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研究双胎妊娠孕妇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与妊娠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双胎妊娠孕妇118例,分为双胎有并发症组(95例)和双胎无并发症组(23例),另选择同期正常单胎妊娠孕妇(90例)为对照(正常单胎妊娠组)。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检测并比较3组孕妇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周围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周围血管阻力(SVR)。结果:双胎无并发症组与正常单胎妊娠组比较,HR、CI、CO轻度增高,MAP、SVRI、SVR轻度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有并发症组与另两组比较,CI、CO明显降低(P<0.05),MAP、SVRI、SVR明显升高(P<0.05)。结论:双胎妊娠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与孕妇心排出量降低、外周阻力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研究重度子痫前期(PE)、重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及这两种合并症并存的妊娠妇女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产检及住院的妊娠妇女176例,孕30~35周,根据病情分为重度ICP组(n=32)、重度PE组(n=81)、重度PE合并ICP组(n=25)和正常对照组(n=38)。对各组妊娠妇女进行血流动力学、心脏彩色超声、血生化检测,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重度PE合并ICP组的胎儿生长受限(FGR)及胎儿宫内死亡发生率最高(P0.05),胎儿出生即刻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外周血管阻力、血液黏度、心脏指数、心搏指数、外周血管顺应性变化最明显(P0.05),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增大,左室射血分数(EF)最低。重度ICP妊娠妇女血液黏度及外周血管顺应性明显改变(P0.05),但是心脏指数、心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LA、LVD和EF平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FGR发生率增加(P0.05)。另外,血液黏度的增加与FGR密切相关(OR=2.973,95%CI为2.047~4.319,P0.05)。结论:对有高血压,高胆酸的妊娠妇女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结合生化指标变化,可发现胎儿宫内严重缺氧,降低胎死宫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子痫前期(PE)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多基因、多系统损害性疾病,若病情进展严重,可导致胎盘早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子痫、HELLP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全球孕产妇及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因PE病情变化呈动态性进展,且临床表现多样化,故治疗原则以解痉、降压、镇静等为主,适时终止妊娠是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目前其病因学研究尚存争议,多数研究表明妊娠期间免疫和激素反应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PE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改变。其中中性粒细胞活化后引起的炎症级联反应在PE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中性粒细胞活化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在PE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综述目的与双绒双胎妊娠相比,单绒双胎妊娠有非常高的胎儿丢失率、围产期死亡率和发病率。这是因为双胎间无法预料的血管交通吻合及单个胎盘的不均衡分配。最新发现尽管某些特定的血流动力学因素和激素可能参与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的病理生理过程,但通常认为TTTS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以血管构建为基础的。关于减少羊水、胎儿镜下激光凝固术和造口术的大规模随机试验仍无结果。随着胎儿镜激光治疗所需的硬件和仪器进一步完善,单绒双胎在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生长不协调问题已得到解决。已提出几个TTTS的发病机制,但对于其发生过程仍知之甚少。而且脐动脉多普勒波形对双胎妊娠并无和单胎妊娠同样的预测价值。对双胎间的血管吻合进行预防性激光阻塞可以预防单胎胎死宫内这类不良事件的发生。但这一预防措施至今对改善妊娠结局并无任何益处。最后本文讨论了关于单绒双胎妊娠生长不协调和染色体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处理。通过针孔导入的激光和单极凝固术可以用来在妊娠早期进行选择性减胎或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妊娠晚期或血流动力学正常时,双极凝固术似乎更有效。总结近几年来,对单绒双胎妊娠合并症的理解已进一步深入。