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从外部空间到外部思想——福柯对于主体的解构策略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对于空间问题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他对知识与权力的批判中。在其早期作品中,福柯发现空间其实已经成为权力与规训的场所;而自我也早已被隐匿——于是,主体需要被批判,也需要被解构。故而,基于解构主体的考虑,福柯向"外部"寻找批判的力量。经由尼采、巴塔耶,福柯发现了"异质空间",也发现了作为文学的"外部";而布朗肖更是给予了福柯以极大的启发——福柯称其思想为"外界思想"。然而,福柯的著作表明,其实他也是这种"外边的思想"的代表。可以说,经由文学和语言的探索,福柯发现了"外界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是福柯主体解构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2.
福柯在其后期的访谈和文章中不断说到自己一生的研究主题是主体,而权力关系、真理游戏等都是用来分析主体的有效策略。但福柯的主体研究既不是建构主体,也不是解构主体,而是在批判性反思的意义上询问主体的代价,考察主体之为“主体”的合理化历史形式。这一点使得福柯在与法兰克福学派遭遇之后觉得,尽管自己是从权力和事件化(événementialisation)等方式介入主体批判的,但自己的研究以及法国的科学史批判传统与该学派对启蒙理性“主体”的批判工作是相似的。文章意在从主体的角度说明福柯对自己著作的定位、福柯与法国科学史批判学者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传统的主体论,福柯坚持彻底地消除理性主体的立场。他紧紧抓住近代美学将审美主体外位化的弊端,认定康德美学的审美主体背后是知识——权力的运作,知识和权力之间存在着共生的关系;根本没有实在性、一致性和普遍性的审美主体,所谓审美主体只是由理性构造出来的形而上学的作者主体的代名词。他通过对权力构造审美主体这一秘密的揭示,来解构理性主义预设的作者主体,解放自我的开放性、非理性、异质多样性和多元性。这就味着福柯美学对"主体"这一近代以来所建构的形而上的概念的消解。  相似文献   

4.
福柯文学批评中的越界体验和外部思想不只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种展示哲学异议和权力反抗的生存美学。文学通常被认为是福柯相对独立的早期研究主题并被普遍忽视,但这些文学研究事实上与他后期思想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越界体验和外部思想不仅展示了一种反主体的哲学态度,也包含着反抗现代权力规范的现实动机,既是一个关于语言和作者的文学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于主体与反抗的生存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自我身份的思考是现代性的重要遗产,也是朱迪斯·巴特勒久负盛名的述行理论涉及到的核心问题之一.巴特勒追溯康德和福柯的批判传统,同时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探求人性,以此来寻求自我的觉醒.但在巴特勒的身份谱系中,并不存在稳固的身份,对自我的身份而言,巴特勒认为由于自我身处于与主体及语言的双重博弈中,因而无法保持稳固的身份,所以自我只是黑格尔精神之旅当中的一名旅客.而巴特勒借助福柯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她指出除了意识,身体也是自我的书写场所.  相似文献   

6.
对于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性研究而言,从事原创性工作的要求之一就是,从"跳出""传统科学哲学"进一步走向"跳出""科学"。本质意义上的"科学"已经成为自然辩证法的唯一研究领域,但只有"跳出"这个唯一的研究领域,才可以在差异性中把握科学的本质,才可以"跳入"科学的生存与境之中,并让科学从这种生存与境本身显现出来。这需要"解构—指引",现象学科学哲学可以成为这种"跳出—跳入"和"解构—指引"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福柯从知识考古学出发,对科学作了新的诠释。他摒弃了传统认识论的研究框架,独辟蹊径地从话语实践的角度考察科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反科学",他否定了科学的真理性、进步性,也否定了主体对于科学的建构作用,从而彻底解构了传统的科学认识论,最终将科学知识归为一种"知识型"支配下的话语游戏。  相似文献   

8.
福柯并不打算重复主体死了这一空洞的口号,在其学说中包含着一种新的人学倾向:剥去知识对个体的遮蔽,并因此回归个体的自我生存。这意味着福柯对身体经验和自我关怀的强调。  相似文献   

