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客土改良对植烟土壤营养及烟草青枯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南雄烟区沙泥田烟草青枯病发病重的问题,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于植烟沙泥田耕层土壤中掺混了一定比例自然风化的红砂土(紫色土),研究了掺混后的土壤营养状况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沙泥田掺混红砂土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原因。结果表明,在易发烟草青枯病的沙泥田耕层土壤中掺混红砂土150~450 m~3/hm~2后,土壤pH由酸性(4.78)渐变为中性(7.06),交换性钙离子含量增加了3~4倍,土壤中青枯病菌、细菌和真菌数量减少,而放线菌数量增加,青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比沙泥田分别下降了42.2%~73.5%和51.4%~81.1%。相关分析表明,pH、放线菌数量与青枯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在青枯病发病率高的植烟沙泥田耕层土壤中,掺混一定比例的红砂土可防治或减少烟草青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调节植烟土壤酸度防控烤烟青枯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植烟土壤退化、微生态环境失衡和青枯病为害严重等问题,设置了石灰1500kg/hm2、草木灰18000kg/hm2和煤炭灰18000kg/hm2三种土壤改良剂对植烟土壤进行修复。分析植烟土壤pH值、交换性酸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和青枯病病原菌变化及调查各处理青枯病的发病情况,探索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植烟土壤修复及对青枯病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120天,石灰、草木灰和煤炭灰处理的植烟土壤pH值较CK分别提高了8.85%、17.28%和7.61%;放线菌数量分别较CK增加了126.57%、125.87%和185.31%;青枯菌数量分别较CK降低了25.15%、46.81%和14.11%;移栽后90天为青枯病发病高峰期,石灰、草木灰和煤炭灰处理对青枯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49.30%、69.02%和16.90%。综合研究表明,3种土壤改良剂对植烟土壤修复及烟草青枯病防控均有一定的效果,且以草木灰18000kg/hm2效果最佳,其次为石灰1500kg/hm2。   相似文献   

3.
通过扩增子测序技术,探究了烟草青枯病不同发病阶段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变化趋势,旨在为明确微生态-青枯病互作关系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青枯病烟田根际土壤细菌群落Sobs、shannon指数和OTUs数量于烤烟移栽后75 d和100 d显著降低,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变化。一些致病微生物(RalstoniaFusarium等)和有益微生物(SphingomonasGemmatimonasPseudomonasLysobacterStreptomycesTrichodermaGibberellaChaetomium等)的相对丰度在青枯病发生阶段明显升高。与移栽前相比,属水平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于移栽后75 d和100 d,真菌群落结构于移栽后50 d和75 d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4.
银光膜覆盖对烟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平皿法和最大可能数法(MPN)对不同种类地膜覆盖下土壤微生物测定表明,烟草经银光膜覆盖后无论旺长期或现蕾期,根际和根外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总数以及氨化细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数量均有明显提高。与露地栽培比较,根际效应显著。普通透明膜在旺长期对某些微生物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进入高温季节则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地进行清江流域烟区烟草青枯病的预测预报和合理防控,本研究通过定点系统调查和统计分析,确定了清江流域烟区烟草青枯病发生危害、流行动态规律及主要流行气象因子,并提出了药剂防治时期。结果表明:(1)一元三次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烟草青枯病的流行动态规律,可根据该模型进行病害发生的预测。(2)该区域烟草青枯病整体呈现前期平缓、流行迅速、后期急剧的特点,病程阶段可划分为病害首发期(移栽后45~67 d)、迅速蔓延期(移栽后67~97 d)和全面爆发期(移栽后97 d~采收结束)。(3)烟草青枯病药剂预防期和防治关键期:预防期为烟叶移栽45 d(6月10日)之前且均温未达18.82℃之前;防治关键期为烟叶移栽67 d(7月1日)之前且均温未达22.00℃之前。结合病程阶段和气温两方面提出的药剂防治时期更有利于烟草青枯病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6.
烟草青枯病抑病型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挖掘烟草青枯病抑病型土壤有益微生物资源,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抑病型和导病型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青枯菌、拮抗菌等的相对丰度.结果表明,与导病型土壤相比,烟草青枯病抑病型土壤中有益细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有益真菌...  相似文献   