希望这些进步可以指导这类高危妊娠进行更好的检测,最终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综述目的与双绒双胎妊娠相比,单绒双胎妊娠有非常高的胎儿丢失率、围产期死亡率和发病率。这是因为双胎间无法预料的血管交通吻合及单个胎盘的不均衡分配。最新发现尽管某些特定的血流动力学因素和激素可能参与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的病理生理过程,但通常认为TTTS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以血管构建为基础的。关于减少羊水、胎儿镜下激光凝固术和造口术的大规模随机试验仍无结果。随着胎儿镜激光治疗所需的硬件和仪器进一步完善,单绒双胎在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生长不协调问题已得到解决。已提出几个TTTS的发病机制,但对于其发生过程仍知之甚少。而且脐动脉多普勒波形对双胎妊娠并无和单胎妊娠同样的预测价值。对双胎间的血管吻合进行预防性激光阻塞可以预防单胎胎死宫内这类不良事件的发生。但这一预防措施至今对改善妊娠结局并无任何益处。最后本文讨论了关于单绒双胎妊娠生长不协调和染色体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处理。通过针孔导入的激光和单极凝固术可以用来在妊娠早期进行选择性减胎或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妊娠晚期或血流动力学正常时,双极凝固术似乎更有效。总结近几年来,对单绒双胎妊娠合并症的理解已进一步深入。希望这些进步可以指导这类高危妊娠进行更好的检测,最终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0年间双胎妊娠发生率及双胎妊娠并发症变化趋势,分析双胎妊娠的结局。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24例)、2001年(87例)及2011年(287例)双胎妊娠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年分娩的单胎妊娠孕妇各300例、900例及29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双胎妊娠和单胎妊娠分娩孕妇的差异。结果:双胎妊娠率逐年增长。双胎妊娠孕妇主要以剖宫产方式终止妊娠。双胎妊娠的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低体重儿及新生儿转科率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P0.05)。与单胎妊娠相比,双胎妊娠的胎膜早破、早产、子痫前期、产后出血、贫血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与1991年、2001年相比,2011年双胎妊娠合并贫血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子痫前期(PE)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胎妊娠增加了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子痫前期(PE)是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血压升高和蛋白尿并伴随全身多个系统器官损害,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P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于胎盘缺血缺氧,释放过多活性物质进入母体循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多系统器官的受损,严重影响母儿安全。外泌体是多数细胞分泌的微小囊泡,携带细胞特异的蛋白、脂质和核酸,作为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功能。PE中外泌体的分泌、内容物与正常妊娠相比发生变化,并且在体内、体外对血管生成有重要作用,现就这些变化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作一综述,探讨其在PE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多脏器损害性疾病,其发生率约为5%~8%,其特征是妊娠20周后出现血压升高、蛋白尿和水肿,进而可能会导致胎盘早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子痫、HELLP综合征(血小板减少、肝酶升高和溶血)、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病情严重时可发展为子痫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导致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各种病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继而多种血管活性因子、炎性因子和凝血因子调节异常,从而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关于其发生机制主要有胎盘或滋养细胞缺血缺氧学说、氧化应激学说、免疫调节异常学说、遗传学说和血管内皮损伤学说等。随着对PE的深入研究,对其发病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双胎妊娠属于高危妊娠,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其发生率较既往有了很大的上升(1.1%~1.2%)。不同绒毛膜性的双胎妊娠的围产结局不同。单绒毛膜(MC)双胎占双胎妊娠的20%~30%,围产期发病率及死亡率为双绒毛膜双胎的2倍。胎盘共享和普遍存在的胎盘吻合血管给单绒毛膜双胎带来了特殊挑战,可能发生双胎输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孕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双胎孕妇1 203例,按早孕期TSH水平根据双胎TSH的参考范围分为TSH正常组(0.01≤TSH≤3.35 mIU/L)、TSH>3.35组(3.354组(TSH>4.0 mIU/L),对其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提示,在调整年龄、孕前BMI、ART受孕、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及孕期使用左旋甲状腺素类药物治疗等因素后,孕早期TSH>4 mIU/L是双胎发生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8,95%CI 1.27~9.55)。