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提高上部烟叶工业可用性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为解决优质烟叶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开展了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技术研究。采取上部6片烟叶成熟后一次采收调制技术,以成熟度为中心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分析了上部烟叶成熟度提高后可用性的变化,比较了降焦处理对上部烟叶和中部烟叶可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上部6片烟叶一次成熟采收技术,可明显提高烟叶成熟度和叶片结构疏松程度,降低烤后烟叶的淀粉含量,改善上部烟叶香气质及口感,提高香气量及烟气浓度,减轻刺激性和杂气;示范结果可获得60%左右的成熟度好、结构疏松的上部烟叶,且烟叶的糖、氮、碱和淀粉含量适宜,主要化学成分协调;香气质中等~较好,香气量较足,可用于一、二类卷烟配方;上部烟叶经过降焦处理,香气质、烟气口感有所改善,杂气、刺激性的影响有所减弱,香气量得到较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有代表性的黔南山地烟叶样品进行香型风格、香气特征、化学成分、物理特性、吸食质量和工业可用性等方面分析,综合评价了黔南山地烟叶的品质特征。结果表明,黔南山地烟叶颜色多以金黄为主,叶片结构疏松,厚薄适中,油分足,弹性好;主体香味均衡,烟香纯正优雅,甜香风格突出,属典型的中间香型;在现代卷烟叶组配方中,黔南山地烟叶配伍性好,亲和力强,使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产区影响上部烟叶内在品质的关键外观指标,制备我国5个生态二级区上部烟叶品质梯度样品,对不同生态区上部烟叶外观特征与感官品质、外观特征与化学成分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生态区上部烟叶的多数外观特征指标分值差异显著。②在一定范围内,上部烟叶随颜色加深,香气饱满程度提升,总氮含量(质量分数)增加,糖碱比值、糖含量和淀粉含量下降;随柔软度改善、油润感增强或身份趋于中等,香气质感和口感舒适程度改善,糖含量和糖碱比值升高。③随机森林特征贡献率分析发现,豫中和豫西生态区影响上部烟叶感官品质的关键外观特征指标为身份、油润感和成熟度,湘南生态区为叶片结构、身份和颜色深浅,滇东生态区为柔软度、叶片结构和颜色深浅,渝东南生态区为油润感、叶片结构和成熟度。影响上部烟叶感官品质的关键外观指标在不同生态区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是促“卷烟上水平”的重要措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我国上部烟叶成熟度不够,可用性不高,工业不能大量用于生产一、二类卷烟的现状,指出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是促卷烟"上水平"的重要措施,从分级标准、等级差价等方面阐述了政策、机制等对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的制约,从传统认识、采收调制技术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上部烟叶可用性提高的因素,从成熟度、品质与可用性的关系阐述了成熟度对烟叶可用性的重要性,从工作思路及技术要求、分工协作及运行保障方面提出实现快速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合理评价和调控烤烟单叶质量,制备豫中和滇东原料产区单叶质量梯度烟叶样品,研究了不同单叶质量烟叶的外观品质、主要化学成分、感官品质及工业可用性差异,提出基于卷烟品牌需求的烟叶适宜单叶质量。结果表明,豫中和滇东产区中部烟叶的单叶质量主要分布在14.5~26.5 g和11.0~17.0 g。豫中产区单叶质量在8.5~38.5 g,滇东产区在8.0~29.0 g范围内,随单叶质量升高烟叶身份趋厚,颜色饱和度和油分改善,烟叶还原糖、总糖和淀粉含量增加,糖碱比值上升。烟叶感官品质和工业可用性随单叶质量升高呈抛物线变化,单叶质量较低的烟叶香气品质相对较差,单叶质量较高则口感舒适性明显下降。针对"中华"品牌烟叶原料需求,豫中产区中部烟叶单叶质量在17.5~20.5 g,滇东产区在14.0~17.0 g相对适宜。  相似文献   

6.
烤烟上部叶带茎烘烤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高上部烟叶的可用性一直是烤烟生产和卷烟工业不断研究的课题,龙岩烤烟产区为了进一步提高上部烟叶的可用性,开展了上部叶带茎烘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上部4-8片叶带茎烘烤能改善烟叶外观质量,提高上等烟比例10个百分点,提高烟叶均价0.65-0.84元/kg,降低单叶重0.41g,降低烟碱含量0.01-0.5个百分点,降低总糖含量2.29个百分点,降低还原糖含量1.64个百分点,提高烟叶含钾量0.03-0.19个百分点。烟叶品质均一性好,从而有效提高了上部烟叶的烘烤质量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7.
