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巨大多囊肾尿毒症患者摘除一侧囊肾同期同侧肾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巨大多囊肾尿毒症患者同期囊肾摘除同侧肾移植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对45例终末期多囊肾尿毒症患者应用2种术式行.肾移植:腹膜外囊肾摘除同期同侧髂窝植肾23例(A组),保留囊肾常规植肾22例(B组),观察2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周血压、腹围、肺活量,肺总量、1 s用力呼吸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0/FVC)、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1年人/肾存活率. 结果 A组术后住院(14.5±2.6)d、术后血压较术前下降(30.0±0.7)/(13.3±8.4)mm Hg(1 mm Hg=0.133 kPa)、腹围缩小(11.0士6.3)cm、肺活量增加(1.4土0.3)L、肺总量增加(2.0±1.0)L、FEV1.0/FVC增加(5.3±1.0)%、DGF发生率8.7%(2/23)、1年人/肾存活率100.0%/95.7%.B组术后住院(28.4±7.9)d、术后血压较术前下降(3.9±11.2)/(2.9±12.0)mm Hg、腹围缩小(3.3±2.2)cm、肺活量增加(0.4±0.3)L、肺总量增加(0.8±0.2)L、FEV1.0/FVC增加(2.0±0.9)%、DGF发生率9.1%(2/22)、1年人/肾存活率100.0%/95.5%.2组间DGF发生率、1年人/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数据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多囊肾尿毒症患者摘除一侧囊肾同期同侧肾移植安全、便利,适合于囊肾巨大妨碍植肾操作的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高血压、腹胀、呼吸不畅等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囊肾患者肾移植的特点、并发症及其对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2例多囊肾患者和80例非多囊肾患者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1年和5年的人、肾存活率进行比较。同时对多囊肾组术前切除原肾和不切除原肾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心脑血管并发症以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多囊肾组患者术后的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囊肾组和对照组患者,1年和5年人存活率分别为95.24%与97.50%和83.81%与88.92%;1年和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90.48%与94.97%和69.55%与66.54%。多囊肾组术前切除原肾和不切除原肾的两组患者间,上述并发症以及人、肾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囊肾患者接受肾移植是可行的,术后的人肾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切除原病变肾脏能收到满意的移植效果。多囊肾患者肾移植术后易发生泌尿系感染,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对等待肾移植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比例和术后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 年1 月到2012 年6 月等待肾移植的7 123 例尿毒症患者资料,根据术前PRA 水平的不同分为5 组:A 组6 124 例,PRA 阴性;B 组160 例,PRA <10%;C 组261 例,PRA 10%~29%;D 组374 例,PRA 30%~80%;E 组204 例,PRA >80%.比较5 组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比例,5 组患者中接受肾移植者的术前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错配情况,术后患者和移植肾存活率,术后1 年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情况,以及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急性排斥、慢性排斥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 组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比例为31.9%;随着PRA 水平升高,患者接受肾移植比例显著下降,E 组接受肾移植比例最低,为7.3%(P<0.05).在接受肾移植的患者中,随着PRA水平升高,HLA 错配数显著降低.A 组和B 组术后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发生率均显著低于E 组(均P<0.05),各组DGF 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 组的移植肾存活率优于E 组(1 年96.4%比89.5%,5 年76.8% 比63.4%,10 年59.7% 比47.3%,均P<0.05),术后1 年eGFR 水平也优于E 组(66.7 mL/min 比45.3 mL/min,P<0.05),但各组患者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PRA 水平越高,肾移植接受率越低,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的风险越高,移植肾的长期预后也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囊肾患者保留原肾的肾移植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多囊肾患者肾移植前后原双侧肾脏体积变化以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以25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患者为对照组。结果25例患者1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0%/92.0%,3年人/肾存活率为90.0%/90.0%;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例(28.0%),移植肾失功2例(8.0%),死亡1例(4.0%);23例患者原肾脏逐渐缩小,左肾长、宽、厚由术前(20.72±4.40)cm、(14.11±2.45)cm、(9.01±1.05)cm缩小至(14.70±2.00)cm、(10.30±1.49)cm、(6.87±0.94)cm,右肾长、宽、厚由术前(20.11±2.64)cm、(15.10±2.14)cm、(9.18±0.96)cm缩小至(15.00±1.84)cm、(10.45±1.28)cm、(6.80±1.15)cm(P<0.05);23例患者移植肾功能稳定,血尿逐渐消失,术前血压(134.20±3.12)/(95.23±2.49)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128.58±2.59)/(92.34±3.40)mm Hg(P>0.05)。