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3.042为出发菌株,其孢子在无菌水中孵育4 h后,首先经两次紫外照射诱变,筛选获得产曲酸能力提高的突变株UV15。随后将UV15继续进行超声波和微波照射的复合诱变筛选,获得高产菌株M22,将其传代10次后,最终确定M22是一株生长性能和产酸能力均稳定的曲酸高产菌株。该菌株在接种量为104个/mL、30℃、摇床250 r/min、发酵时间6.5 d的条件下,产酸量由原来的11.55 g/L提高到34.28 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97%。  相似文献   

2.
通过诱变筛选高产酸力菌株;采用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对乳酸菌进行单因素诱变,确定紫外线照射剂量为150s,并得到一株产酸力为57.55OT的菌株,比原菌株产酸力提高了2.95%;NTG的诱变剂量是0.3mg/mL,处理时间为60min,得到产酸力为58.13OT的菌株,较出发菌株提高了6.61%。接着以紫外线和NTG对高产酸菌株进行了2轮复合诱变,最终得到产酸力达83.66°T的诱变株,较出发菌株产酸力提高了30.64%。  相似文献   

3.
N+注入L-精氨酸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对一株产L-精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LH425(产酸38g/L)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在离子注入剂量为1×1015N+cm2时,诱变效果比较好,经多次离子注入诱变,SG,M-cys,L-H-arg多抗性筛选,得到一株产酸明显提高的菌株N2610-35,产酸量达到44.6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7.4%,经过连续传代试验,遗传性状稳定,表明N2610-35是一株极具有工业化前景的高产菌.  相似文献   

4.
曲酸生产菌的60Co-γ射线诱变选育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高产曲酸菌株,采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对出发菌株米曲霉进行辐射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当60Co-γ射线辐射剂量为800Gy时,对出发菌株的诱变效果最好,使突变菌株C8-128的曲酸产量由出发菌株的15.68g/L增加到61.5g/L,产量提高292.2%,经遗传稳定性实验,得出其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产酸能力稳定.将筛选出的高产曲酸菌株C8-128通过菌落形态和摇瓶发酵培养特征与亲株进行比较,得出出发菌株经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后产生的一些特征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热带假丝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或亚硝酸诱变获得突变株。通过摇瓶分批发酵,对菌株诱变前后发酵产长链二元酸量进行了测定。筛选出能够发酵产酸的突变株12株,其中8株表现出正突变,菌株最高产酸量提高了9.16%。  相似文献   

6.
以热带假丝酵母菌(Candidatropicalis)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或亚硝酸诱变获得突变株.通过摇瓶分批发酵,对菌株诱变前后发酵产长链二元酸量进行了测定.筛选出能够发酵产酸的突变株12株,其中8株表现出正突变,菌株最高产酸量提高了9.16%.  相似文献   

7.
利用乳酸菌筛选的富集培养法,结合碳酸钙-溴甲酚紫平板,琥珀酸平板和乳酸平板以及摇瓶培养方法,从乳制品和蔬菜汁中筛选到一株以蔗糖为碳源产L-乳酸较高的乳酸菌.以此菌株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60Co诱变处理,进行L-乳酸高产菌的选育,得到一株产L-乳酸量高且遗传性能稳定的突变菌株,产酸量为52g/L,比出发菌株提高1.6倍,残糖量降低了40%.  相似文献   

8.
以一株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6为出发菌株,利用氯化锂、紫外线进行诱变,通过实验证明氯化锂诱变剂量在1.2%时致死率达到82.4%,紫外线在照射30 s时致死率达到81.8%.利用氯化锂诱变谷氨酸棒杆菌S6,所得菌株D3的L-组氨酸产量为243 mg/L,比出发菌株提高10.5%;以紫外线做诱变S6,所得高产菌株U1产量256 mg/L,比出发菌株提高8.5%;以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S6,所得菌株N1产量为251 mg/L,比出发菌株提高13.6%,结果显示,经紫外线与氯化锂复合诱变后的菌株N1产L-组氨酸的产量最高,比氯化锂诱变后的菌株产L-组氨酸量提高3.1%,比紫外线诱变后的菌株产L-组氨酸量提高5.1%.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一种高效、稳定的选育高产DHA裂殖壶菌菌株的方法,将出发菌株Schizochytrium sp.31进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复合诱变,并将复合诱变方法与2种单因子诱变方法进行诱变效率、诱变后高产株发酵特性及遗传稳定性比较。结果显示,该复合诱变正突变率达到32.2%,远高于2种单因子诱变方法;复合诱变选育得到高产DHA裂殖壶菌菌株,其DHA生产能力和DHA含量分别达到7.2g/L和43.2%,比出发菌株分别高35.6%和19.2%;经过5代培养,其发酵指标稳定,遗传稳定性优于单因子诱变获得的菌株。该复合诱变方法是选育高产DHA裂殖壶菌菌株的有效手段,也为其它产多不饱和脂肪酸菌株的选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生产菌株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w-56为出发菌株,经2次紫外线、2次60Co多重复合诱变处理,选育获得曲酸生产菌UR28,生产发酵周期由原来的130h缩短至65h,曲酸产量由原来的36g/L,提高到68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8.9%。实验证明采用复合诱变,能有效改变菌株对诱变因素的敏感性,提高突变率,逐步提高突变株的产酸水平。  相似文献   

