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EPCs)经缓激肽预适应后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1)体外实验:分离培养人脐带血EPCs,分为EPCs组和缓激肽预适应EPCs组,比较两组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2)体内实验:取BALB/c nude雄性裸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EPCs治疗组和缓激肽预适应EPCs治疗组,比较各组小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新生血管密度。结果:(1)缓激肽预适应EPCs组的细胞增殖能力(A490为0.342±0.050)显著高于EPCs组(0.285±0.060),Hoechst阳性细胞比[(31.39±2.28)%]显著低于EPCs组[(35.23±2.6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118.76±17.12)pg/mL]显著高于EPCs组[(102.38±15.27) 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缓激肽预适应EPCs治疗组小鼠的心肌梗死面积[(25.17±2.42)%]显著低于单纯EPCs治疗组[(32.94±3.64)%],而心肌微血管密度(54.82±4.79)/HPF(400×)明显高于单纯EPCs组(42.75±3.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缓激肽预处理能明显促进EPCs增殖,降低细胞凋亡,缓激肽预适应EPCs移植能明显减少小鼠心肌梗死面积并促进心肌血管的新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体外培养扩增的内皮祖细胞(EPC)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血管新生、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EBM-2+Single Quots培养基培养,鉴定EPC表面标志,EGFP-Ad标记。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心梗后24 h,将体外培养的EPC经尾静脉缓慢注入动物体内。分别在细胞输注后7,14,28 d,检测输注细胞在心肌梗死周边区的分布、新生血管密度、心梗面积以及心功能等多项指标。结果:细胞输注后第7天,EPC治疗组心梗面积(25.08±1.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63±1.16)%;细胞输注后第14天时,EPC治疗组梗死周边区可见大量EGFP阳性细胞,并形成管腔样结构,EPC治疗组血管密度为(14.36±1.48)/mm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0.69)/mm2;细胞输注第28天,EPC治疗组大鼠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输注的EPC能有效的向心肌梗死周边区募集,形成新生血管,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姜朝新  潘开拓  曾令恒  叶振望  王陈龙 《重庆医学》2013,42(9):1017-1018,102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住院AMI患者120例为AMI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AMI组患者的IL-18、集落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EPCs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Cs、IL-18监测可以作为AMI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1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临床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选择1994年以来资料完整的AMI患者120例,平均5815±1453(14~94)岁。男98例,平均5826±1343(25~82)岁,女22例,平均5777±1788(14~94)岁,均符合1979年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根据心肌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史,分为有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P组)。其中IP组54例,平均5876±1228(41~94)岁;P组66例,平均5781±1614(14~82)岁,两组间年龄和性别分布无差异。仅统计48小时内入院病例的心肌酶峰值。统…  相似文献   

5.
缓激肽与心肌延迟相缺血预适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飞  贾国良 《医学争鸣》2000,21(3):317-319
探讨缓激肽的心肌延迟性保护作用及其与延迟相缺血预应用的关系。方法28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Ⅰ组(对照组)建立动物模型后关胸24h后心肌缺血40min,再灌注60minⅡ组(缺血预适应组);建立动物模型后心肌缺血5min,再灌注10min,共重复4次,余同Ⅰ组。Ⅲ组(缓激肽组)、建立模型后给予BK左人灌注50μg.kg^-1.min^-1共10min,蓁同Ⅰ组。Ⅳ组(Hoe140组):第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自体移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对照组(组I)、单纯EPCs移植组(组Ⅱ)和阿托伐他汀联合EPCs移植组(组Ⅲ).每组10只.大鼠无菌心脏采血,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获得较纯的EPCs.3组大鼠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造大鼠AMI模型.组Ⅱ、组Ⅲ在模型制备后,于梗死周边庆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EPCs,组I注射等量培养液.24 h后.组III以阿托伐他汀50 mg/(kg·d)灌胃.8周后观察大鼠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内EPCs及修复情况.结果:8周后,3组左室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压及压力变化速率最大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95.7、296.5、844.9、67.6、127.0,P均<0.001).组Ⅲ大鼠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较组Ⅱ和组I改善(P均<0.05),缺血区域的移植细胞部分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组I大鼠心肌组织结构紊乱,心肌细胞被瘢痕组织替代;组Ⅱ和组III心肌结构排列明显有序.结论:EPCs移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MI效果优于单纯EPCs移植.  相似文献   

7.
