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衰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82例 AMI 合并泵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 IABP 辅助治疗分为两组:IABP 组(42例,在 IABP 辅助下行 PCI 治疗)和常规 PCI 组(40例,仅采用常规 PCI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死亡率,血流动力学(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稳定至 PCI 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常规 PCI 组比较,IABP 组治疗后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80.3±16.2)mmHg比(88.4±12.5)mmHg,舒张压:(55.4±10.2)mmHg 比(60.0±10.5)mmHg],心率显著降低[(92.4±26.1)次/min 比(80.5±18.5)次/min],P 均<0.05;尿量显著增多[(30.2±8.3)ml/h 比(40.3±9.4)ml/h](P =0.001);IABP 组治疗成功率显著升高(72.5%比83.3%),死亡率显著降低(27.5%比16.7%),血流动力学稳定至 PCI 时间[(10.1±8.1)h 比(5.0±2.5)h]及住院时间[(18.4±6.2)d 比(13.5±4.2)d]均显著缩短(P均<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 AMI 合并泵衰竭有助于提高 PCI 治疗的成功率,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增加尿量,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术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选择20例行介入治疗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结果本组20例患者应用IABP治疗时间1~7d,平均(2.25±1.40)d。应用IABP治疗后血压均明显增高(P〈0.05),心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增加治疗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刘伶  林英忠  徐广马  袁军  黄宗燕  蒙绪宁 《内科》2010,5(6):571-572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 28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合并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仍不能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经股动脉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行IABP。观察尿量、心率、意识改变、有创动脉收缩压(SABP)和平均动脉压(MABP)。结果 IABP后,患者SABP、MABP明显高于术前(P〈0.01)。23例患者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率减慢,尿量增多,心功能改善不明显3例,死亡2例。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能有效改善PCI术后低心排血量病人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结合血管重建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 2004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并应用IABP的住院患者75(男54,女21)例。按是否做血管重建术分为两组:血管重建组和非血管重建组。所有患者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IABP,所用反搏仪为AUTO CAT2或Datascope 98 system,血管重建组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 全部75例患者中,IABP反搏时间2~336(90±75) h;死亡22例,病死率29%;血管重建组中63例行PCI术,1例行择期CABG,术后死亡14例,病死率22%;非血管重建组中死亡8例,病死率73%。血管重建组的病死率显著低于非血管重建组(P<0.01),并发症共5例,发生率7%。结论: 在IABP的支持下,积极进行血管重建治疗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救治高危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对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溶栓治疗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出现血液动力学不稳或心源性休克者行主动脉内囊反搏辅助治疗。结果25例患者中17例(68%)在IABP使用5~118 h(平均20 h)后血流动力学平稳;8例死亡,死因包括心源性休克(6例),心脏破裂(1例),恶性心律失常(2例),无因IABP引起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3例行IABP患者穿刺部位肿胀,局部形成血肿。结论IABP能降低AM I患者的临床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能有效减轻心衰,改善心功能,为进一步治疗争取到足够的时间,但对术中急性血管病变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及行PCI术,IABP使用时间20~190(70.6±37.2)h,3例(18.75%)出现局部穿刺部位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除住院期间死亡1例(6.25%),无重大并发症。结论: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肽(BNP)变化趋势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球囊导管撤除时机的关系.方法 纳入89例急性心肌梗死并行IABP辅助治疗的患者,根据IABP球囊导管撤除时患者所处的血BNP变化趋势,将患者分为BNP上升段组(n=35)及BNP下降段组(n=54),比较两组患者病情好转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与BNP上升段组比较,BNP下降段组病情好转率高(92.6% vs.57.1%,P<0.01)、病死率低(3.7% vs.20%,P<0.01)、住院时间缩短[(14.5±5.7) d vs.(20.7±7.5) d,P<0.01].结论 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血BNP处于下降阶段时撤除球囊导管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心脏外科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9例,均植入IABP进行循环辅助治疗。结果 3例术中植入IABP者均痊愈出院;6例术后植入IABP者中5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仅1例痊愈出院。IABP辅助时间为(94.5±21.2)h,无一例出现与IABP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尽早应用IABP进行循环辅助,可以提高心脏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行冠脉内介入治疗术(PCI)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对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PCI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内介入治疗术(PCI)治疗中均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术前熟悉主动脉球囊反搏仪工作原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IABP)通过主动脉内球囊与心动周期同步地充放气,舒张期球囊充气,提高平均动脉压,增加冠脉灌注,进而增加氧释放,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收缩期球囊放气,减少了心脏的后负荷,增加心排血量,降低舒张末期容积及室壁张力,心脏做功减少,从而减少了心肌对氧的需求。故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输出量和终末器官灌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球囊反搏仪工作状况,加强并发症观察和心理护理,5例患者均顺利结束手术。