结论 双胎妊娠孕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可能存在关系,TSH> 4 mIU/L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子痫前期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待产分娩的141例单胎妊娠的孕妇,分为正常妊娠组(NP,39例)、子痫前期组(PE,79例)、妊娠期高血压组(NIH,23例)。检测3组孕妇的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水平。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检测3组孕妇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周围血管阻力(SVR)、周围血管阻力指数(SVRI)、净射血时间百分率(ET%)的变化。结果:(1)PE组TSH水平较NP、NIH组明显增高(P<0.05);PE组FT4水平与NP、NIH组无明显差异(P>0.05);(2)PE组与NP、NIH组相比TP、ALB明显降低(P<0.05);PE组与NP、NIH组相比TC明显增高(P<0.05);PE组与NP、NIH组相比TG无明显改变(P>0.05)。(3)PE组与NP、NIH组相比:HR明显降低(P<0.05),SBP、MAP、SVR、DBP、SVRI明显增高(P<0.05)。PE组与NP组相比:ET%、CO、CI明显下降(P<0.05)。(4)TSH与TC呈弱正相关(r=0.259 7,R^2=0.002,P<0.05)。TSH与TP和ALB呈弱负相关(r分别为-0.222 5和-0.367 2,R^2分别为0.011和0.134,P<0.05)。FT4与TP和ALB呈弱正相关(r分别为0.171 3和0.233 8,R^2分别为0.029和0.054,P<0.05)。(5)TSH与MAP和SBP呈弱正相关(r分别为0.195 4和0.198 2,R^2均为0.030,P<0.05),FT4与ET%和HR呈弱正相关(r分别为0.166 2和0.175 7,R^2分别为0.027和0.030,P<0.05)。结论:子痫前期孕妇常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故有必要在妊娠期进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检查;TSH升高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TSH的变化可为子痫前期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一碳代谢中甲硫氨酸循环相关代谢物胆碱、甜菜碱、二甲基甘氨酸、甲硫氨酸和氧化三甲胺与双绒毛膜双羊膜囊(DCDA)双胎妊娠子痫前期(P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档,规律产检的双胎妊娠孕妇1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PE,分为非PE组(138例)和PE组(37例)。采集孕妇孕中期空腹时外周血,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HPLC-QqQ MS)进行代谢物定量分析。比较PE组与非PE组的基本特征和血浆代谢物浓度的差异。采用Poisson回归分析血浆代谢物相关的PE相对危险度(RR)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PE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1)与非PE组比较,PE组高龄孕妇比率较高,甜菜碱浓度较低,胆碱浓度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oisson回归分析示,在校正全部混杂因素的模型中,孕妇胆碱水平与PE风险均呈正相关(RR>1,P<0.05),随胆碱水平的增加,PE发生风险呈上升趋势(Ptrend<0.05);甜菜碱水平与PE风险呈负相关(RR<1,P<0.05),随甜菜碱水平增加,PE发生风险呈下降趋势(Ptrend<0.05)。血浆二甲基甘氨酸、甲硫氨酸和氧化三甲胺水平与PE发生风险无相关性。(3)Poisson回归分析示,血浆甜菜碱/胆碱比值最高时,PE发生的相对风险最低(RR 0.32,95%CI 0.14~0.75)。二甲基甘氨酸/甜菜碱比值在第三分位时,孕妇发生PE的风险升高(RR 2.53,95%CI 1.01~6.32)。(4)PE预测方面,联合一般危险因素和甲硫氨酸代谢物的AUC为0.80。结论:孕中期母体胆碱和甜菜碱水平与DCDA双胎妊娠PE的发生有关,为早期预测及干预PE提供了新思路,但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并探索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多胎妊娠的胎儿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多胎妊娠发生率的升高,多胎妊娠胎儿并发症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多胎妊娠围生儿死亡率达10%~12%。现对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做一概述。1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双胎输血综合征几乎是单卵单绒毛膜双胎特有的表现,双胎妊娠中约20%是单卵单绒毛膜双胎,其双胎输血综合征发病率为10%~20%。如果不进行干预的话,严重的双胎输血综合征的死亡率为80%~100%。TTTS是指单卵单绒毛膜的双胎时,一胎儿的血液通过胎盘吻合血管输给另一个胎儿,双胎之间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大约4%~17…  相似文献   

14.