9.
《荆棘鸟》中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以不同策略抗拒"母性神话"对于女性生存的精神束缚,解构了男权制社会关于男性永恒在场的神话。小说试图建构一种超越性别身份之上的中性生存状态,以消解两性间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峙;在自我否定之后,作家为追求和谐生存的现代人指出了更具现实性的归"家"之路:从德罗海达到伦敦、从边缘到中心。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介绍了后现代社会理论及其对现代性 /现代化的批判的概况,然后着重讨论了后现代社会理论的重要代表——福柯颠覆理性(真理)、解构主体的批判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从现代性的主体到后现代性的主体,从审美主义的主体到消费社会的消费美学的主体,主体的命运俨然一曲死亡与复活的变奏曲。福柯反对现代性的主体概念,宣告了“主体之死”,但他晚期的生存美学则关注人如何将自己构成为主体,借助审美的创造性、灵活性、叛逆性等特质寻求主体性的可能,丰富了主体性的内涵。因其针对现代性理性、知识、道德主体而倡导感性、身体等,福柯的审美主体常常被比附为消费社会中的欲望主体、身体主体。但是,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失去了对消费权力系统的抵制而成为驯顺的消费符号,按照福柯的思想只能说是主体的再度死亡。主体的再度复活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福柯的审美主体不失为对主体的客体化命运实行疗救的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从自己的政治计划和意识形态立场出发,提出了对翻译实践和理论的一些看法。他的翻译思想受到了历史及其政治哲学理论背景的影响:首先,他从历史和时间的角度,认为他的中国位置和西方“现代性”之间有历史性的文化差异;其次,他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语言异质性的表述与批评动摇了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翻译的稳固关系;最后,他试图在理论上解决翻译所产生的差异问题。对瞿秋白来说,翻译成一个正在形成的、口头的、不保留过去语言踪迹的中国的普通话,才可以消灭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福柯的身体理论是发生在当代法国主体哲学崩溃时期,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主体的冲击引起福柯对主体哲学现代困境的关注,到福柯受梅洛·庞蒂启发,注意身体对主体的反动,但福柯真正完善对身体的现代遭遇的分析和思考,则是得益于尼采生物学的身体概念。  相似文献   

14.
福柯否认实在的、一致的和普遍的人性的存在,认为它只是历史性建构起来的观念。就精神气质来说,福柯的反人文主义是一种超越传统人文主义的“人文主义”。他对现代人的形象进行了独特的描述,认为现代人是权力对现代个体全面奴役的产物,进而批判了现代西方文明泯灭差异性、用普遍性凌驾一切的本质。在福柯看来,现代社会通过三种客体化的方式将人改造成符合主体标准的现代人。针对现代人的历史境遇,他提出了局部斗争和现代生存美学作为人的解放的方案,但是两个方案存在着很多缺陷。  相似文献   

15.
学者余虹的死亡与他所思的根本问题与所行的精神道路紧密相关。他的自决并不仅仅是结束身体的痛苦,而是因为精神见证太多的痛苦;他的自决不仅仅是尼采式的权力意志对强者价值的简单追求,而是渴望以自身的选择见证生存需要神圣的终极关怀;他的自决也不仅仅是福柯式的在死亡与差异间形成真实的自我,而是一位学者为其灵魂的归宿找到最终的归家之途。因此,余虹是现代世界中的一位存在之音的真正聆听者。  相似文献   

16.
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 ,要完成翻译任务 ,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的时代、其自身的双语文化能力、语言能力和对原著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论述涉猎广泛、独具特色。在他的论著中,论述到的汉语修辞格计有22种之多,不少是其他修辞学专著没有触及的。无论是讲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的修辞格,他都紧密结合汉语语法来讨论,与一般修辞学者的研究思路大不相同。特别是他讲现代汉语修辞格时,完全摒弃了20世纪30年代讲修辞的著作"先从国外学习了一种体系,然后再在汉语中找例套上"的做法,而是以一部专书《红楼梦》为取材对象进行系统地研究,很少受西洋修辞学框架的影响,因此颇多创见,结论亦都符合汉语修辞的实际。王力先生对汉语对偶格的论述全面而深刻。他对汉语对偶格的论述,既有结构形式上的细致描写,又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概括与解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汉语的特点非常有启发意义。王力先生对汉语"省略"问题的论述独出机杼,所论内容远较普通修辞学著作要全面周延,揭示了汉语语法与修辞紧密关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哲学有自己的语言。哲学语言在各哲学家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伽达默尔有一种特有的哲学语言。本文试图说明他的语言特点,所选的途径是说明其文章的风格,而这又是通过列述其写作或行文的几个特点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