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南涧彝族罐罐茶茶艺和糊米茶茶艺,概括提炼出南涧民族茶礼,指出南涧民族茶艺和茶礼要突出南涧本土民族——彝族的民族特色,将民族礼仪、民族风俗、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饮食、茶的保健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奉献出南涧茶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工匠精神衡量着一个国家、民族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技术能力。在当今文化多元、利益多样的趋势下,必须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本文以苗族银饰为例,探讨非遗传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培育"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健康中国2030”“全民健身”理念的引导下,体育旅游成为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体育特色小镇作为新兴的体育旅游项目,以其健康、绿色等发展优势受到广泛关注。四川西昌以其优良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群众体育基础等先要条件,西昌开发体育旅游特色小镇有较大可行性。以四川西昌彝族体育旅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西昌的实地考察,统计分析所得资料、数据对其开发特色小镇进行SWOT分析,为西昌开发彝族体育旅游特色小镇提出合理的建议和策略,旨在为保护和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国内体育特色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疆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处于濒危境地,面临消亡、失传或自生自灭的危险,加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力度已刻不容缓。因资金不足、人才匮乏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的变迁,致使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诸多困难,应采取创新机制、人才培养以及加大资金投入等多种形式,以实现当下意义上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社会转型期间面临各种文化的冲击,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之路极不坦荡。理论的匮乏、文化的异化、价值的偏颇、传承的缺失等因素共同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惑,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文化环境的变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在政策导向与操作执行等方面进行改善,加强理论与学科体系的建设、拓宽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方式、重塑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不断推进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石兴安 《农业考古》2015,(1):306-311
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保存完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它面临着冲击,甚至是消亡的危险。因此,政府加大对原生态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刻不容缓,本文从其遗存的现状,就如何保护和传承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多年,深圳仍被外界誉为“文化沙漠”的城市。为了证明深圳是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以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为切入点,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查阅,在分析深圳市民族传统体育现状的基础上 ,认为城市化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面、管理机构和研究团队方面、以及后备力量和普及度方面还 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根据深圳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项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政府重视加大保护力度, 拓宽传承的路径和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等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入手,分析非物质文化体育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认为,非物质文化体育遗产旅游开发具有经济、传承和社会价值,因此,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体育遗产保护的最佳途径;但非物质文化体育遗产旅游开发要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要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体育遗产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遵循非物质文化体育遗产的真实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都匀市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民族文化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的衰退、同化现象日趋严重。因此,保护、传承和开发当下都匀民族文化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佛山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对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蔡李佛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崇拜是文化传承基础,体现为传承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体现在物化精神崇拜和民族精神崇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来自崇拜原动力;现代社会要处理好文化崇拜与文化传承关系体现在崇拜与迷信、崇拜与传承之间的关系。通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崇拜传承研究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彝族是具有鲜明火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的用火习俗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通过特有的习俗反馈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已内化为社会规范和文化自觉,对民族的长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以火文化为切入点,对彝族用火习俗中表现出来的森林生态思想进行探析,将彝族火文化中的用火习俗和用火智慧与其林业发展结合起来,从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视角出发探究彝族火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挖掘其中折射出来的森林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3.
谭静 《新农业》2022,(20):87-89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面临农民体育意识薄弱、劳动力外流、与城市经济仍有较大差距的等问题,忽视了体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农村体育有利于改变农民体育文化价值观,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民身体素质,营造文明新风气,促进社会和谐、传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髓。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党近期工作的紧要任务,旨在完善体育组织和相关管理制度,增加政府对体育的人财物投入,加大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提高农村居民参与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意识,促进农村体育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分析了藏族、羌族、彝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的形成演变;不同海拔层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藏族(高海拔地区)以节奏舒缓、借助外物等耗氧量比较小、适应高原气候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羌族(低海拔)以军事体育、祭祀文化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彝族(中海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多的是以适应发展农业、畜牧业兼具狩猎捕捞和抵御外敌入侵发展而来的项目;民族心理结构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承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兴旅游产业不断被人们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火把节作为了解彝族文化的最直接途径,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以确定火把节的现状评价体系权重,权重值结果为:资源价值>旅游市场>地理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火把节的保护与传承,应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保护民间传承力量,维护以传统火把场为中心的彝族社区环境,完善凉山州旅游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完整,就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必须。在我们的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大局下,在全球文化加速文化碰撞与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成为我国各级文化不骂你和文化工作这的重要职责。本文就吉林市满族博物馆的职能、特点,以及对国家级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和问题加以阐述,说明非遗活态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将民族民间休闲体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结合,在丰富民族民间休闲体育文化这方面将会有很大的帮助。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包含很多文化形式,有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等。如今,民族民间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成为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民族民间休闲体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结合,已经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了。本文将探讨其在文化传承以及传递方式上的价值,对民族民间休闲体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云南南涧无量山乌骨鸡养殖现状和营养、保健和经济价值进行分析,对林地生态放养乌骨鸡效益进行分析及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中有很多优秀的值得传承,但也有些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不适应,有的已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体现彝族传统文化的丧葬习俗、婚姻习俗等,通过各种形式对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着影响,其中有的已成为其贫困的根源。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防止返贫困现象的发生,必须重视民族文化习俗在贫困问题中的影响,以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为例,从彝族丧葬习俗、婚姻习俗、宗教信仰、思想观念、语言文字等分析了其传统文化习俗对彝族贫困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民族文化发展的强弱对旅游业产生严重的影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就是一种稀缺的文化资源,在国家政府大力支持旅游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经济、市场开发潜力。以彝族"撮泰吉"为例,分析其非遗文化在旅游业开发中面临的困境,提出壮大"撮泰吉"旅游演出团队、完善"撮泰吉"旅游资源规划体系、延长旅游产业链等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