7.
为烟草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提供菌株资源,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洛阳地区烟草根际土壤样品中的优势拮抗放线菌,平板对峙培养法与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放线菌菌株的拮抗作用,16S rDNA分析鉴定菌株种类。结果表明: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共分离、纯化获得108个放线菌单菌落,其中22株对瓜果腐霉、烟草疫霉、尖孢镰刀菌的至少一种有拮抗作用,菌株SA74对3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均大于50 %。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金黄垂直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verticillatus)。   相似文献   

8.
有机肥配施减量化肥对烤烟青枯病及其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改善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减轻由土壤病原菌引起的青枯病危害,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肥配施减量化肥(ORF)和常规化肥(CKF)两种施肥处理对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青枯病发病率及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CKF)相比,有机肥配施减量化肥处理提高了烤烟根际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降低了真菌、青枯菌以及青枯菌占根际微生物总量的百分比,移栽后55 d和75 d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此外,也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对碳源总量和不同类型碳源的利用能力,尤其以移栽后75 d的差异最显著。同时,整个烟草生育期ORF处理均降低了烤烟青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移栽后75 d差异最显著,分别降低69.66%和57.08%。两种处理在烤烟产量和品质上虽无显著差异,但ORF处理明显改善了烤烟根际土壤环境。因此,有机肥配施减量化肥能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抑病性,从而改善土壤品质,减轻由土壤微生物引发的烤烟青枯病病害,提高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9.
为挖掘具有缓解土壤酸化能力的微生物菌株,开发新型酸性土壤改良剂,通过原位培养从恩施烟区酸化植烟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荧光假单胞菌SSW-11(Pseudomonas fluorescens SSW-11),并采用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评价菌株发酵液灌根对酸化植烟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及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结果表明:(1)菌株SSW-11发酵液对复合有机酸和复合肥料造成的土壤酸化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土壤pH平均提高0.18;(2)菌株SSW-11发酵液灌根处理后42 d内,旺长期烟株根区酸化土壤pH显著提高(平均提高0.47);(3)菌株SSW-11发酵液可显著降低成熟期烟草青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达52.01%。荧光假单胞菌SSW-11对缓解植烟土壤酸化和防治烟草青枯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缓解烟草连作障碍,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万寿菊秸秆熏蒸对烟株根际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万寿菊秸秆(750~3000 kg/hm2)熏蒸可提高烟株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1500 kg/hm2用量时的效果最明显.1500 kg/hm2万寿菊秸秆熏蒸可提高烟苗移栽后50 d时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地膜覆盖及无地膜覆盖对单清(5%杀单?毒死蜱)缓控颗粒剂田间防治甘蔗害虫效果的影响。3个试验点结果显示,药后50天和80天,地膜覆盖条件下单清缓控颗粒剂对甘蔗螟虫防效分别平均高达91.13%和91.71%,较无地膜覆盖防效分别平均高出12.87%和16.15%;对甘蔗绵蚜、蓟马及金龟子的平均防效分别高达96.59%、98.92%和96.11%,较无地膜覆盖处理防效分别平均高出10.48%、11.06%和17.56%。地膜覆盖对单清缓控颗粒剂防治甘蔗害虫具有增效作用,建议在蔗区推广农药加地膜覆盖的栽培模式防治甘蔗害虫。  相似文献   

12.
对银灰膜、配色膜覆盖控制烟田杂草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配色膜控制烟田杂草效果达35.7%~48.7%,烟叶产量提高336kg/hm^2。银灰膜控制烟田杂草效果达22.1%~23.5%,烟叶产量提高153kg/hm^2。配色膜覆盖与普通膜覆盖烟叶产量、产值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配色膜覆盖与银灰膜覆盖相比,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产值差异达显著水平。银灰膜酸疼与普通膜覆盖相比,烟株产量、产值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甘蔗除草地膜全覆盖、普通地膜和不盖膜种植条件下防除杂草和海蔗22号苗期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甘蔗除草地膜全覆盖技术对杂草防除效果显著,特别是对牛筋草防效达到85%以上。普通地膜不利于防除杂草。地膜全覆盖技术能够增加海蔗22号分蘖,促进甘蔗苗期生长,除草地膜全覆盖技术促进效果更显著。在海蔗22号推广种植中,可结合使用除草地膜全覆盖技术,发挥海蔗22号苗期高产优势。  相似文献   

