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痉挛型脑瘫屈膝畸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炜  许世刚  曹旭  张鹏  徐林 《中国骨伤》2008,21(12):922-924
目的:探讨应用软组织矫形加用Ilizarov外固定架矫治痉挛型脑瘫屈膝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依据Ilizarov张力一应力法则及其应用技术,按个体化要求,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在外固定架屈侧设置2个铰链关节便于撑开,伸侧设置1个铰链关节便于加压。术后3~5d,待患者腿部疼痛、麻木感减轻后开始屈侧撑开,伸侧加压,每日屈侧延长2mm左右。定期检查克氏针的张力,以免固定松动。每2周摄X线片复查,根据目测观察膝关节矫正角度及X线表现及时修正延长、矫形方案。患者3-6周后膝关节角度就可完全矫正,在过伸10°置维持3周,即可拆除Ilizarov外固定架,活动膝关节,然后佩戴下肢伸直位支具行走2-3个月。2例因术前合并股骨下段前弓畸形,Ⅱ期实施股骨髁上截骨术矫正。结果:21例36个膝关节,术前屈膝畸形平均(80.61±25.51)°,矫正后屈曲角度平均(8.91±2.39)°。21例,36个关节平均随访5个月,其中32个关节维持牵伸术后的效果,4个关节屈膝畸形部分复发,平均(9.32±7.33)°。结论:正确使用Ilizarov技术矫治痉挛型脑瘫屈膝畸形,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期Ilizarov技术肌腱转移治疗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8年6月本院一期行跟腱延长联合Ilizarov技术矫正足下垂内翻畸形、二期行胫后肌外移术维持软组织肌力平衡治疗的24例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平均(2.6±0.8)年。术后8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踝背伸-跖屈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AOFAS踝-后足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8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踝关节退变分级Morrey-Wiedeman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分期Ilizarov技术肌腱转移矫正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在矫治膝关节畸形中,矫形支具与Ilizarov外固定器结合方法、优点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 2012年12月本科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矫形支具治疗膝关节畸形患者36例36膝,其中男23例,女13例,左20例,右16例;年龄6~56岁,平均28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膝反屈畸形17例,术中行腘绳肌紧缩后临时用组合式外固定器固定于屈膝20°位,术后2周拆除股骨外固定做大腿支具并用螺纹牵伸杆跨膝关节继续固定;小腿延长致膝关节屈曲畸形10例,直接做大腿支具跨膝关节固定,后侧用螺纹牵伸杆连接,可逐渐矫正屈膝畸形;膝内翻畸形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8例,行胫骨截骨矫形,同期行外侧副韧带重建并用组合式外固定器固定膝关节,术后2周拆除股骨外固定改为大腿支具并用螺纹牵伸杆跨膝关节继续固定;血管瘤致屈膝畸形1例,采用股骨外固定器结合小腿支具牵拉矫正屈膝畸形.[结果] 36例患者中,32例获得8~60个月随访,平均19个月,所有膝关节畸形均获满意矫正,下肢负重力线恢复满意,截骨端愈合时间60 ~ 150 d,平均120 d;外固定针道感染5例,经局部换药处理好转;采用HS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18膝,良10膝,可4膝,优良率为87.5%.[结论]遵循Ilizarov技术原理,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联合矫形支具的方法治疗合并有软组织因素的复杂膝关节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矫形结果及良好的膝关节功能;具有创伤小、固定灵活、制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Ilizarov技术矫治重度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Ilizarov技术矫治重度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依据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及其应用技术,按个体化要求,设计、安装膝关节牵伸矫正器,术中穿针固定牵伸器时,两侧的关节铰链应与膝关节的旋转中心一致。术后牵伸前先牵开关节间隙5~10mm,再逐渐牵拉矫正屈膝畸形。牵伸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一般不大于关节水平1mm/d。牵伸过程中应定期实施X线检查,以防止膝关节脱位和关节软骨受压。牵伸矫正的最终要求,若是单纯的软组织型屈膝孪缩,需将膝关节过度牵伸5°~10°,若合并股骨下段前弓畸形,屈膝矫正的程度应减除骨性畸形的角度。然后患肢维持牵伸位持重行走2~4周,再拆除牵伸器,配合CPM机活动膝关节,站立行走时配戴支具维持膝关节矫正位不少于3个月。8例患者因术前合并股骨下段前弓畸形,Ⅱ期实施股骨髁上截骨术矫正。[结果]49例52个膝关节,术前屈膝畸形平均58.50°±21.28°;矫正后屈曲角度平均4.12°±4.61°。38例,40个关节平均随访6.8个月,其中28个关节维持牵伸术后的效果,12个关节屈膝畸形部分复发,平均9.30°±8.24°。[结论]正确使用Ilizarov技术矫治重度的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血管瘤继发屈膝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2014年5月,共收治血管瘤致屈膝畸形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12~27岁,平均22岁,合并马蹄足畸形4例。左下肢5例,右下肢9例,病史1~7年。屈膝畸形20°~55°,平均37.4°;被动伸膝后VAS疼痛评分4~10分,平均7.8分。所有患者均单纯实施Ilizarov膝关节外固定牵伸术;伴有跟腱挛缩马蹄足畸形者,同时行经皮跟腱松解术后安装Ilizarov足踝牵伸器。术后5~7 d开始牵拉矫正屈膝及踝足畸形,牵伸治疗期间,可以扶双拐下地术肢轻负重行走。[结果]1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7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屈膝均矫正,膝关节伸直达0°~5°,平均2.2°,合并马蹄足同期矫正,恢复下肢负重力线。被动伸膝后VAS疼痛评分0~5分,平均3.4分。牵拉矫形时间12~37 d,平均17 d;治疗期间未出现持续的针孔及牵拉区域出血,5例牵伸区域针孔周围渗血经针道周围无菌纱布加压、口服云南白药及减慢牵伸速度渗血停止。