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由螺旋体引起的动物疫源性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因而很难准确诊断而迅速治疗.文章针对近年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原学、病理生理、诊断、治疗及疫苗发展方向作一阐述。流行病学:温热地区此病在某些职业多见,如洗衣工、屠宰工、兽医及农民.在热带发展中  相似文献   

2.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由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人和动物的疾病。世界各地都有本病发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若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外对钩体病的研究作一综述。病原学钩体是固紫染色阴性、螺旋形的微生物,由胞浆、胞壁、轴丝、鞘膜组成。轴丝位于胞壁与鞘膜之间,其形态、大小及理化特性与细菌的鞭毛相似,与钩体的自主运动有关。轴丝具抗原性,但其血清学与钩体的标准凝集作用和交叉凝集反应的分类无关。鞘膜的性质与功能仍未确定。多数人认为钩体由四层构成。鞘膜易受破坏,可用水或盐、乙醇、甲醛、硫化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螺旋体作为一种在进化和形态上均比较独特的微生物,人们对其代谢、生理、遗传及进化的了解都非常有限。与这苍白密螺旋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相比较,钩端螺旋体基因组较大,且能够在环境中独立生存,因此,对钩体基因组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由致病性钩体引起的钩体病是一种全球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经过医务和科学工作者多年不懈的努力,在流行病学、临床治疗和预防方面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组分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钩端螺旋体组分疫苗研究进展李巍,应英华综述严杰审校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是一种全世界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危害较大。以往应用全细胞死菌苗进行预防,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存在免疫力低、副作用大等缺陷,尤其对于疫区出现的地方株,由于菌群(型)不同无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的研究工作者相继利用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分子杂交、分子克隆与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钩体DNA代谢基因的调控与抗原基因的表达均获得了新的认识,并为该病的检测、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踪以及监测提供了一些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 一、钩体基因组大小及其G C%含量 肖建国等用脉冲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不同群型的5株钩体基因组DNA分子量进行了研究,表明钩体基因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DNA探索性研究工作起始于60年代末期。美国乔治敦大学Haapala等用冷酚法提取在培养过程中加入~3H胸腺嘧啶核苷的数株钩体DNA,利用热解链温度(T_m)曲线和浮力密度法(Buoyanty density)确定其硷基配对组成(G+C),并通过标记在DNA上的~H测定特异性核双倍体形成,以了解其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致病钩体根据其G+C百分率可分为两组,同组钩体DNA有很高程度的遗传相关性,而组间钩体则几乎缺如。从而提出,钩体DNA的组成可能与其生物学特性有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OMPs)位于钩体表面,与宿主细胞直接接触,是重要的蛋白抗原。钩体OMPs是抗体和补体的作用部位,在致病和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一些钩体的外膜蛋白或外膜脂蛋白被证实有良好的抗原性和高度的基因保守性,其抗体具有广泛的交叉免疫凝集作用,这使得新一代基因工程疫苗开发成为可能。本文主要对钩端螺旋体几种重要OMPs的细胞定位、基因结构、在感染动物中的表达状态、在免疫保护中的作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 脑动脉炎(Cerebroarterit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病人多突然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双偏瘫、失语和智能减退等,儿童和少年发病较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据文献报道,钩端螺旋体(下简称钧体)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该病多发生在钩体病疫区,常在当地钩体病暴发流行后,同年脑动脉炎病例增多。为查明脑动脉炎与钩体病的关系,曾进行了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临床、放射及病理等多方面的研究,用多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如配比病例——对照研究、定群研究、先证病例分析方法等,多次研究的结果均证明感染钩体是脑动脉炎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9.
0969 浙江台州地区钩端螺旋体病30年临床观察王家驹中华医学杂志61(5):299,1981作者报道该地区1950~1979年有资料记录的钩端螺旋体病2,114例。以青壮年农民占多数,次为渔民。就诊人数是随年代增长而增加,70年代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临床表现各个时期差异较大,目前以不典型、轻型为主,无黄疸病例占绝大多数。这除和机体抵抗力、菌株毒力有关外,和菌型也有关。  相似文献   

10.
0039 我国钩端螺旋体病研究的新成就魏曦等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4(4):251,1980 作者综述我国五十年代以来,在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调查研究的成就和防治进展。在药原学方面,我国已有13个血清群56个血清型,其中有1个血清群和23个血清型是我国首先发现,并且发现钩体型间有拮抗现象,发育快的抑制发育慢的菌型。到目  相似文献   

11.
广西医学院等单位对确诊为钩体病的570例病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观察,对该病的早期临床诊断作了探讨。570例中,男301例,女269例,大多数年龄集中在11~50岁。  相似文献   

12.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与动物共患的夏秋季急性传染病。我省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尤其是农村,年年在局部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严重影响贫下中农的健康,影响革命和生产的顺利进行,。我们一定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大力开展防治,力争在短时间内控制和消灭该病。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毒力相关因子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又称外耳氏病(weil's disease),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主要是通过间接接触受带菌动物(野鼠、家畜等)尿液污染的水体、土壤而感染本病,但也可在畜牧养殖、屠宰、加工过程中直接接触病原体而被感染。钩体病的临床表现轻  相似文献   

14.
钩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的人兽共患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则类似感冒症状,重则导致肝、肺和肾的损伤,且该病的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这些都为预防和监测该病造成了极大的障碍。随着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和测序技术的提高,钩端螺旋体的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分析工作得以迅速开展,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本病在我省主要发生于夏秋农忙季节,尤其在大雨、洪水之后,往往出现暴发流行。发病以男性青壮年和儿童占多数,有不少患者出现眼部和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视力障碍、偏瘫和截瘫等严重后果。同时猪患本病,可能造成死亡;马、骡、驴得了本病,常发生周期性眼炎而致失明。本病在人间流行与家畜疫源地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带菌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菌从猪的尿内排出,使水污染,人接触了疫水而被感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L型感染与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钩端螺旋体 L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发病的可能关系。方法 对74 例钩体脑动脉炎患者血液及脑脊液进行钩端螺旋体普通培养、 L 型培养, 患者血清做显微镜凝集试验, 用免疫荧光染色确定钩体 L 型及其原菌型。结果 钩体脑动脉炎患者钩体 L型培养、普通培养、钩体 M A T的阳性率分别为: 473 % 、189 % 、703 % 。分离出的钩体 L 型呈多形性。结论 钩端螺旋体 L 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的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结构基因及rRNA基因研究进展李春好综述时曼华审校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一种流行范围十分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自从1886年Weil医师首次报告本病以来,在钩体病的病原学、病理学、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以及菌苗的研制等方面成绩...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L型脊髓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9.
在国内首次应用硫酸铵盐析法提取兔血清白蛋白,然后加适量刺激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的生长物质,配制成钩体实验培养基浓缩液。用13个血清群95个血清型株的3~15代传代培养试验证实:菌株发育丰盛,通常细胞浓度约达2.0×10~8/ml,菌形正常、运动活泼、视野清晰、培养物血清学特性无改变;因不含免疫球蛋白,故对各血清型株不易引起变异,保持固有血清学特性。适合于一般或专业实验室作分离、研究、保藏钩体菌种用。本培养基浓缩液用法简便,经适当稀释后即可使用。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24岁,因"发热4天,头痛、呕吐1天"于2019年9月6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半个月前患者于某山区漂流后发现右侧足部擦伤,立即给予碘伏消毒,其余未作特殊处理,漂流中曾有肺部呛咳史,自诉漂流处水质较差,沿岸可见村庄及家畜等.足部擦伤1周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 6℃,伴全身乏力、双侧臀部酸软,伴头痛、头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