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水稻幼穗外植体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进行盐胁迫筛选后,经对连续继代3~4次的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在一定盐浓度下,水稻愈伤组织会产生积极的防御反应,通过积累脯氨酸、增强酶活性和表达新的同工酶来适应盐胁迫环境。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为水稻抗盐愈伤组织筛选提供了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花粉白、绿苗同工酶的分析表明,花粉白苗的过氧化物酶的酶谱上,有一条相对迁移率为0.34~0.36的“特征带”。而花粉绿苗的酯酶的酶谱上,有一条与β—萘酯起作用的“特征带”。花粉愈伤组织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分析表明,愈伤组织苗色的分化方向似乎在愈伤组织阶段或在此之前便决定了的,再分化的培养条件对苗色的分化不再起作用。花粉白苗叶绿素吸收光谱分析表明,小麦白苗仍会有少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这就排除了白苗的产生是由于愈伤组织细胞的旺盛分裂及生理上障碍致使细胞质体缺失所致。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毒素对水稻愈伤组织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降低愈伤组织的成活率。猪瘟病菌毒素对水稻愈伤组织的毒害作用,可通过超微结构观察到,随毒素处理时间的延长,受害程度趋于严重。可引起水稻愈伤组织细胞质壁分离、线粒体双层膜与嵴模糊、线粒体空泡化、质膜断裂等受害情况。不同抗性品种表现出不同的受害程度,感病品种较抗病品种对稻瘟菌毒素敏感,细胞结构受破坏较重。  相似文献   

4.
以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的不同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和再分化培养,结果发现在MS培养基上,幼叶的出愈率最高,达783%,在B5培养基上,幼基的出愈率最高,达760%。诱导愈伤组织最适2,4-D浓度为2-3mg·L-1。经抗氧化剂处理,愈伤组织在改良MS培养基上经多次继代培养,褐化现象减轻或消失,生长速率最高可达0090g·kg-1·d-1(鲜重)。在分化培养基上,由愈伤组织诱导出绿芽点。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5个春麦品种的幼穗为外植体,接种在MS为基本培养基不同浓度的激素的诱导培养基上,结果发现,铁春2号是最好的基因型,诱导率、分化率最高,不同品种间诱导率存在极显著差异,6-BA不利于愈伤组织诱导,最佳生长素配比是20mgL-12,4-D+05mgL-1NAA。在分化培养中,最好的激素配比为02mgL-1NAA+01mgL-1Kt。经长期继代的愈伤组织5℃低温处理10d,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率。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自交系18红和18白为材料,取其幼胚、茎尖、成熟胚和下胚轴为外植体,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述4种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但仅从幼胚和茎尖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后获得了再生植株,而成熟胚和下胚轴不能获得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7.
稻瘟病菌毒素对不稻愈伤组织的防御酶系(PAL、SOD、PO)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毒素处理后,不同抗性品种的PAL酶活性增加,均在4h达到最大值;抗病品种SOD酶活性8h达高峰,而感病品种SOD酶活性4h达高峰,之后均下降低于对照水平;抗病品种PO酶活性上升,8h达高峰,而感病品种PO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8.
以杂交育种中广泛使用的优良玉米自交系340,4112为材料,用带有质粒pGBIL04(actin.Bt.35S.bar)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转化其幼胚及其初始愈伤组织,经PPT抗性筛选后分化再生植株,PCR分子检测初步证明Bt基因已整合到再生植株基因组中,转化率为1.68%-4.44%。本实验利用转化受体的抗性筛选频率对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比较适宜的感染液浓度为OD600=0.5;预培养有利于幼胚转化,预培养时间以刚刚诱导出新鲜稳定的初始愈伤为宜。适当降低共培养温度到22℃可以提高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的筛选频率和PCR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草莓品系M14的叶片分别在培养基CK(MS+B5)、培养基A(组成为MS+B5+TDZ1.0mg.L-1+IAA1.0mg.L-1)、培养基B(组成为MS+B5+TDZ2.5mg.L-1+IAA0.1mg.L-1)中培养,对细胞的脱分化、愈伤组织的形成、叶状体的产生及再生芽分化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激素可诱导叶表皮细胞、叶肉细胞及维管束周围的其他薄壁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就是由后两类细胞脱分化形成分裂中心,进一步发育而成的;叶状体可由表皮细胞脱分化后直接分裂形成,不经愈伤组织阶段,但更普遍的是在愈伤组织表层产生;再生芽发生于叶状体上。  相似文献   

