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甘油、乙二醇、二甲基亚砜(DMSO)和N,N-二甲基乙酰胺(DMA)作为抗冻剂,研究单一抗冻剂和联合抗冻剂对鸡精液冷冻的影响.每个抗冻剂设置4个浓度梯度进行添加--甘油、DMSO和乙二醇为2%、4%、6%、8%;DMA为6%、8%、10%、12%,然后将冷冻效果较好的抗冻剂组合,研究联合抗冻剂对鸡精液冷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这4种抗冻剂中以浓度为6%的甘油对冷冻过程中鸡精子的保护效果最好,其冻后活力达到0.68,精子复苏率达到97.5%,极显著地高于其他各组(P<0.01);抗冻剂组合甘油+DMSO、甘油+乙二醇和甘油+DMA中,甘油+DMSO组精子的冻后活力和复苏率比其他2组略好一些,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低温定向冷冻方法建立有效的精子冻存条件。[方法]采用低温定向冷冻方法冻存食蟹猴精液,并与常规方法进行对比,探讨冷冻方法和甘油浓度对精子冷冻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甘油浓度下,低温定向冷冻的食蟹猴精子的活力与顶体完整性显著高于常规冷冻法(P0.05),定向冷冻方法在保存食蟹猴精液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冷冻方法,且甘油浓度5%时能够达到更好的冷冻效果。[结论]与常规冷冻相比,低温定向冷冻能显著提高精子存活率。在食蟹猴的精液冻存中,采用定向冷冻仪冻存精液能达到较好的冻存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冻精稀释液中添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对绵羊冷冻精液质量的影响,明确最佳的IGF-Ⅰ添加浓度,为提高绵羊冻精受精率和加速其品种改良奠定基础.[方法]以特克赛尔年轻种公羊的精液为试验材料,在冻精稀释液中添加不同浓度(0、50、100、150和250 ng/mL)的IGF-Ⅰ,通过SYBR-14/PI双染法、低渗肿胀试验和吖啶橙(AO)染色法检测解冻精液在孵育0、1和2h后的顶体完整性、质膜完整性和DNA完整性,并通过体外培养验证其体外受精效果.[结果]Ⅱ组(IGF-Ⅰ添加浓度100 ng/mL)的冷冻精液解冻孵育0、1和2h后,其精子顶体完整性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整体效果优于其他试验组;在精子质膜完整性和DNA完整性方面,也表现为Ⅱ组高于其他试验组,且孵育时间越短(1h内),效果差异越明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外受精试验结果显示,5个试验组间的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以Ⅱ组的体外受精效果略优于其他试验组.[结论]绵羊冻精稀释液中添加IGF-Ⅰ可有效增强精子活力,改善冻精存活率,维持顶体、质膜和DNA完整性,但要求绵羊冷冻精液须在解冻后1h内完成相关操作.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玻璃化冷冻保存水牛MⅡ期卵母细胞的有效程序,试验比较了3种冷冻保护剂组合(Ⅰ:20%乙二醇+20%二甲基亚砜;Ⅱ:25%乙二醇+25%二甲基亚砜;III:25%乙二醇+25%甘油)和3种玻璃化冷冻方法(毛细玻璃管法、铜环法及半麦管法)对水牛MⅡ期卵母细胞的毒性和冷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Ⅲ组的卵母细胞形态正常率显著低于Ⅰ和Ⅱ组(P<0.05),且III组的存活率也显著低于Ⅰ组(P<0.05),而Ⅰ和Ⅱ组的卵母细胞形态正常率和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孤雌激活发现,Ⅰ组的卵裂率显著高于Ⅲ组(29.17±4.81%,5.56±11.11%,P<0.05),Ⅰ组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Ⅱ和Ⅲ组(8.33±2.23%,2.43±2.87%,1.86±3.71%,P<0.05),然而Ⅱ和Ⅲ组间的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没有差别(P>0.05)。采用铜环法的回收率显著高于半麦管法(P<0.05),但和毛细玻璃管法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冻后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后的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差异不显著(P>0.05)。3种冷冻保护剂中Ⅰ组的细胞毒性作用最小,Ⅲ组的细胞毒性作用最大;铜环法和毛细玻璃管法能有效冷冻保存...  相似文献   

5.
