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属亚洲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国家。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中日两国、亚洲乃至世界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一、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近代史上,日本侵华表现在五个方面: 1.发动和参与侵华战争:1874年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发动旨在侵略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  相似文献   

2.
元明时代是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是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中日外交模式的承上启下期。忽必烈多次遣使招谕甚至付诸于武力,都未能促使日本臣服,元代中日之间不交而终。有明一代,因“倭寇”和“勘合贸易”的交织始终,使得中日之间的交涉艰难而复杂;明末因丰臣秀吉的两次侵略朝鲜,中日关系趋于恶化。元明时期这种复杂多变的中日关系与日本“神国思想”存在内在联系。“神国思想”理论内涵的演变,直接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就日本而言,由初期的“外交辞令式”逐渐演变成为后来侵略之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3.
日本侵略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是其整个国家和社会不断加剧的侵华心理,主要表现为:自近代始生的对中国的轻蔑态度,根深蒂固的“皇国”观念,以老大自居重建亚洲黄种人化的狂妄心理,对中国改变中日关系现状之正当要求的憎恨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4.
中日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是中国在亚洲外交中的重中之重,中日关系的亲疏直接影响到亚太地区的稳定。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交流历史、现状的介绍以及青少年交流带给我们的启示,来揭示民间外交对于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日关系中,两国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尤为突出。日本否认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并拒绝向中国人民认罪,其原因包括日本国内和国际因素。日本民族自身的性格特点导致其对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的认识存在局限,其脱亚入欧的思想也使得日本难以承担历史责任。此外,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美国的远东政策转变,中国建国后对日本的态度等也导致日本战后认罪态度存在认知局限。  相似文献   

6.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于日本的侵略及其他各种历史原因,钓鱼岛成为中日之间有争议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为了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了搁置钓鱼岛问题的共识。但随着日本单方面改变钓鱼岛的现状,甚至启动了所谓把钓鱼岛“国有化”的程序,使中日之间围绕着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争端不断,中日关系也陷入低谷。妥善处理钓鱼岛问题,需要中日两国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日关系中,教科书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影响着两国关系的进退。日本政界、财界及学界保守势力一直试图通过修改进步的历史教科书或批准反动的教科书,来试图掩盖对外侵略的历史。这遭到了战争受害国中的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强烈抗议,也引起了中日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中日关系不仅源远流长 ,而且是近代以来非常重要的一对大国关系。中日关系事关中日两国的发展、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002年又是中日关系正常化30周年 ,因此 ,对中日关系史的复习应引起重视。那么 ,应如何复习中日关系史呢?我认为 ,复习中日关系史不只是把从古至今涉及中日关系的史实归纳记忆 ,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 ,进行概括、分析、比较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复习中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突出重点。中日关系时间跨度大、史实多 ,应该重点掌握古代、近代、现代中日关系的特点及其成因 ;日本对中国的两次…  相似文献   

9.
中日关系的走向与东北亚局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亚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中国是该地区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日本是该地区经济最发达的不北避势的发展与中日两国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在下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日本政治大国步伐的加速,中日在该地区的影响会相对上升,中日关系的走向将成为该地区稳定、安全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日本对华ODA是中日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给中日双方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推动中日关系友好发展.但冷战结束以后,日本对华ODA的作用却发生了变化,成为一柄既促进两国交往与合作,又防范与限制中国发展的"双刃剑".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都是亚洲乃至世界的大国,发展中日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而且对亚洲及国际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一、古代中日友好交流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以友好往来为主要特征,历史源远流长,内容极其丰富,对两国政治、经济、文  相似文献   

12.
渠长根 《红领巾》2005,(4):34-37
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应该是多方面、多领域的,清理日本侵华思想是其中极其重要的领域,是一个深层次的方面.日本侵华思想导致了残暴的日本侵华战争,并把1945年之前的中日两国关系写实为日本的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而且日本侵华思想也并未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而销声匿迹.相反,直到战后,它还潜在地影响着中日关系,使现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异常的态势.清理清除潜伏暗藏的日本侵华思想不仅是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的重要内容,更是健康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础性工作,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各国以不同方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以及中国人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刻,作为发动这场人类大浩劫的责任国之一的日本却逆时代大潮而动,日本某些政客近日更是公然为日本的侵略历史和战争罪犯“翻案”。由于日方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一再违背三个文件的基本原则,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损害。日本政府在否定历史、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抢占钓鱼岛、干涉台海局势、争夺东海油气资源等问题上,已经走得越来越远。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日本频频以政府官方形式,公然做出一连串挑衅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挑战现代国际法的极为恶劣的动作,使得中日关系降至冰点。日本必须遵守战后国际秩序,恪守三个政治文件,维护国际正义,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和处理中日关系,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处理好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能长期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引子】日本为中日关系制造了4块“绊脚石”:1.历史问题日本政府文部省近期批准了右翼组织编撰的新版教科书,其中包含美化侵略历史的内容;日本首相小泉多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有军国主义象征意味的靖国神社。这些所作所为激起了亚洲国家民众的强烈愤慨。日本政府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立场直接关系到日本的未来以及日本在全球民众特别是亚洲邻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2.台湾问题日本国内“台湾情结”浓重,与台湾现任地方当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还是“台独”势力的诞生地及其主要海外基地之一。台湾问题事关中国国家利益,中国全国…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明治时期是日本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同时也是日本试探、了解中国的过渡期。日本明治社会的对中国观经历过一次深层次的转型,其原因之复杂、影响之深广,在中日关系史上前所未有。这种深层次的社会转型,不仅体现在近代中日两国军事与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也体现在日本文化取向与价值观念的转变。本文着重从思想与文化的角度考察了日本明治社会的对中国观,指出明治时期的中国观对近代中日关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5,(34):18-19
19世纪末以来,日本军国主义抬头,在法西斯主义的影响下日本帝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被侵略国家和人民造成了莫大的伤害,而且给日本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无法言喻的深重灾难。战争期间,日本给中国和朝鲜等国家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严重摧毁被侵略国家的经济命脉,文化侵略更是尤为严重。战争结束前后,更是有一些知名作家用文字记录了当时殖民地与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窘境,用文字展现了当时人民的文化状态与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最重要的大国,具有两千多年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但由于历史问题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时常出现波折。历史问题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但中日关系的发展也有诸多有利因素:经济上的相互合作、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安全上的相互借鉴,已成为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中日两国应从大局出发,积极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推动中日关系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是一场王朝自救运动,历时十年。日本参与并引导了这场改革,期间中日关系相对缓和,日本亚洲主义影响下的对华政策给这一现象带来了答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对中国、日本政策的一系列发展变化 ,揭露了美国利用日本挟制中国 ,侵略亚洲 ,干涉亚洲事务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20.
战争的代价     
东条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侵略亚洲的头号战争罪犯。在他担任军政要职期间,指使日本军队疯狂侵略和践踏亚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使数以千万计的无辜生灵涂炭。这幅漫画反映东条英机的侵略政策.是建立在广大受害者的痛苦和死亡之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