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最佳剂量。材料与方法:1973-19764年间60CO外照射329例食管癌的5年、8年、10年、13年生存率分析,对组织剂量6400cGy组7400cGy组分别行肺校正后靶区剂量分别是7000cGy、8250cGy。结果:肺校正后7000cGy组5年、8年、10年、13年生存率分别为13%(15/114)、9.6%(11/114)、7%(8/114)、1.8%(2/114)。8250cGy组5年8年、10年、13年生存率分别为8.3%(17/204)、2.4%(5/204)、1.5%(3/204)、0(0/204)。两组对此肺校正后7000cGy组明显高于8250cGy组P<0.005。结论:食管癌放疗行肺校正是必要的,肺校正后靶区剂量7000cGy~7700cGy我们认为是根治性放疗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肺校正对329例食管癌放疗后生存率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最佳剂量。材料与方法:1973 ̄1976 4年间^60Co外照射329例食管癌的5年、8年、10年、13年生存率分析,对组织剂量6400cGy组分别行肺校正后靶区剂量分别产7000cGy、8250cGy。结果:肺校正后7000cGy组5年、8年、10年、13年生存率分别为13%(15/114)、9.6%(11/114)、7%(8/114)、1.8%(2/114)。8250cGy  相似文献   

3.
放疗中肺密度校正对肺癌靶区吸收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肺密度对肺癌靶放疗治疗区剂量的影响,并探讨肺密度校正的临床意义。方法 借助非均匀组织等效拟人体模型,使用电离室模拟测量左,右肺癌L型大野及小野照射时(6-MV-X线)靶区的实际吸收剂量。结果 左、右侧大野及小野照射时,靶区实际吸收剂量比原处方剂量分别增加15.6%、16.1%、11.8%和14.0%。结论 肺癌照射时肺密度校正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肺密度校正对食管癌治疗靶区剂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并探讨执行食管癌放疗计划过程中肺密度校正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 :利用治疗计划系统 ,选取中段食管癌为模型 ,采用前 1,后 2斜野技术。比较肺密度 1.0 (未校正 ) ,和 0 .33、0 .2 0(已校正 )时靶区吸收剂量差异。结果 :显示利用 60 Co线、5 MV- X线、8MV- X线 ,18MV- X线治疗食管癌若不做肺校正则大多数病人靶区实际吸收剂量比原处方剂量分别增加 2 4 %~ 2 8%、18%~ 2 1%、13%~ 15 %、7%~ 9%。结论 :提示采用能量低的射线 ,如 60 Co、5 MV以下 X线治疗食管癌时做肺校正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DVH评价胸中段食管癌放疗的常规、二维(2D)和三维(3D)方案,为合理选择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在7例患者中模拟常规、2D和3D方案,用DVH评价不同计划中GTV、PTV、肺脏和脊髓剂量与体积的关系。结果:2D和3D方案原发灶100%体积均达64.6Gy,常规方案受照体积较低;2D和3D方案中淋巴结均达60Gy,常规方案肿大淋巴结受照不足;2D和3D方案PTV1 90%体积达64.6Gy,常规方案有4例低于75%;3种方案肺脏受照30Gy体积均未超过1/3;例6和例7的2D和3D方案脊髓受照体积较高。结论:病灶偏右或居中、长度<10cm、横径≤4cm、无淋巴结转移时可使用常规方案;2D方案的剂量分布有较好的代表性;3D方案给予肿瘤足够照射的同时减少正常组织受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食管癌调强技术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区域失败与靶区剂量体积关系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70例食管癌患者,按照照射范围不同分为两种:累及野照射(IFI)和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ENI),根据术后随访数据与复查资料确认是否为局部区域失败.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局部区域失败共38例,B组为非局部区域失败共32例.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靶剂量、体积参数;分析全组生存率、不同照射范围时靶体积剂量、体积参数;并分别对A、B两组不同照射范围时靶体积剂量、体积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靶区剂量参数、体积参数,发现A、B两组在GTV、CTV、PTV的剂量参数与体积参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进行了不同照射范围时ENI者与IFI者GTV、CTV、PTV的剂量参数对比,发现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积参数对比CTV的V55、V50和PTV的V60、V55、V50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ENI者与IFI者的CTV的剂量参数D98%、D95%、PTV的剂量参数D98%、D95%、D50%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积参数值对比可见两组CTV的V55和PTV的V60、V