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中心静脉闭塞(central venous occlusion, CVO)是血液透析患者常面临的巨大挑战。有研究报道对于有颈部置管史的患者,CVO的发病率可达25%~42%,是目前血管通路较为棘手的并发症之一。肾脏疾病预后质量倡议(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 KDOQI)指南推荐的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治疗CVO的主要手段[1-2]。  相似文献   

2.
正血透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虽然中心静脉导管不是长期血透通路的最佳选择,但对于内瘘建立困难的患者以及需要急诊透析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不可避免。60%以上长期透析的患者首次透析使用的血透通路为中心静脉导管[1],近20%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长期血管通路[2]。中心静脉导管的高使用率及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会引起中心静脉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化选择建立和使用维护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中心横断面调查及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新入血液透析患者156例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通路类型,并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与长期血液透析导管患者原发病种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首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的占84%,成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占16%,无长期血液透析导管;②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251例(占90.9%),长期血液透析导管14例(占5.1%),动静脉直接穿刺及其他11例(占4.0%),无动静脉移植血管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血管依次为桡动脉-头静脉占96%,桡动脉-贵要静脉占2%,尺动脉-贵要静脉占2%;自体动静脉内瘘瘘管吻合方式端侧吻合占54%,端端吻合占46%,无侧侧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并发症17例,血栓12例(占并发症总例数70.6%),其余依次为缺血(占10.2%),狭窄(占10.2%),肿胀手(占0.9%).长期导管年平均感染率为0.1次/1 000导管日.结论①新入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临时血液透析导管比例较大,预先行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准备的血液透析患者比率仍较低,但较前明显提高,需要积极专科宣教提高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认识和依存性;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与文献报道接近,但尚无移植物和人造血管内瘘病例,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直接选择穿刺;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与年龄无关,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及反复血管穿刺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心静脉病变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并发症中的难题, 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并影响患者血液透析质量及生活质量。我们利用患者中心静脉病变侧废用静脉建立对侧移植血管动静脉瘘, 2周后移植血管动静脉瘘成功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 不仅解决了患者静脉高压及后续血管通路难题, 而且保留了更多的血管资源。  相似文献   

5.
正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净化患者的生命线,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因为血管通路原因住院已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1]。对于血管条件及心功能较差和因低血压不能维持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常用的血管通路有动静脉内瘘及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我国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在维持性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参考美国国家医疗安全网(National Health Safety Network,NHSN)提供的方案,探讨门诊血液透析事件监测方法.方法 以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在某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就诊的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其血液透析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全身使用抗菌药物、血培养阳性、血管通路部位出现感染表现及其他部位感染等.采用x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进行计数资料比较,利用相对发病率及其95%可信区间衡量各置管类型发病率的关系.结果 研究期间,共监测门诊患者2 833例/月.其中,14例发生48例次血液透析事件,总体发生率为1.69%;血管通路感染的发生率最高,为0.46%.血液透析事件发生率最高的置管类型是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达5.08%.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血液透析事件发生风险是内瘘的3.18倍(相对发生率=3.18,95%可信区间1.61 ~6.25).结论 美国NHSN血液透析事件监测方法具有可行性;内瘘较中心静脉置管可能更利于感染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血液透析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全国透析登记资料显示目前血液透析患者已超过30万人,是终末期肾病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血液透析治疗最薄弱环节[1-2],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与死亡的重要原因.维持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分为3种,即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和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3].在新进入血液透析患者或者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但永久血管通路出现并发症时,还经常使用不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尽管动静脉内瘘是优先考虑的第一选择,但中心静脉导管依然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临床实践中因某种原因导致原导管无法正常使用,或虽能使用但存在潜在风险而需要更换为新的导管.下面就导管更换的适应证、禁忌证、种类、方法与并发症等进行讲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不断增多,透析龄不断延长,其相应的并发症处理也越显重要。中心静脉是常规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及血液透析导管)的最终回路,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可引起严重的静脉高压,影响通路的使用甚至缩短透析龄。由于目前仍缺乏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中心静脉疾病成为血液透析并发症的一大难题。随着通路维护的广泛开展,中心静脉疾病作为血透通路的终极并发症,也越来越得到通路医师及患者的重视。2019年发布的《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较第一版增加了中心静脉疾病的章节[1];2023年英国发布的通路指南更新版也特意将中心静脉病变单列一节[2],这均凸显中心静脉对于血透通路的重要性。第2版中国专家共识初步阐述了中心静脉的病因、诊断、预防及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以此作为临床工作的指导原则,并着重强调预防,减少或避免中心静脉插管,以降低中心静脉疾病的发生。不过,近几年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加以及诊治经验进一步丰富,又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及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情况、并发症及干预治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每年有数百万例中心静脉导管被用于急性和慢性病的治疗.导管的通畅性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与化疗及其他需要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已证实,所有类别的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包括有皮下隧道和没有皮下隧道的导管、皮下埋植及由周围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中心静脉内都有导管周围覆盖物,即纤维蛋白鞘形成[1].目前我国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均已广泛使用.在等待动静脉内瘘成熟的透析患者以及不能建立有效动静脉内瘘的透析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成为患者赖以生存的惟一通路.导管周围纤维蛋白鞘已经成为影响导管功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旨在将纤维蛋白鞘的发生、发展、并发症、组织病理学、诊断及处理办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疑难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经验,为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例疑难病例的病史及血液透析通路的设计。结果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例病例,男3例,女4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6.6±13.4)岁,其共同特点是由于插管及其他原因,造成中心静脉资源的耗竭,缺乏常规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手段及后续手段匮乏,远期通畅率不高,同时部分患者还存在急诊透析通路的建立困难。最终这7例患者根据各自病情分别施行了左股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置管1例,右头臂静脉支架植入术1例,股动脉-股总静脉人工血管袢式动静脉内瘘术2例,股动脉-髂总静脉人工血管袢式动静脉内瘘术1例,股浅动脉-股浅动脉人工血管通路1例,肱动脉-肱动脉人工血管通路1例,以维持透析。7例患者随访时间11~56个月,维持规律性血液透析,有5例因其他原因死亡,1例随访2年后失访,1例维持透析。结论中心静脉耗竭是造成血液透析通路建立困难的主要原因,尽量减少和避免中心静脉插管,有助于保护静脉资源。下肢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通路的一种选择,而当所有静脉资源耗竭时,可采用动脉-动脉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应用双腔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并形成中心静脉置管血栓的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观察其疗效,总结相关经验,用以讨论形成安全,简洁,行之有效的溶栓方法.方法:收集应用美国产arrow16号双腔中心静脉置管并形成血栓的患者60例.在双腔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形成侧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溶栓治疗,2小时后回抽尿激酶,观察有无回血,记录溶栓效果,并比较溶栓前后的血凝报告.结果:溶栓成功54例,溶栓失败6例.成功率达到90%.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溶栓前后血凝报告无明显差异.结论:对应用双腔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并形成中心静脉置管血栓的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其操作过程简单,安全,取得较为满意的成功率.能较为理想的为应用双腔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肾功能衰竭患者保存一条有效的血液通路,以维持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期总体延长及血液透析导管的广泛使用,上肢静脉资源耗竭的病例不断增多,下肢血透通路是重要的替代方案~([1-3])。建立下肢长期血透通路的难点有:(1)下肢中心静脉置管后往往会发生中心静脉狭  相似文献   