玻璃化冷冻水牛MⅡ期卵母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玻璃化冷冻保存水牛MⅡ期卵母细胞的有效程序.试验比较了3种冷冻保护剂组合(Ⅰ:20%乙二醇 20%二甲基亚砜:Ⅱ:25%乙二醇 25%二甲基亚砜:Ⅲ:25%乙二醇 25%甘油)和3种玻璃化冷冻方法(毛细玻璃管法、铜环法及半麦管法)对水牛MⅡ期卵母细胞的毒性和冷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Ⅲ组的卵母细胞形态正常率显著低于I和Ⅱ组(P<0.05),且Ⅲ组的存活率也显著低于Ⅰ组(P<0.05).而Ⅰ和Ⅱ组的卵母细胞形态正常率和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孤雌激活发现,Ⅰ组的卵裂率显著高于Ⅲ组(29.17±4.81%,5.56±11.11%,P<0.05),Ⅰ组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Ⅱ和Ⅲ组(8.33士2.23%,2.43±2.87%,1.86±3.71%,P<0.05).然而Ⅱ和Ⅲ组间的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没有差别(P>0.05).采用铜环法的回收率显著高于半麦管法(P<0.05),但和毛细玻璃管法之间差异不显著(P>05),冻后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后的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差异不显著(P>0.05).3种冷冻保护剂中Ⅰ组的细胞毒性作用最小.Ⅲ组的细胞毒性作用最大;铜环法和毛细玻璃管法能有效冷冻保存水牛的MⅡ期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渗透性冷冻保护剂甘油、乙二醇、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乙酰胺(DMA)对山羊精子的冷冻保护效果。【方法】采用假阴道法采集繁殖性能正常、健康、年龄2~4岁的6只西农萨能奶山羊种公羊精液,以Tris-卵黄为基础稀释液,分别添加体积分数为6%的甘油、3%和6%的乙二醇、3%和6%的DMSO、3%和6%的DMA,测定冷冻-解冻后精子活率、顶体完整性、质膜完整率、线粒体完整性、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和丙二醛(MDA)浓度,对比不同冷冻保护剂对山羊精子的冷冻保护效果。【结果】甘油(6%)和乙二醇(3%,6%)组解冻后精子活率均极显著(P0.01)高于DMSO(3%,6%)和DMA(3%,6%)处理组;甘油(6%)、DMA(6%)和乙二醇(3%)组的线粒体完整性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组;甘油(6%)和乙二醇(3%,6%)组的质膜完整率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组;从顶体完整性、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和MDA浓度等指标看,甘油(6%)和乙二醇(3%,6%)组极显著(P0.01)优于其他组。【结论】稀释液中添加乙二醇(3%,6%)和甘油(6%)都能明显提高山羊冷冻精子品质,其中3%乙二醇可以替代甘油作为山羊精液冷冻保护剂从而发挥更好的抗冷冻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五指山猪精液冷冻保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利用液氮熏蒸法进行颗粒冻精,以1组冷冻保护液为对照,2组,3组冷冻保护液以氨基酸代替部分糖类物质,以解冻后的精子活力、活率和顶体完整性为判断标准,比较了4种冷冻保护液及不同冷冻-解冻程序对五指山猪精液冷冻的影响。结果表明:解冻后精子2组,3组的3个判断标准均显著高于1组(P<0.05);4组(2.5 mL DMSO)冷冻保护液解冻精子的活力和活率显著低于2组(2 mL甘油)和3组(1.25 mL DMSO 1 mL甘油)(P<0.05)。精清保留量为0 mL/10 mL时解冻精子的活率和活力显著低于0.5 mL/10 mL和1 mL/10 mL(P<0.05)。干解法解冻后精子活率显著高于湿解法(P<0.05)。  相似文献   

8.
