴香,其来源于木兰科植物红茴香IlliciumhenryiDelis的干燥成熟果实。本文从性状方面将二者作对比鉴别,供同道参考。1 性状鉴别见表1。2 讨论2.1 八角茴香还能作为牙膏、食品、化妆品等香料,用途广泛,需求量自然也大,掺伪现象便屡有发生。除掺红茴香外,个别还发现掺有莽…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 ,本地区较为普遍地将八角茴香与其同科属的莽草果、红茴香混淆应用 ,现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1 八角茴香 :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本品多由 8个果组成 ,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果小艇形 ,长 1~ 2 cm,宽 0 .3~ 0 .5cm,高 0 .6~ 1cm,外表面红棕色 ,有不规则皱纹 ,顶端呈鸟啄状 ,上侧多开裂 ,内表面淡棕色 ,平滑有光泽 ,质硬而脆。果梗长 3~ 4 cm,连于果实的一端 ,弯曲 ,常脱落 ,每个果内含有种子 1粒 ,扁卵圆形 ,长约 6cm,红棕色或黄棕色 ,光亮 ,尖端有种脐 ,胚乳白色 ,富油性。气芳香 ,味辛甘 ,性温 ,…  相似文献   

17.
用GC-MS从滇南八角果挥发油中共检出68个成分,鉴定了其中60个化合物,其中未发现含八角茴香油的主成分茴香醚和致癌成分黄樟醚。  相似文献   

18.
小茴香异称香子、茴香、谷茴香、茴香子、野茴香、土茴香等。小茴香含挥发油、茴香酮、茴香酸、二戊烯、豆甾醇、油酸、亚油酸、花生酸、槲皮素、欧芹酚等成分。中医认为,小茴香味辛,性温,具有温肾散寒、和胃理气、健脾止痛之功效,适应于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等病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比较红茴香挥发油和水提物的镇痛抗炎作用,优化红茴香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小鼠尾压痛试验,观察红茴香挥发油和水提物的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比较红茴香挥发油和水提物的抗炎作用。结果:红茴香水提物能提高小鼠尾压痛阈值,挥发油未见显著提高作用;挥发油和水提物均能显著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且挥发油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红茴香水提部位的镇痛作用优于挥发油部位,但挥发油对于炎症的抑制作用强于水提部位,红茴香挥发油和水提部位均为镇痛抗炎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20.
欧阳胜  冯育林  陈凯峰  谢平  杨世林 《中草药》2008,39(12):1794-1795
密叶新木姜Neolitsea confertifolia(Hemsl.)Merr.为樟科新木姜子属Neolitsea Merr.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西、广东、湖北、贵州等地[1].具有散寒止痛、活血通络的功效.民间常用其根治疗脘腹冷痛、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痛经及食积气胀等疾病.对该属其他种植物,中国台湾省及国外曾分离得到了挥发油类、生物碱类、萜类、甾体类、黄酮类和有机酸类等化合物[2,3],但到目前为止,有关密叶新木姜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笔者曾对密叶新木姜叶[4]、茎[4,5]和果实[6]部位进行过挥发性成分研究,对根部非挥发性成分也进行过较系统的研究,为了全面比较密叶新木姜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也为进一步寻找和明确有效活性成分,笔者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密叶新木姜根部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