14.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进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且寿命越来越长,保证血管通路的通畅永远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最重要前提.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当中因血管条件差导致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或者无法长期维持的不在少数,而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带有涤纶环的双腔导管能满足血液透析所需的血流要求,目前已广泛应用.但是,在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使用过程中,往往有各种原因导致更换导管,现就我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14例更换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进行总结,以探讨对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更好的维护,延长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建立和维护一条完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有效完成的保障.血管通路大致分为两类:临时性血管通路和永久性血管通路.在临床中许多患者直到需要紧急透析才就诊确定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还有大部分已经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接受血液透析疗法,为能提前建立动静脉内瘘,以致需要紧急透析者、中毒抢救者,不得不采用临时性血管通路导管,即中心静脉导管.但由于中心静脉穿刺导管与外界相通,且留置的时间较长,或者因患者病情危重采取床旁置管,体位的不配合在紧急置管时,易引起置管后感染,危及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16.
正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部分患者由于自体血管条件差、反复动静脉内瘘闭塞、高度浮肿等原因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长期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成为血管通路的重要补充形式。对于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患者拔管甚至死亡的的重要原因[1,2],其中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最为重要的致死原因[3]。本文总结了我院收治的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因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诊治经过,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血液透析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全国透析登记资料显示目前血液透析患者已超过30万人,是终末期肾病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血液透析治疗最薄弱环节,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与死亡的重要原因。维持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分为3种,即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和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在新进入血液透析患者或者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但永久血管通路出现并发症时,还经常使用不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尽管动静脉内瘘是优先考虑的第一选择,但中心静脉导管依然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临床实践中因某种原因导致原导管无法正常使用,或虽能使用但存在潜在风险而需要更换为新的导管。下面就导管更换的适应证、禁忌证、种类、方法与并发症等进行讲授。  相似文献   

18.
中心静脉留置带涤纶套导管作为血液透析的长期血管通路,主要用于各种原因不适合做动静脉内瘘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美国75岁以上新人透析患者85%应用静脉导管;65岁以上,已透析3个月以上患者中仍有2/3在使用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19.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命线。MHD患者常因感染等各种并发症入院。部分患者病情危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无法离开病房前往血液透析室接受透析治疗,需接受床旁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对于长期使用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行血液透析的患者,AVF穿刺或放置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均可为CRRT提供血管通路。使用AVF可减少中心静脉穿刺相关风险,但可能损伤AVF,甚至造成AVF失功。使用中心静脉临时置管保护了AVF,但增加了中心静脉穿刺的风险。目前在血管通路的选择上仍存争议。本文就MHD患者CRRT治疗时血管通路选择的相关理论依据及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由于深静脉置管术后即能使用,可保证足够的血流量,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其作为长期或临时性血管通路.目前颈内静脉置管是最常用的深静脉置管方式,但也有一些透析中心选择颈外静脉为置管部位.为了进一步观察颈外静脉置管的使用情况,我们回顾性比较了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透析中心经颈外静脉和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情况,以期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另一可选择的置管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