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地方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分析相邻的鄢陵、尉氏两县耕地压力指数来探讨中原粮食主产区1999-2010年耕地压力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县域自然资源状况相同,国家宏观土地政策相似,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和结果有所差异.鄢陵县1999-2010年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呈现先降后增的"V"字型变化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和粮食生产情况相呼应,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倒"V"字型,整体来看耕地压力不大;而尉氏县1999-2009年人均耕地面积也呈减少趋势,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在持续增加,1999-2007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现降低的趋势,2007年后又有上升的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呈波动变化,但变动幅度很小,绝大部分年份都处于大于1的数值,表明耕地压力较大.究其原因,是由于耕地数量、人口数量、粮作比、复种指数的变化和农业相关政策的综合作用所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安徽省1990年~2010年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耕地资源、人数和粮食产量动态变化,根据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计算了安徽省及其17个地市耕地压力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时空特征,采用GM(1,1)模型对2011年~2020年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伴随着粮食总量、单产在波动中上升,人均粮食产量也在波动中上升;1990年~2010年,全省耕地压力指数呈现一个倒“W”型,1991年耕地压力显著,1992年~1997年,耕地压力指数在波动中下降,1997年~2003年,在波动上升,2003年上升到1.109 5,之后呈下降趋势;总体上,1990年~2010间,皖北地级市耕地压力在降低,中南部地级市呈现增大的趋势,2000年耕地压力达到最大,之后耕地压力有所下降;近20年,马鞍山、芜湖、铜陵、黄山以及安庆耕地压力指数均大于1,耕地承受着较长时间的压力,而合肥和池州耕地压力在不断加大,在2010年耕地压力指数均大于1,耕地压力显著;通过预测分析,在2011年~2020年,全省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会持续下降,而耕地压力在上升,2020年耕地压力明显,耕地压力指数达到1.041 16,基于此,提出了一些减轻耕地压力的建议.全面分析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分布特征,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减轻耕地压力以及制定保护耕地资源的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河北省邢台市1990—2004年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并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进行了预测,进而预测了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虽然邢台市耕地数量持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增加,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未来15年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见,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河北省邢台市1990—2004年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并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进行了预测,进而预测了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虽然邢台市耕地数量持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增加,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未来15年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见,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淄博市耕地与粮食生产正面临严重威胁,分析与预测淄博市耕地变化与粮食生产状况,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和平滑预测法及Excel软件,在分析1990—2008年淄博市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虽然淄博市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未来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见,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退耕规模与区域粮食安全问题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之一。为了描述退耕规模与区域粮食安全问题协调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并修订其相关参数,系统地探讨了退耕规模影响区域粮食安全的问题。结果显示:近15年来研究区域人口数量总体呈稳中上升趋势;耕地数量具有先下降再上升的特点,但人均耕地面积数量略有下降;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但易受到耕地面积数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对比未退耕假设,退耕还林工程较明显地影响了研究区耕地压力指数变化。因此,在深入推动退耕还林(草)工程过程中,应从区域的耕地压力指数距阈值大小来进行调控,这对于平衡退耕还林(草)工程规模与耕地压力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M in itab软件,在分析江西省南昌县1981年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得到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未来10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1981年以来,虽然南昌县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波动较为明显,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持续增加,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未来10年耕地压力指数有进一步降低趋势。由此可知,南昌县的耕地总量在未来时间段内可以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需求,但是只有依靠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才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区域耕地面积数量是维护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基于武隆县退耕后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变化,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设计退耕与未退耕2种情景,对比分析武隆县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县域耕地压力指数主要受人均粮食需求量影响,耕地面积减少对耕地压力影响不大,调控县域耕地压力状态应基于人口、耕地和粮食系统耦合关系.对于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设计规划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玉霞  王华斌 《河南科学》2012,30(9):1353-1358
为了对宝鸡市耕地压力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依据其2000—2009年粮食总产量、总耕地面积、人口等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及SPA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宝鸡市2000—2009年的耕地压力时间序列进行分析.选择指数模型、多项式模型和GM(1,1)模型对耕地压力变化趋势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耕地压力的组合预测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得组合预测模型的最优权重.结果为:宝鸡市耕地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生产安全状况不乐观,未来10年粮食耕地压力指数呈现良好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已经超过警戒值,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未来10年内,应抓住时机制定相应的政策缓解耕地压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粮关系的信阳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信阳市2004-2017年间耕地、人口、粮食产量等数据,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LCC)及GM(1,1)灰色系统预测模型方法对信阳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统计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近十几年信阳市耕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为0.704~0.987,总体处于粮食盈余状态.(2)信阳市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三个预测年阶段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为0.739~0.744,总体处于粮食富裕状态.从人粮关系角度研究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状况,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耕地压力指数作为测度粮食安全程度的指标,在临夏市1987年至2010年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作为农业大国,其耕地格局变化关系到整国的粮食产量,影响粮食安全。结合菲律宾耕作制度与作物特点,利用植被指数、水体指数、耕地归一化指数提取旱地水田,并采用耕地指数及耕地变化指数从国家、区级两层面上分析了1990-2017年菲律宾耕地时空变化特征,选取复种指数对耕地利用格局进一步讨论。结果表明:①27年间,耕地(旱地水田)呈增长趋势,旱地、水田分别增长了23.47%、25.96%,水田旱地比例由73.99%上升至75.49%。②菲律宾耕地具有整体分散,区域集中的分布特征,呈沿原有耕地向四周扩展的变化趋势。③1990、2017年复种指数均大于200%,表明菲律宾耕地集约化程度较高。这与菲律宾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优越性以及种植作物特点关系密切。④1990-2017年,菲律宾人均耕地面积减少26.5%,粮食产量无法自给自足,另外菲律宾旱地水田空间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粮食流通与供应。菲律宾政府应先解决土地分配问题,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农业,保证粮食市场流通顺利,尽量避免粮食危机问题加重。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耕地资源与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6-2007年三峡库区耕地、人口和粮食动态变化数据,对库区耕地资源和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三峡库区耕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库尾区最为丰富,库中区次之,库首区最为贫乏;2)三峡库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1995-2003年减少最为剧烈;3)1998年以前耕地压力指数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1998年之后平稳上升,主要是由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通过调控耕地资源减少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缓解耕地压力状况.  相似文献   

14.
