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住院治疗状况,方法收集2001年1月1日-2005年6月30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因急性STEMI住院的患者病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住院早期再灌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情况,结果共调查STEMI患者773例,其中男性555例,占71,80%,女性218例,占28,20%;年龄中位数为66,0岁,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为11,0 d;从发病到进入病房时间呈非正态分布,中位数为210 min;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从进入病房到开始溶栓治疗时间中位数为60min;接受直接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治疗的患者从进入病房到球囊打开时间中位数为100 min,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男性、相对年轻者(年龄<65岁)以及享有医疗保险的患者较多选择介入治疗,而女性、高龄患者(年龄≥65岁)以及无医疗保险者较多倾向于保守治疗或溶栓治疗,结论STEMI患者早期住院治疗状况优于此前的调查结果,但与2004年ACC/AHA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经抢救病情稳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00例,根据职业选择出农村患者1460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并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146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SCL-90各因子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干预后,干预后与干预前患者各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与国内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躯体化、强迫症、偏执、精神病性、抑郁、焦虑、恐怖因素均存在,抑郁和焦虑尤为明显,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密切相关[1-2].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AMI患者心理反应剧烈,表现为情绪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绝望等[3],影响预后,因此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更应关注其心理健康.本研究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辽宁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89例AMI患者进行心理状况调查,旨在为AMI患者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突然 ,病情危重。近年来 ,本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是一种严重影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心电监测系统的建立 ,溶栓治疗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使AMI急性期死亡率明显下降 ,由原来的 3 0 %~ 40 %下降至 12 %~ 2 0 % [1] 。我科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经溶栓治疗AMI 5 8例 ,现将其溶栓治疗中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8例 ,为确诊的AMI患者 ,且符合溶栓条件[2 ] 。其中男 3 8例 ,女 2 0例 ,年龄 40~ 71岁 ,平均年龄 5 4岁。起病时间 6h以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54例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青壮年组(≤45岁,54例)与老年组(≥60岁,7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在发病特点,诱发因素,临床过程及疾病转归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1、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组病人发病明显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家族史、长期吸烟、高血脂症有关。2、发病时主要诱因与劳累、情绪激动及饱餐饮酒有关。3、老年组病人出现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五年内再发梗死均较青壮年组为高。结论:青壮年组病人预后较好,如积极控制发病诱因并及时治疗并发症,对于该组病人的防治将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许广慧 《中国校医》2006,20(4):384-384
我院2003~2005年共收住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5例。本文将对这15例进行分析,了解本病特点和治疗原则,并探讨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主要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于2011年10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进行及时的溶栓治疗,并观察患者的冠脉再通率和并发症状况。结果35例患者经治疗后,共有29例患者实现再通,6例患者未通,总再通率为82.9%。产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共12例,占34.3%,都经过积极的对症治疗而得到缓解。通过对患者进行2-5年的随访跟踪,死亡的患者共5例,患者死亡率为17.2%。结论通过静脉溶栓来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属于目前最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可以大大滴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同时,准确快速和科学有效地进行临床观察,也属于重要的环节,而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7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为临床诊治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基层医院接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日益增多。目前AMI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加强急性期的溶栓治疗,是抢救AMI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31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72例,感染率21.75%;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泌尿系、胃肠道、上呼吸道及其他部位,分别占55.56%、16.67%、13.89%、6.94%及6.94%;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肺部疾病、意识障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留置导尿、鼻饲、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H2阻滞剂及住院时间≥20 d等因素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力衰竭、留置导尿、预防用抗菌药物、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住院时间长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医院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07-2012年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30 d内因冠心病死亡比例的人群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方法 从“北京市心血管病监测系统”中获取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主要出院诊断为AMI的病例,经过户籍地址整理、重报病例排查、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审核后,纳入≥25岁北京市户籍AMI住院患者77 943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和30 d内因冠心病死亡的数据,并采用泊松回归模型分析病死率变化趋势。结果 77 943例患者30 d内归因于冠心病的年龄标化病死率为9.7%;调整年龄和性别后,病死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P<0.001),6年间从10.8%降至9.0%,下降了16.0%。调整年龄后,女性患者30 d病死率(14.1%)高于男性(7.6%),男女性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6年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构成比逐年下降(P<0.001),而非STEMI患者的构成比逐年上升(P<0.001),30 d冠心病年龄标化病死率前者下降了20.1%(P<0.001),而后者未见明显改善。结论 2007-2012年北京市≥25岁AMI住院患者30 d内因冠心病病死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说明AMI患者的短期预后有所改善,但女性患者和非STEMI患者的治疗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7-2012年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AMI)出院病例30 d内因冠心病再住院率在不同人群中的特征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方法 从“北京市心血管病监测系统”中获取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主要出院诊断为AMI的病例,经过户籍地址整理、重报病例排查、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审核后,纳入≥25岁北京市户籍AMI出院存活病例64 355例。分析北京市AMI出院病例30 d内因冠心病再住院率的数据,采用泊松回归模型分析再住院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7-2012年≥25岁北京市户籍AMI出院病例30 d内因冠心病再住院的年龄标化率为7.7%,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再住院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P<0.001),6年间从7.0%上升到8.5%,增加了21.3%。调整年龄后,女性AMI出院病例30 d再住院率(8.4%)高于男性(7.4%),6年间男、女性的30 d再住院率均呈增加趋势。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出院病例的30 d再住院率高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出院病例(P<0.01),有合并疾病病例的30 d再住院率高于没有合并疾病病例(P<0.01)。结论 2007-2012年北京市≥25岁户籍居民AMI出院病例30 d因冠心病再住院率呈持续增加趋势,应加强AMI出院病例的二级预防,特别是在女性病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例和合并多种疾病病例。  相似文献   

14.
