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型扩大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2月南京梅山医院骨科收治的7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跗骨窦入路组和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跗骨窦入路组3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左足18例,右足16例;年龄26~74岁,平均43.4岁。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左足17例,右足21例;年龄27~72岁,平均43.1岁。比较两组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AOF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72例患者经全程门诊随访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2例患者切口有较多渗液,经换药后好转;跗骨窦入路组1例出现腓肠神经牵拉症状。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和跗骨窦入路组受伤到手术的时间[(10.21±1.29)d vs.(5.30±0.68)d,P<0.05]、切口长度[(13.03±0.82)cm vs.(6.84±0.39)cm,P<0.05]、手术时间[(96.80±11.30)min vs.(80.60±5.90)min,P<0.05]、术后引流量[(108.20±13.30)mL vs.(98.20±12.60)mL,P<0.05]、术后VAS评分[(5.40±0.90)分vs.(4.10±1.00)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OF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在术前等待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评分方面相对于外侧扩大"L"型入路有优势,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跗骨窦入路可替代外侧扩大"L"型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不同入路治疗腕舟骨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上海中冶医院确诊并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治疗的腕舟骨骨折患者50例,依据入路方法分为背侧入路组和掌侧入路组,每组25例。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法(Mayo)得分评估腕功能,电话和复诊随访12个月,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并发症和术后6、12个月腕功能情况。结果掌侧入路组与背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16.47±3.01)m L vs.(22.87±3.11)m L、并发症发生率(6.00%vs.32.00%)、骨性愈合时间(8.97±0.95)个月vs.(9.74±1.04)个月,掌侧入路组明显低于背侧入路组;掌侧入路组与背侧入路组手术时间(35.87±6.54)min vs.(30.48±5.98)min、术后6个月Mayo得分(85.76±8.24)分vs.(76.24±7.94)分、腕功能优良率(84.00%vs.56.00%),掌侧入路组明显高于背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背侧入路组和掌侧入路组术后12个月Mayo得分(96.65±6.21)分vs.(95.94±6.17)分、腕功能优良率(96.00%vs.92.00%)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背侧入路比较,掌侧入路可有效提高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的安全性,有利于改善患者骨性愈合和近期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跟骨外侧骨皮瓣入路与传统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临床功能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2月4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骨外侧皮瓣入路组(23例)和传统L形入路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临床功能、跟骨宽度、Gissane角及B9ohler角。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骨皮瓣入路组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7个月,传统入路组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3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外侧皮瓣入路组1例(4.4%)出现切口浅表感染1例;传统入路组8例(34.8%),其中出现皮缘坏死4例、切口部分裂开2例、浅表感染2例,两组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临床功能、跟骨宽度、Gissane角及B9ohler角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采用跟骨外侧骨皮瓣入路与传统L形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结果,但前者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1例,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19~48岁,平均3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切口克氏针组(27例)和"L"形切口钢板组(34例),小切口克氏针组行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L"形切口钢板组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影像学结果 、踝关节功能.结果 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L"形切口钢板组[(46.4±8.1)min vs.(68.2±9.6)min、(7.9±1.3)d vs.(13.6±1.8)d],切口长度更短[(4.7±0.9)cm vs.(11.5±1.7)cm],手术出血量更少[(41.3±9.1)mL vs.(98.3±16.5)mL],住院费用明显缩减[(7137.52±853.77)元vs.(24823.59±4074.0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完全功能锻炼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跟骨高度均显著增加,Gissane角、跟骨宽度显著降低,P<0.05;与"L"形切口钢板组比较,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克氏针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L"形切口钢板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像学结果 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且创伤较小、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1例,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19~48岁,平均3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切口克氏针组(27例)和"L"形切口钢板组(34例),小切口克氏针组行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L"形切口钢板组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影像学结果 、踝关节功能.结果 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L"形切口钢板组[(46.4±8.1)min vs.(68.2±9.6)min、(7.9±1.3)d vs.(13.6±1.8)d],切口长度更短[(4.7±0.9)cm vs.(11.5±1.7)cm],手术出血量更少[(41.3±9.1)mL vs.(98.3±16.5)mL],住院费用明显缩减[(7137.52±853.77)元vs.(24823.59±4074.0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完全功能锻炼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跟骨高度均显著增加,Gissane角、跟骨宽度显著降低,P<0.05;与"L"形切口钢板组比较,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克氏针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L"形切口钢板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像学结果 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且创伤较小、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6.