烟叶是卷烟工业的原料,是卷烟生产的基础,优质安全的烟叶是卷烟企业做大做强的保障。为了维护卷烟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产品质量,维持卷烟风格稳定,在储存足够数量烟叶的同时,必须做好在库烟叶质量的监控,确保烟叶质量安全,同时,通过自然醇化使其内在质量得到改善,提高烟叶燃吸品质和可用性,满足卷烟配方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主要烟叶产区烤烟化学成分特征与可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我国主要烟叶产区烤烟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可用性,测定和计算了全国12个主要的种植省区102个县级产区不同部位不同品种烟叶6种常规化学成分含量(总糖、还原糖、总植物碱、总氮、氯和钾)及3种衍生指标数值(糖碱比、氮碱比和钾氯比),通过隶属度函数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CCUI),并运用秩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地统计学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①我国烟叶质量总体上较好,但优质烟叶较少,部位间差异较大,品种间差异较小,与国外主流烟叶相比,我国烟叶呈现出糖含量、糖碱比、钾氯比较高,而氯含量较低等特点;②我国大部分地区烟叶氯含量偏低,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部分地区烟叶氯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河南省附近;③与其他文献相比,本研究构建的CCUI其拐点和权重的选择更符合实际,指向性更好,同时我国CCUI地统计学分布图,为卷烟工业企业采购原料和叶组配方的选择提供了参考。④上部、中部、下部烟叶CCUI分布和高低有明显区别,且中部 > 下部 > 上部,并首次提出了下部烟叶CCUI最能反映烤烟区域生态适应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大品牌中式烤烟型低焦油卷烟发展的需要,从烤烟品质与可用性、上部烟叶的特点与其成熟度的关系两方面论述了烟叶的可用性应随着卷烟产品的需要而变化,烟叶价格也必须依据其可用性的变化而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调完熟的上部烟叶的收购价格,既可增加上等烟叶的比例,弥补烤烟型低焦油卷烟香味不足,又可增加烟农收入.认为调整烟叶等级差价政策,是现代烟草农业机制创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卷烟的配方传统卷烟配方历来都为传统的多地区配方。我国烤烟按其主要产区烟叶的品质特征,可分为三个大类型:云南清香型;河南浓香型;山东中间香型。卷烟产品分为甲、乙、丙、丁、戍五个档次,八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其质量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杀虫剂虫酰肼的广泛使用,其残留问题也日益突出。农药虫酰肼的残留检测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等。在介绍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各种方法在水果、蔬菜、水稻等农作物中的应用,并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有助于推动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试验在普通饼干基础配方的基础上,用木糖醇替代白砂糖,并添加一定量的绿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确定木糖醇绿茶饼干最佳配方和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木糖醇绿茶饼干最佳制作工艺为低筋面粉100 g、黄油40 g、木糖醇30 g、绿茶1.0 g、蛋液24 g、奶粉5 g、食盐1 g、小苏打1 g,烘焙温度为面火160℃/底火130℃,时间8 min.该工艺条件下制作的饼干,形态完整、颜色美观、酥松度好、低糖、营养,颇具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3.
魏泉增  汤雅  李伟民 《中国酿造》2019,38(4):170-173
为了检测食醋中生物胺,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检测方法,检测食醋中精胺、亚精胺、尸胺、腐胺、组胺、酪 胺、色胺7种生物胺。 结果表明,不同品牌的食醋生物胺总量差异较大,生物胺总量最高可达到229.98 mg/L,而最低为13.48 mg/L, 酪胺含量(0.96~84.83 mg/L)较高;组胺含量(0.80~9.08 mg/L)较低;不同食醋中精胺(3.01~9.44 mg/L)和尸胺(1.38~15.40 mg/L) 含量不同;样品中未检出色胺。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腐胺与尸胺、组胺与酪胺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恩施烤烟香型香韵和品质特征,对恩施主产烟区烤烟样品进行感官质量分析。结果显示,恩施烤烟香型为中间香型,程度"尚显著-较显著",植烟区域、海拔和品种间烟叶香型一致性高。恩施烟区属"武陵秦巴生态区-醇甜香型",香韵丰富,15种香韵有14种得到显现;香韵以干草香、正甜香为主,辅以木香,复合清甜香、焦甜香、青香、豆香、坚果香、焦香、辛香、果香、药草香、花香、酒香。香气品质中主要指标香气质、香气量和透发性均处于中等+至较好的水平。植烟区域对香韵差异有显著影响,中海拔烟区香气品质最佳。总的来看,恩施烟区属"武陵秦巴生态区-醇甜香型",香韵丰富,主要香韵是干草香和正甜香;香气品质中等至较好,香气特征稳定,中海拔烟区更能彰显香型特征和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15.