陈璇 《现代保健》2009,(26):107-10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健康饮食教育。方法对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康复期的饮食进行正确指导。结果136例AMI患者基本掌握正确饮食,自觉遵守饮食原则,积极配合治疗。结论实施健康饮食指导,使AMI患者在住院期间,并发症减少,病死率降低,预后较传统疗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吸烟及出院后自主戒烟现状.方法 分析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北京复兴医院CCU病房所有因首次AMI入院共456例西城区患者的个人资料及吸烟现状.统一对吸烟患者出院后戒烟情况、戒烟失败原因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1)AMI吸烟患者中以男性为主(96.3%),平均吸烟率为55.9%,其中29~50岁患者吸烟率高达87.5%.(2)正在吸烟的AMI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8.0±12.3)岁,吸烟患者AMI平均发病年龄较戒烟组和从不吸烟组提前约16年.(3)吸烟的AMI患者出院后成功戒烟率为42.5%,不同年龄段对出院后成功戒烟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29~50岁年龄段成功戒烟率最高,而51~65岁患者成功戒烟率最低.(4)自主戒烟失败率为40.9%,戒烟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习惯性因素、戒断症状、工作压力及同事吸烟影响等.其中51~65岁患者主要受习惯性因素和戒断症状影响.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成年AMI患者吸烟率及自主戒烟失败率均较高,吸烟致AMI平均发病年龄明显提前.积极倡导戒烟对减少AMI发病率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moking and smoking cessation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 456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Xicheng district were recorded in CCU ward between October 2003 and October 2008.Personal data and smoking status were collected.The smoking cessation status after discharge was investigated by telephone.Results (1) Patients who smoked were still male-dominated (96.3%).The average smoking rate in male patients was 55.9%,and even as high as 87.5% in patients at 29-50 years of age.(2) The average age in patients who smoked and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58.0±12.3 years old,16 years advanced the age compared to the groups who never smoked or after stopped smoking.(3) The successful smoking cessation rat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discharge was 42.5%,and 29-50 years old group having the highest rate of successful cessation,while the lowest rate seen in 51-65 years old group.(4) The failure rate of smoking cessation was 40.9% with the main reasons as:radical habit on smoking,withdrawal symptoms,stress in work and peer influence etc.The 51-65 year-old group was mainly suffered from habitual factors and withdrawal symptoms.Conclusion The smoking rate and smoking cessation failure rate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Xicheng district in Beijing remained high.The onset ag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 advance among patients who smoked.To actively advocate on smoking cessation was still vital for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90例AMI患者分A组(伴高血压史)、B组(无高血压史)。观察AMI前后血压变化、LVH情况,AMI后2周内UCG测定LVEF、E/A比值、泵功能,血清心肌酶峰CPK、CK—MB测定,血浆AngⅡ、β-EP和CGRP水平的测定,及梗死后心脏事件等。结果A组血压下降明显,并与基础血压、LVH、泵功能有关;A组发生AMI后AngⅡ、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CPK、CK—MB水平均高于B组;血压下降者LVEF及E/A显著低于血压无下降者,A组泵功能Ⅲ~Ⅳ级发生率高于B组,心脏事件及死亡率也高于B组。结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发生AMI后71.1%血压下降,这与心功能恶化、LVH、梗死面积大以及血浆AngⅡ、β-EP、CGRP水平更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医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治愈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部位,A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及消化道多见,B组以呼吸道多见;住院时间及治愈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共30例,检出病原菌32株、其中A组真菌8株,肠杆菌科细菌3株、非发酵菌3株、革兰阳性球菌2株;B组真菌1株、肠杆菌科细菌7株、非发酵菌2株、革兰阳性球菌6株;A组真菌占50.0%,B组真菌占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治愈率中无积极意义,相反可增加真菌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积极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8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以上患者溶栓治疗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早期溶栓(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小于4 h)治疗,对照组实施非早期(从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在4~12 h内)溶栓治疗.结果 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溶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小板相关参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探讨其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对照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组治疗前MPV与PDW水平明显升高(P<0.01),Hcy水平升高(P<0.05),PLT水平明显降低(P<0.01),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AMI组治疗后PLT水平上升,MPV、PDW、Hcy水平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监测血小板参数和Hcy的变化,有助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无溶栓禁忌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应用国产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30min静脉滴完,溶栓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结果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8.0%;再通率与发病距溶栓的时间有关,发病距溶栓〈6h再通率达75.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疗效确切,仍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