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整个孕期影响骨代谢的相关因素。方法:孕妇入院待产后取空腹血和晨尿测定尿钙(Ca)、肌酐(Cr)、血碱性磷酸酶(ALP),产后3天内测骨密度。根据孕期补钙及喝牛奶情况分为两组:孕20周以后补钙(元素钙500 mg/天以上)及喝牛奶(250 ml/天以上)持续16周以上的59例产妇为A组,未有效补钙及喝牛奶的58例产妇为B组。结果:初产年龄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值的高低有正相关性,A组左侧股骨颈骨密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产妇血ALP、尿Ca/Cr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容易发生骨量减少,有效补钙可以防治孕期骨质疏松,降低骨转换率。  相似文献   

2.
孕期有效补钙对围产期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整个孕期影响骨代谢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统一问卷表方式调查,入院待产后取空腹血和晨尿,测定尿钙(Ca)、肌酐(Cr)、血碱性磷酸酶(ALP),产后3天内测骨密度。根据孕期补钙及喝牛奶情况分为两组:孕20周以后补钙(元素钙500 mg/天以上)及喝牛奶(250 ml/天以上)持续16周以上的产妇为A组,59例;未有效补钙及喝牛奶的产妇为B组,58例。结果:初产年龄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值的高低有正相关性,A组左侧股骨颈骨密度高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组的产妇骨形成指标血ALP、骨吸收指标尿Ca/Cr高于A组的产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孕期容易发生骨量减少,有效补钙可以防治孕期骨质疏松,降低骨转换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脂正常但骨密度降低的绝经妇女补充钙、维生素D和大豆异黄酮后,机体骨密度和血脂成分的变化。方法 2004年4月从武汉郊区绝经妇女中筛选血脂正常伴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绝经妇女60名,随机均分为两干预组,每组30人。一组给予液体钙(含维生素D);一组给予液体钙(含维生素D)和大豆异黄酮,跟踪观察一年。测定每位受试对象骨骼骨密度和血脂成分。结果 试验结束后,补钙组和补钙+大豆异黄酮组,全身及股骨颈的骨密度(BMD)都较基线时显著降低(P〈0.05),组间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腰椎、大转子BMD与基线相比,略微升高,但尚无统计学差异。补钙和补钙+大豆异黄酮均能显著降低血总胆固醇(P〈0.05)。结论 对已出现骨量减少的绝经后妇女补钙一年能降低绝经后BMD的丢失速率,但补充大豆异黄酮一年尚未观察到对BMD的保护作用。绝经妇女补充钙和大豆异黄酮补可能干扰机体的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生儿脐血血脂与脂蛋白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产科足月分娩的健康新生儿110例为研究对象,将新生儿体重是否〉3.5kg分两组,体重〉3.5kg组(39例)和体重≤3.5kg组(71例),两组新生儿娩出时即抽脐血检测血脂与脂蛋白水平,5年后随访筛查小儿体重变化。结果新生儿男、女脐血血脂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体重≤3.5kg者脐血TG水平低于新生儿体重〉3.5kg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新生儿体重≤3.5kg者脐血TC及LDL-C水平与体重〉3.5kg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新生儿脐血血脂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重〉3.5kg儿童发生肥胖率[20.51%(8/39)]高于体重≤3.5kg儿童[7.04%(5/71),)(2=4.38,P〈0.05]。结论小儿肥胖与新生儿期血脂TG偏高及母孕期体质量有关,小儿肥胖应从孕期及婴幼儿开始干预,有利于降低小儿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骨密度仪对妊娠糖尿病孕妇骨量测定的意义。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和健康产妇各38例,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腰背疼痛情况、分娩情况、血钙、血磷以及骨密度。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骨超声波传导速度(SOS)、振幅衰减(BUA)、骨硬度指数(STI)、腰背疼痛情况、新生儿出生体重以及骨量与对照组产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产妇的疼痛出现时间、血钙、血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孕妇的骨量丢失较普通孕妇高,使用超声骨密度仪能对妊娠孕妇骨密度作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增加骨密度类保健食品功能评价方案联合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理评价功效成分和补钙成分联合配方保健食品对实验动物增加骨密度功能的影响。[方法]参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增加骨密度功能检验方法”,采用骨密度方案二试验联合钙吸收实验对某保健品进行评价。根据受试物的推荐剂量,设低、中、高三个剂量(0.17、0.33、1.00g/kg)组;在骨密度方案二试验中,,同时设立四个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去势模型对照组、雌二醇阳性对照组(1.0mg/kg的雌二醇)、碳酸钙对照组,对成年SD雌性大鼠行去势手术后进行试验;在钙吸收实验中,同时设立一个低钙对照组和一个碳酸钙对照组,对断乳SD大鼠进行试验。[结果]骨密度功能检测结果显示:1.00g/kg剂量组去势大鼠的体重增重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且该组大鼠股骨远心端和中点骨密度、股骨骨钙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钙吸收实验显示:1.00g/ks剂量组大鼠的’体重、身长和表观吸收率均明显大干低钙对照组(P〈0.05);但该组的这些指标与含钙量相同的碳酸钙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骨密度试验联合钙吸收实验,认为该保健食品既对去势大鼠有增加骨密度作用,又有补钙作用;联合方法可更全面评价该保健食品的增加骨密度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元市妊娠晚期妇女钙(calcium,Ca)及维生素D摄入情况及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9月至11月在广元市妇幼保健院及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健康孕妇及其新生儿共计133对为研究对象。133例孕妇年龄,体重,孕、产次,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33例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元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通过膳食调查、了解妊娠晚期孕妇钙及维生素D摄入情况。