14.
强还原土壤灭菌(RSD)是一种环境友好型且能够有效缓解土壤连作障碍的技术.为了揭示RSD技术对植烟土壤品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连作障碍严重的植烟土壤中加入有机物料豆渣,淹水覆膜后进行RSD处理,并比较植烟前后RSD处理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同时评估RSD处理对烟草植株生长势和抗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5.
配色膜覆盖栽培对烟田杂草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开展了不同地膜覆盖栽培对烟田杂草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配色膜控草综合效果量佳,移栽后60d的控草效果达到83.5%,生育期较其它处理略早,农艺性状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明显,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产值量最高,同时对配色膜控草技术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推广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在豫南丘陵区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了蓝色地膜覆盖、无色普通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温度和烟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色地膜覆盖和无色普通地膜覆盖的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著(P>0.05)且均显著(P<0.05)高于不覆盖地膜;蓝色地膜覆盖和无色普通地膜覆盖的土壤温度较不覆盖均有显著提高;蓝色地膜覆盖的烟叶背面光强、蓝光比例、烟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单叶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无色普通地膜及不覆盖地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自主研制的集肥、膜、药于一体的多功能轻便型中耕培土机,设置3种不同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肥、膜、药于一体的多功能轻便型中耕培土机种植模式比人工种植模式以及畜力结合种植模式在出苗、分蘖、生长速方面均有促进作用,且应用机械化施肥、施药、盖膜、覆土高效种植能提高养分利用率,增加甘蔗产量,节约用工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甘蔗全田宽膜覆盖、窄膜覆盖及不盖膜3种不同处理对耕层土壤水分,以及甘蔗株高、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窄膜覆盖及不盖膜处理相比,甘蔗全田宽膜覆盖有利于在旱季维持较高的耕层土壤含水量,使甘蔗株高在9~10月份生长速度达1.95 cm/天,显著高于不盖膜和窄膜处理的1.54和1.57 cm/天,并最终导致收获时全田盖膜处理甘蔗株高达到365.7 cm,显著高于窄膜覆盖和不盖膜处理。蔗产量及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全田宽膜覆盖比不盖膜处理蔗产量提高了29.4t/hm~2,增幅达29.8%,增收11022元/hm~2,增幅达52.8%。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3年的调研,详细分析了广西东糖集团五洲蔗区甘蔗蔗糖分偏低的原因,即气候偏冷、降雨多、偏施氮肥、砍运安排不当等因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大力推广甘蔗尾茎做种和地膜覆盖,扩大冬植蔗种植面积,采用平衡施肥,同时加强砍运管理等,提高甘蔗蔗糖分。  相似文献   

20.
以云烟97为材料,2010-2011年在昭通鲁甸针对当地烤烟生产成熟后期温度偏低的现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即对照,按当地烟农习惯不揭膜)、不完全揭膜和完全揭膜3个不同地膜管理方式对植烟土壤水分、温度和烟叶产量、产值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烟叶成熟期间0-10 cm土层含水率总体以揭膜处理相对最低,较不揭膜处理平均降低了20.91 %,比不完全揭膜处理平均降低了4.22 %;而10-20 cm土层含水率在下部烟叶成熟期间以不揭膜处理较高,之后相反;总体而言以不完全揭膜处理土壤含水率波动性较小;(2)烟叶成熟期间土层温度皆以揭膜处理略低于其他处理,较不揭膜处理平均降低了2.34 ℃,比不完全揭膜处理平均降低了1.72 ℃;(3)两年间不同处理烟叶产量无显著差异;而烟叶产值总体也以不完全揭膜处理相对高于或明显高于其余处理;(4)烟碱含量两年皆以对照相对最高,且略高于优质烟叶标准范围;而烟叶含钾量和含氮量在不同处理间无较大差异;糖/碱比、氮/碱比综合而言以不完全揭膜处理协调性较好。对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在高海拔地区烤烟生产中可以考虑不完全揭膜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