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目的分析药疹的致敏药物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04例药疹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4例药疹患者中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依次为抗生素(41.3%)、解热镇痛类药物(27.9%)、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疒间药(19.2%)。药疹类型以发疹型药疹最为常见,其次为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结论滥用药物是药疹发病率增高的一个原因,临床医师在应用上述致敏药物时应警惕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重症药疹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近9年住院重症药疹患者的诊治情况。方法:对33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位居前位为抗癫痫药,次为甲状腺治疗药。病种类型中重型多形红斑最多见,占66.67%,剥脱性皮炎次之,占27.27%,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占6.06%。结论:早期诊断和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的关键,引起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中以抗癫痫药居首位,其病种当中重型多形红斑是最常见,其次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和剥脱性皮炎。  相似文献   

3.
毕连红 《当代医学》2010,16(32):24-25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30例儿童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6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9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5例。致敏药物以解热镇痛药为首位。结论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儿童给药引起药疹的问题,糖皮质激素仍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重症药疹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分析 1994~ 2 0 0 3年 3 5例重症药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发现共有 2 0余类药物引起或可能引起重症药疹 ,其中位居前位为抗癫痫药。重型多形红斑是最常见的重型药疹 ,其次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和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的病死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1979~1985年住院的102例药疹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从皮肤损害和内脏损伤两个方面,探讨了重复使用致敏药物与药疹发病的关系。临床资料男50例,女52例。年龄11~74岁。重复使用致敏药物者(重复用药组)27例,其他(未重复用药组)75例。102例中共有重症药疹(即皮肤损害严重而且广泛的剥脱性皮炎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和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8例,其中重复用药组10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重症药疹和致敏药种类间的关系 ,本文对 1984年后国内公开发表的 114例重症药疹进行分析。1 资料选择本文收集 1984年以来全国公开发表的杂志中个例报道的重症药疹 114例。为了保证资料的准确性 ,凡外用药、复方药、药疹临床分析、某药的药疹资料均未列入。2 结果114例重症药疹中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大疱型 ) 6 5例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剥脱型 ) 32例 ,重症多型红斑型药疹17例。常见的致敏药有抗癫痫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 ,抗结核药、别嘌呤醇。见表 1。表 1  114例重症药疹致敏药分析 (例 )致敏药药疹类型大疱疹剥脱型 重…  相似文献   

7.
<正>重症药疹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急重症病种之一,类型有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剥脱性皮炎三种[1]。由于其发病急、来势凶猛、并发症多,因此病死率也相对较高。临床上除早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治疗措施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早期康复,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导致重症药疹发生的药物种类繁多,较为常见的有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抗癫痫类、中药类等。我科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21例重症药  相似文献   

8.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3例临床分析田美华(附属医院皮肤科)关键词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皮质类固醇激素中图法分类号R758.25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是重症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该病的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皮损累及皮肤和粘膜,表现为全身皮肤的红斑、水疱、大...  相似文献   

9.
袁星海 《中原医刊》1998,25(9):17-18
重症药疹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中较少见的类型,其中主要包括: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TEN)型亦称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BEN)型、重症多形红斑(SJS)型和剥脱性皮炎(ED)型药疹。我科于1981~1997年共收治46例重症药疹患者,现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该...  相似文献   

10.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6):546-548
目的:探讨药疹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常见致敏药物。方法:对2011年10月~2018年12月于弋矶山医院皮肤科确诊的344例药疹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药疹住院患者中,多形红斑型(39.2%);发疹型(23.3%);急性泛发型发疹性脓疱病(14.5%);荨麻疹型(4.9%);紫癜型(2.3%);固定型(0.3%);重症多形红斑型(7.6%);中毒性大疱表皮松解型(5.8%);剥脱性皮炎型(1.2%);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0.9%)。抗生素占致敏药物第1位(38.1%),其余为中草药类(13.4%)、抗痛风药(13.1%)、抗癫痫类(5.2%)、解热镇痛类(4.4%)、磺胺类(1.5%)、其他类(3.5%)、不详(20.9%)。结论:该区域以多形红斑型药疹最多见;非重症中,抗生素和中草药是两类最主要的致敏药物;重症中,别嘌醇是主要的致敏药物;有黏膜受累者往往提示病情加重,肝肾等内脏系统受累;微量静脉泵24 h持续泵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重症药疹患者,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住院药疹的常见致病药物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1例患者,重型120例,非重型171例。主要药疹类型是多形红斑型,占27%,剥脱性皮炎型23%,发疹型20%。常见致病药物中,抗生素占28%,抗痛风药占15%,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占13%,中药占7%,解热镇痛药占6%。重型药疹26%由剐嘌呤醇引起,24%由抗生素引起。致病药物比较,青霉素类潜伏期最短,主要致非重型药疹;剐嘌呤醇主要致重型药疹,其潜伏期、病程均较长,激素使用量较大,皮疹难控制。重型药疹在平均年龄、潜伏期、病程、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激素用量及皮疹控制时间等与非重型都有显著差异。结论药疹最常见的类型是多形红斑型和副脱性皮炎型。抗生素、别嘌呤醇和镇静催眠抗癫痫药是引起药疹的最常见药物。引起重型药疹的主要为别嘌呤醇和青霉素类.  相似文献   