55、V50比较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ENI者与IFI者的GTV、CTV、PTV的剂量参数D98%、D95%、D50%、D2%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积参数值对比可见两组PTV的V60、V55、V50比较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调强技术根治性治疗中,建议处方剂量所包含的靶体积不低于95%,使用淋巴引流区的预防照射(ENI)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靶区剂量体积,可能有效减少局部区域失败,提升食管癌放疗的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肺低剂量区体积在预测接受放射治疗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 RP)的价值。方法 对205例接受放射治疗并符合入组条件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发生RP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计划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肺低剂量区体积指标的价值。结果 全组患者出现≥2级RP的患者为60例占29.27%(60/205),其中2级48例(23.41%),3级10例(4.88%),4级2例(0.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病变X 线长度、GTV最大横径、GTV长度、射野数、肺MLD、GTV体积、PTV体积、肺V5、肺V10和肺V15均影响患者≥2级RP的发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射野数、肺MLD及肺V5为患者≥2级RP发生的独立预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本组患者肺V5取值为51.17%为预测放射性肺炎的效能值。结论 肺低剂量区体积V5为接受放疗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发生≥2级RP的重要预测因素,建议在以后制定胸中下段食管癌的放射治疗计划时应该予以重视,取值应≤51.17%。  相似文献   

8.
庞青松  章文成  王平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6):1236-1238
食管癌恶性度高, 手术治疗仍是其治疗主要手段, 即使行广泛三野淋巴引流区域清扫仍有较高复发比例。对于局部晚期、淋巴结转移或伴有其他不良预后因素者术后放疗可以降低胸腔内复发, 提高部分患者生存率。然而, 多组关于术后预防性放射治疗的前瞻性研究均显示放疗范围不统一。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主要的复发部位为上纵隔淋巴结区和锁上淋巴结区, 影响其复发的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术式、肿瘤部位、肿瘤侵犯深度、术后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转移数量等。根据食管癌根治术后的复发规律合理进行术后放射治疗的靶区设计, 对提高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局控率, 进而改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剑锋 《实用癌症杂志》2014,(12):1719-1720
<正>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仍是治疗食管癌的首选,如何在提高手术切除率、淋巴结清扫数、临床治愈率及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围手术期风险是胸外科医师一直致力的目标。现对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66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采用不更换体位右胸、上腹正中二切口(改良Lewis切口)手术方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66例胸中下段食管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胸段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后的区域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分析转移规律,指导术后放疗靶区设计。方法:回顾我院确诊的行颈、胸、腹三野根治术的7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按肿瘤部位分为胸上段,胸中段和胸下段,分析各段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下颈、锁骨上和上纵隔,腹部淋巴结转移少见;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出现在下颈、锁骨上和上、中纵隔;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出现在中、下纵隔和上腹部。结论:胸段各部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倾向性不同,术后放疗靶区设计宜分别考虑区域淋巴结引流区,合理设计,避免不必要的大野照射。  相似文献   

11.