测定孕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血血清中,钙、磷(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0H)D]水平。结果本地区孕妇妊娠晚期日均钙摄入量为(320±210)mg/d,维生素D摄入量为(162±66)IU/d。所有研究对象均未达到中国营养学会对妊娠晚期孕妇钙和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s,RNIs)要求。孕母空腹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为(19.2±7.0)nmol/L,与新生儿脐血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25.1±8.6)nmol/L]呈正相关(r=0.94,P〈0.01)。孕妇妊娠晚期日均钙摄入量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呈负相关(r=-0.299,P〈0.01)。结论广元地区孕妇妊娠晚期钙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孕母和新生儿钙及维生素D营养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8.
蛋壳粉补钙效果观察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蛋壳粉对大鼠生长发育和吸收利用的影响,比较蛋壳粉、骨粉、碳酸钙补钙效果之差别。方法:给初断乳Wistar大鼠喂饲3周缺钙饲料后,按体重随机分为基础饲料十蛋壳粉,基础饲料十骨粉,基础饲料+碳酸钙和基础饲料4个组,喂养12周,第5周进行3天代谢试验,实验结束时摘眼球采血,断头处死动物,测定各项指标。结果:补钙组骨钙、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股骨重复均高于缺钙组(P<0.01或P<0.05)。补钙组间,蛋壳组骨钙含量明显高于碳酸钙组(P<0.05),但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股骨重量未见差别。缺钙组钙吸收率、存留率均明显高各补钙组(P<0.01);在补钙组中,蛋壳钙的吸收率、存留率最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市售骨粉铅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结论:蛋壳粉的补钙效果优于碳酸钙,其制备简单、价格低廉,安全性好,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的生物钙源。  相似文献   

9.
经产妇产后早期股骨近端骨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娩次数、累计哺乳时间、此次分娩与前次分娩间隔时间及有无补钙对经产妇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准确记录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产检及分娩的120例经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有无症状,采用双能X线全身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其产后早期股骨近端骨密度,检测尿钙(Ca)、肌酐(Cr)、血碱性磷酸酶(ALP),分别比较分娩次数、孕期补钙、分娩间隔时间及累计哺乳时间等对经产妇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结果:①随着分娩次数增加,骨量减少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近两次妊娠间隔时间大于4年者的股骨近端骨密度值较妊娠间隔小于4年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累计哺乳时间超过12个月者的骨密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孕早期开始持续补钙的孕妇其股骨颈骨密度高于未持续补钙者,骨形成指标血ALP、骨吸收指标尿Ca/Cr低于未持续补钙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分娩次数增加,骨量减少发生率增加。对于妊娠间隔时间短、哺乳时间长者,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监测早期股骨近端骨密度值,并联合骨代谢生化指标指导适当延长妊娠间隔时间及合理补钙,可预防孕产妇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孕期护理保健对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提高产妇围产期保健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产妇孕期护理保健情况及母婴健康状况资料,并整理后对影响母婴健康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为28.26%,对照组为6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新生儿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在Apgar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保健护理干预可促进产妇母婴健康,降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新生儿健康,对母婴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职业铅接触对工人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职业铅接触对工人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以上海某蓄电池厂298名铅作业工人为职业接触对象,同时选取该厂无职业铅接触史的办公室工作人员81名作为对照。血铅(BPb)、尿铅(UPb)为接触标志物;代表骨质疏松的Z评分、尿羟脯氨酸(HY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骨钙素(BGP)为效应标志物。应用单光子骨密度仪(SPA-4)测定工人骨密度。结果职业铅接触组人群BPb、UPb、HYP、ALP、BALP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组BGP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Pb 0-μg/gCr组比,各人群UPb10-μg/gCr组的骨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Pb0~μg/L组比,男性BPb300-μg/L组的骨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与UPb0-μg/gCr组、BPb0-μg/L组比,各人群UPb20-μg/gCr组、BPb300-μg/L组的HYP、ALP、BALP、BGP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体内铅接触水平的升高,人群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和各骨代谢指标的异常率均随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呈线性相关(P〈0.01),但BGP的异常率与UPb无明显联系(P〉0.05)。计算得到基准剂量(BMD),推出基准剂量的95%低限水平(BMDL)。铅所引起的骨质疏松指标的BPb、UPbBMDL值均高于铅致骨代谢指标改变的BMDL值。结论职业铅接触能引起人群骨密度降低而导致骨质疏松,并且可以影响工人骨代谢。  相似文献   

12.