选用含有不同浓度的3种冷冻保护剂:二甲基亚砜(DMSO)、乙二醇(EG)、甘油(GC),对黑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冷冻保存,筛选出最佳冷冻保护剂和最佳浓度.用台盼蓝对解冻复苏的细胞进行染色,分析细胞活力,以细胞活率和24 h贴壁率评价冻存效果.结果表明:二甲基哑砜添加浓度7.5%和10%差异不显著,与其他组差异显著;甘油添加浓度10%和15%差异不显著,与其他组差异显著;乙二醇添加浓度15%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基亚砜浓度为7.5%对黑熊耳部成纤维细胞冷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大鳞副泥鳅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方法】以解冻后的精子活力为参数,调控试验条件,筛选最佳精液稀释液和最佳抗冻剂,优化抗冻剂体积分数和精液稀释比例。【结果】5种稀释液中,稀释液Ⅳ效果最好,冻精活力为35.5(±2.7)%;甘油(GLY)、甲醇(METH)、二甲基亚砜(DMSO)等3种抗冻剂中,5%(V/V)DMSO处理的冻精活力为40.7(±2.5)%,显著高于5%GLY和METH处理的冻精活力;优化DMSO的体积分数发现,10%终浓度的DMSO对精液保护效果较好,冻精活力为54.6(±1.5)%;优化稀释液Ⅳ与精液稀释比例发现,稀释液Ⅳ与精液以3∶1体积比稀释时能达到良好效果,冻精活力可达65.4(±2.3)%。【结论】精液稀释液Ⅳ与精液体积比为3∶1,终浓度10% DMSO为抗冻剂,对大鳞副泥鳅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假阴道采集新疆驴精液,并用5种不同稀释保护液稀释冷冻后,选取其中较为理想的稀释液作为对照组,再通过2种不同的离心方法进行离心浓缩试验,并对解冻后精液的品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5号稀释液冷冻-解冻精液后,精液活力、顶体完整率要显著高于其他4种稀释液(P<0.05);(2)先添加生理盐水再离心浓缩(离心2组)冻后精液的活力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离心1组(P<0.05),在顶体完整率方面,对照组要显著高于离心组(P<0.05),而对照组的尾部畸形率要显著低于离心组(P<0.05)。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沼液预处理时间对蔬菜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特性的影响,以黄瓜、番茄、茄子和辣椒4种蔬菜秸秆为原料,用猪粪沼液在(35.0±0.5) ℃分别处理3、5、7和9 d后进行中温批式厌氧消化试验。结果表明,预处理时间对蔬菜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效果及其厌氧消化性能均有较大影响。随着预处理时间的延长,各蔬菜秸秆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逐渐提高(1.53%~24.47%和2.11%~52.48%),但木质素难以降解。不同蔬菜秸秆的最佳预处理时间不同,番茄秸秆和辣椒秸秆的最佳预处理时间均为5 d,最大累积甲烷产量分别为147.95和99.17 mL·g-1,较未处理分别提升36.52%和26.33%;黄瓜和茄子秸秆的最佳预处理时间均为7 d,最大累积甲烷产量分别为152.42和129.84 mL·g-1,较未处理分别提升38.00%和27.42%。同时,沼液预处理能够缩短蔬菜秸秆的厌氧消化周期(T90缩短了3~8 d)。整体上,沼液处理后4种蔬菜秸秆的产甲烷性能从大到小依次为:黄瓜秸秆>番茄秸秆>茄子秸秆>辣椒秸秆。综上所述,猪粪沼液作为预处理剂可以有效提高蔬菜秸秆的厌氧消化性能,且最佳预处理时间为5~7 d。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养分培养条件下水稻土(黄泥土)微生物量碳、氮,呼吸强度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等指标,为正确认识集约化农业利用条件下,施肥特别是大量施用化肥对土壤质量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发育于河湖相沉积物的黄泥土表层土壤,通过室内培育试验,观测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微生物量碳氮、呼吸强度,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整个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碳含量情况为:化肥配施2%秸秆或2%猪粪>对照及化肥配施0.5%秸秆或0.5%猪粪>单施化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化肥配施2% 秸秆>对照、化肥配施2% 猪粪或0.5% 秸秆>单施化肥处理;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呼吸强度和代谢熵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整个培养过程中,化肥配施2% 秸秆或者猪粪处理的土壤呼吸强度大于其它施肥处理;微生物代谢熵的关系为:化肥配施2%秸秆或者2%猪粪及单施3倍常规化肥>化肥配施0.5% 秸秆或0.5%猪粪及单施0.5倍常规化肥>对照及常规施肥量处理;BIOLOG分析表明,大量施肥,特别是大量施用化肥处理降低了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和微生物多样性。