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含水乙醇浸提法制备大豆浓缩蛋白,研究制备工艺中的固液比、乙醇浓度、浸提时间和浸提温度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根据正交试验,得出最适浸提条件:固液比1:7,乙醇浓度70%,浸提时间为80 min,浸提温度为55℃,在此条件下制得蛋白质含量为73.14%的大豆浓缩蛋白。此方法制备的大豆浓缩蛋白蛋白质含量较高,将为后续实验提供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2.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产品特点,并简述了国内外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改性工艺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在肉制品应用中的功能特性、营养特性及添加方法,为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不同条件的高速剪切处理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SPC)进行改性,考察了在30℃下高速剪切处理5、10、15 min对SPC溶液溶解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SPC经高速剪切处理后溶解度增加;在相同的溶出温度下,蛋白聚集体的溶出量逐步减少,溶出的主要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步增加,溶出活化能降低.  相似文献   

4.
以脱脂低温大豆粕为原料,采用乙醇复式萃取器,双螺杆高湿挤压机挤压脱溶的连续生产工艺制取大豆浓缩蛋白.确定了最佳生产工艺条件.在制取大豆浓缩蛋白的基础上,在乙醇提取液的浓缩物大豆糖蜜中,提取分离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大豆异黄酮、皂甙和低聚糖,生产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  相似文献   

5.
氨处理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功能性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氨做碱性剂通过均质、物化改性、喷雾干燥等手段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SPC)进行改性,以期获得功能性较好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并研究了氨处理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巯基和二硫键、分子量分布等结构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3 mL的氨水时得到溶解性、凝胶性和乳化性等功能性较好的大豆浓缩蛋白.氨处理对大豆浓缩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和分子量分布有影响,大豆蛋白的表面疏水性指数,随着加氨量的增加而增加,大豆蛋白中的聚集体随着加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氨处理对巯基和二硫键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萃取过程中溶剂渗透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原料粉末度过高、萃取温度过高降低渗透速率;使用溶剂对原料进行预变性、预溶胀可以提高渗透速率。因此,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采用原料进行筛分粕末、常温萃取、预浸处理是提高萃取过程中渗透速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木瓜蛋白酶水解大豆浓缩蛋白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木瓜蛋白酶对大豆浓缩蛋白进行酶水解改性,通过氮溶解指数(NSI)的测定确定水解的有效性。实验表明,木瓜蛋白酶对大豆浓缩蛋白产生了有限水解,对大豆浓缩蛋白的功能特性有一定影响。通过L9(34)实验确定了最佳水解条件是:酶浓度为7000u/g、温度为65℃、pH为6·5、反应时间为2h、底物浓度为5·5%。  相似文献   

8.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分别测定了蛋白粉中乳清浓缩蛋白(WPC)和大豆分离蛋白(SPI)粗蛋白含量和氨基酸组成,对它们的营养价值进行全面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乳清浓缩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占其氨基酸总量的40.8%和38.5%,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营养指数(NI)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分别为66.3、61.4、69.5、64.1、56.0、82.0和48.3、44.6、62.3、56.2、51.1、76.6.结果表明乳清浓缩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超声波辅助蛋白酶制备限制性酶解花生浓缩蛋白,为扩大花生浓缩蛋白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以限制性酶解花生浓缩蛋白的溶解度和持水性为考察指标,研究了底物浓度、pH值、加酶量、超声波频率、超声波功率、温度和时间对溶解度和持水性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8.1%、pH值9.0、加酶量12.5μL/g、超声波频率45kHz、超声波功率150w、温度51℃和时间21min。此工艺下溶解度和持水性理论值分别为77.63%和9.77mL/g。验证试验得到的平均溶解度和持水性分别为78.89±0.53%和9.58±0.26mL/g,与理论值分别相差1.62%和1.94%,说明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正确性。限制性酶解花生浓缩蛋白具有较好的功能特性和清除自由基、还原力、金属离子螯合力、抑制脂质过氧化等4大类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本中间试验以榨油后的脱脂豆粕残渣为原料,70%的A溶液为提取液提取大豆皂甙。提取液采用大孔树脂进行吸附净化,以水和70%的A溶液为洗脱荆,获得的洗脱液再进行真空喷雾干燥,最终生产出纯度较高的大豆皂甙粉末。经过此中间试验,初步确定工业化生产工艺参数,设计工业化生产规模,为建立一种低投入、高收益的大豆皂甙生产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改性机理与加工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作为一种新型的大豆蛋白制品与大豆分离蛋白相比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说明了功能性大豆蛋白的技术核心在于改性。本文从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入手阐述了改性的原理,最后讨论了浓缩大豆蛋白改性在工业化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制取低成本、高蛋白含量的大豆浓缩蛋白时,乙醇产生变性作用,从而降低了大豆浓缩蛋白的功能特性,因此本研究采用碱性蛋白酶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改性.通过对酶浓度、底物浓度、改性时间与改性温度的单因素实验,针对起泡性进行研究,然后进行正交实验,最终得出碱性蛋白酶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起泡性最佳工艺条件:酶用量(E/S)为6%、底物浓度为(W/V)8%、酶解时间为2h、酶解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测得的起泡能力为113.3%,起泡稳定性为56.7%,分别提高到酶改性前的2.5、3.6倍.  相似文献   

