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住区的居住密度特征反映深层的城市结构。分析了我国城市中5类典型住区的居住密度特征,包括传统住区、低层低密度住区、低层高密度住区、多层住区、高层住区。具体分析了各类密度住区的居住形态特征,为城市规划中地块开发强度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促使城市居住空问产生分异.城市居住空间整合是目前城市住区开发建设需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就旧住区、单位住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住区的空间再造与整合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城市住区是城市的基础功能区,也 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空间。人类生命 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住区中度过,住区的 环境品质决定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住 区的各项组成要素都日益受到关注,这其中 风环境的优化改善也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 热点。以2020年之前中国知网(CNKI)数据 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收录 的与我国城市住区风环境相关的367 篇文献 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文献刊发时序的 分析,梳理了我国住区风环境研究的阶段特 征,探究了其发展规律的内在原因,认为随 着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住区风环 境相关研究必将迎来新的高度。其次,将我 国住区风环境的研究现状分为两个层面进 行探讨:一方面,借助CiteSpace软件的主题 定位和关键词共现,在文献的表象特征方面 对当前研究的技术手段、研究对象和优化方 式进行归纳总结;另一方面,针对文献的研 究内容,深入挖掘近20年来有特色的研究 成果,并基于我国气候区及地理差异,探讨 了夏热住区、寒冷住区、温和住区、滨水住区以及山地住区的风环境特点和优化方式。最后,面向当前文献普遍回避或缺失的评价与指标体 系、事前评估机制和多尺度规划衔接等提出了相关建议,为我国城市住区风环境未来的研究工 作提供参考,从而希望推动城市人居环境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开放式住区打破传统封闭住区与城市的壁垒,面向城市共享住区内道路绿地等资源,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减少土地资源浪费。以资源共享为切入点,通过探索开放式住区的道路等公共资源规划模式,以可持续性为导向寻求当前环境下资源共享度最高的开放式住区规划模式,以期为我国街区型住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研究198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市住区开发的空间极化问题。从外围地区空间层次来看,不同区县之间以及不同镇、街道之间住区开发项目的集中度差异很大,存在着严重的空间极化问题;从中心城区空间层次来看,不同区之间在新住区开发和旧住区改造两方面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空间极化问题。住区开发的空间极化会造成职住过度分离、住区空置率居高不下等消极作用,建议采取住区空间拓展与产业空间拓展联动、特殊政策引导、增加公共物品有效供给、避免公共交通节点过密开发等手段以消除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住区开发建设的一个核心空间策略是各种异域风格主题的创造,它对中国城市空间形态以及空间生产观念正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这一住区空间建造方式的本质是创造了非现实的空间意象,用抽象和嫁接的空间意象来掩盖和替代城市空间作为居住体验以及城市文化发生和延续的基础.本文试图以西方城市设计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科中相关重要思想为理论依据,对当代中国城市住区中非现实空间意象构造的现象从其产生原因到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期望能为在城市和建筑学科领域思考"我们应该创造怎样的城市空间和未来"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城市"公共空间"中所缺失的重要环节--住区邻里空间为核心展开,探讨城市住区邻里空间向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所在,并通过实例分析并加以总结,为这一转变的达成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8.
姚雪艳 《华中建筑》2007,25(10):16-19
介绍了美国土地学会的《城市郊区的新形态--住区开发的趋势》一书.该书在详细客观的调查研究和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美国城市郊区居住区开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为未来居住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趋势提出预测,如住区开发时,必须认识到购房者本身及购房者的需求在不断转变;未来住区应为居民提供包括步行通行在内的多种交通方式;提高居住密度,增进土地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利用开放空间环境为住区开发创造价值;提倡多种住宅类型的混合开发,以延展市场潜能;探索成功进行回填式住宅开发的途径;建设经济、有效的可持续性绿色社区.该书内容对于中国城市住区开发研究同样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7,(8)
国内大量旧城住区正处于加速衰落的过程中,面临城市更新的压力和困境。文章以广州西关住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形态学研究理论,在深入解读旧城住区的历史形态特征和演变动因的基础上,从多等级的形态要素逐层进行形态解析,最终综合形成多层级的城市形态区域研究结果;研究住区形态的演变规律和发展模式,建立形态基因的影响评估模型,分析空间适应性变化规律,探讨开发强度评估和形态预测的互动作用关系;从城市规划和管理的角度探讨旧城住区的保护更新策略及形态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10.