【结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呼吸及微生物多样性可以灵敏地反映集约利用下土壤质量的变化,在高度集约利用农业下,大量的施肥,特别是化肥降低土壤的生物量及活性,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闽西北烟-稻轮作系统地表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明确福建省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烟-稻轮作系统中地表氮、磷流失情况,在连续3a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烟-稻轮作系统中地表氮、磷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烟-稻轮作系统中氮、磷流失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烟季),而且氮、磷流失总量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与产流降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当地习惯施肥条件下,烟-稻轮作系统中氮、磷的流失量分别为4.71~14.86kg·hm-·2a-1和0.93~2.20kg·hm-·2a-1,流失系数分别为0.76%~1.27%和0.47%~1.71%。与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处理氮、磷的流失量分别减少了1.25%~13.82%和8.82%~14.99%,流失系数分别为0.76%~1.43%和0.41%~1.54%。增施50%氮肥和增施50%磷肥的氮和磷流失量分别比优化施肥处理提高7.6%~37.6%和21.5%~27.4%。此外,同等施肥量条件下,稻草还田的氮、磷流失量分别提高6.4%~16.4%和-3.4%~14.0%,流失系数分别达到0.86%~1.91%和0.36%~2.00%。综上所述,优化施肥处理可以减少氮、磷的流失量,而增量施肥明显增加肥料流失量,稻草还田也提高了氮、磷流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氮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及其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103.5,151.8,200.1,248.4 kg/hm2)对夏玉米产量及其不同生长期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的籽粒产量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且增产效果明显(增产3.7%~10.6%),以施氮248.4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从土壤硝态氮的含量来看,不同施氮处理表层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且随施氮量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40~9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对较低且波动较小,在大喇叭口期达到最低值;各生长期表层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大体上施氮处理均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能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表明在玉米生长发育期合理施氮是提高籽粒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氮肥供应期与玉米生长期的配合。  相似文献   

15.
糠醛废水与水稻秸秆联合厌氧发酵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底物浓度与好氧水解时间对糠醛废水与水稻秸秆联合厌氧发酵的影响,设计糠醛废水与水稻秸秆混合直接厌氧发酵及糠醛废水与水稻秸秆好氧水解再厌氧发酵对比试验。发酵料液中硫酸根浓度为100 mg·L~(-1)条件下,总固体浓度(TS)为5%、6%、7%、8%联合厌氧发酵试验,筛选最优底物浓度,在时间为3、4、5、6、8、10、12 h条件下作好氧水解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当VS/SO_4~(2-)比值为264,好氧水解时间为8 h时,木质素降解率最快,糠醛废水与水稻秸秆联合厌氧发酵效果最好,峰值容积产气率达1 940 mL·L~(-1)·d~(-1),较无好氧水解试验组高11.5%。TS、VS产甲烷率分别为266.90和285.52 mL·g~(-1),与无好氧水解试验组相比增加21.75%。为糠醛废水与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补灌及施氮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方式下,玉米各生育期全株、秸秆干物质积累均呈现出“S”型曲线变化规律.玉米全株干物质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相同P、K肥条件下,增施N肥可增加玉米秸秆干物质量;补灌(50 mm)条件下,相同施肥处理玉米产量和N肥农学效率分别比无灌溉增加4%~21%、1.8%~20%;补灌条件下,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225、120、60 kg/hm2时(Wl N4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可达到10 971 kg/h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表明玉米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平衡施肥和补灌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7.