12.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31例住院治疗的该型药疹患者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经过。结果致病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痛风药、中药等。皮损面积超过体表面积50%为18例(58.1%),黏膜受损者27例(87.1%)。经综合治疗,均痊愈。结论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病因、临床表现复杂;糖皮质类固醇、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适当局部护理及对症支持治疗对治疗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评价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药疹的疗效。方法对9例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别嘌呤醇所致重症药疹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表皮坏死松解型、剥脱性皮炎型,潜伏期长、病情急重、肝肾受累常见。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成功率达88.88%。结论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有相应的临床特点,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是较好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4.
磺胺嘧啶银在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创面治疗的新方法.方法:35例患者采用磺胺嘧啶银暴露或包扎疗法.暴露创面涂以磺胺嘧啶银1mm厚或包扎疗法涂药2mm厚纱布包扎.进食流质,加强全身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及抗感染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结果:35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患者,治愈33例(94.3%),死亡2例.创面最小5%TBSA,最大95%TBSA,创面全部一期愈合,无明显瘢痕形成.病程最短2d,最长49d.结论:磺胺嘧啶银外用操作简单易行,临床效果良好,为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创面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COL7A1基因在痒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中的突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hen X  Li G  Zh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1):869-871
目的 了解一个痒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中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直接测序以及等位基因特异引物的多重PCR方法,对一个痒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40人(其中患者23例)进行基因突变情况检测。结果 该家系中患者存在COL7A1上G6100A的突变导致VⅡ型胶原的2034位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而对照的健康人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G2034R突变是引起该家系临床病变的特异  相似文献   

16.
温婷祺 《中外医疗》2016,(34):145-147
目的:对住院药疹患者致病药物进行分析。方法整群该院在2014年1月_2016年3月收治的202例药疹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导致患者出现药疹的药物以及药疹的类型利用回顾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最常见的药疹致病药物是抗感染药物,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物为102例、抗痛风药25例、抗癫痫药21例;生物制品12例、以及抗风消炎药。最常见的药疹类型是红斑型药疹,荨麻疹次之。呋喃唑酮以及生物制品导致的药疹多为荨麻疹型;固定型药疹则通常是由磺胺类药物引起的。结论不同的药疹类型以及不同的药物之间存在的一定的联系,导致患者出现药疹的治病药物主要是抗生素类以及解热镇痛类药物。  相似文献   

17.
186例药疹致病药物及临床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我院近6年药疹患者的致病药物及临床表现类型.方法:收集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间的药疹住院患者,对其致病药物及药疹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药疹病例186例,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药物有抗生素类(57.5%)、解热镇痛类(18.8%)和中药类(5.9%).最常见的药疹类型为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63.4%)、荨麻疹型(14%)和多形性红斑型(8%).引起麻疹样及猩红热样药疹的主要致病药物为青霉素类(33.9%)、头孢菌素类(20.3%)和解热镇痛类(14.4%);引起荨麻疹型的主要为血清制品(23%)和青霉素类(19.2%);引起多形性红斑型的主要为解热镇痛类(33.3%)和青霉素类(20%).抗癫痫药、抗痛风药和解热镇痛药是重症药疹如重症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主要致病药物.结论:本研究中引起药疹的致病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药物.中药引起的药疹有增加的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The acquired type of epidermolysis bullosa, epidermolysis bullosa acquisita, has a high incidence of associated systemic disorders. Two patients with epidermolysis bullosa acquisita were investigated by clinical, histochemical and immunologic methods. The histochemical findings confirmed earlier reported dermal changes. Both patients had in vivo IgG and the C3 component of complement localized in the basement-membrane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