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卧位蹬车训练联合针灸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效果及对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4例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64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卧位蹬车训练,观察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周径及早期功能指标(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术侧股四头肌肌力)、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统计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周径及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前后术侧股四头肌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卧位蹬车训练联合针灸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效果较佳,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朱氏一指禅推法联合电针与单纯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治疗3周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VAS评分、WOMAC量表评分及测量膝关节活动度(ROM)。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VAS和WOMAC量表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WOMAC量表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氏一指禅推法联合电针对膝骨关节炎治疗具有显著作用,尤其在改善关节僵硬、躯体功能障碍及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方面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前大部分对于贴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肌内效贴的效果上,对于白贴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踝关节的损伤,极少有文献能够探究对于膝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探究膝关节白贴贴扎技术对膝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白贴贴扎技术对于膝关节运动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也对膝关节运动损伤与障碍的预防进行一定的探究。方法选取18名健康男女大学生(男、女各9名)为受试者,采用股四头肌促进贴法,测量膝关节贴扎前与膝关节贴扎后两种状态下膝关节的伸屈肌力、位置觉及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优势侧与非优势侧两种状态下的伸屈肌力、位置觉及关节活动度。结果膝关节股四头肌向心性收缩时,进行膝关节贴扎后非优势侧伸肌的单位体重力矩峰值明显大于贴扎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优势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膝关节屈肌的单位体重力矩峰值贴扎前与贴扎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膝关节贴扎前与贴扎后15°及45°的位置觉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贴扎后双侧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显著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贴扎前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屈肌、伸肌的力矩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贴扎后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屈肌、伸肌的力矩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贴扎前、贴扎后优势侧与非优势侧膝关节15°、 45°位置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贴扎前、贴扎后优势侧与非优势侧膝关节主动屈曲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实施贴扎可以提高非优势侧膝关节股四头肌肌力,对膝关节的相关运动障碍疾病有预防与康复作用,如膝骨关节炎;明显减小双侧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从而限制膝关节的活动,防止了膝关节的过度伸展,对膝关节起到了固定支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身股四头肌松筋手法对膝骨关节炎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指导患者进行常规膝关节自我锻炼和防护,干预组则在常规锻炼、防护基础上进行自身股四头肌松筋手法治疗(每次20min,每周2次),治疗8周后评估膝关节WOMAC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s Osteoarthritis Index)和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干预组疼痛、僵硬、功能、总评分等WOMA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炎是一慢种性骨关节疾病,患者自我治疗预防具有重要作用,自身股四头肌松筋手法有利于改善膝关节症状,且经济、操作简单、容易坚持,但其机制及长期疗效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膝骨关节炎急性期患者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疗效。方法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去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术后两组各时刻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每两个时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刻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各时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7.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急性期能够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骨活血通络汤熏洗联合电针预防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萎缩的疗效。方法:将9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例)和对照组(n=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强骨活血通络汤熏洗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肿胀、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的Lysholm评分;并记录临床疗效、伸膝肌力情况以及术后股四头肌萎缩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肿胀、稳定性均显著降低,膝关节ROM、Lysholm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伸膝肌力评定分级和平均分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大腿周径萎缩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强骨活血通络汤熏洗联合电针能够显著缓解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关节疼痛、肿胀、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提高股四头肌肌力,防止股四头肌萎缩,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揿针互动式埋针配合康复指导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70例门诊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康复指导,针康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揿针互动式埋针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西安大略麦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和手法肌力测定(MMT)评定患膝的功能,并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通过尼莫地平法计算其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WOMAC总分、WOMAC疼痛、WOMAC僵硬及WOMAC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股四头肌及腘绳肌M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同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互动式埋针配合康复指导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温灸疗法在促进行股神经阻滞(FNB)镇痛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4例膝骨关节炎(KOA)患者随机分为温灸组和康复组,每组87例。温灸组采用艾灸结合常规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康复组采用常规股四头肌力量训练,温灸组每天艾灸梁丘和足三里穴2次,7 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FNB术前24 h,术后24、48、72、96 h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记录相同时间点的静息和运动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和首次直腿抬高时间,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FNB术后24、48、72、96 h温灸组股四头肌肌力均优于康复组(P0.05,P0.01);FNB术后72 h和96 h,温灸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低于康复组(均P0.001);温灸组平均首次直腿抬高时间为术后(31.03?10.78)h,康复组为术后(47.23?15.7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温灸组平均首次下地时间为术后(25.76?7.00)h,康复组为术后(33.12?11.18)h,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未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温灸配合常规股四头肌力量训练能够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股神经阻滞患者股四头肌无力症状,加快关节功能康复,优于单纯常规股四头肌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骨科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行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观察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膝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的治疗优良率95.92%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81.63%,且术后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中应用虽然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期长,但是远期疗效好,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与固定平台外侧单髁置换术(Lateral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LUKA)治疗外侧单间室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外侧单髁置换术,对照组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手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美国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骨关节炎指数、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 