陈志明  黄浩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11):833-836
目的 探讨骨外固定器固定联合术后高压氧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及对骨折区骨密度水平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7年2月—2020年4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病程在2周内的跟骨骨折患者60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5~69岁,平均48.7岁;体质量指数平均(24.4±1.4)kg/m2;Sanders分型:Ⅰ~Ⅱ型27例,Ⅲ~Ⅳ型3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骨外固定器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骨外固定器联合术后高压氧治疗,纯氧气吸入治疗2次,每次45min,治疗时的压力为0.2MPa,每天治疗1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骨痂生长情况、骨密度、生命质量、功能恢复及皮肤坏死、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两组骨折部位骨痂生长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骨折部位骨痂生长情况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6±0.1)分vs.(2.5±0.2)分,P<0.05].两组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0.78±0.14)g/cm2 vs.(0.62±0.11)g/cm2,P<0.001];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各项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5.36±6.35)分 vs.(67.32±7.11)分、(71.38±3.83)分 vs.(60.54±3.76)分、(73.32±9.75)分 vs.(67.38±9.36)分、(73.76±10.63)分vs.(63.74±10.17)分、(77.34±5.36)分vs.(69.37±5.33)分、(78.35±13.39)分 vs.(63.38±13.14)分、(73.32±7.91)分vs.(68.64±8.37)分、(75.68±10.13)分 vs.(68.36±10.04)分,P<0.05];两组患者的Kerry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89.2±1.7)分vs.(74.1±1.7)分,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vs.30%,P>0.05).结论 骨外固定器固定联合术后高压氧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水平得到显著改善,骨愈合时间显著缩短,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角肌入路与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角肌入路组和肩峰下入路组各40例。三角肌入路组患者采用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肩峰下入路组患者采用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并发症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肩峰下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三角肌入路组[(65.80±11.51)min vs.(87.41±10.22)min、(7.23±2.10)d vs.(9.71±3.21)d、(68.49±6.60)d vs.(94.39±8.79)d、(89.63±6.92)mL vs.(93.17±7.19)mL,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eer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其中肩峰下入路组Neer评分上升幅度显著高于三角肌入路组[(93.17±7.94)分vs.(77.56±10.51)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三角肌入路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水平明显高于肩峰下入路组(P<0.05);肩峰下入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三角肌入路组(15.00%,χ~2=3.914,P=0.048)。结论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老年患者肩关节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韧带修复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中山市中医院骨二科收治的5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接受ORIF治疗,对照组术中不修补三角韧带,观察组术中使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VAS评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骨代谢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110. 84±13. 61) min vs.(99. 16±9. 59) min],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15. 64±2. 07) d vs.(18. 69±2. 42) d,(11. 36±1. 88)周vs.(13. 52±2. 04)周],P 0. 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 03±0. 56)分vs.(3. 62±0. 71)分,(1. 16±0. 20)分vs.(2. 23±0. 28)分,P 0. 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6. 73±8. 60)分vs.(77. 50±7. 94)分](P 0. 05),且观察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明显高于对照组[(139. 34±16. 70) U/L vs.(110. 45±12. 36) U/L,(7. 45±1. 05)μg/L vs.(5. 98±0. 78)μg/L,(131. 46±12. 76)μg/L vs.(114. 74±10. 01)μg/L],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明显低于对照组[(0. 33±0. 05)μg/L vs.(0. 49±0. 06)μg/L],P 0. 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 29%vs. 77. 78%,P 0. 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57%vs. 3. 70%,P0. 05)。