三维适形在中段食管癌放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通过两种三维适形方案与常规方案的对比,明确三维适形技术在中段食管癌放疗中对脊髓及肺保护的优势。方法:对40例中段食管癌患者进行三种放疗方案的比较,A:常规方案(一前野两后斜野),B:在A方案的基础上加三维适形C:在B方案的基础上调整机架角度,实施一后斜野两前斜野。经CT模拟定位后每个病例均用三种方案在3D-TPS计划系统上模拟计算,以60Gy为处方剂量,100%剂量线包绕食管肿瘤,剂量分布评价指标为:18cm长度脊髓平均剂量,左肺平均剂量,左肺V20。结果:一后斜两前斜野的三维适形方案具有明显的优势,脊髓平均受量为11.89Gy,远低于常规方案的22.01Gy(P<0.01);左肺平均受量为16.09Gy,亦低于常规方案的18.01Gy,左肺V20平均值为28.67%,低于常规方案的33.87%。结论:中段食管癌的三维适形方案优于传统的常规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肺癌前、后程三维适形计划中正常肺剂最体积直方图变化及其与两程计划合成结果比较,探讨正常肺剂量体积直方图变化规律及放疗中靶区修改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1例接受三维适形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设定首程(P1)、后程(P2)三维适形计划的处方剂量均为70 Gy,V20≤35%.将P.按常规分割照射40 Gy后,重新定位并修改靶区后设计P2,加速超分割照射30 Gy.将P1靶区、射野和剂量(MU)等物理参数导入P2CT定位图像中,与之合成得到70 Gy合成计划(Pc);计算首程和后程总肺体积、靶体积(GTV、PTV),计算首程、后程和合成计划中MLD、V5、V10、V20、V30.分析3种计划中各项指标变化规律,并单因素相关分析MLD和V20.结果 前、后两程计划总肺体积无明显变化(t=0.19,P=0.850),后程GTV、PTV较首程明显缩小(t=2.88,P=0.009;t=4.01,P=0.001).全组P2、P1的正常肺MLD分别为16.5、17.8 Gy(t=2.60,P=0.017)、V30显著降低(t=2.19,P=0.041);但V5、V10、V20相似.Pc较P1的肺MLD、V5、V10、V20、V30均相似.Pc较P2的肺MLD、V5、V10、V20、V30均明显增加.分层分析PTV缩小的14例患者P2、P1的V30、MLD显著降低(t=3.00,P=0.010;t=2.38,P=0.033),其中7例后程按首程射野数和相似入射角设计计划时V10、V30显著减小(t=2.76,P=0.033;t=3.60,P:0.011);Pc与P1比较各项指标相似,与P2比较明显增高.7例相差1~2射野和不同入射角的P1、P2和Pc之间各项指标相似.PTV不变或增大的7例P1和P2间各项指标也相似.PTV增大或缩小显著影响MLD和V20(r=-0.62,P=0.03;r=0.48,P=0.029).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在三维适形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过程中肿瘤明显缩小时,修改靶区及计划可降低正常肺高剂量体积,如按相同射野方向时可能缩小正常肺低剂量体积.后程计划设计物理参数应与首程相似,融合计划评估全程计划正常肺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胸部上中段食管癌术后不均一靶区照射的物理指标和近期放疗反应。方法:采用CMS治疗计划系统,对20例胸部上中段食管癌术后病理为T3/T4期和/或淋巴结阳性的患者,采用调强放射治疗。设定不同的淋巴引流区,对高危区给予63Gy/30次、中危区60Gy/30次、低危区54Gy/30次照射,设定临床公认的组织安全目标函数,研究该计划的可行性和近期反应。结果:Ⅰ、Ⅱ级放射性气管炎发生率为30%,Ⅰ、Ⅱ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40%,Ⅲ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5%,Ⅰ、Ⅱ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70%,Ⅰ、Ⅱ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0%,Ⅰ、Ⅱ级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为10%,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0%。肺V20在15.1~24.5Gy之间,均低于27Gy目标值;胃V40在10.1~19.9Gy之间,远低于40Gy目标值;脊髓在42~44Gy之间,低于45Gy目标值;PTV1、PTV2、PTV3适形指数在0.919~0.966之间,适形指数良好。结论:在提高高危区、中危区剂量的情况下,调强治疗患者可耐受。不均一靶区调强照射应用于食管癌术后预防性照射近期反应可耐受。是否提高远期生存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经左颈、左胸二切口手术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An例,男223例,女对例。年龄对一78岁,平均61岁。病变位于胸中段286例,胸上段14例,多属中晚期,长4-13cm。手术切除294例,切除率%叽。术后病理鳞癌292例,鳞腺癌1例,未分化癌1例。发生物合口疫2例,发生率0.67%。手术死亡1例。本文对手术方法、弓后食管癌的处理、手术体位、颈部吻合口疾的预防和是否同时行幽门成形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不规则剂量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疗效。方法  80例食管癌随机分成二组 ,不规则剂量分割放射治疗组 40例 ,周一 2次 ,2 5Gy/次 ,间隔 6小时以上 ,周二至周五 ,每天 1次 ,1 5Gy/次。总剂量 66Gy/36次 ,42~ 45天。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组 ,每周五次 ,2Gy/次。总剂量 66Gy/33次 ,45~ 48天。全部病例均采用 6MV -X线外照射。