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500万人罹患老年性痴呆,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94年致美国公民的一封公开信中说:“最近.我被告知.我是数百万美国老年性痴呆病患者之一。”10年之后.即2004年6月5日.里根因老年性痴呆而离开人世。里根的离世.使人们对此病的关注程度更加深了。  相似文献   

2.
我和老伴1953年结婚,1986年、1988年先后退休。过去.我长期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劳碌奔波40多年,只顾工作而忽略了身体健康。在疫区工作时我感染了血吸虫.会战时又患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瘦到体重只剩41千克。后来,牙齿不好,掉的掉,拔的拔.一颗也不剩了,心血管病也接踵而至。老伴在五七干校时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健康状况也很差。退休后.我俩决心彻底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逐步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齐心协力共铸健康和谐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8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是全美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群体。过去几十年中,老年学家认为,这一年龄组的老人几乎是社会人群中最无助和最脆弱的。然而近年来,对这部分群体的研究发现,其生活状态已突破了某些传统的思维定势。最近一项中国与美国合作进行的高龄老人生活状态的研究揭示了高龄老人是提供照料者和作出贡献者。这项研究在美国的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高龄老人们在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网络作出贡献,展示了其老年价值的潜力;并且,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与生活满意度呈正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龄老人来说,健康的生活不仅意味着可以得到必要的健康管理和服务.还包括高度重视和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一位女性的性渴望 我是一位40岁的中年女性。两年前,丈夫因车祸身亡,我遭受巨大打击。经历了一年多的悲痛和消沉,在亲友的帮助和撮合下,辉走进了我的生活。他与我同岁,虽然也结过婚,但妻子一直在美国读硕士和博士,后又在美国定居工作,总共也没同居过几个月,终因双方都难以放弃自己的工作而离异。  相似文献   

5.
我今年85岁,1935年5月参加工农红军,随红二方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爬过雪山,过过草地。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使我饱受了无数次饥饿寒冷和艰苦磨难。1982年.我被批准离休。生活中.我非常注重锻炼身体.20年来.从没有生过病,没吃过药.更没有住过院。每年到医院查体.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身体非常结实,至今.我耳不聋.眼不花.精力充沛.还能骑自行车上街买菜、外出旅游。1999年“国际老人节”时,我被解放军保健领导小组评为“全军健康长寿老干部”。  相似文献   

6.
轻松一阅     
《中老年保健》2014,(4):29-29
美国学者对6000多人进行了10年的调查.最终有419名被调查者出现中风研究表明,卒中危险与焦虑状态有关。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要会调整情绪,保护好心脑血管。  相似文献   

7.
《婚育与健康》2010,(2):68-68
自从酒店管理MBA毕业后,到广州工作已经三年了,目前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做管理,是大家眼里标准的白领骨干精英。我来自东北农村,艰苦的环境让我从小就体会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塑造了我坚韧的性格,所以我很努力地工作.以事业上的成就谱写我的美丽人生,然而商场得意.情场却失意,不是没有动心过,只是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8.
桑榆情更浓     
老马 《长寿》2007,(10):50-50
退休以后为了丰富生活,我参加了老年模特队。队里面有一个叫娟的女队员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的长相有点像40多年前我爱恋过的一个姑娘。那是在1965年,我和文工团员珍在交往中产生了感情,但是由于她的家庭出身问题.人为地断送了我们的恋情.现在想起来就觉得遗憾。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我今年25岁.丈夫55岁。2008年结识,2009年结婚,2012年底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今年我们买房子了。我们居住在一个小区里,生活平平淡淡的,自己感觉挺好的,不算富裕,生活过得去。  相似文献   

10.
2003年.非典肆虐。周如萍女士不幸被染上非典.由于治疗过程中服用激素过多,使钙大量流失.导致股骨坏死,从此只能卧床.无法走路,在她的治疗方案中,必须配合服用补钙剂,问题就出在补钙上。”我吃过许多补钙产品.但都无济于事”。当时的她几乎对生活已失去了信心,她说SARS在肉体上折磨我也就算了这种精神上的折磨使我痛不欲生。“就在周如萍不堪承受心里巨大的痛苦.对生活就要彻底绝望的时候,父亲的朋友给她介绍了“广润络合钙”。  相似文献   