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PCI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危重急症,死亡率极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可改善外周循环和血流动力学,增加心排量,从而防止心源性休克的进一步恶化,如果护理配合工作跟不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不成功,后果很严重,所以,熟练、准确、及时的术中护理配合,对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无创呼吸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泵衰竭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因AMI合并泵衰竭收住我院CCU患者105例,均行急诊 PCI术及药物等常规治疗,其中 IABP组6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IABP及无创呼吸机),常规治疗组37例(常规治疗及无创呼吸机)。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心脏彩超及BNP等指标变化以及有无并发症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IABP组患者住院期间血压明显升高,心率逐渐降低至稳定,左室射血分数[(35±9)%比(37±10)%]明显提高,BNP水平[(467±197) pmol/L比(236±146) pmol/L]、死亡率(28.9%比19.1%)显著下降,住院天数明显缩短[(16.2±4.1) d比(11.6±3.4) d],P<0.05-<0.01。结论: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无创呼吸机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的病情,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院内死亡率,为进一步的改善预后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植入IABP辅助循环为IABP组,17例患者予以药物保守治疗为药物治疗组。比较IABP组与药物治疗组间患者一般血流动力学(包括IABP植入前、后平均血压、心率、无创心功能指标)、血乳酸水平、心脏超声等指标。根据患者是否存在休克状态,将59例患者分为休克组(40例)与非休克组(19例),比较休克组与非休克组间一般血流动力学(包括IABP植入前、后平均血压、心率、无创心功能)、血乳酸水平、心功能等指标,并观察30d临床预后。结果:IABP治疗组患者在植入24h后平均心率下降、平均动脉血压升高、血乳酸水平下降、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提升、无创心功能心脏指数升高(P均<0.05);药物治疗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IABP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30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MI合并VSR患者,植入IABP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酸中毒、临床心功能及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预防性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AMI并发CS患者87例,以IABP辅助下行PCI治疗的患者为IABP组(n=46),以未IABP辅助行PCI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41)。比较两组PCI治疗后30 d、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记录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结果(1)IABP组术后30 d、术后1年LVEDd、LVEF、NT-proBNP等心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ABP组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ABP组术后30 d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及术后1年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12例(26.09%)发生了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3例(6.52%)。结论预防性置入IABP可有效改善老年AMI并发CS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 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PCI)时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对术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43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的并发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为IABP组,将同期行急诊PCI但没有行IABP支持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48例设为对照组;入院后分别测定入院时以及第3天、第7天的CRP水平;比较2组PCI术后TnI峰值,术后2周、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的病死率.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而第3天、第7天的CRP水平IABP组明显低于对照组[(80.3±42.8):(98.9±31.6) mg/L , (70.6±34.3):(85.8±25.8 )mg/L;均P<0.05];IABP组患者术后TNI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21.6±4.1):(23.7±4.6)ng/ml, P<0.05],术后2周、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4.7±7.3)%:(40.5±6.2)%,( 45.1±6.6)%:(40.7±4.4)%;均P<0.05];而IABP组术后3个月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并发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同时采用IABP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CRP水平,并能有效地改善左室功能和降低术后3个月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对比分析56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前后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56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IABP治疗后血压[收缩压(113.3±17.5)mmHg∶(76.5±15.3)mmHg,舒张压(62.2±10.3)mmHg∶(31.1±10.2)mmHg]、心率[(82±14)次/min∶(118±27)次/min]、心指数[(3.91±1.12)L/min.m2∶(2.03±0.20)L/min.m2]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均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AMI合并VSR的30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后临床结局资料。比较患者经IABP治疗前、后一般基线资料、血液动力学、心功能改善情况和院内死亡率。结果:IABP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在IABP辅助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17例(56.7%),放弃1例,死亡4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2例(6.7%),放弃1例,死亡5例。结论:IABP救治AMI后并发VSR能显著改善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不良预后,但对室间隔穿孔直径1.5cm的患者机械支持效果有限,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生存率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