OK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VAS评分、HSS评分、OKS评分、WOMAC评分、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焦作市人民医院进行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手术前、后双侧股四头肌肌力的改善情况以及膝关节相应指标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患者在双侧股四头肌肌力以及膝关节相应指标上,相比较治疗前而言,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而言,将关节置换术于其临床治疗中应用,可有效的增强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痹汤熏洗结合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关节镜下伸膝装置松解手术及术后功能锻炼,治疗组同时加用中药三痹汤熏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7.10%和70.97%;组间功能恢复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治疗后6个月比较,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痹汤熏洗结合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可显著恢复膝关节活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肌骨同治"学术思想指导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肝肾不足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入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行小针刀治疗、肌力锻练、舒血宁注射液穴位注射以及口服补肾强筋胶囊;对照组行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联合鹿瓜多肽注射液关节腔注射。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行等速肌力测试、膝关节本体感觉测试及进行WOMAC评分。采用峰力矩作为肌力评定观察指标;采用被动运动阈值测量值及被动角度重现测量值作为本体感觉评定观察指标。结果 经过6周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的肌力提升、膝关节本体感觉改善、WOMAC总分下降,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6周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的肌力提升,本体感觉改善,但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疼痛评分、僵硬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关节功能评分及WOMAC总分均改善明显(P0.05);且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的肌力、本体感觉及WOMAC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肌骨同治"学术思想指导治疗KOA临床疗效确切;"肌骨同治"学术思想对全面认识KOA具有理论指导价值与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指压阳明经穴为主对于膝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TKA)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膝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指压阳明法配合常规康复)和对照组(单纯常规康复),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拇指按揉法按压足阳明经和足太阴经的穴位,并配合CPM机被动屈伸康复训练,对照组采取CPM机被动屈伸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膝骨关节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以及膝骨关节炎WOMAC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HSS评分、KSS评分和WOMAC评分改善程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SS评分、KSS评分和WOMAC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压阳明经穴为主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膝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翟伟韬  戴号  王凌椿 《河北中医》2012,34(12):1835-1837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在僵硬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中的应用。方法将50例(59膝)僵硬膝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行TKA。对照组25例(30膝)TKA术后予常规关节恢复锻炼,治疗组25例(29膝)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按摩配合针刺改善股四头肌肌力。观察2组患者TKA术后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1、4、12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2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及股四头肌肌力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应用于僵硬膝TKA术后患者,可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热针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膝关节僵硬患者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0例外伤导致的膝关节僵硬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采用内热针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功能评分,以及治疗组患者伸/屈肌的峰力矩值、总功量值、平均功率,以及腘绳肌峰力矩/股四头肌峰力矩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Lysholm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伸/屈肌的峰力矩值、总功量值、平均功率以及腘绳肌峰力矩/股四头肌峰力矩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热针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膝关节僵硬,能有效提高膝关节相关生物力学指标,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膝髋同治”针刺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膝髋同治”针刺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西安大略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评分、膝关节功能。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有效率为85.7%,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WOMAC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髋同治”针刺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髌骨置换与非置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均置换髌骨,对照组不进行髌骨置换,比较分析髌骨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影响。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及随访期膝前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膝关节评分(KSS)、髌骨Kuja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时KSS、髌骨Kujal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随访时观察组KSS、髌骨Kujal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能显著改善患者远期膝关节功能及髌骨功能,且髌骨置换不增加膝前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配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后联合外洗方熏洗治疗寒湿痹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以单纯小针刀结合玻璃酸钠注射;观察组以针刀松解配合玻璃酸钠注射后予外洗方熏洗治疗。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诊,观察比较2组WOMAC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2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WOMA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话随访3个月无明显异常。结论:针刀松解结合玻璃酸钠注射后联合外洗方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光明中医》2021,36(10)
目的探究方氏头皮针飞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时间2019年7月—2020年10月,采用抛硬币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方氏头皮针飞针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比较分析临床疗效、膝关节JOA评分、WOMAC膝骨关节炎评定量表、VAS评分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39例(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30例(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的WOMAC膝骨关节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后观察组的生理功能、疼痛、综合积分等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方氏头皮针飞针治疗,可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取得极佳的疾病治疗效果,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疼痛情况,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