对照组1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100.0%/100.0%,3年人/肾存活率为96.0%/96.0%;发生急性排斥反应6例(24.0%),移植肾失功1例(4.0%),死亡1例(4.0%),与多囊肾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囊肾患者肾移植,不切除原病变肾脏移植效果满意,移植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移植肾功能、血尿和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治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多囊肾)患者的疗效。方法多囊肾患者43例(多囊肾组),在不切除原双侧肾脏的前提下,进行肾移植,以同期50例原发病为非多囊肾的肾移植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随访研究。比较两组的术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及排斥反应发生情况,通过肾脏B超检查多囊肾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移植肾的体积变化,记录多囊肾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多囊肾组肾移植术后1、3、5年人存活率分别为95.3%、90.6%、90.6%,术后1、3、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95.3%、88.3%、83.7%。对照组相应为96.0%、92.0%、90.0%,94.0%、92.0%、8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囊肾组术后3~6个月原肾明显缩小,1年后体积基本稳定,跟踪观察1~15年肾脏体积变化不明显。移植后血尿逐渐减轻,7~10d后消失。12例在移植后5~10周反复出现肉眼血尿,均经抗感染治疗后消失。多囊肾患者移植后仍需要应用药物控制血压。多囊肾组尿路感染发生率高达40%。32例多囊肾合并多囊肝,术后发生肝功能损害7例。结论多囊肾患者采用不切除原肾的肾移植效果满意,移植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移植物肾功能、血尿和感染情况,及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囊肾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前小切多囊肾对肾移植的影响。方法对11例移植术前不切多囊肾尿毒症患者,在成功进行肾脏移植后进行经验总结。追踪术后移棺肾肾功能恢复及术后3年人/移植肾存活率和术后1年原肾体积及血尿变化情况。结果11例移植术前小切多囊肾的尿毒症患者,术后移植肾肾功能均能顺利恢复,占100%。人/移植肾3年存活率100%,移植后原肾体积逐步缩小,12个月内明显缩小20%-45%,血尿逐渐消失。2例术后因原多囊肾严重感染而手术切除(18%)。结论多囊肾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前不切原病变肾也能收到满意的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肾移植中应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IL2Ra)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行免疫诱导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0年间的371例肾移植受者,其中使用IL2Ra诱导治疗者261例(IL2Ra组),使用rATG诱导治疗者110例(rATG组).所有受者术后采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并使用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使用复方磺胺甲(恶)唑预防卡氏肺孢子虫感染.术后对所有受者随访了1~5年,观察和比较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受者和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等.结果 两组间受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IL2Ra组比较,rATG组受者接受的供肾更多来源于尸体供肾(P<0.01),且供肾冷缺血时间较长(P<0.01).IL2Ra组和rATG组术后DGF发生率分别为3.1%和1.8%(P>0.05),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7%和2.7% (P<0.05),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9%和21.8% (P>0.05).术后1、2和3年,IL2Ra组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8.9%、98.9%和98.5%,rATG组均为98.2% (P>0.05);IL2Ra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8.5%、98.1%和97.7%,rATG组均为97.3%(P>0.05).结论 在临床肾移植中,经rATG诱导治疗较IL2Ra有更低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并且不增加发生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应用于尸体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患者对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急性排斥(AR)和急性肾小管坏死(ANT)导致DGF的127例临床资料,其中应用PGE1治疗56例(PGE1组),未用PGE1者7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出现DGF后的透析治疗时间、肾功能恢复情况、彩超的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RI)及6个月内AR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GE1组透析治疗时间明显缩短(P<0.05),移植肾的血肌酐下降速度快(P<0.05),RI及6个月内AR发生率低(P<0.05).结论PGE1有利于尸体肾移植术后DGF患者移植肾功能的早期恢复,并能降低A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肾移植术后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首次行肾移植手术的1 041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国常用成人肥胖与超重标准将纳入的患者分为4组:BMI﹤18.5 kg/m2组(消瘦组)112例,BMI 18.5~23.9 kg/m2组(正常组)606例,BMI 24.0~27.9 kg/m2组(超重组)250例,BMI≥28.0 kg/m2组(肥胖组)73例。观察与比较4组患者术后1年的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以及计算1年人、肾存活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BMI与DGF发生的关系,以探讨不同BMI值对DGF的影响。结果随访1年,肥胖组DGF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均为P﹤0.05),但术后AR的发生率及术后1年人或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肥胖增加肾移植术后发生DGF的风险(OR为1.33,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超重与肥胖均为肾移植术后发生DGF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56、1.37,均为P﹤0.05)。