11.
复合诱变选育γ-癸内酯生产菌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聪  宋焕禄  吕跃钢 《食品科学》2007,28(6):237-240
以紫外诱变和化学诱变相结合的复合诱变方法,对γ-癸内酯产生菌株Yarrowia lipolytica酵母进行诱变。经过一次紫外诱变后,γ-癸内酯产量为过去的2.5倍,但多次诱变后其产量并没有进一步提高,且稳定性不好。其后采用硫酸二乙酯进行化学诱变稳定其产量。最终γ-癸内酯产量为出发菌株的2.3倍。  相似文献   

12.
普鲁兰酶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从啤酒厂附近土壤中筛选得到的产偏碱性普鲁兰酶的细菌PUG12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处理,从大量的突变株中筛选得到一株产普鲁兰酶活力较高的菌株YBC42,酶活力达8.32U/mL,比原出发菌株提高了3.4倍.  相似文献   

13.
对诱变菌种ASP .oryzae .UE336采用理化诱变因子交替累计诱变处理 ,然后根据诱变目标从无定向突变株中筛选出 ,形态发生变异、总蛋白酶活力比出发菌提高 6 5 4 %、糖化酶 ,液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也不同程度提高、遗传性状稳定的优秀酱油生产菌株ASP .oryzae .Cj990。  相似文献   

14.
高产红曲色素的紫红红曲霉诱变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紫红红曲霉为出发菌株,通过物理(紫外线、超声波、微波)诱变和化学(氯化锂)诱变的方法来选育红曲色素高产菌株,实验过程中分别采用单一的诱变方法和复合诱变方法(2~4种诱变方法相结合)来处理出发菌株,选育出红曲色素高产菌株。试验结果表明,各种诱变方法对紫红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2种诱变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能力提高最为明显,如紫外和超声波复合诱变的方法产红曲色素的色价为922U/mL,比出发菌株产红曲色素的能力提高了约3倍。但随着各结合方法的增多,诱变菌株产色素能力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黑曲霉中葡萄糖氧化酶的产量。方法紫外诱变法选出产酶优势菌株,优化碳源、氮源、碳酸钙、发酵时间等条件。结果黑曲霉发酵液酶活达到6.5U/mL,比初始酶活提高5倍;单因素条件试验表明,最适碳源是蔗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和NaNO3,发酵周期为48h,培养温度是30℃,液体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6.0产酶效果最好。结论紫外诱变后,葡萄糖氧化酶的活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及其在烟草上的研究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空间诱变育种的方法、机理、特点及研究概况。生物样品经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和飞船搭载,在特殊空间环境的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及其他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了变异,使生物体发生突变。这种突变的频率高、突变谱广、变异幅度大、变异性状稳定快,使育种周期缩短。本文综述了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在我国粮食作物、蔬菜、花卉及水果等新品种选育中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利用空间诱变技术培育烟草新品种的可行性,展望了未来烟草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纳豆菌分离、鉴定及纳豆激酶高产菌株的正向选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从日本纳豆食品中分离到1株枯草芽孢杆菌纳豆亚种(Bacillus subtilis natto)Bs01-1菌株,根据纳豆芽孢杆菌产纳豆激酶与蛋白酶活性的正相关关系,采用紫外线直接照射涂菌蛋白平板进行诱变育种的,成功地筛选到2株突变株MBS04-6和MBS04-9,其溶纤活性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7%和69%,达到4 179 IU/mL和3788 IU/mL。该法筛选菌株的正向突变率达到10%。  相似文献   

18.
从白酒大曲中筛选出酸性蛋白酶产量高的菌株S-01和S-02,测定其酸性蛋白酶活力为1OU/g左右。通过紫外诱变、亚硝基胍诱变及温度驯化,进一步得到1株耐高温菌株GS-06,其产酶量达到29.2U/g左右。  相似文献   

19.
高产纤维素酶生产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纤维素酶在生物量转化及多种工业加工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纤维素酶活性不高大大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当务之急。从菌种选育、基因改造、生产工艺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