[结论]采用Ilizarov技术缓慢牵拉矫正下肢血管瘤所致的屈膝畸形,无需开放手术切除畸形血管,避免了开放手术引起的出血风险,能够满意一期矫正屈膝畸形及合并的足踝畸形,恢复下肢负重力线和关节活动度的同时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活动性疼痛,是治疗血管瘤致屈膝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Ilizarov技术治疗青少年Blount病胫骨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青少年Blount病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1月—2019年1月手术治疗的7例Blount病肢体畸形青少年患者。胫骨近端截骨后,均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逐步矫正胫骨内翻畸形。总结7例患者的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 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带架时间为8~16周,平均(12.52±2.65)周。仅2例术后早期出现针道感染,经简单清创换药后好转。随访时间(15.43±1.15)个月,7例患者畸形均无复发,平均截骨愈合时间(22.67±5.18)周。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HSS评分显著增加(P0.05),膝伸屈ROM无显著变化(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MAD和TFA显著减少(P0.05), mMPTA显著增加(P0.05),PTS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对青少年Blount病的胫骨内翻畸形进行渐近式矫治,能够建立正常的下肢力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Ilizarov技术矫正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作者在2000年3月~2005年3月间,使用Ilizarov技术矫正9例11足重度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将连接于胫骨、跟骨、跖骨的外固定环互相连接、组合成复杂的三维外固定架,通过逐渐调整外固定架矫正畸形,从而使患足达到或接近正常足的外形和功能。[结果]按Garceau标准评定疗效,优6足,良4足,差1足。[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三维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效果确实,尤其适用于大年龄儿童之僵硬、复发或难治性马蹄内翻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izarov环形支架在髌韧带修复失败后的临床应用。[方法]2013~2016年期间收治髌韧带修复术后再次断裂患者7例,男4例,女3例,年龄28~63岁,平均43岁,运用自体腘绳肌腱移植联合Ilizarov环形支架修复髌韧带。[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均未出现髌韧带再断裂的情况,且膝关节活动及伸膝力量均达到满意效果。[结论]髌韧带修复失败后运用自体腘绳肌腱移植联合Ilizarov环形支架,不仅减少了再次断裂的可能,同时有效的防止重建后的髌腱粘连、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Ilizarov外固定架非对称性延长术一期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合并股骨短缩的疗效,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童骨科2006年1月~2015年4月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对12例膝外翻畸形并肢体短缩患者行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术治疗的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13~21岁,平均16.5岁,均为单侧。术前患侧肢体短缩6~11 cm,平均8.40 cm;股胫角155°~135°,平均142°;踝间距15~43cm,平均28.20 cm。通过Paley法确定膝外翻矫形截骨平面(远端),根据截骨处骨质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股骨近段截骨来延长股骨。本组病例均行单一股骨远端截骨Ilizarov外固定架非对称性延长术。[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4个月,延长范围6~10 cm,平均7.90 cm。愈合后股胫角161°~169°,平均166°,患肢术后短缩-0.80~1.20 cm,平均0.30 cm,膝外翻及股骨短缩纠正满意,行走无疼痛,无骨不连及腓总神经损伤发生,术后有10例患儿出现膝关节伸屈受限,伸(0°)~屈(15°~90°),经过理疗锻炼后明显好转,达到伸(0°)~屈(60°~105°)。[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非对称性延长术一期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合并股骨短缩具有截骨愈合好、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后下肢短缩伴马蹄内翻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4月徐州仁慈医院骨科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创伤后下肢短缩伴马蹄内翻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Ilizarov外固定穿针原则于患肢安装环形外固定架。术后3 d,以2 mm/d的速度调节足内、外侧螺纹杆, 逐渐矫正马蹄内翻足;术后7 d, 以1 mm/d的速度行小腿延长;马蹄内翻足矫正, 继续佩戴外固定架维持4~6周, 然后拆除足部固定架, 配置足部支具固定6~8周;下肢长度恢复、延长处矿化良好后拆除小腿固定架。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记录的双下肢长度、距跟角度、踝关节跖屈和背伸角度、踝关节活动度进行对比;末次随访时用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ICFSG)评分系统对患足进行评分和评级, 分为优、良、中、差4级。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各测量指标数据及ICFSG评分以±s表示, 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31例患者, 其中男17例, 女14例;年龄15~18岁, 平均16.5岁;右侧16例, 左侧15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运用Ilizarov技术配合关节成形术治疗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性骨破坏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7年12月对12例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骨破坏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清除跖趾关节周围痛风石后,修整已被破坏的跖趾关节骨端,克氏针临时固定第1跖趾关节,安装第1跖骨Ilizarov支架,第一跖骨基底部骨膜下截骨。