结论超重与肥胖增加术后DGF风险,但不增加术后AR发生率,亦不影响术后近期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预防性应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的肾移植受者655例,分为试验组(84例)和对照组(571例).两组受者在年龄、性别、群体反应抗体(PRA)、HLA配型、常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试验组受者采取术前1次较大剂量(1.5 mg/kg)和术后短时间小剂量(0.5~1 mg/kg)预防性应用ATG-R;对照组受者仅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分析和比较两组受者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术后6个月内感染发生率及人/肾1年存活率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DGF发生率分别为2.38%和8.40%,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内AR发生率分别为4.76%和11.03%,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71%和9.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人/肾1年存活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受者预防性应用ATG-R能够明显降低DGF和AR发生率,且不增加感染发生率,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免疫诱导措施.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renal transplantation from donors of donation after brain and cardiac death(DBCD) complicated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 (AKI), and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45 DBCD donors and 80 recipients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from September 2011 to September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DBCD donor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e AKI group (n=26)and non-AKI group (n=19) according to the serum creatinine level and urine output when the donors were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in this hospital. A total of 80 recip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AKI group (n=46) and non-AKI group (n=34) correspondingly. The condition of the donors before organ procur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the incidence of various complications, the 1 years survival rates of recipients and graft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mong 45 donors, 26 cases(57.8%) suffered from AKI. The serum creatinine of dono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AKI group than that in the non-AKI group (P<0.01). The incidence of delayed graft function (DGF) in AKI group and non-AKI group was 21.7% and 8.8% respectively (P>0.05). After 1 years, the serum creatinine of the recipients in AKI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n-AKI group [(134.9±63.4) μmol/L vs (106.6±28.2) μmol/L, P<0.05], but the survival rates of recipients and grafts did no diff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oth P>0.05). Conclusions The donors combined with AKI do not have a worse effect on the incidence of DGF, the 1-year survival rates of recipients and grafts after transplantation. So, the donors with AKI for transplantation can widen the origin of kidney graf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的受者应用持续低流量血液透析滤过(SLEDF)治疗的效果.方法 术后发生DGF的肾移植受者33例,其中15例采用SLEDF法行肾脏替代治疗(SLEDF组),18例采用普通血液透析治疗(血透组).测定治疗前后两组肾功能,补体C3、C4,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 SLEDF组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为治疗后(29±13)d,血透组为治疗后(47±21)d.两组治疗后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治疗后IL-1β、IL-6和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SLEDF组低于血透组(P<0.05);治疗后两组补体和CRP水平有所降低,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DF的杂合式肾脏替代治疗可有效降低受者体内血肌酐、尿素氮和部分细胞因子水平,有利于移植肾功能恢复,可作为DGF受者过渡期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他克莫司与环孢素A在高致敏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和比较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应用他克莫司(FK506)与环孢素A(Cs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将147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其中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50%的首次肾移植受者59例,2次肾移植受者88例)分为FK506组(53例)和CsA组(94例),两组的免疫抑制方案分别为FK506(或CsA)+霉酚酸酯+泼尼松.