子痫前期(preeclamsia,PE)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与母体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孕产妇严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比单胎高3~4倍且双胎妊娠子痫前期发病更早,对孕产妇及围产儿造成的影响更大。文章根据双胎妊娠的临床特点,结合现有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及专家共识对双胎妊娠子痫前期预防和临床处理方案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子痫前期(PE)是引起全球孕产妇及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妊娠特发性疾病。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单一生物标志物也很难预测其变化。PE患者经积极治疗病情无好转或进行性恶化时,终止妊娠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学者认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PE的主要发病机制。近年研究发现,PE患者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异常表达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TNF-α与相关受体结合后,可活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导致下游靶蛋白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上调。中性粒细胞过度活化后释放MPO,其表达水平增高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键因素。综述TNF-α调控MPO的相关机制在PE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指妊娠20周后新发的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或终末器官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1].迄今为止,PE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子宫螺旋动脉重铸障碍导致的胎盘缺血、缺氧和随后的血管内皮损伤及系统性炎性反应——"两阶段"学说,是目前公认的PE发病基础[2-3).但对于PE高风险孕妇,从妊娠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胎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138例双胎孕妇(双胎组)及同期150例单胎孕妇(单胎组)的孕晚期临床资料,同时双胎孕妇按血脂水平分为血脂异常组(94例)及血脂正常组(44例),比较组间血脂水平、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双胎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双胎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明显高于单胎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I(Apo-AI)水平明显低于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双胎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血脂异常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胎孕晚期TG、Apo-B为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TG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HDL-C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剖宫产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TC为早产、胎儿窘迫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LDL-C为早产、胎儿窘迫的保护性因素(OR1,P0.04)。结论:双胎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孕妇,双胎血脂异常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孕妇,双胎孕妇孕晚期升高的血脂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具有相关性,应早期积极干预双胎孕妇的血脂,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子痫前期(PE)是一种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引起孕产妇和围产儿病死率升高的产科常见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与PE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对有高危因素的妊娠女性,应用阿司匹林和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应用凝血五项、血常规等常规实验室指标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因子(TF)、P-选择素(PS)和血栓弹力图等特异性指标进行早期筛查,发现血管内皮损伤,监控其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对已发生的PE甚至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早进行抗凝治疗,能够降低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子痫前期(PE)是引起全球孕产妇及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妊娠特发性疾病。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单一生物标志物也很难预测其变化。PE患者经积极治疗病情无好转或进行性恶化时,终止妊娠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学者认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PE的主要发病机制。近年研究发现,PE患者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异常表达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TNF-α与相关受体结合后,可活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导致下游靶蛋白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上调。中性粒细胞过度活化后释放MPO,其表达水平增高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键因素。综述TNF-α调控MPO的相关机制在PE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钙离子在子痫前期(PE)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异常中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并比较129例重度PE孕妇(重度PE组)中早发、晚发型孕期及产后的血压及血钙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同时检测120例正常妊娠孕妇(正常对照组)孕期及产后1月血钙水平,比较重度PE组与正常对照组血钙水平的差异。体外建立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共培养体系,试验分为正常孕妇血清处理组(A组)、PE血清处理组(B组)、共培养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释放通道阻断后PE血清处理组(C组),C组为三磷酸肌醇受体-Ⅰ小干扰RNA(IP3R-ⅠsiRNA)沉默平滑肌细胞IP3R表达,斯里兰卡肉桂碱(终浓度10μmol/L)阻断兰诺定受体(RyRs)通路诱发的钙离子释放。观察3组共培养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结果:1早发、晚发重度PE产前血钙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孕中期、孕晚期及产后1月水平(P0.05),早发、晚发重度PE产后1月血钙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产后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重度PE收缩压高于晚发重度PE(P0.05)。2晚发重度PE和重度PE患者血钙水平与收缩压呈负相关(P0.05),与舒张压无相关性(P0.05)。3B组与C组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重度PE血钙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妊娠,产后迅速恢复正常;钙离子与PE血管痉挛性收缩的病理过程有关,PE血管平滑肌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可能是导致低血钙及平滑肌细胞痉挛性收缩的重要原因,在PE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