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茄科为被子植物门、管状花目下的植物,1992年至今从茄科植物中分离得到209个倍半萜类成分,其类型主要包括链状倍半萜、单环倍半萜、桉叶烷型倍半萜、香根螺烷型倍半萜、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等,药理作用研究表明部分倍半萜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抗病毒和免疫抑制等活性。主要综述茄科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茄科植物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天名精属植物中含有多种倍半萜类成分,迄今为止从该属植物的全草及果实中至少发现了20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吉马烷型倍半萜86个,桉叶烷型倍半萜30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29个,倍半萜二聚体23个,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9个,卡拉布烷型倍半萜9个,苍耳烷型倍半萜7个,无内酯环倍半萜6个,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1个,十二烷型倍半萜1个。研究表明这些倍半萜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抗炎,抗菌,抗寄生虫,杀虫,抗病毒等。该文对天名精属植物中的20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分类归纳,以期为天名精属植物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愈创木烷型倍半萜是以3个异戊二烯单元构成4,10-二甲基-7-异丙基取代的[5,7]并环结构为基本母核的一类化合物。按照官能团差异及聚合度,可分为简单愈创木烷型、愈创木内酯型、二聚体及三聚体。天然来源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广泛分布于植物、真菌及海洋生物中,尤其常见于菊科、姜科、瑞香科、唇形科、泽泻科等植物中。该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该文对近10年(2013—2022年)新分离鉴定的339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类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倍半萜化合物是由15个碳原子组成的天然存在的化合物,按照含氧基团可分为倍半萜醇、酮、内酯、醛、羧酸等,该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其生理活性也多种多样,例如在抗肿瘤方面,发现了很多具有潜在抗癌作用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包括细胞毒、抗氧化、免疫调节、细胞增殖等。此外,一些倍半萜类化合物在抗菌、抗炎和抗心血管疾病等方面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恶性肿瘤、炎症、细菌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都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而天然产物对治疗这些疾病都有独到的优势,因此,开发新的易于推广的药物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该文针对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及抗心血管疾病活性,在中草药和植物天然成分,如菊科苍耳属、苍术属、旋复花属、云木香属、地胆草属、蒿属、千里光属、橐吾属,唇形科薄荷属、地笋属,姜科姜黄属、姜属等中草药和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倍半萜化合物,综述了该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及其相关机制,为倍半萜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遂烷型三萜是以6个异戊二烯单元为基本母核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目前发现的天然来源的甘遂烷型三萜类虽然数量较少,但是化合物结构多样,如apo-型、侧链呈直链型及侧链成环型;药理活性广泛,如细胞毒、抗炎、抗氧化及抗疟原虫等。该文综述了近十年该类三萜化合物的植物来源、化学结构及药理活性,并对该类化合物的未来研究探索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杜松烷型的倍半萜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结构复杂,是植物精油重要组成成分。该类型的化合物中部分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菌、抗肿瘤、抗疟疾等药理作用。主要对近10年来杜松烷型倍半萜的最新结构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分类和总结,以期为杜松烷型倍半萜类成分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倍半萜类化合物是苍术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从苍术属植物根茎中分离得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按骨架类型可分为桉叶烷型、愈创木烷型、香根螺烷型和艾里莫酚烷型4种,以桉叶烷型为主.苍术属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肿瘤、保护神经系统、保肝、抗菌和抗病毒等活性.总结了苍术属植物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婷  杜冠华  陈若芸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4):1889-1894
 目的 综述近十年来旋覆花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方法 分析和归纳该属植物中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及其药理活性的文献报道。 结果结论 倍半萜类化学成分是菊科旋覆花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以桉叶烷型、吉马烷型和愈创木烷型为主。其药理作用主要集中在细胞毒活性和抗炎两方面。  相似文献   

9.
汪蕾  田丽  程凡  邹坤  Peter Proksch 《中草药》2018,49(3):530-535
目的研究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的萜类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经NMR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采用MTT法研究化合物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从天名精中分离鉴定了11个萜类化合物,包括6个桉烷型倍半萜:大叶土木香内酯(1)、特勒内酯(2)、异土木香内酯(3)、3α,5α-二羟基异土木香内酯(4)、异特勒内酯(5)、糙叶依瓦菊内酯(6);1个吉玛烷型倍半萜:11(13)-去氢腋生依瓦菊素(7);1个卡拉布烷型倍半萜:天名精内酯酮(8);1个少见的开环倍半萜:泊氏孔菌裂环愈创木内酯(9)和2个单萜:7,8-环氧-9-(异丁酰氧基)麝香草酚异丁酸酯(10)、10-羟基-8,9-二氧异亚丙基麝香草酚(11)。结论化合物9和11为首次从天名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6、10为首次从天名精中分离得到,首次报道了化合物4和6的13C-NMR数据。细胞毒活性研究显示,化合物1、2对人胃癌细胞HGC-27和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有较强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18.18、16.17μmol/L和20.65、17.62μmol/L。化合物8对人胃癌细胞HGC-27的增殖有较强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24.96μmol/L。  相似文献   

