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双强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6):4001-400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延迟的原因及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全麻患者苏醒延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 18例患者经过分析、处理均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麻醉苏醒延迟与麻醉用药、原发病、手术、低温、内环境等因素有关系。结论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复杂,在支持治疗基础上尽早发现原因并处理,可避免严重并发症,提高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统计分析全麻术后患者恢复期各并发症发生率和原因,为临床根据并发症制定对应护理对策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全麻术后入住麻醉恢复室的1 216例患者发生的并发症,并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结果全麻术后恢复期1 216例发生并发症患者中,苏醒延迟603例,高血压533例,低血压261例,疼痛226例,躁动172例,低氧血症114例,心律失常99例,恶心呕吐73例,其他22例,占1 216例发生并发症患者比例分别为49.6%、43.8%、21.5%、18.6%、14.1%、9.4%、8.1%、6.0%、1.8%。其中22例的其它并发症有低温、寒颤、发热等。结论患者全麻术后恢复期常见并发症有苏醒延迟、高血压、低血压、疼痛、躁动、低氧血症、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等,其中苏醒延迟、高血压发生率较高。我们要根据并发症特点采取相应护理对策,确保患者安全复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5岁以上老年患者避免全麻后苏醒延迟的护理方法。方法将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315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358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预约、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主要目标为降低或避免老年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发生。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苏醒延迟8例,观察组未发生患者苏醒延迟。观察组麻药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检查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拔管后5minSpO2和MV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均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RP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开始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6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无痛结肠镜检查护士对其充分评估,给予指导,在支持治疗基础上尽早发现原因并处理,可避免苏醒延迟的发生,确保老年患者检查安全。  相似文献   

4.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的护理经验。方法恰当使用约束带及床档,防止意外损伤;维持有效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保暖,帮助复温,促进复苏;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糖,维持正常水平;加强预防褥疮护理。结果32例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老年患者均安全复苏,未发生并发症。结论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复杂,严密观察病情,尽早发现原因并处理,切实有效地护理,找出并发症易感环节并积极预防,可避免发生并发症,确保老年患者安全度过苏醒延迟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全身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的主要并发症,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及时发现并发症以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帮助。方法对行全身麻醉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的243例患者,严密观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243例患者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12例(4.9%),其中低氧血症5例,通气异常7例;循环系统并发症31例(12.8%),其中高血压18例,低血压7例,心率异常6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6例(6.6%),其中躁动12例,苏醒延迟4例。结论麻醉恢复期患者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使患者平稳度过高危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开展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的护理研究.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老年全麻患者34例,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生、责任护士共同探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的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对老年全麻患者进行严密观察,采取安全管理及护理措施,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顺利度过了麻醉苏醒期,有效提高了老年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安全性.结论 在苏醒期应该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各种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呼吸循环状态,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意识,尽量避免苏醒期意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确保其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监测在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6月100例老年全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监测BP、P、R、SPO_2。观察组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加测PETCO_2。比较两组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苏醒时间和PACU驻留时间。结果观察组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苏醒时间、PACU驻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后老年患者恢复期监测PETCO_2,可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苏醒快,能缩短在PACU驻留时间,对全麻后老年患者恢复期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麻苏醒期患儿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6例苏醒期患儿加强呼吸道、循环系统、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苏醒延迟护理。结果:26例(12%)患儿出现全麻苏醒期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均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结论:加强全麻苏醒期患儿的观察与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儿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间的护理措施。方法对78例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78例全麻患者在苏醒过程中,拔管前即刻的收缩压SBp及HR显著增加,与诱导前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这种变化在拔管后5min逐渐减小,但仍高于基础水平,与诱导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有全麻患者苏醒期护理基本平稳安全,并发症处理及时、准确,完全清醒且生命体征正常后返回病房,次日随访未见并发症。结论全麻患者苏醒期与诱导期一样具有相同的危险性,应严密监测以保证患者安全平稳地度过苏醒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麻醉护士对全麻患者个体化术前访视后,观察该干预对患者全麻后苏醒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纯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对照组(A组)术前一天由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常规访视,试验组(B组)麻醉医生常规访视和麻醉护士对患者个体化术前访视;所有患者术后入PACU(苏醒室),由不知分组的专职人员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按预期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在PACU内苏醒并顺利拔管。A组拔管不配合率73%,高于B组20%(P〈0.05)。A组患者有14例应用曲马多控制疼痛和不适,高于B组(5例,P〈0.05);两组患者均在意识清醒下顺利返回ICU。