稻草还田与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寒地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稻草不还田、0.5倍、1.0倍、1.5倍、2倍还田5个处理,N0(不施入尿素)、N1(150 kg·hm~(-2))、N2(300 kg·hm~(-2))3个氮肥施用水平,研究不同时期水稻氮素吸收情况、氮素积累量、氮素分配率以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分蘖期稻草还田量增加抑制水稻氮素吸收及积累,抑制作用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幼穗分化期稻草还田促进水稻地下部分氮素吸收,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0.5倍还田处理氮素积累量达最高值;收获期水稻地上和地下部分氮素均向籽粒部分转移,稻草还田配施氮肥情况下水稻分蘖及有效分蘖提升,N1施肥水平下1.0倍还田处理产量达最高值,N2施肥水平下0.5倍还田处理达最高值,稻草还田不配施氮肥或配施氮肥情况下稻草还田过量均降低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以连作黄瓜土壤为研究对象,夏季休闲期设定接种与非接种根瘤菌还田处理,主栽作物时期设定传统施肥、75%施肥、50%施肥裂区试验,系统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填闲大豆显著增加不同土层pH,降低土壤可溶性盐浓度和速效氮质量分数,且接种优于非接种处理;接种还田50%施肥处理增加秋冬茬土壤pH,降低电导率效果显著;接种还田50%施肥处理黄瓜拉秧期显著增加速效钾质量分数;黄瓜结瓜初期接种还田75%、50%施肥以及非接种还田50%施肥显著增加速效氮质量分数。0~20cm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土层,填闲非接种大豆增加显著,黄瓜初瓜期和拉秧期接种大豆还田下传统施肥显著增加0~20cm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总之,填闲大豆可有效降低夏季休闲期土壤电导率和表层速效氮累积,增加土壤pH,接种根瘤菌大豆还田75%、50%施肥可提供秋冬茬作物较高的速效氮养分。  相似文献   

19.
旱地玉米整秸秆不同覆盖形式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玉米整秸秆不同覆盖形式的大田试验表明 ,玉米整秸秆不同覆盖形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应 ,其中以秸秆地膜二元单覆盖效果最佳 ,比对照增产 54.5% ,整秆半耕半覆盖增产4 0 8% ,秸秆地膜二元双覆盖增产 36 .0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定量分析全国范围内秸秆还田对3种粮食作物的产量效应,为秸秆还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搜集了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274篇(截至2019年12月31日),整理了1 930组秸秆还田处理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的农作物产量数据。运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主要分析过程包括计算效应值、异质性检验、meta亚组分析、发表偏倚性检验),明确了秸秆还田对3种粮食作物产量的综合效应,进而量化分析了试验区域、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性、作物种类、种植制度、耕作方式、施肥模式、还田年限及秸秆还田量对秸秆还田增产效应的影响。【结果】 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3种粮食作物产量,平均增产率约为8.06%(95%CI:7.52%—8.60%),分析结果不存在发表偏倚。东南地区秸秆还田增产率最高,达到9.37%(95%CI:8.11%—10.64%);年平均气温为5—10℃、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 200 mm时,秸秆还田的增产效应较高;在黏土、壤土及砂土3种土壤质地中,秸秆还田的增产率分别为8.13%(95%CI:6.80%—9.49%)、9.04%(95%CI:8.06%—10.01%)、6.96%(95%CI:5.18%—8.77%);在弱酸性(pH<6.5)土壤中,秸秆还田的增产率较高。在小麦、玉米、水稻3种作物中,秸秆还田对玉米的增产率达到9.22%(95%CI:8.38%—10.05%);翻耕与免耕是最能发挥秸秆还田增产效应的耕作方式,增产率分别为11.05%(95%CI:10.05%—12.05%)、8.98%(95%CI:7.21%—10.79%)。不施肥时,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增产率达到25.66%(95%CI:22.04%—29.38%),增产率显著高于正常施肥时的8.08%(95%CI:7.50%—8.68%),但整体的产量水平较低。秸秆还田的增产率达到9.56%(95%CI:8.21%—10.93%),且还田年限超过20年时增产效应显著提高(增产率为15.42%,95%CI:11.05%—19.95%)。此外,最适宜的秸秆还田量为半量还田(增产率为9.09%,95%CI:7.41%—10.79%)。【结论】 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在不同的农业生产区以免耕或翻耕作业配合正常的施肥模式、适宜的秸秆还田量长期还田能够保持农作物的持续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