术后通过外固定器逐渐延长第1跖骨,以纠正短缩,定期复查X线片,待骨延长完成并达至骨性愈合时拆除外固定架。评估患足跖骨延长、畸形矫正、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48个月,所有病例第一跖骨骨延长和骨矿化均满意,平均延长(11.72±2.60) mm,骨延长指数为25 d/cm,第一跖列骨破坏缺损、短缩得到恢复,关节畸形矫正满意。AOFAS评分由术前(45.58±1.61)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83.33±8.71)分,临床结果评定为优5例,良4例,可3例。[结论]利用Ilizarov技术配合跖趾关节成形术治疗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性骨破坏,新生骨生长良好,使破坏并短缩的第一跖列长度得到恢复,可有效地矫正畸形,改善症状,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青少年Ⅲ度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研究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矫形手术治疗12例多种原因引起的青少年Ⅲ度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17足)。术后佩戴外固定架。结果 12例均获随访,时间12~49个月。佩戴外固定架时间8~12周。畸形矫正均满意,截骨处均骨性愈合,足负重行走功能良好。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ICFSG)评分系统:优10足,良6足,可1足。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的矫形手术,遵循个体化和局限化的原则,能够矫正传统矫形手术难以治疗的Ⅲ度马蹄内翻足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618-1620
[目的]总结Ilizarov骨延长术治疗尺桡骨短缩并腕关节畸形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方法的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2011年5月~2016年7月,对12例尺桡骨短缩并腕关节畸形患者,应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固定结合尺骨或桡骨截骨,矫正弯曲畸形及关节脱位,同期行延长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尺桡骨弯曲、短缩及腕关节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后随访6~52个月,延长4~6.10 cm,平均5 cm。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截骨部位愈合良好,腕关节屈曲、背伸活动良好,旋转功能改善,手指活动良好,无不良并发症。[结论]Ilizarov骨延长术治疗尺桡骨短缩并腕关节畸形能够改善外观及功能,损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82例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型脑瘫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采用SPR手术治疗82例脑瘫患者,其中男53例,女29例;年龄3~19岁,平均8岁。根据术前判断下肢痉挛的范围并参考痉挛所造成的下肢主要畸形,施行SPR手术。[结果]通过6~60个月的随访观察,所有病例肌张力均较术前下降Ⅰ~Ⅲ级,下肢痉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有效地解除肢体痉挛,改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3D打印辅助截骨矫正陈旧性膝周围骨折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5年9月—2018年9月本科收治陈旧性膝周围骨折畸形患者16例,依据术前3D打印膝部骨关节模型,制定个体化的截骨计划。术中按计划截骨,矫正恢复下肢力线,恢复关节面平整和关节稳定,并用内固定或外固定截骨断端。骨延长或骨搬移矫正下肢不等长或骨缺损,软组织松解术矫正关节挛缩。[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19±3.24)个月。KSS评分由术前(29.63±6.50)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62.19±6.93)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由术前(9.38±4.63)°,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63.44±10.03)°;双侧肢体长度差由术前的(3.81±1.64) cm,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1.38±1.03) cm。[结论] 3D打印辅助截骨成功矫正陈旧性膝周围骨折畸形,术前规划精准,提高了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术治疗青少年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9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29例(33足)青少年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20足),女12例(13足);年龄13~28岁,平均17.6岁。依据Diméglio分级:Ⅱ级19足,Ⅲ级14足。给予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术,同时用Ilizarov技术纠正内翻畸形;术后5~7 d开始调节外固定架至达满意足踝形态为止,拆除外固定架后佩戴矫形支具,并逐渐减少佩戴时间至完全弃用。结果 29例(33足)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8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后均恢复跖行足,无钉道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发生。1足于拆除外固定架后6个月畸形轻度复发,经对症处理后,患者步态恢复正常。其余32足随访期内均无畸形复发。末次随访时,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评分为(5.21±3.91)分,与术前(36.73±4.8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27,P=0.000);获优27足、良3足、中3足,优良率达90.91%。患者自评疗效27足非常满意,6足满意。结论 Ilizarov技术治疗马蹄内翻足疗效确切,同时根据症状体征结合适当软组织手术可有效治疗青少年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畸形。  相似文献   

17.