结论麻醉护士实施的个体化个体访视较一般手术室护士的术前访视更能减轻患者苏醒期躁动,增加患者苏醒期拔管配合度;提高患者痛阈,降低药物使用率,从而帮助患者安全、舒适度过麻醉恢复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功能性排空障碍的病因及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2009年294例胃大部切除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4例中有13例出现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的发生率4.4%,所有病例经保守治疗后,7~28d内治愈。结论残胃排空延迟症是术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术后胃肠道运动功能的改变及吻合口水肿可能是术后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而高龄、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失衡、腹腔感染而是诱因;胃肠道造影、胃镜检查、胃排空时间测定、胃肌电图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方法;采用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超时限腘动脉损伤诊治经验。方法对12例超时限腘动脉损伤患者的诊疗方法及诊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腘动脉损伤依临床体征作出的初步诊断准确率达92.3%。电刺激肌组织有收缩反应者保肢成功率为88.9%,术后1 a的优良率为75%。结论腘动脉损伤后超过最佳救治时间的情况较为多见。为节约时间,依临床表现作出初步诊断后即应进行急诊切开探查术。术中电刺激肌组织有无收缩反应可作为保肢与截肢的依据。保肢手术的原则是快速简单固定、动脉尽快通血、常规四筋膜间室减压、有静脉损伤者同期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0.02 mg/kg和0.05 mg/kg咪达唑仑对小儿术后苏醒期躁动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患儿45例,年龄为3~8岁,ASA分级为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咪达唑仑1组(M1组,n=15),咪达唑仑2组(M2组,n=15),对照组(C组,n=15),3组患儿均经芬太尼2μg/kg,依托咪酯0.3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M1组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2 mg/kg,M2组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5 mg/kg,C组静脉推注生理盐水,记录患儿①术前患儿的基础情绪(平静/哭闹);②苏醒时间(从七氟醚停止开始至拔管的时间);③术后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喉痉挛,低氧血症等;④评估苏醒期躁动情况(The 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Scale, PAED);⑤疼痛强度评分,Wong-bank面部表情量表法(faces pain scale, FPS)。结果与M2组比较,M1组及C组的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M1组苏醒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1组比较,M2组术后PAED躁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M1组及M2组术后PAED躁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静脉内给以0.02 mg/kg咪达唑仑可能可以降低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同时不影响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源性急腹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的一般问题。方法:对22例血管源性急腹症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血管源性急腹症误诊15例,手术20例,死亡8例。结论:应加强对血管源性急腹症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晚发性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回顾1996—01~2004—03诊断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功能障碍患者16例(男6例,女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彩色心动图(UCG)示所有患者存在机械瓣膜开启障碍。15例瓣口有效面积下降,8例人工机械瓣膜上有血栓声像。再次换瓣手术7例,5例为急诊手术,死亡1例;溶栓治疗6例,死亡3例;未行治疗的3例均已死亡。结论:超声彩色心动图有助于人工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诊断,手术和溶栓疗法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手术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剖宫产并发迟发性羊水栓塞患者的抢救与护理经验,探讨剖宫产并发迟发性羊水栓塞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5例剖宫产并发迟发性羊水栓塞患者,3例在剖宫产术后4 h出现迟发性羊水栓塞,2例在术后3 h发生,其中1例为高龄产妇。对5例患者实施及时抢救,并辅以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纠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采用全子宫切除术。结果:本组5例患者经过及时抢救和护理,抢救成功4例,死亡1例。结论:加强对剖宫产患者的护理和观察,及时进行有效的迟发性羊水栓塞抢救,并采取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Many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ancer are malnourished. Some become critically ill and experience delayed wound healing, loss of muscle strength, and reduced infection fighting ability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loss of nutritional reserves. Complications of critical illness may cause interruption in normal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result in shock, sepsis, hypochlorhydria,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and other disorders. As a result,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may require nutritional support.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脂肪栓塞综合征(FES)在严重创伤患者中诊断延迟的原因,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07-01-2012-06我科收治多发伤患者5074例,其中发生FES患者25例,其中10例出现早期漏诊导致诊断延迟,发生率为40%。总结了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延迟诊治的可能原因、临床治疗和预防措施。结果:10例并发长骨骨折的多发伤患者均为严重创伤(ISS≥16),伤后来我院就诊得到4~13 d明确诊断。最常见致伤原因为道路交通事故,其次为高处坠落和重物砸伤。10例患者中,7例治愈出院。2例转当地医院治疗,1例死亡,病死率10%。结论:提高对多发伤患者FES的认识,动态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处理骨折有助于减少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和内固定手术方式有助于改善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The outcome of treatment of 48 episodes of septicemia due to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in 44 patients was assessed. Twenty-six of the patients died; nineteen of them died of infection, and infection was a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 to the deaths of the remaining seven patients. Fourteen of fiftee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adequate antibiotic therapy died, and the other patient developed a mycotic aneurysm of the femoral artery, for which amputation was necessary. Eight of eleven patients treated with amikacin (alone or combined with another antimicrobial) died, and three recovered slowly; only one recovered fully without sequelae. In an additional two patients who failed to respond to amikacin, treatment was changed to vancomycin. Vancomycin was used to treat 18 episodes of MRSA septicemia in 17 patients. In 14 of these episodes the patients recovered fully. One patient died of uncontrolled infection, and in three, infection w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but not the major cause of death. Vancomycin was confirmed as antibiotic of choice in treating MRSA septicemia.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