蜂蜜营养价值丰富,糖类是其最主要的成分,约占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法检测3个品种、9个产地来源的真蜂蜜和两种掺假蜂蜜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的含量。然后,基于定量检测结果,利用“简单聚类”分析方法进行蜂蜜产地溯源和掺假鉴别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蜂蜜中糖类含量最高的为果糖,其次是葡萄糖和蔗糖,麦芽糖和乳糖含量较低。掺假蜂蜜以及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真蜂蜜中糖类的含量具有明显差异性,为其产地溯源和掺假鉴别研究奠定基础。基于蜂蜜中糖类的定量结果,来自不同产地的3种蜂蜜都得到了很好的区分,且对于果葡糖浆掺假蜂蜜和真蜂蜜区分效果也令人满意,该方法可行有效,适用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探究雪茄茄衣在晾制过程中外观颜色变化与内在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其晾制过程中的精准化操作提供参考。以德雪1号品种中部叶为试验材料,测定晾制过程中的烟叶外观参数及水分指标,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并对回归方程预测结果加以验证。结果表明,烟叶在晾制过程中烟叶正面与背面各颜色参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主要变化波动集中在晾制第3天至第8天期间。晾制过程中烟叶水分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前期散失主要为自由水,而后为束缚水。相关分析表明,晾制期间各水分指标与颜色参数之间相关性较好,逐步回归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雪茄茄衣晾制期间颜色特征参数和水分含量之间相关性明显,可以用颜色特征参数作为辅助指标来判断烟叶水分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晾制过程中雪茄烟叶多酚类物质和质体色素的降解规律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以德雪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部位烟叶晾制期间多酚类物质、质体色素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部位雪茄烟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主要表现为中部叶 > 下部叶 > 上部叶,其中各部位绿原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芸香苷和莨菪亭含量均呈现单峰曲线。各部位质体色素含量随着晾制过程的推进而逐渐降低,整体表现为上部叶 > 中部叶 > 下部叶。各部位烟叶中脂氧合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酶活性均呈先增后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晾制期间各部位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多酚、色素含量呈正相关,且与绿原酸和β-胡萝卜素达到显著水平;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多酚、色素含量呈负相关,且与绿原酸达到显著水平。过氧化物酶与脂氧合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晾制过程中合理调控各类酶活性,可以控制多酚类物质及质体色素含量,有利于提高雪茄烟叶调制特性。  相似文献   

18.
重庆烤烟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影响重庆烟叶感官品质的主要化学因子,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烟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庆烤烟的糖分含量偏高,烟碱、总氮、淀粉含量适中,钾、氯含量偏低;两糖差、糖碱比偏大,两糖比和钾氯比适中,氮碱比偏小。典型相关分析显示,劲头与总氮、烟碱呈正相关,与糖碱比呈负相关;刺激性与钾含量和糖碱比呈正相关,与总氮、烟碱含量呈负相关;甜度与淀粉含量呈负相关,与糖碱比呈正相关;透发性与淀粉含量呈负相关。因此认为,糖分、总氮、烟碱、钾和淀粉是影响重庆烤烟感官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不同成熟度烤烟烘烤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组分转化规律,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对烟叶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及转氨酶活性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烟叶烘烤过程中,以谷氨酸等10种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变幅较大;不同成熟度烟叶中谷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变化差异主要集中在变黄后期和定色前期,此时,适熟和过熟烟叶在烘烤中转氨酶活性较高;与尚熟烟叶相比,适熟和过熟烟叶丝氨酸、组氨酸酸、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从烘烤定色期开始,呈现下降的变化,表明烟叶成熟度对游离氨基酸转化为美拉德产物有一定影响。由此,适当提高烟叶成熟度,有助于烟叶游离氨基酸互相转化和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再造烟叶是利用废弃的烟梗、烟叶碎片、烟末等烟草原料,经浸提、浓缩、分离、打浆、磨浆、抄造、烘干、分切等过程,制成性能优良的天然烟叶再造烟叶,用于卷烟填充物,回用于卷烟生产;再造烟叶有稠浆法、辊压法和造纸法三种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