友好边界:住区边界空间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扬  钱才云 《规划师》2012,28(9):40-43
我国住区模式源于"邻里单位"和"单位大院",以封闭的姿态面向城市,被喻为"孤岛"和"碎片"。住区与城市的隔离,带来了城市结构的破坏、街区尺度的增大和城市交通的拥堵等问题。鉴于此,有必要探索与城市良性互动的"住区友好边界空间"的设计策略。设计策略包括:内向延伸城市街道空间,面向城市开放住区边界空间,构筑融入街道生活的住区边界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11.
该文基于对城市住区生活中的人居健康、生态环境、物质运输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城市住区层面入手,将城市生态与居民生活相结合,以探求解决住区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生态住区、生态城市等理论和实践案例的综合考量,寻找改善当前住区的建设模式,提出了与城市环境和社会系统相融洽的"绿色细胞"理论模型,探索出一种更健康、可持续的绿色生态住区构建方法,为生态住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华中建筑》2021,39(9)
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是中国未来十年的重要发展方向。该文以城市形态学的分辨率为分析要素,通过低、中、高三个层级的分辨率对南京城南片区、朝天宫地块、石榴新村住区进行分析,形成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连贯分析过程,强化从城市的角度看待、分析老旧住区的意识;从时间、空间分辨率对片区的演进机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探索石榴新村居住区的形态演进特征与住区现状问题,挖掘对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江  朱天媛  洪昕晨 《中国园林》2022,38(12):64-69
城市森林公园是重要的城市生态与社会功能空间。声景感知作为游憩体验的重要因素,掌握其时空特征对声景规划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基于现场监测与公众调查数据,利用声景地图从时空维度分析森林公园声景的动态特征,并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检验声景感知属性的空间依赖性,以及探讨物理声学指标与声景感知属性之间在不同时段的动态空间关系。结果表明,物理声学指标(LAeq、L10、L90、L10-L90)与声源和谐度在时空尺度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差异;声源和谐度在全局和局部模型中都出现了空间自相关,并随时间变化呈现不同特征;各物理声学指标对声源和谐度的空间分布在不同时段具有潜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建设的大量住区都是封闭住区,这在城市人居环境、城市交通、城市空间形态和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依据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结合工程实例提出采用开放式住区,围合式组团的思路来满足城市和住区对空间形态的不同要求;由此得出解决封闭住区负效应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5.
<正>通过居住区发展历程研究,总结现阶段刘闭住区规划弊端,提出住区规划设计新思路,并通过优秀开放住区案例介绍,归纳总结开放式住区规划优势及其对城市建设的贡献。1研究背景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十六条明确提出:"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  相似文献   

16.
《门窗》2014,(7)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对城市依附性很强的特殊区域。其住区发展会直接影响边缘区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分析了成都市双流县住区的现状,探索适合于成都边缘区的住区发展模式,指出城市边缘住区应当是开放的、混合的、能够融入城市空间肌理和多层次城市生活的新型住区。  相似文献   

17.
回归城市--对住区空间形态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我国城市住区空间建筑形态演变的回顾,分析居住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构相互关系,指出当前一些基于居住安全或商业开发品质追求而过于封闭的住区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城市的尺度重新考量居住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8.
郭兰 《南方建筑》2013,(1):16-19
以“日常生活”的视角对香港公屋的室外公共空间进行亲身观察和体验,从城市、场所与设施三个层面分析了香港住区公共空间的特征及其与居民日常生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对“日常生活”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强调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注意营造“日常生活”,总结并讨论了营造“日常生活”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回归生活、激发交往、公众参与、安全便利、场所认同、生态调节,以期在今后的住区建设中能够高效利用国家土地资源、提高低收入者的室外空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住区空间安全防卫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戴慎志  江毅  罗晓霞 《规划师》2002,18(2):37-40
在城市住区里,应如何通过物质环境规划与设计,制造“防卫空间”来阻却犯罪,确保住区安全,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针对住区、组团宅间、住宅外部及住区智能安全设计等几个方面作了相关的设计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城市高层住区宠物犬数量日益增多,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使用的高频冲突成为当下大城市居住环境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空间的关联性议题已进入城市社区更新的研究视野。将同一健康”理念从更大区域的宏观尺度运用于日常居住环境的微观尺度,以重庆市沙坪坝金沙片区的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借助时空间行为分析方法,聚焦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分析,包括养犬群体时空间行为特征、使用差异性需求、空间冲突与适应等,进而提出“人—犬—空间”健康友好的住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对山地城市高密度住区更新的认知与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