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建立水平螺旋地埋管与回填材料以及土壤的三维换热数学模型,对水平螺旋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研究。对影响水平螺旋地埋管与土壤之间换热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水的流速、进口水温、螺旋环径、相邻环中心间距、回填材料等。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对换热性能(单位管长换热量和单位土壤长度换热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制冷》2019,(3)
为确定土壤源热泵中垂直单U型埋管方式下渗流对地埋管运行时周边土壤的温度波动及不同渗流速度对其换热的影响,采用整体求解法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参照大连某工程项目建立了地埋管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通过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其模型可靠性。对冬季有无渗流工况下运行的地埋管换热器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有渗流时地埋管换热产生的冷量不易集中在埋管侧,可解决土壤冷堆积问题并提高了埋管换热器换热效率的结论。冬季单位井深换热量增加33.4%,换热效率提高32.5%,有效减少系统初投资。  相似文献   

3.
通过热响应测试,对四川青川地区某工程场地地质和地埋管换热情况进行了勘察及测试分析。地勘结果表明地下渗流对地下换热有明显影响,获得各测试工况动态负荷下的地下动态换热性能。从测试数据可以分析得到,冬季状态下进行夏季的热响应测试会影响地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并提出了出水管保温等处理措施。根据工况和运行数据分析,提出了合理认识单位井深换热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年热平衡的混合式地源热泵运行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混合式地源热泵在工程应用中的意义。指出合理的混合式地源热泵冷却塔与地埋管的连接方式,在综合考虑地源热泵地埋管全年吸热排热平衡与地源热泵系统效率的基础上得出混合式地源热泵的合理控制方式和控制参数。指出地埋管单位井深换热量无明确的意义,提出地埋管单位井、地埋管内换热介质与土壤原始温度单位温差换热量的意义,并在本实验中给出地源热泵机组制冷效率与地埋管出口水温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单U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渗耦合传热模型模拟分析了夏季工况下地下水流动对地埋管换热器的影响,发现有渗流土壤中随着地下水流速的增加,地埋管换热器单位井深换热量升高,出口水温降低,并且地埋管区域换热达到稳定的时间会缩短,而且使换热器换热达到稳定时能够保持较高的换热量和较低的出口水温。  相似文献   

6.
不同方式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不同方式地下埋管换热器建立实验系统,并分别对砂石回填的单U型和双U型井埋管进行夏季排热和冬季取热实验.整理分析了冬、夏季节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以单位管长换热量为评价指标对不同埋管方式的换热性能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排热工况和取热工况下,单U型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高于双U型.同时对埋管换热器的流量和进口水温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量的增大,排热工况与取热工况下,单位管长换热量均增加;随着进口水温的升高,单位管长排热量增大,而单位管长取热量减小.  相似文献   

7.
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对地源热泵系统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传热理论分析及CFD模拟,能够快速精确地分析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提高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的准确性。本文建立了地埋管换热器的有限长线热源模型,分析了单个地埋管换热器的温度变化情况及单位长度换热量;通过CFD模拟分析了四个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组合的传热特性,得到换热器及土壤的温度场分布,并研究了土壤的温度恢复特性。  相似文献   