14.
利用酵母对大豆浓缩蛋白乳清进行发酵处理制备水苏糖.在确定最佳起始发酵液的糖度为31.8Brix后,对温度、pH、接种量、装液量等工艺条件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2°C,pH5.5,接种量8%,在此发酵条件下利用酵母对大豆浓缩蛋白乳清进行发酵处理48 h,水苏糖的纯度达到了90%,保留率为68%.  相似文献   

15.
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豆浓缩蛋白(SPC)是大豆蛋白工业中一种新兴产品,广泛应用于婴幼儿食品、烘焙食品、肉制品、乳制品等行业之中。(SPC)因为它的蛋白含量高,又可以改变食品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性,增加食品的营养成分及物理性能,所以在许多食品中可替代昂贵的分离蛋白和乳蛋白。...  相似文献   

16.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加工现状及对鱼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瑞  李良  吴莉芳  李民  于哲  段晶  王婧瑶 《大豆科学》2019,38(2):317-321
鱼粉价格上涨,饲料成本上升,严重制约着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新型饲料蛋白源、节约鱼粉蛋白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豆浓缩蛋白(soy protein concentrate,SPC)是由豆粕经乙醇或甲醇提取后的大豆制品。它具有高蛋白质含量(65%~70%)、高消化率,较少的抗营养因子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鱼类配合饲料。本文概述了大豆浓缩蛋白的理化特性、产品分类、加工工艺及替代鱼粉对鱼类生长、消化、免疫、肠道组织、抗氧化、蛋白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为合理开发利用大豆浓缩蛋白,节约鱼粉蛋白,降低饲料成本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豆抗原蛋白去除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婷琳  孙泽威 《大豆科学》2012,31(2):311-315
大豆抗原蛋白作为一种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常规热处理难以去除,成为大豆蛋白源在人类食品及饲料中安全高效利用的瓶颈。文章对大豆中主要抗原蛋白及其理化性质以及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糖基化处理等大豆抗原蛋白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大豆抗原蛋白加工去除工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对来自黑龙江省的25份大豆品种进行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供试材料共分离出19条谱带,多态性条带12条,多态性比率达63.16%,其中α区3条带,β区5条带,γ区5条带,ε区6条带.材料间的Nei-Li遗传相似性系数(GS)范围为0.4737~0.9474,平均值为0.7105;遗传距离(GD)范围为0.0541~0.7472,平均值为0.3654,表明供试材料之间具有较为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GS值为0.79处可聚为4类,主成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此结果.由此可见,醇溶蛋白标记技术能很好地用来区分不同的大豆品种,为大豆品种鉴定和种质资源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黑龙江省富赛宝生化制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III-M3型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产品在加工工艺技术、产品组分构成及功能特性上与大豆分离蛋白、同类浓缩蛋白进行比较,阐述了III-M3型产品工艺与产品的特点。III-M3型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功能特性,提高了产品得率,扩大了应用领域,是大豆蛋白的一个方向性产品。  相似文献   

20.
柴玉华  谢凤英  潘明喆  徐宁  孙丽娜 《大豆科学》2011,30(6):1001-1004,1010
为获得大豆萌动的最适工艺参数,以时间、温度、湿度为试验因子,以氨基酸态氮增加量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氨基酸态氮增加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时间>湿度>温度.通过典型性分析得出大豆萌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时间13 h、温度30℃、湿度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