观察并分析两组受者术后移植肾存活率、血肌酐水平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FK506组术后1、3和5年的移植肾存活率(86.8%、82.3%和75.3%)略高于CsA组(81.9%、75.4%和6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K506组术后1年时血肌酐水平为(100.72±15.88)μmol/L,CsA组为(117.29±11.77)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K506组与CsA组相比,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两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FK506与CsA相比,能有效降低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SCr下降率(CRRz)与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建立早期预测移植.肾功能恢复的标准. 方法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80例.分3组:①移植肾功能立即恢复(IGF)组53例,术后5 d SCr<265.2 gmol/L;②移植肾功能缓慢恢复(SGF)组14例,术后5 d SCr>265.2gmol/L,但1周内不需要透析治疗;③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组13例,术后1周内需要透析治疗.比较分析3组患者CRR:值和CRRz的99%可信区间(99%CI).结果 IGF组、SGF组和DGF组患者CRR2值分别为(46.8±14.6)%、(25.6±13.5)%和(0.7±17.7)%,99%C1分别为41%~52%、15%~36%和-14%~16%.3组间CRR2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3组CRR2的99%CI设定IGF、SGF、DGF的早期预测标准分别为CRR2≥40%、15%<CRR2<40%和CRR2≤15%.结论 CRR2与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早期预测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明功能延迟恢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比较扩大标准供者(ECD)和标准供者(SCD)供肾移植受者术后1年内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90例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按供肾来源分为ECD组(31例)和SCD组(59例)。所有受者均应用免疫诱导及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吗替麦考酚酯或麦考酚钠肠溶片+他克莫司或环孢素+甲泼尼龙)。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受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血清肌酐(Scr)水平,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受者性别比例、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及急性排斥反应(A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ECD组和SCD组肾移植受者术后Scr水平逐步下降。术后1个月内(术后1、3、7、14和21 d)两组受者S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76、0.905、0.670、0.893和0.048,P均>0.05);术后1~12个月,除术后9个月两组受者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7,P>0.05),其余各时间点ECD组受者Scr水平均高于S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受者术后1年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3.1%/80.6%和91.5/8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34; χ2=0.246,P>0.05)。ECD组和SCD组AR发生率分别为12.9%(4/31)和18.6%(11/59),DGF发生率分别为22.6%(7/31)和22.0%(13/59),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5.8%(8/31)和11.9%(7/59),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9%(13/31)和28.8%(17/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与SCD相比,ECD供肾移植仍可获得相当的临床效果。在目前供器官来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ECD的合理选择可以扩大供肾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肾移植的94例受者临床资料。供肾均采用Lifeport行低温机械灌注,并向灌注液中加入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以预防供者来源感染。根据受者术后3个月内体液培养结果,将94例受者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受者性别、灌注液培养阳性比例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年龄、移植前血清肌酐水平和住院时间。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术后3个月内94例受者中41例受者血、尿、痰及引流液标本中培养出病原菌,感染率为43.6%(41/94),且感染多发生于术后1周至1个月内,占34.0%(32/94)。41例受者共发生58例次感染,病原菌多来源于泌尿系统感染,占51.7%(30/58),其次为手术部位和血液系统感染,分别占32.8%(19/58)和13.8%(8/58),呼吸道感染占比最低,为1.7%(1/58)。27例受者为单一病原菌感染,14例为2种及以上病原菌感染。41例受者共分离出66株病原菌,其中细菌占89.4%(59/66),真菌占10.6%(7/66)。截至2019年7月10日,94例受者均存活,所有感染经治疗后均好转,未出现严重感染性疾病或因感染发生移植物丢失。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感染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移植前血清肌酐水平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06、χ2=0.628、z=-0.599、z=-0.031,P均>0.05);两组受者灌注液培养阳性比例及DGF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031和0.274,P均<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灌注液培养阳性是引起肾移植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部位主要为泌尿系统,灌注液培养阳性是肾移植术后感染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应用于肾移植围手术期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474例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实施传统围手术期管理的315例受者为传统组,2017年5月至2017年8月实施ERAS方案的159例受者为ERAS组。