心肌缺血预适应(IP)是指短暂心肌缺血后,心肌对其长时间缺血的适应现象.急性心肌梗死(AMI)前的多次不稳定心绞痛发作被认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缺血预适应[1],一般认为其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犬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 移植对心肌梗死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取妊娠犬脐血,体外分离、培养、扩增EPCs,免疫组化鉴定.建立成年杂种犬梗死模型,经BrdU标记的EPCs灌注移植入梗死区域,1、4、8周后处死动物,取心肌标本HE染色确认梗死模型、免疫组化染色BrdU观察EPCs参与梗死心肌血管形成、vW因子染色观察梗死心肌血管并计数以观察EPCs移植组与对照组血管形成差异.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培养的细胞为EPCs;HE染色示心肌梗死区有大量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及小血管形成;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梗死心肌区域标本内小血管上存在BrdU阳性细胞;EPCs移植组与对照组心肌梗死后第1、4、8周的心肌缺血区和梗死区的血管计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犬脐血EPCs梗死心肌移植可参与血管形成,但不能促进心肌的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中是否存在缺血预适应现象并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6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依发病前24~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及休克、心力衰竭、死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心肌酶峰值、休克、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IP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动物实验中已经证实缺血预适应可以延迟缺血心肌的致命性细胞损伤 ,表现为缩小梗死范围、减轻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等作用[1] 。 Ovizi等[2 ] 认为 ,临床上心肌梗死前多次发作不稳定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本文对 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临床资料一、对象 :1 994~ 1 998年 ,我院共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60例 ,男 47例 ,女 1 3例 ,年龄 62~81岁 ,平均 65.0岁。其中 42例急性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史 ,其心绞痛发作时间为 1天~ 1 5年 ,大多为 3~ 4年 ,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兔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 mg/ (kg·d) 或20 mg/ (kg·d) ],通过灌胃给药8周后,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接种于添加了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2促微血管添加剂 (EGM-2 MV single quots) 的内皮细胞基础培养基-2 (EBM-2) 中,进行循环内皮祖细胞培养,1周后,贴壁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的异凝集素 (FITC-UEA) 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 (Dil-acLDL) 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循环内皮祖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记数.结果 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明显增加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为 (321.44±30.27) ,比对照组 (211.17±18.65) 和大剂量组的 (240.29±44.37) 明显增多 (P<0.05) .大剂量组比对照组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结论 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增加心肌梗死后兔外周血循环内皮组细胞的数量,而且这种作用不依赖于他汀类药物的降脂作用.但是加大剂量并不能进一步增加内皮祖细胞的数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犬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 移植对心肌梗死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取妊娠犬脐血,体外分离、培养、扩增EPCs,免疫组化鉴定.建立成年杂种犬梗死模型,经BrdU标记的EPCs灌注移植入梗死区域,1、4、8周后处死动物,取心肌标本HE染色确认梗死模型、免疫组化染色BrdU观察EPCs参与梗死心肌血管形成、vW因子染色观察梗死心肌血管并计数以观察EPCs移植组与对照组血管形成差异.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培养的细胞为EPCs;HE染色示心肌梗死区有大量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及小血管形成;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梗死心肌区域标本内小血管上存在BrdU阳性细胞;EPCs移植组与对照组心肌梗死后第1、4、8周的心肌缺血区和梗死区的血管计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犬脐血EPCs梗死心肌移植可参与血管形成,但不能促进心肌的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氧自由基对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损伤及槲皮素(quercetin,Que)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①分离内皮祖细胞并诱导其分化,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0~120μmol/L Que组;H2O2组;60~120μmol/L Que+H2O2组。②WST-1观察细胞增殖情况;③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p-JNK蛋白;④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改变。结果①低浓度的Que可以促进EPCs的增殖,而高浓度的Que则表现为抑制其增殖(P<0.05);②Que在60~120μmol/L范围内呈浓度依耐性降低H2O2诱导的EPCs凋亡率(P<0.01);③Que能抑制加入JNK激动剂后EPCs凋亡率的增加(P<0.05)。结论Que可促进H2O2诱导的EPCs的增殖,并通过阻断JNK信号通路抑制其凋亡。Que具有拮抗氧化应激条件下EPCs损伤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建峰  朱志勇  魏经汉 《重庆医学》2011,40(31):3157-3159,3225
目的 探讨自体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EPCs;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AMI组(A组)、单纯EPCs移植组(B组)、EPCs移植联合非诺贝特组(C组),每组10只.8周后观察每组大鼠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相似文献   

15.
