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研究分析 ,认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德育 ,实际上是信仰教育、政党教育、政治教育、党课教育等 ,亦即是阶级道德教育 ,而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教育倡导公民道德教育 ,其主要完成的目标是善良、诚信、责任。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国应该与世界建立共同的价值关系和伦理关系 ,如果我们仍然坚持计划经济时代的阶级道德 ,一则将直接毁灭市场经济 ,二则也难以建设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关系 ,对此 ,文章提出德育转向的命题和实现转向的德育系统工程。德育系统工程由纵横两个座标组成。纵向座标包括 :道德养成阶段 ,道德认知阶段 ,道德情感阶段 ,道德情操阶段 ;横向座标包括 :家庭、学校、社会。  相似文献   

2.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居于统帅和灵魂的位置.然而,在中国,德育概念使用十分混乱,德育由原来的仅指道德教育,经历了一个不断"泛化"的过程,使得德育涵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多重内涵,德育概念的"泛化",最终取消了德育概念本身,也造成德育实践中出现种种偏差.从语义分析,德育本来就是道德教育;从学者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大德育"有其名却无其实,德育原理更多的是道德教育原理.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是多样的,德育概念的"泛化"弊大于利.因此,终结德育概念的"泛化"现象,取消"大德育"概念的使用,正确处理和研究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概念的关系,使他们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回归德育即道德教育的本真,才能澄清理论上的误区,正确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德育的本质特征及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育的本质与任务我国解放以来,在德育概念的表述上众说不一。有的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有的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面向各行各业的;有的说,德育就是政治立场教育、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等等。凡此种种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准确地表述德育。学校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因素构成的整体。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概念,它只是在学校教育这一特定的领域内才能成立。我们认为,德育是学校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进行的政治思想和道德  相似文献   

4.
传统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理想化、抽象化和知识化倾向,道德教育与生治世界脱节,变成了单纯的思想品德知识灌输.研究认为,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回归生活世界是德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价值取向,是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之际,中国加入WTO已为期不远。加入WTO,一方面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特别是道德教育,更是面临新的问题和困境。要解决这些新的问题,走出困境,就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尤其是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6.
诗意是人性的天然领域和精神原型,诗意也是德育的应然追求和可靠路径,诗意创设了德育与人性的通感地带.德育的诗意精神强调:运用诗意本质为德育赋能,用诗意的浪漫精神增进德育的和谐性、自由精神催生德育的主体性、理想精神提升德育的超越性;加强德育对诗意人性的维护与培养,遵循情感逻辑,发展能够重拯诗意乾坤的德育,培育诗意思维,增强学生诗意地把握世界的能力;德育诗意的价值现实还在于生成学生的诗意生命形式,改善当代普遍的精神境界,延展德育与人的生命向度的适应性,提高当下德育的人性魅力和效能.  相似文献   

7.
回归自然:大学生德育的根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德育往往更为注重说教与规训,缺乏对学生自然心性的养护与提升,忽视了最为元始的自然对道德的作用。在回归自然的人文思潮中,大学生德育也应顺势而为,遵循一条新的路径:回归自然天性的原点,以自然德性为根基,在自然与德性的天然契合关系中筑造人的道德法则,以自然来牵引和滋养德性。在实践层面,创设"花园式"校园、开设"蓝天下"德育课程和倡导"绿色经典"阅读等举措都是可行的,都有利于重建大学生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并促进其自然德性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大学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大学的公民道德教育 ,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现在的大学生 ,一般年龄都在十八周岁以上。从法律上讲 ,十八周岁是一个重要的年龄转折点。一个公民 ,其在十八周岁前后所享有的权利以及承担的义务会有所不同。有些权利和义务的主体 ,只能是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例如 ,按照我国宪法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 ,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我国《民法通则》 ,年满十八周岁 ,智力发育正常 ,能够独立行使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义务的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这样的法律背景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人的未完成性与社会的外在性两个方面对于民主政治下信仰教育能否进行这一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文章认为信仰教育与信仰自由原则并不矛盾,信仰教育在任何时代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人与社会的特性决定了信仰教育不仅可能,而且成为必须,关键是何种方式进行教育。对此文章探讨了经验-习染、教育-督导、权威-强制三种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是教育。道德教育的娱乐化、功利化、仪式化、政治化和强制化等发展倾向正使道德教育愈来愈远离教育。目前对道德教育的反思往往忽略对道德教育教育性的思考。道德教育的教育性意味着必须思考何为一种真正的教育;意味着必须区分教育行为与非教育行为;意味着从教育的角度投入到学生的道德养成之中;意味着道德教育需要与完整的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一种更为完整的教育发展个人的德性。坚守道德教育的教育性,就是要促进道德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真,让道德教育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跨越知识与道德的鸿沟--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探讨“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入手,考察了我国当前大学的道德教育状况,对大学培养目标中的知性取向进行了反思,认为知性取向是造成大学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作者认为,在大学中应该找回道德教育的位置,对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整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受过教育的人”。  相似文献   