结论联合韧带修复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ORIF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骨代谢,有助于促进骨质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好,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其中75%为关节内骨折[1],多表现为跟骨后关节面的塌陷,若无法及时修复关节面使其平整,极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2].目前国内跟骨骨折手术入路以跟骨外侧“L”切口和外侧“八”字微创切口较为常见[3],以“L”形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报道较多,但关于微创入路以及切口缝合处理的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术前CT模拟指导俯卧位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7例骨盆骨折损伤俯卧位行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8例,女性29例;年龄30~62岁,平均37.5岁;BMI 17.8~27.2kg/m^2,平均22.5kg/m^2。俯卧位行术前CT模拟指导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38例(CT模拟组),俯卧位行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29例(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置入螺钉数量、位置、长度与术前规划符合率,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Majeed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T模拟组患者置入螺钉数量和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模拟组位置、长度与术前规划符合率均为100%,均分别高于常规组的83%和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79,P=0.007;χ^2=5.657,P=0.017);CT模拟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较常规组缩短,术中出血量降低[(77.9±12.6)min vs.(90.4±13.3)min、(6.5±0.8)s vs.(7.2±0.9)s、(3.2±0.5)个月vs.(3.5±0.6)个月、(86.8±17.1)m L vs.(97.8±18.3)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CT模拟组Majeed功能评分中疼痛、工作、坐、站立、性生活及总评分均高于常规组[(25.6±3.6)分vs.(23.6±3.3)分、(17.5±2.3)分vs.(16.3±2.2)分、(8.8±1.3)分vs.(8.1±1.2)分、(31.8±4.9)分vs.(29.4±4.5)分、(3.0±0.5)分vs.(2.8±0.5)分、(86.7±10.2)分vs.(80.2±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模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低于常规组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术前CT模拟用于指导俯卧位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可提高置入螺钉位置、长度的精准率,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射线辐射少、骨折愈合快、螺钉植入准确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精确、安全、有效的影像学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跗骨窦联合外侧纵形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探讨更为合理有效的手术入路方式。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SandersⅡ型单侧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根据切口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联合外侧纵形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切口。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坠落高度、伤后至手术时间,以及跟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B9hler角和Gissane角,并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年龄、坠落高度、伤后至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3.4±2.0)个月,均未出现相关切口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4.3±2.4)个月,早期出现皮缘坏死及切口红肿渗出各1例;两组末次随访时均获得临床骨性愈合。两组术后B9hler角和Gissane角同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Maryland评分、SF-36评分为(82.6±11.8)、(82.6±7.2)分,对照组为(81.1±12.9)、(79.7±8.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联合外侧纵形切口可以取得同外侧L型切口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其对切口软组织保护较好,且发生距下关节僵硬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和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笔者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接诊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检查,对照组采用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检测与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基本手术情况,跟骨关节内骨折在手术前后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等各指标值,手术后Maryland评分、美国足踝协会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与SH-36评分、手术后足部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等,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分别为(50.3±4.5)min、(15.8±2.3)m L、(4.3±1.3)d、(4.9±0.8)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值均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aryland评分在功能、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AOFOS评分、SH-36评分分别为(91.8±1.4)分、(79.3±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术后后足部功能的恢复速度,较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具有更好的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数字化O臂导航三维成像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9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126例,男性54例,女性72例;年龄65~84岁,平均72.5岁;致伤原因:摔伤61例,道路交通伤65例.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3例.