Ilizarov外固定器矫正膝关节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Ilizarov外固定器矫正膝关节畸形的临床特点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0年4月,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矫正膝关节畸形的21例(22膝)患者资料,男12例,女9例;年龄8~38岁,平均20.3岁。致畸原因:儿麻后遗症4例,烧伤后遗畸形2例,骨髓炎后遗畸形2例,创伤后遗畸形9例,Blount病2例,多发性骨软骨瘤病2例。其中软组织屈曲挛缩5例,采用跨关节铰链Ilizarov支架组合,后侧逐步牵伸矫正;单纯骨性成角畸形8例(9膝)、骨性成角畸形伴骨短缩7例,采用4柱铰链支架组合,先矫正成角畸形,再牵伸延长矫正骨短缩;骨与软组织复合畸形1例,采用以上两种支架的叠加组合。结果 21例患者佩戴Ilizarov支架的时间为12~36周,平均22.3周;拆除支架时膝关节畸形均获满意矫正,其中16例(17膝)截骨或骨延长者均获得坚实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6~86个月随访,平均32.1个月。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102.14°±49.36°改善为随访时126.90°±24.31°。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评定患膝功能,术前为(50.24±23.64)分,随访时为(85.71±10.52)分。所有患者随访时均可不扶拐徒手行走,且均可独立生活。2例患膝关节活动度< 90°,不能下蹲。结论 Ilizarov外固定器矫正膝关节畸形疗效确切,具有手术创伤小,可随时灵活调整的优点,但也存在与长时间带架相关的缺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术治疗青少年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9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29例(33足)青少年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20足),女12例(13足);年龄13~28岁,平均17.6岁。依据Diméglio分级:Ⅱ级19足,Ⅲ级14足。给予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术,同时用Ilizarov技术纠正内翻畸形;术后5~7 d开始调节外固定架至达满意足踝形态为止,拆除外固定架后佩戴矫形支具,并逐渐减少佩戴时间至完全弃用。结果 29例(33足)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8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后均恢复跖行足,无钉道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发生。1足于拆除外固定架后6个月畸形轻度复发,经对症处理后,患者步态恢复正常。其余32足随访期内均无畸形复发。末次随访时,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评分为(5.21±3.91)分,与术前(36.73±4.8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27,P=0.000);获优27足、良3足、中3足,优良率达90.91%。患者自评疗效27足非常满意,6足满意。结论 Ilizarov技术治疗马蹄内翻足疗效确切,同时根据症状体征结合适当软组织手术可有效治疗青少年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畸形。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1989.7~1994.7采用绳肌远端延长术治疗的132例膝关节痉挛性屈曲畸形患者,进行了随访分析,畸形复发率18%。复发与随访时间呈正相关。统计学处理表明:年龄的大小、痉挛的轻重可影响复发率;术前行走能力,膝屈曲度数及延长方式与复发率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用膝关节牵伸技术治疗先天性胫骨缺如伴重度屈膝畸形的效果。[方法]1例先天性右胫骨完全缺如,股骨下端呈叉状,腓骨头与股骨下端形成不稳定的膝关节,伴屈膝畸形95°,于1岁半实施股骨下端修整术,5岁和8岁时分两期安装Ilizarov膝关节牵伸器,牵拉矫正屈膝畸形达到伸膝0°位,使腓骨头与股骨下端成膝关节,拆牵伸器后装配能稳定膝关节的下肢补高矫形器行走。[结果]首次膝关节牵伸术后5a3个月随访,膝关节屈曲畸形完全矫正,腓骨已出现胫骨化的趋势,腓骨头与股骨下端组成的膝关节已稳定在0°位,患肢配戴补高矫形器能徒手行走。[结论]膝关节牵伸技术,可有效的矫正先天性胫骨缺如伴发的屈膝畸形,安装带膝关节铰链的牵伸器,可将腓骨头与股骨下端控制于中立位,在长期生理性行走应力的刺激下,腓骨发生了胫骨样的变化,可发育成具有类似膝关节形态的结构,整个患肢由于正常的行走使用而得到良好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