以敦煌市为例,利用1949—2012年敦煌市及甘肃省统计数据,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方法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敦煌市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结果表明,64年间,敦煌市人口持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小;1949—1998年,耕地压力位于警戒线之下,压力低;1999—2012年,耕地压力位于警戒线之上,压力剧增;1949—1998年,粮食处于安全状态;1999—2012年,粮食处于极不安全状态,且有持续恶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徐玉霞 《河南科学》2012,30(4):514-516
在分析陕西省1998—2007年10年间的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得到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规律.运用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的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自1998年以来,虽然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但由于耕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持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逐年降低,未来10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呈现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6.
对江西省吉安市2001—2010年期间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重心坐标分析法与逐步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计算与分析了吉安市耕地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其主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吉安市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2)耕地年际变化率存在较大差异,区域之间耕地动态变化度和耕地利用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3)耕地重心的变化幅度略大于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变化幅度,人口、经济重心的变化趋势与耕地面积重心的变化趋势相反;4)人口数量、粮食单产和人均财政收入是影响吉安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因子;影响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社会驱动因子有人口增长率、粮食单产增长率和城镇化率增长率;影响垦殖指数变化的社会驱动因子有财政收入增长率与城镇化率增长率.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吉安市及我国中部地区耕地的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制定我国重点农业生产基地的耕地资源管理政策与发展战略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动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义丰  杨红朝  张雅娴 《河南科学》2019,37(12):1949-1954
在计算安徽省2008—2017年间粮食单产、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之比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需求量进行设定,并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存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情况,但波动范围较小,粮食生产相对安全.此外运用GM(1,1)模型对2018—2022年的耕地压力指数相关指标进行预测,提出合理规划使用土地、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强化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优化农业科技人员结构、提高基础性研究财政补贴,探讨新的耕作模式等缓解安徽省耕地压力的相关建议,为政府等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耕地生态安全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长沙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评价了2000~2012年长沙市的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并且对各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在2000~2012年,研究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41.64上升至57.60,耕地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2)长沙市各县(市、区)的耕地生态安全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在2000~2012年期间各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市辖区和宁乡县为快速上升区,长沙县和浏阳市为慢速上升区,望城县为基本稳定区.2000年,市辖区和宁乡县的耕地生态安全级别属于风险级别,望城县等其它3个县属于良好级别;到2012年,市辖区上升为敏感级别,其它区县均属于良好级别.(3)运用灰色模型预测可知,到2021年长沙市及其各县(市、区)的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研究结果为提高长沙市及其各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研究安徽省2013—2017年耕地利用效率,并基于Tobit模型分析影响耕地利用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1)2013—2016年,安徽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率有效的地市数量持续减少,在2017年有所上升;(2)合肥、亳州、淮南、六安、马鞍山和黄山6市的耕地利用效率连续5年有效,安徽省各地市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升降更多是由规模效率引起的;(3)耕地利用效率无效地市的各种投入要素都存在一定的冗余,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投入冗余相对较高;(4)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的显著影响因素为人均GDP、灌溉指数、复种指数,影响程度为:灌溉指数复种指数人均GDP。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脆弱性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长三角各区县农业经济数据,借助VSD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和GWR模型等,对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的脆弱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脆弱性的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暴露性指数显著降低,适应力指数显著提升,敏感性指数变化较小;2)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脆弱性的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由东南向西北降低,2000—2019年高脆弱和较高脆弱的区县级数量占比由38.02%降至12.78%;中脆弱的区县级数量占比由60.70%增至77.96%;较低脆弱和低脆弱的区县级数量占比由1.28%增至9.26%;3)恩格尔系数对区域粮食安全脆弱性有正向驱动作用,人均GDP和农业就业人员比例对粮食安全脆弱性呈负向驱动作用,各驱动因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因此,相关政策制定要因“时”因“地”制宜,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