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是公民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没有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和积极守法精神的法律意识,法律便无从实现其功能。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实践中表现为自觉守法和权利主张精神。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并未形成普遍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原因有三:传统理论取向与法律价值相背离;极端的权力意识;公民观念的错位。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培养公民法律至上的理念是法治本身的需要,而法律至上理念的培养所面临的困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旧的法律观念的影响以及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等因素的结合。因此,必须增强全体公民的权利本位意识,树立起国家政府的责任本位理念,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强化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公民法律至上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海南建省办特区的二十五年,是全面推进普法依法治理的二十五年。在此期间我省先后制定实施了五个五年普法规划,现已进入"六五"普法规划实施阶段,公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普遍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期盼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4.
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树立现代公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实践,讨论了在建设法治国家过程中构筑法治的文化基础、树立现代公民意识的问题。首先,建设法治国家呼唤现代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公民意识的普遍觉醒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权利和义务是现代公民意识的核心。每一个公民都应积极地行使权利,而不应放弃权利或消极不作为。  相似文献   

5.
为了切实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推动节约型社会的进一步完善。本文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银川市不同行业的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银川公民在环境意识的“知”上的水平较高,但在环境法律意识的“行”上的水平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形成环保问题上过渡依赖政府,公民的环境法律意识谈溥。  相似文献   

6.
以权利制约权力 ,是权力制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本文分析了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内容、实质和依据、意义 ,强调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 ,必须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推进权利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写进了宪法,但由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传统的影响,要想实现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需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公民的宪法意识,使宪法意识真正成为公民人格心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当前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公民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行使并捍卫自己的权利成为公民引以为豪的事情。但由于受历史以及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部分公民的权利意识依旧淡薄。因此,新时期,我们必须要从国家和公民自身两个角度出发,着力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使其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谢红菊 《工会论坛》2011,17(3):142-144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当前我国公民意识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公德意识差,主体意识缺失等。现阶段公民意识缺失既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也与我国公民意识教育不力有关。提高我国社会的公民意识,需要大力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增强政治民主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筑公民意识培育的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存在刑事申诉权的主体滥用、内容滥用、形式滥用和期限滥用.我国现行刑事救济制度不完善,是基础性原因;刑事再审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模糊,是制度性原因;公民维权意识单向无序上升和国家对申诉权的过度保障,是社会性原因.对刑事诉讼中申诉权滥用给予规制,需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申诉权人的权利意识和程序意识,严格规范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信仰     
所谓法律信仰,一是指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神圣情感;二是指法律信仰必须转化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活动的积极参与.要形成法律信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强化;政府守法榜样的遵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从臣民到公民:角色转换界及其生成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臣民与公民的本质区分并不在于是否拥有法律文本意义上的权利 ,也不完全在于实际权利的是否享有 ,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自觉、理性、强烈、持久的权利意识。在由臣民向公民的角色转换中 ,启动与推进因素只能是权利和权利意识 ,而不可能是义务和规范意识。权利意识的生成与发展既需要现实生活中享有权利的激活与滋养 ,也需要权利思想启蒙 ,有时后者更重要。两者共同作用便可促进角色转换 ,完成向真正公民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13.
青年公民意识是影响国家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中国的发展需要青年具有以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为主要内涵的公民意识。目前我国青年公民意识呈现理性与偏激共存、热情与冷漠共生的两个特征。充分认识青年公民意识的形成中的三种力量,从教育、社会实践、和自我修养三个方面着手,以培育合格公民为最基本目标,形成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轴心。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西部大开发需要现代法律制度与现代法律意识的密切配合以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在西部地区已经基本具备现代法律体系的前提下 ,作为开发主体的西部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转型成了改善西部法制环境、推进西部开发进程的重大问题。以权力为核心、差序等级为核心的传统法律意识必须实现现代转型 ,以达到建设以权利为本位、私法自治为核心的现代法律意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权利的觉醒与法治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的要义在于权力运行的合法、有序。权力、权利之间具有彼此消长关系。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号召公民拿起法律的利剑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而培育出具有自救型人格的公民,是中国法治得以实现的最终保障。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理念与公民意识契合,协商民主的价值也滋养了公民意识,协商民主的实践史就是公民意识的成长史。从公民意识的构成要素和内容看协商民主的发展,主体意识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原动力,权利意识是助动力,民主意识是持续推动力,责任意识是保障力。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法制和文化等方面的转变,促进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正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正在形成。然而,传统法律观念的影响和司法执法的不公正、守法成本较高、“执行难”等现象的存在,阻碍着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性转变。当代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变化的途径也因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和不平衡。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普遍服务由电信领域扩展到邮政、能源等领域,其理论基础在于公民资格社会权利理论。公民基于公民资格而享有普遍服务,普遍服务保证公民充分享有社会遗产并依据社会通行标准享受文明生活。公民资格社会权利理论作为普遍服务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保障公民获得普遍服务的权利,有利于增强普遍服务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有利于强化公民的义务意识,培养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9.
政党制度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公民的支持.我国公民意识中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公共意识的薄弱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起制约作用.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应当担负起培育公民意识的责任,更好地发挥其政治民主化、政治社会化和组织与动员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
夫妻共同财产及债务的认定、处理等问题一直是执行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我国强制执行法缺失,全国各个法院对夫妻共同财产及债务的认定标准和执行方式各不同一,导致同类案件的执行措施不同,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亦导致与此相关的执行异议案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司法效率。破解夫妻共同财产执行难题的关键在于执行法官能否完整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的司法解释》中对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所有规定,能否灵活运用相关法律法规界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对外所负债务性质,维护好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解决滥用执行救济权利、执行异议增多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加大对规避执行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公民诚信意识,加强社会征信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