10.
用18种化合物对HT-毒素进行钝化反应试验,结果表明:代森锰锌、Na2MoO4,NaNO,ZnSO4,KMnO4,KI及4种糖可钝化毒素,使其对玉米的毒性降低;而CuSO4,NaCl,KCI2O5,H2O2可使毒素毒性增强。毒素处理玉米叶片后细胞膜透性、细胞的Vc氧化酶,CAT,PAL,PPO活性都发生了一定的规律性变化,而毒素中加入H2O2和代森锰锌可抑制或加强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葡萄白腐病毒素研究,明确了该菌经培养后可产生毒素物质,粗提纯后,该毒素在278nm处有吸收高峰,初步推测该毒素可能是一种蛋白质;将毒素用针刺法接种叶片,可产生和病原菌相似的症状,说明毒素是白腐病致病的一个重要因子;经超微结构观察表明,毒素可使寄主组织的细胞壁变薄或消失,叶绿体膜或线粒体膜破裂,内部组织崩解、细胞内原生质流失或凝集,各种细胞器分辨不清。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对瓜类枯萎病菌进行了产毒培养基的筛选,测定不同枯萎病菌菌株产毒能力,以及12种化合物对甜瓜枯萎病菌毒素的钝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改良的理查培养液最适于枯萎病菌的生长,其粗毒素对幼苗的致萎作用最强,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呈规律性变化;不同枯萎病菌菌株粗毒素对甜瓜幼苗的致萎作用差异显著;KMnO4、ZnSO4、VB6、VB1、CuSO4、CaSO4和MnSO4等均可不同程度地钝化甜瓜枯萎病菌毒素使其毒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陀螺仪角速度的检测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陀螺仪测量自动导航小车的角速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其角速度的采集作出了说明。针对陀螺仪采集自动导航小车瞬时角速度值时噪声信号往往淹没真实的角速度,对提取自动导航小车的真实角速度提出了几种方案,并通过实验证明其可行性。对小车角速度为45°/s时做了2种滤波,实验证明:2种算法有效地滤去噪声信号,大大降低了淹没角速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RFID中间件数据处理与过滤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蒋邵岗  谭杰 《计算机应用》2008,28(10):2613-2615
作为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测试平台的数据采集单元,RFID数据采集中间主要负责测试数据的采集和初步的数据处理与过滤。首先介绍了它的系统架构,然后重点介绍了它的数据处理与过滤模块,对逻辑映射引擎进行了分析,并且详细介绍了三种类型的RFID数据过滤器:去重过滤器、事件过滤器和标签码过滤器。  相似文献   

15.
基于GPS实时数据的在线过滤与补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GPS数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使之为实现实时交通流量预测与交通诱导服务,首先基于GPS历史数据,以变异系数极小化为优化目标进行GPS数据过滤模型的优选,并对实时数据缺损提出两种补遗算法;然后给出基于动态GPS实时数据的在线数据过滤与补遗一体化算法;最后结合2008年杭州市GPS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基于简单算术平均的滤波模型即为GPS数据过滤的最佳模型;基于时间序列缺失数据的快速补遗算法能够很好地满足实时预报要求,实现快速补遗。  相似文献   

16.
一个基于Naive Bayesian垃圾邮件过滤器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垃圾邮件成为互联网的公害之一。现有的反垃圾邮件技术中,基于统计方法的Naive Bayesian分类算法在垃圾邮件过滤中有很好的效果。文中简单介绍了Naive Bayesian分类算法,提出了一种旨在提高垃圾邮件过滤精确率的改进方案,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网络中广泛使用的电子邮件正成为一种快捷而经济的通信手段。然而,各种垃圾邮件、邮件炸弹及邮件病毒的出现给用户收发邮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本文由浅入深地介绍了数据挖掘在邮件检测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检测模型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数据挖掘在邮件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网络中广泛使用的电子邮件正成为一种快捷而经济的通信手段。然而,各种垃圾邮件、邮件炸弹及邮件病毒的出现给用户收发邮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本文由浅入深地介绍了数据挖掘在邮件检测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检测模型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再谈试卷自动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适用于各类课程的试卷自动生成系统的设计,主要介绍试题指标的确定、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以及系统开发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还着重介绍了过滤题库与随机选题结合的组卷算基.  相似文献   

20.
在构造了一种新型的“类发夹”式探针的基础上,给出了图的顶点着色问题的一种DNA算法。利用顶点的适当编码,该算法直接生成可满足解空间,无须在全体解空间中进行各种过滤过程,使用常规的生物操作完成可满足解空间的产生及最终解的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