研究组行数字化O臂导航三维成像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常规X线透视引导下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术期指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空心钉与股骨颈轴线夹角度、再手术率及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迁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尿路感染等).结果 研究组卧床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时间、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11.1±1.2)d vs.(12.5±1.0)d、(29.5±7.5)min vs.(52.4±7.5)min、(76.5±6.5)mL vs.(99.5±5.5)mL、(21.4±3.7)s vs.(28.5±5.5)s、(5.3±1.9)次vs.(6.5±1.5)次,P<0.05];研究组再次手术率及移位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vs.11%、2%vs.8%,P>0.05);研究组术后空心钉与股骨颈轴线夹角度正位、侧位均低于对照组[(5.0±1.4)°vs.(7.8±1.5)°、[(5.4±1.7)°vs.(8.6±1.4)°,P<0.05];研究组术后 1、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49.6±7.5)分vs.(46.2±8.2)分、(63.5±7.5)分vs.(58.5±6.8)分、(75.2±6.5)分vs.(70.2±5.2)分、(87.1±6.3)分 vs.(84.9±6.4)分,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vs.16%,P<0.05).结论 数字化O臂导航三维成像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透视时间、透视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修复三角韧带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9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骨伤科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70例,根据是否修复三角韧带分为未修复组(不行三角韧带修复,32例)和修复组(行三角韧带修复,38例).两组踝关节骨折均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踝关节功能,同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内踝间隙.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65.36±10.57)mL vs.(63.47±10.51)mL及住院时间[(16.24±3.58)d vs.(17.43±4.0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组手术时间(113.62±14.71)min显著多于未修复组(102.18±14.05)min,PP<0.05.术后3个月修复组踝关节优良率(92.11%)显著高于未修复组(78.13%),P<0.05.修复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89%)显著低于未修复组(34.38%),P<0.05.术后3、6、12个月修复组VAS(1.13±0.22、1.01±0.21、0.84±0.19)分和内踝间隙(2.04±0.31、1.63±0.23、1.03±0.21)mm 均显著少于未修复组[(2.74±0.36、2.13±0.33、1.32±0.31)分,(2.71±0.37、2.02±0.35、1.31±0.33)mm,P<0.05.结论 三角韧带修复可促进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和术后疼痛,恢复患者内踝间隙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7年1月—2019年10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常规入路组各50例.Wiltse入路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8~60岁,平均42.2岁;高处坠落伤19例,道路交通伤25例,砸伤6例.常规入路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18~60岁,平均41.5岁;高处坠落伤17例,道路交通伤28例,砸伤5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康复指标、手术效果、恢复情况及术后切口浅表感染、腰背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入路组[(119.8±8.3)mL vs.(192.2±10.5)mL、(90.7±6.4)min vs.(119.1±8.7)min、(11.8±1.6)d vs.(15.1±2.0)d,P<0.05].Wiltse入路组术前、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5.5±1.8)mm、(26.1±3.0)mm,常规入路组分别为(15.2±1.1)mm、(25.3±3.1)mm,两组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提高(P<0.05);Wiltse入路组术前、术后12个月矢状位椎体Cobb角分别为(23.2±2.5)°、(5.9±0.7)°,常规入路组分别为(22.7±3.3)°、(6.3±1.0)°,两组术后12个月矢状位椎体Cobb角度较术前均降低(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椎体Cobb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前、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分别为(40.7±5.2)分、(5.0±0.8)分,常规入路组分别为(39.8±6.4)分、(5.2±0.7)分,两组术后6个月ODI评分较术前均降低(P<0.05),且术后6个月ODI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入路组(2%vs.16%,P<0.05).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实施Wiltse入路椎弓根置钉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其解剖结构及脊柱功能恢复效果与常规入路治疗相当,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NeerⅠ型及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r plate,LCP)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46~72岁,平均56.4岁。21例患者随机分为采用经肩峰下三角肌入路MIPPO治疗10例(MIPPO组),采用传统经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即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周内VAS评分、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MIPPO组手术切口长度较ORIF组短[(7.23±0.54)cm vs.(14.45±1.56)cm],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2周VAS评分均较ORIF组低[(30.14±10.24)mL vs.(100.51±12.45)mL、(80.20±14.38)mL vs.(100.68±20.47)mL、(2.40±0.76)分vs.(4.17±1.21)分],术后3个月,MIPPO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较ORIF组高[(79.34±6.17)分vs.(60.63±5.01)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感染。结论 MIPPO治疗NeerⅠ型及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具有伤口小、失血量少、疼痛轻,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但有其应用指征,其风险主要是腋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7年9月—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23例,男性70例,女性53例;年龄44~75岁,平均54.3岁.提物受伤63例,摔伤60例.