EARS组受者围手术期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取消肠道准备、术前饮用碳水化合物、早期进食、早期活动及多模式镇痛等。观察并比较两组受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血清肌酐水平,以及胃肠道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术后90 d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发生率和术后9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率。两组受者年龄、体质量、术前透析时间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两组受者DGF、术后90 d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ERAS组和传统组受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术前透析时间、供肾类型、HLA错配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RAS组活体和尸体肾移植受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7±2.0) d和(12.8±8.3)d,均短于传统组[(9.0±3.8)d和(16.7±12.6)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4和-2.692,P均<0.05)。两组术后7、30和90 d血清肌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RAS组腹泻发生率为5.7%(9/159),明显低于传统组(20.7%,65/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92,P<0.05)。两组尸体肾移植受者DGF、术后90 d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9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将ERAS应用于肾移植围手术期管理是有效、安全的,能够降低受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腹泻发生率,同时未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再次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及长期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接受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共纳入再次肾移植受者37例,首次肾移植受者5 374例。根据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时间长短,将其分为长期存活组(19例,>5年)和短期存活组(18例,≤5年)。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长期和短期存活组供受者年龄、首次与再次肾移植间隔时间、HLA错配数和再次移植供肾冷/热缺血时间。采用卡方检验比较长期和短期存活组受者性别、再次移植供肾类型、再次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比例、首次移植失功移植肾切除比例、再次移植前免疫诱导比例及再次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比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再次和首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再次肾移植术后移植肾长期存活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截至2018年3月1日,37例再次肾移植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52个月(11~323个月),2例死亡,18例发生移植肾失功,17例移植肾功能稳定。5 374例首次肾移植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08.9个月(0.1~350.0个月),459例死亡,1 343例发生移植肾失功。再次移植组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86%/81%、86%/62%和82%/36%,首次移植组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99%/98%、93%/89%和88%/80%。再次移植组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均低于首次移植组(χ2=60.816、25.110和43.900,P均<0.05);再次移植组受者1年存活率低于首次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09,P<0.05)。长期和短期存活组受者再次移植后移植肾DGF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39和4.748,P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示DGF和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4.317和4.571,P均<0.05)。 结论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率低于首次肾移植受者,DGF和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再次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行清髓性allo-HSCT后的肾功能及相关临床数据.根据RIFLE分层诊断标准评价肾脏功能,分为:肾功能损伤危险(AKI-R)、肾功能损伤(AKI-I)和肾功能衰竭(AKI-F).结果 allo-HSCT后100 d内,有37例(56.1%)受者发生AKI,其中AKI-R 19例(28.8%),AKb-I11例(16.7%)和AKI-F 7例(10.6%);发生AKI的中位时间为allo-HSCT后29 d(1~89 d).与预处理前(基线)血肌酐水平比较,66例受者移植后21 d开始血肌酐水平显著增高(P<0.05).移植后100 d时,发生肝脏静脉闭塞病(HVOD)的受者与未发生HVOD受者AKI-F发生率分别为(55.56±22.22)%和(9.01±4.75)%(P<0.01);胆红素总量增高的受者与未增高的受者AKI-F发生率分别为(68.75±24.54)%和(8.38±4.17)%(P<0.01);血环孢素A(CsA)浓度>0.416μmol/L的受者与血CsA浓度较低的受者AKI的发生率分别为(66.67±10.29)%和(44.44±8.28)%(P<0.05);无AKI、AKI-R、AKI-I和AKI-F的受者存活率分别为(89.66±5.66)%、(83.88±8.54)%、(81.82±11.63)%和(42.86±18.7)%,AKI-F组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 AKI是allo-HSCT后的常见并发症,不同程度的AKI对受者的存活率影响不同.应用RIFLE分层诊断标准对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进行分级评价,可以早期诊断AKI并监测肾损伤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