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移植到裸鼠体内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在裸鼠体内分化情况,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EPCs;Hoechst33342标记原代(第10天)的EPCs注射到裸鼠背部两侧皮下,观测注射部位的变化及生成物的大小;移植第50天,剥离EPCs形成的皮下肿物,HE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CD31、Flk1、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裸鼠皮下接种EPCs第20天,形成(0.13±0.018)cm2球形皮下肿物,逐渐增大,第40天开始处于生长平台期;HE染色组织内有管腔样结构、肌肉样组织及脂肪样细胞,同视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Hoechst标记的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Hoechst标记细胞抗原CD31、Flk1、CD34表达阳性。结论:大鼠骨髓EPCs移植到裸鼠体内一部分分化为内皮样细胞,并形成管腔样结构,另一部分分化为非内皮系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C)介导内皮祖细胞(EPCs)归巢对保留肾单位手术(NSS)后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保留肾单位组(NSS)?缺血预适应 + 保留肾单位组(IPC)?术后24 h分别留取大鼠外周血?肾脏组织?采用血生化?病理学观察肾功能改变;免疫荧光观察3组大鼠肾组织中EPCs归巢情况;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脏微血管新生;QPCR检测血管生成因子mRNA表达?结果:IPC可显著降低大鼠血肌酐水平及肾小管损伤评分(P < 0.05),促进EPCs归巢至损伤肾脏组织?与sham组和NSS组相比,IPC组大鼠肾脏组织微血管新生显著增强(P < 0.05),且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mRNA表达升高(P < 0.05)?结论:IPC可介导EPCs归巢至损伤肾脏,后者可能通过释放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肾脏微血管新生,达保护肾功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内皮祖细胞在体内外能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目前,内皮祖细胞已被证实存在于成年人外周血,骨髓和人脐带血中。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自杀基因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转染的小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联合酶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C)对小鼠肝癌细胞株H22的体外抗增殖作用。方法:分离普通小鼠骨髓源性EPCs,培养鉴定,Polybrene技术转染含CD基因的慢病毒载体重组体plenti6.3-EGFP-CD至EPCs,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利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体系,用转染CD基因的EPCs处理H22细胞。 CCK-8法检测H22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成功转染CD基因至EPCs;CCK-8法检测显示随着5-FC浓度增加,细胞增殖逐渐下降,5-FC浓度达100 mg· L-1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达到(54.74±5.38)%(P<0.05),细胞平均凋亡率为(48.71±4.62)%(P<0.05)。结论:CD基因修饰的EPCs 联合5-FC体外可明显抑制肝癌H22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路敬叶  何龙锦  周汝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573-1575,157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以CD133和CD34标记的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用流式细胞仪对108例急性(发病48 h)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98例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危险因素组)、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EPCs进行计数检测.分别对脑梗死组发病48 h、梗死后21 d、梗死后90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脑梗死组、危险因素组外周血EPC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EPCs 亦明显高于危险因素组(P〈0.01).NIHSS≥12分组较〈12分组的外周血EPCs明显降低(P〈0.01).急性期外周血高水平的EPCs与脑梗死后21 d NIHSS改善程度(≥4分)密切相关(P〈0.01),与脑梗死后90 d的良好预后独立相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EPCs可作为脑梗死预后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