盛梅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3):414-415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加饮水疗法治疗妊娠晚期羊水过少的疗效。方法对羊水过少孕妇30例,给予10%葡萄糖1000ml+复方丹参16ml,林格氏液500ml静脉点滴,同时饮水1000ml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羊水指数(AFI)和脐血流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末血流速度的比值(S/D)、阻力指数(RI)、波动指数(PI)、快速血流比(FVR)和羊水污染变化,与30例正常组孕妇妊娠结局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S/D、FV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RI、PI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在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足月小样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滴复方丹参加饮水疗法可降低脐血流阻力,增加羊水量,改善妊娠结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鲑鱼降钙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观察了5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服用鲑鱼降钙素前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变化。结果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后,骨密度和血骨钙素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治疗前后血钙、血磷、ALP、E2、FSH浓度变化不明显(P均〉0.05)。结论 补肾壮骨冲剂能明显改善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但对骨代谢指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联合补充钙、镁、锌、铜及维生素D对中老年妇女骨密度和骨钙索的影响,以及改善骨症状的效果。方法依据人选和排除标准,在上海地区筛选出中老年妇女230人,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组再分为未绝经与绝经组。干预组A:未绝经妇女75名;对照组A:未绝经妇女40名;干预组B:已绝经妇女78名;对照组B:已绝经妇女37名。干预组每日服用2片钙尔奇添佳片(每片含钙273.5mg、VitD1.62μg、镁99.7mg、锌3.08mg、铜0.51mg),干预6个月后再进一步分成低剂量亚组和高剂量亚组,每日服用2或3片钙尔奇添佳片,再干预6个月,总计干预12个月。所有入选者在研究前后各阶段检测腰椎骨密度(BMD)及血清骨钙素(BGP),并进行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和记录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骨密度:研究6个月后,干预组腰椎骨密度值较前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12个月后,未绝经干预组骨密度显著增加,未绝经对照组腰椎骨密度则呈显著性下降,但已绝经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骨密度研究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不同剂量干预亚组骨密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2)骨钙素:研究6及12个月后各组骨钙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但干预组血清骨钙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剂量干预亚组的血清骨钙素浓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3)骨症状:干预后能明显改善局部关节痛和腰背痛等骨症状。结论联合补充钙、镁、锌、铜及维生素D可明显增加未绝经妇女的骨密度和骨钙索,有效改善骨症状;并可明显改善已绝经妇女骨钙素及骨症状,但骨密度改善不明显。低剂量亚组与高剂量亚组的骨质疏松防治效果问无显著性差异。建议中老年妇女尽早补充与骨营养有关的营养素以防治骨质丢失。  相似文献   

15.