8.
土壤源热泵地埋管阻力大小不仅直接决定着管内流体的流动速度,而且对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有必要研究地埋管回路的综合阻力特性。研究表明,地埋管回路的阻力特性在土壤源热泵正常的运行温度下差别很小,而地埋管形式、管长及管内流体雷诺数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土壤源热泵系统因为其高效、环保、节能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分析U形地埋管不同倾斜角及不同圆环直径时周围土壤的温度分布情况,得出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建立U形地埋管的二维和三维的数值传热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其非稳态的流固耦合换热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放射状地埋管在冬季储热工况下,与水平面呈75°角、圆环直径为4 m的放射状地埋管换热量最大,热积聚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10.
廖露  茅靳丰  陈尚沅  侯普民  刘立瑶 《制冷学报》2018,39(2):99-104+112
为探讨防护工程垂直U形地埋管的换热性能,利用某地下工程地源热泵实验台,对比分析了两种工况进出口水和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4 h连续运行时,埋管单位孔深换热量逐渐降低;间歇12 h运行时,钻孔初始时局部单位孔深换热量与连续运行时相差较大,而总时间内钻孔平均单位孔深换热量要大于连续运行。建议防护工程在应对突袭时采用连续运行模式,并将热稳定时间和该时间内的单位孔深换热量作为工程地埋管系统应突处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之一,但工程长期使用时应采用间歇运行模式。该工程本次实验测得的热稳定时间为14 h,14 h内换热量为1 310.4 k J/m。  相似文献   

11.
李若兰  丁杰  霍正齐 《制冷》2013,(3):76-81
本文介绍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节能元件-换热管的强化传热技术,指出传热技术发展新途径。简述典型强化换热管的构造、性能,分析换热管强化传热机理。  相似文献   

12.
隔热室体传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非稳态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青  王珂 《计量学报》1997,18(1):38-41
本文依据传热的基本原理,建立分析隔温室体传热系数的热系数的非稳态(长温、降温)理论,利用数学处理,提出了准确实用的试验测量方法,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土壤源热泵系统热平衡失调现象,提供系统类型和系统实际使用情况下冷热平衡的分析方法,验证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确保土壤源热泵系统常年稳定、高效地运行。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有效度-传热单元数(ε-NTU)法,建立了中温热管换热器的离散型数学模型。研究了中温热管换热器冷侧和热侧的传热特性。建立了单根热管的传热模型来修正计算热管热阻时所产生的温度误差,分析了单根热管的传热过程对整个换热器换热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安全衔接热管不同温度区域内的每排热管和强化中温热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以及中温热管换热器的进一步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木质热处理库热分布测试的必要性及测试方法和测试设备。通过对库内温度做热分布测试来作为木心温度安放位置的依据;将传感器经航空插与电缆线相连接来克服传感器引线不够长带来的问题;采用无线测温装置来实现实时温度传送与数据记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热泵空调系统在冬季低温工况下制热能力衰减问题,通过换热器设计优化,研发出基于喷射补气的余热回收型热泵空调系统,并进行了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准二级压缩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制热性能.在环境温度为-20℃,车内温度为20℃,余热量为1.8 kW的制热工况下,相比于无余热回收工况,系统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空调排风的空气源热泵的节能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空调系统的排风热和空气源热泵的性能参数,并比较了空气源热泵在以空调系统排风和室外空气为低温热源时的性能参数,得出了在以空调系统排风为低温热源时能较大的改善空气源热泵的性能参数.最后分析了以空调系统排风为低温热源时空气源热泵的节能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方法是便于计算机模拟复杂结构换热器特性的有效方法。减少轴向导热量是提高换热器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以填料间壁式换热器的热网络模型为基础 ̄[1],定量地分析了轴向导热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轴向导热对换热器性能影响最为严重的部位;为设计和制造高效率的填料间壁式换热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Zuev  P. I. 《Measurement Techniques》2003,46(2):198-204
Commercial heat energy metering is considered, particularly the details of Russian water-based heat supply systems, with emphasis on minimizing the metering costs.  相似文献   

20.
在福州地区以天然能源为热泵冷热源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夏热冬暖地区城市-福州的气候、水文条件为基础,结合一住宅全年空调负荷的DOE-2.1模拟结果,分析在福州采用天然能源作为热泵的冷热源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1)全年绝大部分时间内适合利用空气作为冷、热源;(2)闽江、内河周边的用户适合采用水源热泵;(3)温泉聚集地区不适合采用地下水和岩土作为冷源;(4)夏季适合联合使用岩土和辅助散热装置作冷源,冬季只使用岩土作热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