11.
孝华 《医药与保健》2005,13(4):23-23
“华大夫,我今年68岁。老伴65岁。如今,儿子、儿媳有了好工作.孙女也上初中了,我和老伴不再为家庭琐事操心,有了充裕的时间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精神生活充实,我们老俩口的性事也旺了起来.比刚退体后的那二三年还好。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担心这样下去会消耗精力.损伤元气。不利健康。为此,我特意向你咨询咨询。”在老年门诊.王先生向我说出了他的心理顾虑。  相似文献   

12.
十余年前,公共卫生学院评估美国过早死亡率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它们的比重如下:生活方式50%环境因素20%生物学因素20%卫生服务10%而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DHHS)于1990年预测70%的过早死亡可归因于生活方式。美国预防性服务任务评估组也得出类似的结沦,并指出,如果临床医生在帮助病人改善其生活方式方面多花点精力.而在实验室和其他诊断买验方面少下点功夫.将会大大降低早逝死亡和伤残很多个人组织,默默支持上述论点.并建议医学院增加预防医学的教学时数.如美国医学院协会在其“临床医生全科专业教育项目报告”中建议:医学…  相似文献   

13.
应美国东灵大学邀请,我作为妇女热线的代表于1996年10月前往美国参加纽约亚洲研究会议,并与美国的一些妇女研究中心及妇女组织进行了交流。 去美国前,我并不了解美国的妇女生活,从电视、电影里只看到她们有汽车、洋房,我只以为她们的生活很舒适方便。但到美国后,我才对美国妇女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万勇 《长寿》2007,(6):58-59
律师同志:1973年.张某丈夫去世,她带着7岁的儿子丁海改嫁,我成了丁海的继父。丁海上小学期间.我每天接送,为他交学费,履行做父亲应尽的义务。丁海长大参加工作后分到了房子、成了家。1993年,我与张某因感情破裂离婚,离婚之后,张某跟着丁海一起生活;我没有再娶,也无亲生儿女。如今,我年事已高.丧失了劳动能力,身体也不好.每月的退休金难以满足吃药看病之需。  相似文献   

15.
闻宜 《大众医学》2009,(11):57-57
前阵子.我赴美国俄亥俄州旅游观光,顺便去看望定居在那里的表姐。由于表姐夫不慎摔伤了腿,正在住院治疗.我便与表姐一起去医院看望了他.也了解了一些美国医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1995年办了退休手续后,又应聘留校上了6年课。一生从教46年,2001年离开讲台,彻底“告老还乡”。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紧张生活,突然闲下来.无所事事.觉得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17.
美国高龄老人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研究:对老年价值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8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是全美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群体。过去几十年中,老年学家认为,这一年龄组的老人几乎是社会人群中最无助和最脆弱的。然而近年来,对这部分群体的研究发现,其生活状态已 突破了某些传统的思维定势。最近一项中国与美国合作进行的高龄老人生活高龄老人仍在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网络作出贡献,展示了其老年价值的潜力;并且,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与生活满意度呈正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龄老人来说,健康  相似文献   

18.
依升 《健康生活》2010,(10):49-51
我今年30岁.一家银行的会计师 22岁那年,是我风华正茂的年龄。我淳朴、浪漫,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这一年,我跟当工人的薛平结了婚:第二年就有了女儿那娜。一切仿佛都是水到渠成,日子就像流水一样。平静而自然。每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生活充实而满足;做饭,收拾家务,哄孩子。  相似文献   

19.
据2005年10月10日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Wodd Report)报道: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增加了30年。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这是美国先进发达的医学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其实不然,美国先进的医疗服务系统只延长了美国人5年的寿命,而预防、公共卫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却让今天的美国人多活了25年。在医疗卫生系统贡献的5年中,有2.5年是高科技对心血管病治疗的改善所带来的,还有1.25年是高科技提高了医疗卫生系统早期发现疾病的能力所得,比如说对乳腺癌、宫颈癌的早发现和早治疗,所以这5年中有3.75年也是依靠预防医学获得——只有剩下的1.25年,才是纯粹由医学高科技所贡献的。权威研究表明,美国人总体比较健康长寿的原因在于各级政府和很多国民都在不断地进行预防疾病的各项投入,也就是健康投资。这里的投资不仅是指投入金钱,更重要是投入时间和热情,坚持不懈地全方位行动。美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被灌输健康平衡饮食和生命在于运动的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我和老公在省城工作,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与公公婆婆相聚。印象中,公公婆婆生活节俭朴素.即使是如今儿女都已成家,经济上毫无负担.他们也依旧保持着简单、节省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