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基本相似 ,1、2、3年生存率不规则剂量分割治疗组分别为 71 1%、5 0 0 %、36 8% ,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组分别为 47 4%、2 6 3%、15 8%。两者生存率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不规则剂量分割放射治疗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组 ,表明不规则剂量分割放射治疗是食管癌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放疗后并发症特别是肺部并发症是是胸外科治疗领域中的难点之一。我们通过研究食管癌放射治疗后肺组织的损伤程度及临床病理特征,以期为临床更好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我院食管癌放射治疗后再手术的部分病例,手术中于放射野和非放射野分别取肺组织标本,术后进行光镜及电镜检查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结果:同期放射野和非放射野肺组织变化基本一致,主要呈急性及亚急性反应和慢性纤维化反应。结论:食管癌放疗时两肺虽有屏蔽,但从观察结果来看,放射野与非放射野同期病理变化大致相同,随放射治疗的剂量和病程的不同呈现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靶区勾画对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探讨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靶区范围。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非预防组和预防组,均接受同步放化疗。非预防组28例,CTV包括原发灶上下外扩3cm、周围外扩0.8-1.0cm及肿大淋巴结累及区;预防组32例,食管癌原发灶CTV外扩同非预防组,根据原发灶部位不同,给予区域淋巴结引流区的预防照射。结果:非预防组和预防组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7.9%、57.1%和68.8%、50.0%;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1.4%、60.7%和71.9%、59.4%;野内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7.1%、6.3%。非预防组Ⅲ级以上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为3.6%、7.1%、14.3%;预防组Ⅲ级以上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发生率为6.3%、12.5%、15.6%。结论:预防组在提高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及降低野内淋巴结复发率方面未表现出明显优势,两组疗效相当(P>0.5)。预防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发生率均高于非预防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预防组肺V10(%)、肺V20(%)、肺V30(%)三项指标均大于非预防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8.
依据林县食管癌发病、死亡登记资料,对1959~1990年间26582例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514例男性食管癌患者1、3、5、10、20年的观察生存率分别为百分之37.65、9.71、5.55、2.12和0.19;12068例女性患者同时期的观察生存率分别为百分之39.84、10.96、2.58和0.21。男女食管癌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则分别为6.88%和7.69%,说明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很差,应进一步加强防治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局部和区域复发状况,为放疗靶区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患者发生复发的部位共有150个,吻合口复发最多,占61.3%,术后不同分期患者锁骨上淋巴结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部位食管癌患者术后复发部位具有差异性,应根据不同部位食管癌设计放疗靶区。Ⅲ期患者锁骨上区域是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调强适形放疗靶区剂量分布的特点。方法:采用Varius6.0治疗计划系统,对28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实施调强适形放疗计划。分别观察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度、肺V20、V30和脊髓受量等指标,并对肺受照体积与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临床靶区(CTV)靶体积内的剂量均匀度为93% ~103%,脊髓平均受量为处方剂量的22.5%,最大受量为63.1%;肺V20和V30分别为(24.1±63)%和(16.1±5.0)%;急性放射性肺炎0、1、2、3和4级发生率分别为64.3%、25.0%、7.1%、3.6%和0;放射性肺炎组V20和V30分别为(27.8±7.4)%和(19.1±8.4)%,无放射性肺炎组V20和V30分别为(16.3±4.2)%和(9.3±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食管癌术后调强适形放疗技术靶区剂量分布均匀,肺和脊髓等正常组织受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