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辽西北旱农区春播土壤含水量,充分利用有限土壤墒情,进行玉米播种部位浸种出苗试验研究。[方法]通过采用浸种与不浸种,及单穴增墒6个处理,分别于播种前、出苗期测定土壤含水量。[结果]玉米浸种处理在不同单穴加水量7 d内的土壤水分依加水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未经浸种玉米虽在播种部位土壤含水量也与单穴增墒剂量呈正相关,但出苗期比浸种处理延迟11 d,浸种出苗率达到43.6%,未浸种的处理出苗率仅27%。[结论]玉米浸种处理可有效提高出苗率及出苗时间,为玉米增产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栽培种源朱砂根播种育苗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播种时期、播种方式和外源激素浸种处理对栽培种源朱砂根幼苗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朱砂根在2月底至3月下旬期间播种,出苗率高,幼苗胚根粗,胚根长;不同播种方式中,叶龄、茎长、主根长、全株干重、根冠比各项指标排序依次为地播苗>营养袋苗>穴盘苗;NAA浸种能促进朱砂根幼苗茎及主根的生长,适当浓度的GA3浸种对增进叶龄有效,其中,10ng/L NAA、20 mg/L NAA、50mg/L GA3浸种效果最好;而IBA浸种不促进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2017,(2):58-59
通过咪鲜胺浸种与二次喷药对水稻成苗率和恶苗病发病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咪鲜胺浸种时间范围内,随浸种时间的延长,成苗率提高,发病率下降,浸种时间在60 h时成苗率最高,发病率最低;咪鲜胺二次喷药时间及药剂剂量的不同对水稻发病率有显著影响,选择播种时再次喷药,剂量以3 000倍为宜。  相似文献   

4.
不同浸种处理对4种杜鹃花杂交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毛鹃与4个不同的杜鹃花品种杂交获得的种子作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的温度(常温、40℃和60℃)、不同浓度的硼酸(0.2%和0.5%)和赤霉素(200、1 000、1 500 mg/L)浸种处理,统计各参试杂交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平均发芽时间和发芽指数,结果表明:杂交种子于播种后第4天开始发芽,持续10 d,第7~9天为发芽最高峰;不同的杂交后代或浸种方法或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势都有显著影响;40℃浸种和GA_3浸种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势,并且200~1 000 mg/L浓度GA_3处理能提高种子的发芽能力,缩短MGT,而硼酸浸种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
浸种时间对不同类型棉种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种子外部短绒处理方法及残留量的不同,棉花种子分为毛子种、半毛子种和光子种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棉种的吸水速度和透气性亦不相同,用相同的时间浸种后再测定发芽率,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棉种的潜在发芽能力;相同类型同一样品的棉种用不同的浸种时间,结果发芽率差异也很大。为准确地鉴定棉种的真实发芽率及指导生产,经试验研究,筛选出了上述三种类型棉种的最佳浸种时间  相似文献   

6.
分析本地区的土壤质地的特点,对稻后直播麦的影响。探讨研究大麦浸种催芽技术,提出合理掌握浸种时间、浸种方法及催芽温度,抢墒播种,及时补水,能充分利用冬前积温,提前出苗,提高田间成苗率,达到一播全苗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BR处理对小麦萌发生长及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秀璞  卢超 《麦类作物》1998,18(5):38-39
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间萌发速率与α-淀粉酶活性的关系和同一品种用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浸种后,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与α-淀粉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品种间种子的发芽速率与α-淀粉酶活性呈正相关;用BR浸种处理后,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有所提高,小麦种子的萌发速率和萌发期幼苗生长与α-淀粉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间萌发速率与 α-淀粉酶活性的关系和同一品种用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 (BR)浸种后 ,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与 α-淀粉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小麦不同品种间种子的发芽速率与 α-淀粉酶活性呈正相关 ;用 BR浸种处理后 ,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有所提高 ,小麦种子的萌发速率和萌发期幼苗生长与 α-淀粉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棉花种子播前处理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种子播前处理效果调查①产焰坤裴俊德安徽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安庆246003选用不同品种,采用浸种10小时和浸种6小时后催芽两种处理方式,分两次试验,均以干子为对照。播前浇足底水,采用同一浇水量,同一播种深度,并用地膜覆盖和露地直播,观察其出苗率。选...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毛马齿苋种子播种出苗率,分析不同时间浸种以及采用GA3、NAA和6-BA 3种外源激素处理对其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浸种处理没有提高毛马齿苋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的效果;GA3、NAA和6-BA三种激素浸种处理均能提高毛马齿苋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适宜的浸种浓度分别为GA3 30 mg/L、10~20 mg/L NAA或6-BA 30 mg/L。其中GA3有效浓度范围较宽泛,建议采用,但GA3处理不能解除该种子发芽的需光性。  相似文献   