10.
西松烷型大环二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晋  苏亚伦 《中草药》2014,45(20):2997-3008
西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是一大类结构新颖、特殊且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目前分离得到的西松烷型二萜在结构上可分为异丙基型,五元、六元、七元、八元内酯环型,开环型,降碳型等类型,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性和抗肿瘤活性。综述了2007年以来发现的193个新的西松烷类化合物的结构及生物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该类化合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乌药为樟科山胡椒属药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研究发现乌药主要化学成分为倍半萜类、生物碱类、倍半萜二聚体类、黄酮类和酚酸类等,近年来从乌药中首次报道了大量的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和三聚体。生物活性研究显示乌药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保肝、抗氧化、降血脂和降血糖等多种生物活性,并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文综述了近十年乌药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该药用植物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黄槿为《全国中草药汇编》收载的两种半红树植物之一,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海南黎族聚集地区作为药物使用.有关黄槿的化学成分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从中分离得到了大量的三萜、黄酮、倍半萜和酰胺类化合物,其中木栓烷型三萜和高度氧化的倍半萜类成分是该药用植物的特征性成分.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炎、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现就该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云云  侯文成  魏建和  刘洋洋 《中草药》2022,53(4):1191-1209
沉香为名贵药材和香料,倍半萜类化合物是沉香的特征成分和主要活性成分,根据其分子骨架可将沉香倍半萜类化合物分为8类.系统地总结了从沉香中分离出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并对其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抗炎、抗肿瘤细胞毒、抑菌等活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质量标志物(qualitymarker,Q-Marker)的核心概念,从...  相似文献   

14.
从旋覆花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背景及药理学意义入手探讨欧亚旋覆花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指出欧亚旋覆花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其主要化学成份是萜类化合物(倍半萜内酯,二萜和三萜类化合物)、黄酮及类固醇;分离的化合物显示不同的生物活性:抗癌,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活性和肝细胞保护活性。  相似文献   

15.
天然来源萘醌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尤其在高等植物中分布较多,在一些微生物中也有分布。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细胞毒、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活性,近年来,尤其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该类化合物已经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开发这类天然产物,该文整理了近5年(2013—2017)文献发表的简单的1,4-萘醌、呋喃型和吡喃型萘醌、1,2-萘醌、萘氢醌和多聚体萘醌等五大类69个天然来源的新萘醌类化合物,发现一些结构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生物活性,并讨论了这些化合物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6.
乳香为传统中药,主要含有三萜类和二萜类化合物,其中三萜类化合物中含量最大的乳香酸类成分研究较多,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乳香中含有的西松烷型二萜成分结构新颖且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引起了广泛关注。西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4个异戊二烯基首尾相连构成的、生物活性多样的天然产物,药理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保肝、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物活性。该文综述了乳香属中西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并推测了其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为进一步研究该类化合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吉马酮存在于牻牛儿苗科、杜鹃花科和姜科等植物中,为单环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倍半萜类化合物共有的特性。近几年,吉马酮药理作用的研究深受关注。从吉马酮的理化性质、药代动力学、抗肿瘤、抗病毒、抗炎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吉马酮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药用植物萜类化合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萜类化合物是植物中一类非常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结构多样,是天然产物中最多的一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除了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环境应答等生理过程,还作为原料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和化妆品中,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疟、促进透皮吸收、防治心血管疾病、降血糖等活性。此外,研究还发现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虫、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衰老、神经保护等作用,具有广阔的开发与应用前景。萜类化合物结构复杂、功效多样、作用机制各异。本文就药用植物中常见萜类化合物的主要生物活性及药理活性、活性机制及萜类化合物的新来源途径进行综述,并对药用植物萜类化合物的药物开发进行了展望,为基于萜类化合物的新药发现和药物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方振峰  张丽  刘欣  张涛 《中草药》2016,47(16):2803-2805
目的研究大八角Illicius majus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快速制备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HR-ESI-MS、1D-NMR、2D-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MTT法评价了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大八角枝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seco-prezizaane型倍半萜,命名为大八角酮(1)。化合物1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胃癌细胞BGC-823以及人肺癌细胞A549的IC50值分别为42.3、48.5、51.1和39.9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0.
阿魏属在植物分类学上归类为伞形科,全球约150余种,其中13个物种在我国药用。本文评述其化学成分和生物学活性以及临床应用。阿魏属药用植物中单萜、倍半萜和香豆素类化合物无论是在含量上还是在化学结构多样性上,占绝对优势地位,它们可能是阿魏属药用植物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基础之一。最具特色的是该属的大部分单萜或倍半萜类化合物在化学结构类型上杂合香豆素的结构单元。该属药用植物的许多活性诸如细胞毒、抗菌、抗病毒、P-糖蛋白抑制和抗炎等皆与单萜杂合香豆素或倍半萜杂合香豆素化合物有关。这些研究结果能够用于阿魏属药用植物的药用亲缘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