按术中使用的骨水泥不同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采用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骨水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进行情况指标、伤椎(前缘、中部、后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发症(骨水泥渗漏、邻椎骨折、切口感染、松动移位)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d两组患者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均显著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与术前比较[(6.7±1.9)分vs.(1.6±0.6)分、(6.5±1.8)分vs.(1.9±0.6)分]均降低,术后3个月ODI[(33.1±8.0)分vs.(19.4±5.1)分、(32.5±7.9)分vs.(22.1±5.1)分]均降低,且观察组VAS、ODI均低于对照组[(1.6±0.6)分vs.(1.9±0.6)分、(19.4±5.1)分vs.(22.1±5.1)分,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5/65)低于对照组21%(12/5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应用效果良好,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评分,且能降低骨水泥的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MIPPO)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5例,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MIPPO组(n=55)和传统切开复位组(n=50),MIPPO组患者行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MIPPO组患者手术时间[(69.1±16.4)min vs.(101.4±30.5)min]、术中出血量[(85.3±24.5)m L vs.(163.5±40.8)m L)]、术后引流量[(18.3±4.6)m L vs.(23.4±5.3)m L]、住院时间[(2.8±0.9)d vs.(4.5±1.0)d],骨折愈合时间[(11.6±2.3)周vs.(16.8±3.5)周],可负重时间[(8.1±2.1)周vs.(9.6±2.0)周]均短(少)于传统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5%、80.00%,MIPPO组优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MIPPO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术后3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2例发生外展受限;MIPPO组患者术后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发生外展受限;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3.64%,χ^2=1.538,P=0.173)。结论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显著,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采用Carlson后外侧、后正中两种入路置入"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1月武警四川总队医院外三科收治的92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资料,男性59例,女性33例;年龄25~53岁,平均40.7岁;Schatzker分型:Ⅱ型55例,V型37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4例,钝器挫伤31例,高处坠落伤17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后外侧入路组(n=46例)和后正中入路组(n=46例),均采用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评价手术和术后恢复相关指标(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和并发症).结果 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后外侧入路组切 口长度[(10.21±2.65)cm、骨折显露时间[(20.53±4.16)min、手术时间[(82.35±6.25)min、术中出血量[(223.15±53.26)mL少于后正中入路组[(16.03±3.74)cm、(32.01±5.26)min、(91.12±8.46)min、(269.54±68.49)mL,P<0.05.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3、6、12个月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53.26±12.49)、(68.12±15.37)、(79.35±13.05)、(85.12±7.54)分、Rasmussen 评分[(15.12±5.62)、(19.35±6.51)、(23.15±5.11)、(26.31±3.52)分、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指数(0.71±0.23、0.86±0.29、0.89±0.31、0.91±0.07)高于后正中入路组[HSS 评分:(49.35±10.52)、(61.29±12.05)、(69.03±12.47)、(82.12±6.02)分;Rasmussen 评分:(13.26±4.16)、(17.15±6.09)、(19.24±4.15)、(24.15±3.70)分;EQ-5D 指数:0.65±0.16、0.73±0.21、0.77±0.26、0.79±0.19,P<0.05,视觉模拟评分[(2.05±0.61)、(1.32±0.42)、(0.91±0.32)、(0.54±0.06)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3.95±1.05)、(2.11±0.71)、(1.82±0.56)、(1.53±0.42)分,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lson后外侧、后正中两种入路置入"T"型锁定钢板均可提供稳定的内固定,Carlson后外侧入路操作简便,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减轻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采用跗骨窦入路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加压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9月- 2009年5月采用跗骨窦入路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固定治疗的49例(62侧)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39侧,Ⅲ型20侧,Ⅳ型3侧.术前术后均拍摄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并行跟骨轴位+后关节面半冠状位+矢状面重建CT检查.观察患者跟骨后关节面及跟骨外形复位情况,测量手术前后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o)hler角及Gissan角.术后12周扶双拐部分负重下地,约16周左右弃拐,于术后8~15个月去除解剖钢板及加压骨栓.采用Maryland后足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 结果 随访7.5 ~23个月,平均10.6个月,无切口感染.患者跟骨后关节面及跟骨外形复位满意,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o)hler角及Gissan角恢复满意,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Maryland后足功能评价标准:优(90 ~ 100分)29侧,良(80 ~90分)18侧,可(70~ 80分)10侧,差(60 ~70分)5侧.40例(82%)于伤后9.1个月(6.0~12.9个月)重返原工作岗位. 结论 跗骨窦入路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加压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