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原发性骨质疏松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原发性骨质疏松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8月龄雌性新西兰兔,摘除双侧卵巢建立Ⅰ型骨质疏松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单纯去卵巢组(OVX)、葡萄糖酸钙组(OC)和葡萄糖酸钙+1,25(OH)2D,组(OCR)。采用3岁龄新西兰雌兔和4岁龄新西兰雄兔,作为Ⅱ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葡萄糖酸钙组(Calcium)、葡萄糖酸钙+1,25(OH)2D3组(CR)。OC组和Calcium组单纯给予葡萄糖酸钙,OCR组和CR组给予葡萄糖酸钙和1,25(OH)2D3。给药8周后测定各实验组的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给药8周后,在Ⅰ型骨质疏松模型中,OCR组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均较OVX组和OC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OCR组的BGP、尿Ca/Cr较OVX组和OC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在Ⅱ型骨质疏松模型中,雌、雄性兔CR组的血钙、BGP、ALP均较Control组和Calcium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尿Ca/Cr较其他两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1,25(OH)2D3对Ⅰ型骨质疏松症有降低骨转换,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对Ⅱ型骨质疏松症有提高骨转换,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产后妇女骨密度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妊娠哺乳期妇女骨量降低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3月及2010年6-7月在株洲市妇幼保健院产后42 d检查的单胎足月分娩产妇,随机抽取222例测量骨密度、查血AB18、尿常规、测血压、量身高体重,并进行问卷调查,准确记录年龄、孕期是否补钙、孕期及产后缺钙症状、婴儿喂养方法等。结果 222例产妇骨质疏松发生率为9.91%。经统计学处理骨密度与身高、体重呈正相关;与孕期缺钙症状、怀孕季节、是否产后贫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喂养方式、孕期是否补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有无产后缺钙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哺乳妇女应常规补充钙剂,增加食物钙含量,减少骨量丢失,尤其是身高体重较小、纯母乳喂养、产后有缺钙症状的孕产妇要注意监测骨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及足月儿锌营养状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母锌营养状况与新生儿早产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母亲孕前及孕期的锌摄入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新生儿及其母亲血浆锌,并测定含锌酶(碱性磷酸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较早产组与足月组锌营养状况的差别。结果:早产儿身长小于足月几(t=2.579,P〈0.05),体重低于足月儿(t=2.621,P〈0.05);早产儿母亲孕前锌摄入量低于足月儿母亲(t=-2.146,P〈0.05),孕期也低于足月儿母亲(t=-2.446,P〈0.05)早产儿脐血锌低于足月儿(t=2.264.P〈0.05),早产儿母血锌低于足月儿母血(t=2.583。P〈0.05);早产儿脐血碱性磷酸酶高于足月儿(t=-3.734,P〈0.05),早产儿母血碱性磷酸酶高于足月儿母血(t=-1.161,P=0.10);早产儿脐血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低于足月儿(t=-2.352,P〈0.05),早产儿母血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低于足月儿母血(t=-1.698,P=0.10);结论:胎儿早产可能与孕妇缺锌有关,在孕期特别是孕晚期要注意补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激素治疗妊娠期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围生期结局。方法将36例妊娠期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A组(未使用激素治疗,给予常规治疗)、B组(给予强的松1~1.5ms/(kg·d)治疗)和C组(给予强的松0.5mg/(kg·d)治疗),分析各组疗效及围生期结局。结果B、C2组患者平均终止妊娠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孕妇并发症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在三个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激素治疗妊娠期肾病综合征能提高终止妊娠时间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减少孕妇并发症,其疗效与大剂量激素治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9.
自幼补钙增加雌性鼠峰值骨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0只8周龄Wistar雄鼠分为5组分别喂饲不同含钙量饲料32周后,每组半数动物处死,剩余大鼠除假去势组外均作双侧卵巢切除,术后大鼠喂饲相同含钙量膳食10周后处死。处死大鼠作骨密度,骨矿含量,骨组织切片及血清有关指标检测。结果:高钙组峰值骨密度明显高于低钙组(P<0.01),去势10周后以低钙组骨密度最低(P<0.05),骨组织形态学显示骨峰值期高钙组骨皮质较低钙组厚,骨小梁多且粗大。结论:自幼补钙有利于形成较高的峰值骨密度,而较高的峰值骨密度可延缓去势后骨量的丢失,从而对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孕期不同钙摄入对新生儿健康的影响,将 36名 24~31岁、第 1胎孕 18w的健康自愿者随机分 为3组,以膳食指导和干预控制钙及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并对新生儿体格及胎盘钙、脐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显 示:钙实际摄入量符合研究需要;脐血的钙、磷及碱性磷酸酶值各组均明显高于母血,与母血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1),I组胎盘钙含量明显低于Ⅱ、Ⅲ组,且与钙摄入量呈正相关(r=0.69,P<0.01);新生儿身长第Ⅱ、Ⅲ组稍偏长,但 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危评分第Ⅱ、Ⅲ组与第Ⅰ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钙摄入量与高危评分呈正相关(r =0.68,P<0.01)。脐血的钙、磷及碱性磷酸酶值说明孕母在较低钙摄入的情况下,仍能使钙通过胎盘以较高浓度集于 脐血之中,以便向胎儿转运,似表明了胎盘的主动转运功能。脐血碱性磷酸酶传统膳食组明显高于钙剂干预组,可能与母 血碱胜磷酸酶较高有关,但也不能排除其对胎儿骨代谢的影响。低钙摄入对胎儿和新生儿体格发育无明显不良影响,仅 增加孕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