12.
把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仁"作为大学生德育的资源来研究,探讨其对于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是因为"仁"是中国人精神气质中一个活的传统,千百年来以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态潜伏在主体的思想行为、社会的风俗习惯、国家的理念制度之中,历史地塑造了生生不息的东方文化,并且"仁"的观念和"仁"的实践仍将对这一文化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思想品德教育本质上是人文化成的活动,必然统整传统与现实中的积极教育因素。因此,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仁"的"立德树人"资源价值值得重视。从理念、内容到方法,"仁"对大学生德育的裨益主要是:在理念上明确了"立人之道";在内容上构建了以爱为立足点的道德教育体系,以孝悌为本的社会道德秩序,以推恩及人、富民保民为主导的和谐社会道德关系;在方法论上提供了从"心"求仁,从"行"求仁,以"修身"求仁的认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奇迹就在于它具有自调节机制.自调节机制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呈现稳态特性的重要内在机制.具有调节行为的自我性、调节过程的自动性、调节目的的自强性、调节结果的未知性等特点.在大学德育工作中应用自调节机制,有助于避免"五重五轻"现象,促进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和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因而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人的自我意识能力、因材施教原则等分别为其提供了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依据,因而又是可行的.对此,本文主张在大学德育中树立道德生态理念,建设道德生态环境,重视道德设施建设,倡导道德自律慎独;开展道德主题实践,注重道德体验感悟,实施道德感化教育,激励仁爱向善本性,建立道德参照体系,发挥教师、同伴榜样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利益多样化造成了实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局限和寻求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的困境。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则要求人们形成更健全的道德价值观念。为此,除了不放弃道德行上学与重视制度和信仰的作用以外,当代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选择合宜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恰当的教育方式,利用大众传媒、公共文化条件和其他道德资源,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要把国家了解为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他说:“国家本身教育自己成员的办法是: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成员,把个人的目的变成大家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使个人和整体的生活打成一片,使整体在每个个人意识中得到反映。”马克思指出了德育所包含的三个内容和整个教育即教育的目的和实质,说明了社会的整体问题是人的整体问题,而它的形成有赖于德育为本的整个教育。  相似文献   

16.
“在整个20世纪道德教育问题是教育研究与改革领域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虽然在这一问题上已经作出过不少研究与改革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总的看来,重大的理论难题仍未获解决,实践改革仍缺乏深层次的整体性突破。”①面对未来的世界潮流,也面对当前的德育实际...  相似文献   

17.
生活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利用和创设有价值的生活场景,以直接影响人的德性发展的教育活动.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在我国经历了试探、展开和繁荣三个阶段.其研究主要涉及到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生活德育的含义、对生活的解析、生活-道德-德育的关系、生活德育途径和对德育脱离生活的批评等内容.存在着生活德育概念有待提升、生活范围有待界定和价值选择、生活德育方式有待建构和验证、是否还需要知性德育、生活德育的途径需要具体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让伦理道德要求转化成行为主体的内在需要,嵌入其内在的品格结构,推动道德文化由理念到践行的飞跃,这是古今中外伦理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在重德求善的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中,道学力图在此岸世界实现道德与幸福的结合,认为积善修德是实现幸福安康和得道成仙的必由之路.建构了修德行善以延年益寿的内在驱动机制和天道"赏善罚恶"的外在激励机制,有助于将道德理念转化为精神信仰并被人们所践行.  相似文献   

19.
话语权是一项基本权利和一种生存方式,当下的道德教育话语权陷入远生活世界、话语霸权泛化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集体失语等困境,其原因在于工具理性、知识中心论影响以及教育者个体意识的丧失,受教育者权利意识的淡薄,要实现主体间性、平等对话、教育内容走向生活世界和建构道德教育话语新体系,达到话语权共享,从而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20.
传统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暴露了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的不足,它表现出对大学生主体人格的遮蔽、缺乏对话与思辨以及强制性的道德命令.借鉴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商谈伦理的观点,对大学生主体的人格尊重是网络德育的基础;大学生网络德育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具有发展的阶段性与层次性;我们应采取“对话-辩论”的道德教育模式,营造诚信公正的网络德育环境,以求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