11.
有色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色素含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加强有色小麦的色素研究,以通过外源DNA导入普通小麦获得的3个紫粒(紫色从深到浅分别为紫红、深红、咖啡)及1个黑粒不同粒色小麦(共4个)的T3代变异后代为材料,对其籽粒发育过程中的色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粒色变异后代的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着发育天数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3个紫色变异后代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籽粒颜色有关,颜色越深,含量越低。花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紫粒小麦和黑粒小麦籽粒中花青素的含量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呈单峰曲线,后者呈双峰曲线。研究还表明,不同颜色的籽粒在不同发育时期花青素的具体组成成分不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小区对比试验,探讨了种子不同处理对水稻干尖线虫病危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20%稻乐丰乳油1 000倍液+10%浸种灵5 000倍液浸种消毒防病效果最好,干尖线虫病穴发病率仅为0~3.4%;其次是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10%浸种灵5 000倍液浸种消毒,病穴发病率为0~13.2%;去掉种子颖壳用纸隔离后播种,对干尖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位居第三,病害穴发病率0~21.4%。水稻遭受干尖线虫病危害,由于单位面积收获穗数、颖花量、结实率、千粒重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进而造成了水稻的大幅度减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市场上常见的几种种衣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种衣剂包衣对种子发芽、长势、病害防治均有很好的效果,优于常规处理,其中稻吉吉种衣剂处理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优于对照和常规处理,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可达到98%和96.5%;秧苗素质方面稻吉吉种衣剂处理各项指标均表现最高,其中干物质积累和茎基宽量分别高31.58%和16.3%。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了筛选小麦全蚀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对8种种子处理剂(敌萎丹、立克秀、全蚀净、烯唑醇、扑力猛、多茵灵、适乐时和三唑酮)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敌萎丹对小麦全蚀病菌茵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24mg/kg;其次是立克秀、全蚀净和烯唑醇,EC50分别为0.33、0.41和0.43 mg/kg;扑力猛和多茵灵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EC50均在1.5mg/kg以下;适乐时和三唑酮抑茵效果较差.盆栽拌种试验结果表明,全蚀净防效最好,为83.3%;其次为敌萎丹,防效为81.12%;立克秀、烯唑醇和扑力猛防效也都达到70%以上.大田拌种试验结果表明,全蚀净防效最好,防效达到72.09%;防效在50%以上的处理有敌萎丹和适乐时,防效分别为55.56%和50.29%.综合评价认为,全蚀净和敌萎丹为防治小麦全蚀病的较好种子处理荆.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态区玉米种子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聊玉20、聊玉18杂交种的亲本为试验材料,通过比较不同生态区所生产玉米杂交种子的物理品质和播种品质,研究不同生态区、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品质的表现,进而确定影响玉米种子品质的主要生态因素及适宜杂交制种地区。结果表明,聊玉20、聊玉18的种子百粒重和子粒体积在不同生态区间的变化规律一致,均为伊宁>聊城>榆次。聊玉20种子容重表现为伊宁>榆次>聊城;聊玉18种子容重表现为聊城>伊宁>榆次。聊玉20种子胚比表现为榆次>聊城>伊宁;3个地区生产的聊玉18种子胚比差异不显著。聊玉20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Ⅰ)均表现为榆次>伊宁>聊城,活力指数(Ⅱ)伊宁产地的最大,榆次产地的与聊城产地的差异不显著;聊玉18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Ⅰ)、活力指数(Ⅱ)均表现为伊宁>榆次>聊城,两个品种的发芽指数在3个地区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棉花种子样品经剪碎和磨碎两种处理后,于(103±2℃)恒温干燥箱中烘干3 h、4 h、5 h,计算种子水分含量,并与国标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样品剪碎与磨碎水分测定结果差异极显著;样品剪碎后烘干3 h、4 h、5 h,水分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样品磨碎后烘干3 h与4 h,水分测定结果差异也不显著,烘干3 h与5 h、4 h与5 h水分测定结果差异极显著。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水分测定结果与国标法比较,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尽管样品磨碎后烘干3 h、4 h、5 h的水分测定结果与国标法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但实际上样品磨碎后烘干的水分实测值与国标法很接近,5 h基本烘至恒重。  相似文献   

17.
不同收获期玉米杂交种种子活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硬粒型先玉335、马齿型郑单958和吉祥1号3个杂交种,研究河西制种基地玉米杂交种种子成熟度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杂交种授粉后不同采收期对种子活力影响影响很大,灌浆前期种子成熟度低,具有一定的发芽率,但种子抗逆能力差,低温冷害后的冷浸发芽率大幅度降低,田间出苗率更低;随着灌浆时期的延后,种子成熟度提高,抗逆能力逐渐增强,授粉后52 d采收3个品种冷浸发芽率达到标准发芽率的96.1%~97.6%,田间出苗率达到标准发芽率的80.4%~82.6%。授粉后57 d采收3个品种冷浸发芽率超过86%,达到标准发芽率的91%;田间出苗率达到最高(91%),是标准发芽率的95%。甘肃武威制种基地先玉335授粉后52 d以后(9月15日)收获,郑单958和吉祥1号授粉后57 d以后收获种子活力达到最高,比目前生产上收获期提前10~15 d,可有效避免早霜对玉米种子冻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态区域玉米种子收获期与种子活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单588亲本为试验材料,在3个不同生态区域杂交制种,研究不同生态区气象因子及收获期对玉米种子活力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与收获期的同一杂交组合的种子活力指标差异明显,不同收获期种子的子粒含水量下降趋势为海南甘肃辽宁,脱水速率平均为海南甘肃辽宁,灌浆速率平均为海南甘肃辽宁。制种区域的活动积温与活力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积温与活力指标呈显著正相关;降雨量与标准发芽率和冷发芽值呈显著负相关,与人工加速老化值相关性不显著;日照时数与标准发芽率和人工加速老化值均达到显著正相关,与冷发芽值相关不显著。辽单588种子在辽宁地区适宜收获期为授粉后53 d,甘肃地区为授粉后56 d,海南地区为授粉后47 d。  相似文献   

19.
西藏脱毒马铃薯各级种薯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 ,对茎尖组织培养脱毒马铃薯的各级种薯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在脱毒种薯中 ,一级种薯产量最高 ,原种次之 ,二级种薯产量居第三 ;以一级种薯综合性状表现最好 ,凉薯 97和新米拉分别比对照增产 16 6 7%和 15 3 3%。  相似文献   

20.
为培育机插母本壮秧,秧苗移栽后早生快发,进行了不同底土育苗秧苗素质考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机插秧育秧上采用白土作为秧盘底土的方法,比较容易育出符合机插秧用秧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